汉字节目荧屏逆袭引发文化自检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艺节目中杀出的“黑马”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在主持人悦耳的声音中,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拉开帷幕,来自湖北、浙江、福建、安徽等代表队的15强选手开始了激烈的角逐。一个个题目接踵而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有各地方言术语,整场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中不少词汇来自文学著作,如“海晏河清”一词来自《红楼梦》,“跬步不离”一词来自《劝学》,口语方言“愣葱”一词来自《骆驼祥子》,“溪刻”一词来自鲁迅著作,“提掖”一词来自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聆听着这些词语的来源与解释,观众们又重温了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强首轮赛后,仅剩下浙江队的陆佳蕾、于加敏两人,此刻奖杯已成浙江队的囊中之物,同学俩微笑着相互鼓励,使得最紧张的冠亚军对决更多了份轻松温馨的气息,事实上此时她们的对手并非对方,而是博大精深的汉字。观众们为这份同学间的友谊所感动,并将目光更多地放在选手的答题上。
  当于加敏写下“瞠目切齿”时,场外的队友急得直跳脚,而当她改为“瞋目切齿”时,队友们一片欢呼。“改对了!”赛区外,担任学术嘉宾、进行现场讲解的学者钱文忠兴奋地说道。一旁的主持人直嚷道,“时间都快要让我窒息了,我受不了这样的比赛!”当答对的红灯亮起,于加敏不禁双手掩颊,满脸笑靥。“我强烈要求,下回谁再主持这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包括解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都要拿特殊津贴,心脏太受不了了。”一直为选手提心吊胆的主持人调侃道。
  紧接着,轮到陆佳蕾答题,当她书写出“鸡枞菌”时,队友们一片“啊呀”的叹声,“改!”“改!”老师、同学着急地叫道。“就怕他改!”钱文忠则喊出不同的观点。“滴答、滴答、滴答、滴答……”背景音乐中出现了时间快到的提示,一向镇定的陆佳蕾露出了犹豫不决的眼神。“赶紧提交,不要犹豫!”钱文忠着急地说道。陆佳蕾没改答案,答对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两位选手实力旗鼓相当,比赛进入焦灼状态,经过好几个回合的答题,最终于加敏错将“佯嗔”写成了“佯瞋”而惜败,队友陆佳蕾同学获得冠军。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比赛。”钱文忠在现场激动地说道。这也是不少观众的体会,其精彩程度不亚于看一场竞争激烈的足球赛。当小选手们不断挑战高难度的罕见词语时,观众的心也随之一次次提到嗓子眼,当选手答对时,台下一片“太棒了,太棒了!”的欢呼声和暴雨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当然,自开赛以来,观众也不只是看客,众多赛场下、电视机旁的观众也都兴致勃勃地“听写自检”,那种感觉宛如回到小学课堂,有着微妙的穿越感,答对了不由得高兴自得,答错了不由得扼腕叹息,若碰到生僻词写不出来,而学生选手轻而易举“拿下”时,则不由自感惭愧。众多网友在网上直呼:那些参赛小孩太猛了,都是“文曲星”下凡啊,这么难的词也能写对。
  钱文忠透露,在录制节目间隙,他曾问过身边的几位专家:“你们能比过这些孩子吗?”当时专家们都直摇头。“我觉得孩子们的优异表现甚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最后的决赛非常激烈,已经到了分不出胜负的地步,对于一些非常冷僻的地名、中草药名等,这些初中学生竟然都能了如指掌,我非常佩服!”
  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节目的精妙设计,也让众多常年与文字和语言规范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文化圈里的知名人物成了这档节目的忠实观众。《咬文嚼字》前主编郝铭鉴在看电视时,也会在脑子里转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会写,“有一个词我怎么都写不出来,就是那个‘胱氨酸’,这是一个科学术语,在我的知识范围和关注范围之外。从这方面说,看这个节目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台湾知名设计师蔡仕伟也是节目的忠实粉丝,他说:“前几期节目最多错6道题,到了第六期只做对6道!”导演江海洋则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义务打起了广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五强,个个是过关斩将的汉字英才!锁定明日总决赛!你们是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明星!是你们的精彩,才使得电视节目有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气息,才使得更多人知道,什么才是不无聊的节目!致敬!”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8月2日晚在CCTV—10首播,节目播出6小时后,其微博话题登顶至电视节目排名的第一位,超越《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中国梦之声》等多档节目。首播次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新浪微博全新闻热门话题榜上排名第四,排名第五的是克林顿偷情录音。极高的关注度也使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10套播出仅仅两期节目之后,就被提到黄金档播出,而央视1套也打破惯例,每星期二晚跟进播出。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获掌声的同时,另一档同类型节目《汉字英雄》也获得了赞誉。《汉字英雄》是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首档网台联动大型文化节目,以汉字书写竞赛为主题,集合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倾情参与。节目由该节目制片人、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及知名电视人马东担当主持,于丹、高晓松、张颐武等文化名人鼎力加盟担当评委。《汉字英雄》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续杀入全国前十,最高的时候甚至排到了第三,仅次于有着广泛群众收看基础的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不仅如此,《汉字英雄》同名APP游戏的应用软件下载量也高达80万次。
  《汉字英雄》的赛场上出现了不少明星选手,秒报笔画总数的“笔画帝”,几乎背下字典的“字典姐”,通读四书五经的学霸等等汉字“大神”,比评委席上的明星嘉宾高晓松、于丹、张颐武等更受人关注。许多通过网络收看节目的网友表示,“作为主角的参赛小选手不刻意作秀,自然流露的纯真天性也十分讨喜。”
  除了赢得高收视率、广泛的关注度外,更主要的是这类节目也赢得了好口碑。有网友评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可以作为央视收视+口碑+权威+原创的翻身仗,秒杀同类唱歌比赛。由马东领衔国内顶尖团队制作的《汉字英雄》最初被认为是兵行险招,结果却收效奇佳,好评如潮,甚至被誉为“国民节目”。
  两档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回想起了扔给童年的小学语文课,不少人开始热衷于网络上的汉字游戏,更有人“默默地把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因此有评论指出,比起成就一个人的梦想,润物无声地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的节目才是“中国好节目”。   暑期档的综艺节目向来强者如林,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形式单纯,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参赛者基本上是中小学生,没有豪华的明星阵容,却能在今夏的综艺拼杀中突出重围,一度获得极高收视率,其爆红的秘笈不禁引人深思。
  “对于节目,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导演关正文说道。显然他有着更大的“野心”,事实上,这个节目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制作经费是《中国好声音》10%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引起了社会对汉字的重视,重拾汉字之美,更极速唤起了全民文化自检,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汉字、国学等传统文化的话题探讨,令人震惊和鼓舞。正如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张伯江所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在电视节目中是一项创举,更是对全民语言文化社会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重要行动。”
  重新唤起人们对汉字的感情
  暑期有十几个歌舞选秀节目在争夺观众,一个中小学生写字游戏的节目在暑期推出,可谓凶多吉少。但实际上不管是口碑还是收视率都比关正文、马东预想的效果好很多。可见,社会文化需求本身就是多元的,有大量喜欢搞笑、娱乐节目的观众,也不乏有精神追求的观众。
  薛军工是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周五晚他会与念初一的儿子一起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尽管有的词比较偏,但是有出处,背后有典故,有一段历史,旁边专家的解释也比较到位,这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方式,这部分之前被我们忽略了,尤其是下一代,受外来文化冲击很大,少有探究中国历史的欲望。很高兴的是,看了这个节目,我儿子会主动去看《东周列国志》之类书了。”当然,薛军工看节目的目的也不仅仅是陪儿子,“大学时我念的专业是数学,所以我的文字水平基本停留在高中阶段,虽然文史之类的书看了一些,也知道不少典故、历史知识,但很不系统。收看节目时,有些典故我知道,会很高兴,但是有时不知道,也长进了。”
  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坦言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而且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另外我也希望和我九岁的儿子一起来学习,帮助他对汉字感兴趣。这也是我之所以会成为《汉字英雄》评委的原因之一,我在当评委的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无论参赛选手是抱着何种目的上这档节目,他们应该都会和我一样,收获颇丰,并且对汉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有一份更强烈的兴趣。我想,能培养大家对汉字的兴趣,这档节目的意义就已充分体现了。我们需要找回对于汉字的热爱,找回我们对母语的热爱。”
  “当大家都在娱乐至死的时候,却出现了这么一档清新的、有文化含量的节目,引起我和很多人关注,是很自然的。这个节目尽管没有娱乐色彩,但它采用的还是竞赛性质,竞赛就会有悬念,而且观众在收看时,其实是有代入感的,出题后马上就会考自己。比赛这种形式是很重要的。”郝铭鉴分析道。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节目火了是众望所归,“我觉得它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东西。当今不光是娱乐时代,还有价值危机,为什么造假的那么多?就是价值崩溃,每个人心底的归属感很差,精神层面的东西很薄弱,包括阅读,我们现在的阅读都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其实人们精神上的饥渴感非常强。所以节目一旦对准了大众的星星之火,就会有燎原的效果。”郦波感慨,每每到北美讲学,看到他们有个National Spelling Bee(全美拼字大赛)就很有感触。“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个人早就期望有这样一档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除了听写外,还在考官、专家解说过程中,涉及到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各方面知识,被称为“语文老师在娱乐时段给补习的历史、化学、物理、地理之百科讲坛”,也由此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汉字的感情。这也是此类节目能逆袭荧屏的重要原因。
  当然,随着节目的热播,题目难度升级,也出现了质疑声。“核苷酸”、“尥蹶子”、“荦荦大端”等考题,让不少观众大呼“伤不起”,更有观众直呼“泪奔,给跪了,对不起老师”。日前,微博认证“科幻作家”的韩松也在微博中公开质疑:“看了央视一场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我感到好恐怖。如果当年我也把最好的时间花在死记硬背那些可能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用上一两回的生词上,什么瞀儒、芫荽、鞣制、瘰疬、保墒、碌碡、出粜、凼肥、袼褙、柽柳、窨井,还有什么胶柱鼓瑟、芝罘山、楞严经……我哪还写得出科幻小说。希望办一次中国孩子想象力大赛。”这个微博得到不少网友认可。有网友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越来越古怪生僻,除了搞古汉语研究的能答上来,就是莫言等作家恐怕也答不上来几个。中华汉语文化不一定非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还有网友举出例子,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字有三种写法”,但是知道怎么写没有任何意义。
  对此,关正文回应,实在不是节目组有意刁难学生或者炫耀难度,而是选手们的实力太强,“《听写大会》在准备过程中,题目的难度设计经过反复的测试。我们最初的试验题目,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工龄满五年的成人测试组正确率只有40%,我们觉得这对拉动成人互动是个有效的设定,但同样的试题,学生的正确率就超过80%,我们只好进行难度升级。经历过两次升级之后的试题用于各地初赛,结果入选正式参加复赛的选手,正确率还是超过80%,我们只好再度升级。”据悉,共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节目的“找词”工作,还有两名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担任“外援”,他们都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知识面涵盖范围极广,专门在各种辞书里挑词。
  同时,关正文也强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定词汇的标准不是要难倒任何人,而是一定要具备文化内涵,“现在有观众质疑考题太偏,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们的前人能用20个完全不同的词语表达疼痛,能用40个不同的词语形容笑,但我们现在能够说得出的越来越少。”   史学大师陈寅恪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在前辈眼里,认字不仅是知晓字词读音,明晰字义词义,更多的是牵连背后的种种文化。而今天,大部分人使用汉字是用来交流的,因此识字的自我要求也降低了,普通人掌握4000个左右常用字,就足以应付日常的阅读与写作。然而,汉字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已。“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张颐武说道,“首先,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其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东亚文化中汉字也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影响力,所谓书同文。再次,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对我来说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台湾作家张大春曾说自己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他指的是不查字典的情况下能说出每个字的来源。因此,他开始执意重新学习“认字”。早些年,张大春把教孩子写字的过程记录下来发表成专栏,写成书《认得几个字》。“我也用这种方式保留我和孩子们学字过程的记忆,常常我会觉得这里面的记忆既融合了文字学实际的内容,也融合了我生活的实际内容。”在张大春看来,认字不仅对孩子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因为穷尽人之一生,未必有机会完完整整地将听过、说过、读过、写过几千万次的某个字认识透彻。
  有这种汉字文化传承意识的不只是张大春。最近几年,流沙河陆续出版了《文字侦探》《白鱼解字》等书,解出汉字的写法、意思、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等。在流沙河看来,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一个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零件组装配搭各异,每个零件都代表着不同含义,通过重新组合,形成的汉字也具有新的含义。”流沙河认为,“古文字不仅是古人有韵味的、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他们劳动生产的过程。”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教大家写字、认词,那么我们每人一本字典就够了。通过汉字的书写,让大家感知我们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唤起大家对书写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这才是节目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关正文如此说道。
  汉字书写的危机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录制现场,还设置了成人听写体验团,主持人每考完一个词组,都会通报一下场下成人观众的书写正确率,结果往往很不理想,正确率最高的也就是50%上下,“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而比较常见的“间歇”一词的差错率高达40%,还有不少词汇场下成人观众的答对率为0。不仅现场观众们跟着小选手一起比划,一些网友也在微博上秀出自己的听写记录,大都惨不忍睹。网友JL—SUMMER感慨:“看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还了一半给老师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落幕不久,《咬文嚼字》就“挑刺”指出“鸡枞菌”应该判错,让人深感学海无涯。
  在《汉字英雄》中,选手被题目难住时,可以打电话向家长或老师求助,但节目中,不少语文老师非但没能帮助孩子过关,反而误人子弟。8月初的一期《汉字英雄》,来自四川汶川的初二女生汤星月因“害臊”的“臊”字写不出而向语文老师电话求助,不料电话一端的语文老师竟然也回答不出。这一幕令不少观众和网友们大呼不可思议,高晓松甚至还建议和另外两位导师于丹、张颐武一起去西南、西北地区集训语文老师。戏剧性的是,刚替老师害臊完,作为评委的于丹也害臊了。于丹是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却也被捉住了错误,一是她将“酩酊大醉”中的“酊”字读成了第一声(应为第三声),二是她将“蹴鞠”的“蹴”读成了“就”。这让于丹也颇感羞愧,自称当评委“不合格”。
  可见,这类汉字文化节目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节目的内容引人入胜;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当前国人对“汉字书写能力”状况的隐忧。因而,无论这两档节目制作的初衷如何,都被人们冠以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这个键盘代笔、屏幕代书的网络时代,打响了“汉字保卫战”又一枪,承担着大众所期待的“拯救汉字书写能力”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认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汉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忽视和轻视。在他看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其创意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一些博士生导师也反映:能写出文从字顺、逻辑清通论文的硕士、博士并不多,更别提错别字问题了。
  “前一段讲的比较多的就是母语危机,现在学英语的人很多,汉语的水平反而下降了,大家心中都藏着一种忧虑,对汉语、汉字、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忧虑,包括汉语方面怎么表达,文章怎么写,这也是整个社会担心的问题。”复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家游汝杰说道,“因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类节目推出来很及时,很有必要。”
  最近一项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当今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正日益弱化,而在国外一些华语地区,这种退化更为明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豫峰曾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本科生上过汉字汉语课,“新加坡是双语教学,英语是母语,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也学汉语,那里的华语学习已经是宽式教育,平翘舌音不分,汉字方面也没有人特别重视,因此他们的表达很好,但书写上有问题的人占80%,笔画笔顺都不对。”   “在新加坡曾有过争论,华文教育是否退到会念、识字就可以,因为汉字太难写了。我没有想到这种情况今天在中国也有可能出现。”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感叹道,“长期靠电脑书写一定会产生问题,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跟新加坡不一样,中国这个大国若没有文字的统一性,将来文化根基会不牢固。”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人少了,但我们的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我们常常能看见,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张颐武指出。至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他认为,“首先在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以音求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变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其次,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让他们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不存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对汉字、汉语认识的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作为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钱文忠有些眷恋地回忆起儿时的情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的书写要求很高,而且还有专门的书法课。那时候,很强调握笔的姿势、写字的笔顺和规范,字写得漂亮的学生很有荣誉感。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怀有着温情和敬畏。”如今大多数人用笔书写汉字的能力退化,钱文忠认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正在逐渐淡漠,对自己的文化历史正在逐渐淡漠。
  郝铭鉴也认为,这一切源于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汉字书写危机’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语文教育的问题。过去语文老师教识字,都是从‘字理的层面’教孩子这个字为什么会这么写,所以孩子日后写到这个字,往往就会联想起与这个字有关的历史和传统,这对于汉字属于‘深层记忆’。可是现在,老师教识字一般是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竖横撇捺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的‘浅层记忆’显然是不牢靠的。”此外,郝铭鉴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批评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你看看网上那么多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不会再有人指出。还有一些名人故意写错字。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
  书写汉字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马东透露,在策划《汉字英雄》时,曾找过尚雯婕当嘉宾,反馈是,这没什么意思,你想说什么呢?想说现在汉字不会写,不会写怎么了?干吗非得要写,拿拼音输不是一样么?
  事实上这也代表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点。多媒体时代,汉字的表现手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不断问世,人们更习惯于选用更便捷的电脑、手机输入汉字,课堂上老师也越来越少写板书,纷纷选用更丰富的PPT,学生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电脑上完成作业。这种变化是大势所趋,我们没有必要抗拒未来书写设备的改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胡范铸所言:“工具越是便利,交际就越是方便,则能力就越是容易提高。我们拿笔写字的能力弱化了,电子书写的能力提高了,结果应该是随着书写的便利性的提高,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其他能力也会提高。也就是沟通效率的提高,带来沟通频率的提高,而沟通频率的提高,又势必带来沟通能力的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过,在享受着新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拿笔写字的能力。
  “生活中比如出个国填表格什么的,总要手写吧,若不会写还是会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的办事效率产生影响。”游汝杰说道,“况且汉字本身不仅是应用方面的问题,还关乎整个中国的文化,我们国家方言分歧严重,如果说没有汉字,文化就会分裂,国家也会有分裂的可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家吴礼权也有类似的观点:“汉语有很多方言,有‘语’不同的问题,造成不同方言区的人在语言沟通上出现问题。但是,有了汉字,不同方言区的人在沟通方面就不成问题,甚至日本因为使用汉字,我们同日本人的沟通也不成问题。东亚传统的汉文化圈其实就是靠汉字维系的,日本人、韩国人,包括以前的越南人,很多都是会写汉字的。他们未必就会发音,但却会写汉字,懂得汉字的意思,因为汉字是形意文字。另外有了汉字,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海峡两岸包括港澳民众,大家都使用汉字,所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其实都少不了汉字的作用。汉字自从隶变以后,基本上字形上古今没有什么变化,中华数千年的文化都可以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永久传播下去。如果没有了汉字上下古今维系,恐怕几千年前的文化典籍就不能为后人所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就会被割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维系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一根主线。这根主线断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就会像一枚枚铜线,会逐渐散佚。”
  有人会反驳,汉字确实重要,但我们只要会在电脑、手机上输入就行啦。
  “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有句话叫‘字正则人正’,写字甚至关乎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听任汉字书写自生自灭。”钱文忠直言道。
  郦波表示,全世界各个民族语言里头,唯独汉字和其他文字不一样,汉字特别依赖于它的书写情感,就是母语文化情感。像英语的基本字符26个英文字母,没什么太大的变化,非常规律,但是汉字的变化特别多,所有语言里只有汉字形成书法艺术,虽然象形文字古代其他国家也有,像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有这样的文字,但是它们都消亡了,只有汉字一直维系至今,汉字应该是维系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中国古人对汉字很讲究,古代如果大臣写错了字是要判刑的。《汉书》《史记》中都有这样的实例,中国的文明传承和汉字书写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人所忽视的,是其他语言的人难以想象的,其实比赛的是孩子,但是真正提笔忘字的是成年人。不书写、提笔忘字就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如果时间放长点,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化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很多民族的消亡都是因为它的文字消失、母语情感淡化。影响语言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还有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   “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一个人拿着戈,就是伐,探究汉字的来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只是我们不太重视。”张豫峰说道,在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她还惊讶地发现,一些同行在教外国学生写汉字时认为笔画不重要。“笔画当然是重要的,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有理据可循的,尤其创作书法,有了一定的笔画,才能显示出小河流水般流畅,或气势磅礴,或委婉,即便是飞白都会让人遐想无穷。笔顺跟笔画是连在一起的,大体上要有个规矩,先撇后捺,这里面可看出一个民族在审美方面的标准,要讲究和谐对称,几千年留下来的书写规律,里面有民族心理积淀。”
  “以前我们纸上写信,想说的话很多,洋洋洒洒一大篇,后来问候变成寄一张卡片,现在就发个短信,甚至不用自己写,把祝福短信转发一下就好了。”陈思和叹道,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个交际方式改变的问题,更是牵涉到思维的重大问题,“当文字的功能缩小成简单的交际工具,我们的思维也就贫乏了,一个人只会看不会写,就没办法创造性思维,所有的字都是人家定好的,思维就被已经规定的语言压缩了,常用电脑思维很可能就变得公式化、机械化,长此以往民族的思维就可能会越来越单调,越来越苍白,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匮乏。”
  “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古人讲究字句的锤炼,虽然辛苦,但增添了汉语的美感。不可否认,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写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不少作家依然坚持手写稿的原因也在于此。
  当然,网络时代也让更多的新词快速冒出,比如,从之前的“杯具”“木有”“酱紫”到如今的“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使用起来也颇感生动有趣,只是往往比不上那些沉没在时间长河里的旧词偶尔被打捞起来的那份惊艳。有人拿出不同时代的文字游戏进行比较,古人的文字游戏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今人的文字游戏却多是“小千的女朋友叫小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变成了小乖”,意趣高下立见。
  陈思和指出:“汉字文化类节目引发关注是个信号。语言文字是跟我们的思维联系在一起,还是要借助电脑去思维和表达,这是个大问题。同时这也是对下一代民族思维能力如何培养的重大教育问题。书写是跟电脑同样重要的一门功课,教育部要采取措施进行强化,绝对不能退化,因为这是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
  如何传承汉字文化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汉字的重视,同时,关于如何传承汉字文化,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为了拉开距离,每场比赛中就会出现不少冷僻的词,郝铭鉴表示理解这种做法,但不主张学生为取得好名次,把其他事情都耽搁下来,整天去背词典。“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就是为了比赛去背词典应急,这是违背比赛初衷的。在有一期中,我无意间听见一个选手说,为了比赛他已经背了半部词典。这要花多长时间啊?字典是用来查的,不是用来背的。所以,比赛也不能走过头,否则就失之偏颇。”在郝铭鉴看来,现在这个节目只考写,“但还得考虑下怎么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会用,而不是不会写。”
  《汉字英雄》现场有一个11岁的孩子,人称“笔画帝”,即随便四个字的成语你一说,他马上就能说出一共几画。马东在现场问这个孩子:“你脑子里是笔画还是画画?”他说是画画。他有一套自己的识字方法,但是不见得能理解这汉字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大神级的选手,从他能收到的第一期《咬文嚼字》一直到最近的一期,每期都看过。他的识字量很大,而且不太会写错别字。很多偏字、难字、怪字他全知道,但是生活里最简单的那个字却不会写。“这可能叫作奇技淫巧。但是为什么奇技淫巧?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只对奇技淫巧有辨识度,我们没那个耐心去辨识你是慢火炖出来的那碗老汤,我们对奇技淫巧有更大的偏好,因为你瞬间能被我辨识,瞬间能够传播,瞬间能够成标题,然后过去也就过去了。”马东指出。
  比赛中,我们会发现,不少选手因为听到闻所未闻的词语而败下阵来,但是胜利者往往是在认字、猜字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的规律,体会到汉字的有趣,才能举一反三,走到比赛的最后。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陆佳蕾折冠的“婉娈”,就是她猜的。她的推理逻辑是这样的:词义“美好的样子”,多是形容女子,这两个字应该都是女字旁,所以第一个字她首先想到婉约的“婉”,而峰峦、鸾凤和鸣的声旁都是“亦”,“娈”字也随即出炉了。陆佳蕾说这次参加比赛的最大收获在于:“以前总觉得认字很枯燥,当你掌握汉字构造中形声和会意的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了。”
  而亚军于加敏对汉字有着很诗情画意的解读:“每个汉字都是有表情的,有的字一看就很美,有的字一看就很恶毒。”但凡“王”字旁、“艹”字头的字,在她眼里都是美的,比如芫荽,其实就是香菜,这两个字看上去很有美感,而“骨”字旁的字,比如“骨骼”“髋关节”,总让她觉得毛骨悚然。“当我们读懂汉字的表情,你会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工具,而且是艺术。”
  然而,真正感受到汉字的乐趣的人并不多。汉字教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门埋首于故纸堆中、皓首穷经的枯燥学问,在众多学生们看来就是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
  教育学家熊丙奇认为,像《汉字英雄》这样的节目确实有普及汉字教育的公益性,但是却不大可能改变人们提笔忘字的现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是否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到了大学阶段,还有没有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渐渐抛弃了书写,试想,如今的父母,谁还会像从前那样给子女写信?真正加强汉字教育,电视节目只是一方面,还要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共同协作才行。”
  “前一阵,我去江苏,碰到一个7岁的孩子,我问他,你喜欢上什么课?他回答我,美术、科技、英语、语文、数学,把语文课排在后面。我们小时候是最喜欢语文课的啊,为何现在7岁的孩子就会把语文课放在后面,值得思考。”张豫峰感叹道,“要传承汉字文化,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必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之后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萌发,教育部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不然很可能变成应试的考试科目。”   郝铭鉴认为,在小学和中学这个学习阶段是不应该用电脑代替书写的。“怎么能做到学了之后可以一辈子不忘,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能把汉字的文化含义、造字的理据等传授给学生的话,他们可能记得更深刻。如何让学生把汉字记得更牢、更久,语文老师要多想方法。”
  “汉字传承真正的危机并不是繁体、简体使用人口的大数趋势,也不在两者解说、笔法的优劣高低,而是明明浸润于繁体字学习环境的我们根本没有一套有效利用繁体字庞大文化讯息的教学系统和思辩训练。”张大春直言道。他教儿女“识字”的过程总是轻松有趣的,他举例道,“我的两个孩子都学琴,但他们却不喜欢练琴。有一次,我们开车出去路上有25分钟,我觉得可以教他们一个字,就是‘练’。我告诉他们说,以前的丝织业,蚕茧原本是黄色的而不是白色的,要经过无数次的煮和晒,才能最终变成白色。这个过程就叫‘练’,所以‘练’当然是很辛苦的。古人父亲逝世要守孝三年,第一年只能吃粗粮、喝水、穿麻衣。一年期满才可以穿丝衣,那天就被叫做‘练日’、‘小祥’。教完之后,我问孩子们,‘那么,你们现在可以开始练了吗?’他们回答说,不能,因为父亲还健在。”一场幽默对话,孩子把“练”字烂熟于胸了。
  张颐武提出,社会应该重视并养成一种能熟练应用汉字、汉语的氛围,营造书香社会,带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同时要从个人做起,多看多记多练。“多看就是多看好书,比如文学作品,或者平时在生活中、旅游时多留心那些刻在对联、匾额等等地方的诗词歌赋;多记就是将这些生词僻字记于心中;多练就是多动笔,多记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每天练习一帖书法的方式,在改善提笔忘字情况的同时,修身养性。”语言学家许宝华建议加强中小学的汉字学习课、书法课,“以前我曾到日本教过书,那里的小学、初中,都有汉字的写字课程或者关于汉字知识的课程,孩子们的字都写得很好,说明他们比较重视。中国历代书法全世界非常有名,一个人从小汉字写得好,对于他美学观念的培养也有好处,另外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跟汉字打交道,所以应该从小学就加强汉字学习。”钱文忠则提倡大家用笔来写信,“信分为公函和私函两种,公函且不论,我认为私人信函是写给父母、爱人、孩子的,是饱含情感色彩的,亲笔写信更能传达温暖和情意。此外,我觉得应该在小学推广书法课,让每一个孩子都拿起毛笔,在一横一竖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假如每一个人都会写写书法、吟几句诗,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一些。”
  “现在的小孩对电视、电脑游戏很感兴趣。”由此,薛军工建议,与其排斥多媒体,不如巧妙利用,比如在电视节目、电脑游戏里加入更多益智类的成分,“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做一些接地气的工作,用让小孩喜欢接受的形式来灌输一些蕴含国家文化精髓的东西,通过比较好的载体植入他们的内心。”游汝杰也有类似的观点,“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我觉得可以提倡大家用手机里的手写输入,同时软件识别度上也要进一步提高。此外,除了比赛,电视媒体上能否开个固定的栏目,一个星期半个小时左右,请些专家讲讲字的用法,汉字跟古代文学、文化的关系。”
  今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一系列整顿措施,包括遏制电视晚会奢华过滥之风,前一阵为避免电视节目形态单一雷同,又出台了“限歌令”,这给电视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汉字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也给予电视人不少启发。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关键是电视节目创意能否抓住观众的电视心理需求,能否在娱乐中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元素,能否体现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过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往往把草根百姓的层次看得比较低,觉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娱乐至死,所以就制作一些比较低俗的娱乐节目。其实老百姓还是有很多需求的,就看你怎样导向。”张豫峰说道。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虽然已经落幕,但一股汉字热正在刮起,不少书店开始设立汉字学习专柜,书法教室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由学校、民间组织的各类“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起义”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不过,要重拾遗失在键盘中的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丰富对民族精萃的认知,并不是靠短暂的话题热度可以维持的。美国的《National Spelling Bee》(全美拼字大赛)从1925年一直办到今天,成为一个多种族移民国家全民参与的体现主流文化凝聚力、体现国家精神的民俗活动。期待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节目引发的汉字狂欢能一直持续下去。选手赵杉佳雯说:“不管是输还是赢,最后赢的都是汉字。”于加敏说:“一个字不用,才会变成生僻字,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鲁迅说,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字也是用出来的。”孩子们参赛后的领悟让人们看到了下一代传承汉字文化的能力,也期待这样的感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从而不断领略汉字的魅力与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
其他文献
地基基础相关的工作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房屋最终建成后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地基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部分存在质量问题,建筑物将失去稳定性并会造成严重后
一档名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既无插诨打科,也无华丽排场,居然收视率一路飘红,意外赢得超赞口碑.它能在“椅子很忙,声音很高”的趋同娱乐节目中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
“岁月如梭”这话,年轻时没有体会,如今过了古稀之年体会就深切多了。道临老师2007年12月28日离我们而去,一晃已六年。每年我都去宋庆龄陵园他的墓地,或是去嘉善“孙道临电影艺术纪念馆”深深地怀念他。在我四十多年的成长道路上,一直得到道临老师的关怀,聆听他的教诲,很多往事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艺术追求  1963年到上影演员剧团工作不久,我有幸参加去部队春
白露一过,发飚多时的夏日高温有所收敛,我如约前往美琪大戏院附近吕其明先生的寓所造访。  相识40多年了,老吕已是83岁高龄的吕老,一见面,乐呵呵的他一如故我总以笑脸示人,很有亲和力。其女儿早已成家在外,他和夫人李凌云相伴相守成了“空巢”老人。见他气色还不错,健硕的身板笔直,且注意到其腿脚也行动自如,而十年前可惨了,因患腰间脊椎骨质增生24小时剧痛。他说:“我算尝过老虎凳的滋味有体验了。”左腿供血不
本文基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客观现实,通过对既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及其战略理论的系统回顾和评述,确定了文章的研究起点、基本框架和路径,科学界定了城市商业
芝加哥:rn小计划没有魔力,文化建设要志存高远rn米歇尔·布恩(芝加哥文化局局长):芝加哥市坐落于美丽的密歇根湖畔,拥有26英里的滨水湖岸,密歇根湖是北美五大湖中唯一几乎完
目的:探索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老年患者取60例随机分组,30例多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诞生40周年,也为了完成原中征委交给的闽浙皖赣四省协作的写史任务,闽浙赣省委领导下武装斗争研讨会筹备领导小组于1989年5月决定编写《
目的:建立张氏仁宝生肌膏的定性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鉴别法鉴别张氏仁宝生肌膏中血竭、儿茶.结果:建立的薄层色谱法能鉴别出血竭、儿茶,斑点对应较好,阴性对照无干扰,通过
目的:研究不同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阑尾炎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成A组(n=40)和B组(n=40),A组传统阑尾切除术,B组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比疗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