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在读诗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不过,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称她为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白茹云六年前就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一路走来,没有丝毫的沮丧、不甘、愤懑与埋怨,她说因为有诗词一路陪伴,她说因为喜欢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她在诗词大会上念出郑板桥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我感慨地评点说:“拥有如此淡定气魄的白大姐,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一面镜子啊!”
  我想,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生命的时时刻刻,一定有很多因为热爱诗词而坚守自我灵魂的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的那首《江雪》。诗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联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知道,在这首《江雪》里,苦楚与孤独一定有,但超越与升华也同样在。其实,它最大的奥秘就在找回自我,达成与自我的和解。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母亲则出身范阳卢氏,在看重门阀与贵族出身的唐代,这样的家世使得他少有凌云之志,久怀兼济之心。加之年少扬名,二十出头又高中进士,所以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终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加入了永贞革新的改革。可是命运却兜头浇下一盆冷水,改革失败,柳宗元携母远谪永州。因气候恶劣,水土不服,柳母在永州不到一年就病逝了。
  柳宗元终于被逼到了人生的绝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是,就是在人生最逼仄的困境里,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却让柳宗元重新找回精神的自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皆白,万径绝灭,当尘世的喧嚣与浮华成为被摒弃的背景,那个“久在樊笼里”的自我,那个“我”身上早已丢失的灵魂,才终于被完整地找回。
  其实,不只是柳宗元,还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豪刘禹锡,还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三闾大夫屈原,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还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还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女中豪杰李清照,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还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放翁,还有“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的王阳明……数不胜数,叹不胜叹。历代前贤,志士仁人,莫不从一首诗、一句词里重塑过精神世界里伟大的“自我”。正是因为有精神世界的人格追寻,才终于成就现实世界的人格魅力。
  肯定有朋友会说,我以前不接触诗词不也活过来了吗?可是,活和活不一样。活法不一样,境界、感觉、精神气质都会不一样。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当中,都有很多焦虑、很多压力。当压力层层袭来的时候,当灵魂产生焦虑的时候,其实就和口干舌燥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水。人口渴了要喝茶水,要喝泉水;人的心靈饥渴了,人的灵魂焦躁了,就需要文化的润泽,就需要诗词的抚慰。
  我讲了那么多年的课,常常会被自己讲解的诗词感动到落泪。华夏文明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它不擅长于空间的扩张,而是擅长于时间的延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作为华夏的知识分子引以为傲的地方。因此,我在讲诗词时还有意地突出了这种大跨度的历史呼应和回响,不局限于唐诗宋词,而是上下搜罗,古今贯通。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通过诗词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去触摸华夏文明的那种温度和深度。
其他文献
季羡林先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关于新意,我们从前已经讨论过很多,这里简单小结一下.rn一、立意创新“五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思考、多向辐射、巧设比喻.前面的四法容易理解,“巧设比喻”可略举一例.rn一位考生写“经验与勇气”的关系型话题作文:rn“\'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老切割师说得对.有时,我们总会有太多的顾虑,手忙脚乱甚至看不清自己,就像天晴了,我们却还披着蓑衣.天已放晴,让我们脱掉身上的蓑衣,鼓起勇气,拥抱这明媚的晴天.”
期刊
最近,我班某个寝室出现怪异现象,让我的班主任工作陷入尴尬。  最开始,班上某同学的床单被别人泼水了,我没有丝毫线索。  我利用心理学知识破案:精心准备一段几分钟的内容,请全体同学放下手中的事情,集中注意力看着我,我开始用相应的语速讲述寝室发生的事件,同时用自己的眼神反复扫描每一个同学的眼神,观察每一个同学的脸部表情,捕捉他们的细微变化——眼珠的转动速度及方向、嘴角的微表情、肢体的细小动作……我的語
期刊
先生的陋室坐南朝北立在古淮河的边上,再往远处是一川江水。石城鲜有的几座丘峰恰恰成了这一幢砖瓦小房一抹遥遥的、翠色的底衬。  每每在夜幕将至时,江河两岸橘黄色的灯火穿透暮霭与暗流,在山野间流萤般地熠煜闪烁,使周遭澄明的以太仿佛回荡着黄钟大吕之声。  这一方陋室,视野虽不及江上高阁,但春朝秋夕、风雨明晦的样子,也极雅兴。  陋室前三径遍植灌木,阶前常有一人闲坐,二指间执烟,悠然抽吸,消磨掉一整个下午。
期刊
威廉·福勒·霍普森(1849—1935)是美国藏书票黄金时期被公认的藏书票设计雕刻大师之一.霍普森的这款自用藏书票,创作于1893年,这应该是霍普森事业和艺术的黄金时期.画面中书最宝贵,似乎是收藏在藏宝箱中.上面的名字(W·F·Hopson)和左右两边的文字(Ex-libris&New Haven),构成票主对书的珍惜.中间下方是交叉的雕刻刀,左右是霍普森签名标记和创作年份.画面上部的左边是铜版画压印机,右边是画架,都表明票主版画艺术家的身份.画面满布缠枝纹,两边缎带上的铭文很有意思,大概意思是,“阅读老
期刊
大洪水的時代,西方的诺亚领受了上帝的指引,驾一满载生灵的巨舸,似落叶在神的怒涛中起伏颠簸;大洪水的时代,东方的夏禹诀别了上苍的神壤,治水平土,于是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以色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却是领受上帝旨意者的子孙;而在三代之际疏远了鬼神的华夏,仿佛是文明未开化时代,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者。  千年耕织在黄土上的民族,朴实如他脚下的土地。他们所崇拜的社稷,无非
期刊
初步鉴赏古典诗歌,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文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重点.从2002年起,高考古诗鉴赏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要求根据试题直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这一题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中的“斥候”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  B.“误入罗网中”中的“罗”本指捕鸟的网,“数罟不入洿池”“罾何为兮木上”的“罟”“罾”均是指捕鱼的网。  C.“正襟危坐”是整理好衣襟,严肃、恭敬或拘谨地、端正地坐着,而“坐”则是席地而坐,双膝着地,以臀部着足
期刊
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显性的言语形式和语用方法、语用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隐性的言语思维方法,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一体化.在写作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将所习得的隐性言语思维方法、言语思维图式转换成显性的言语形式,运用到写作中.这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思维过程.
期刊
记忆中的春节,是刻骨铭心的。  在我的家乡,春节时,大家都要去赶庙会,从大年初一开始,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去庙里烧香祈福。老人、年轻人、小孩,都把自己的希冀和祈求寄托在虔诚的祭拜上,寄托在火红的香烛上,寄托在投进“功德箱”里的一块、两块的纸币上。  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上过香后,围着火堆,寒暄闲谈。女人们,三五成群,嗑着瓜子,家长里短。男人们,抽烟聊天,天南海北。也有的,背着自己的女人,躲在树林里打
期刊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何为苦难?十八岁攀不过的高墙,八十岁渡不回的江,一切尖锐的、悲怆的,都是苦难。  苦难是艺术的温床,艺术家们在苦难中成就自我。梵高热烈灼目的《向日葵》,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九部交响乐,杜甫颠沛流离的“三吏三别”,李煜国破家亡后的千古词作……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唯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之此在才是合理的。”诚然,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但在我看来,唯有经历苦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