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觉数学结构的层次美,数学思维的流畅美,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的融合美,让数学一点一点的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关键词】 亲近;教材;过程;思想
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要想在家常课上用活泼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课件来创设一个个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要想用课件将一个个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是那样的繁琐。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亲近学生呢?
一、亲近教材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在师生互动中学习,这就使得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频率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机会增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整合教材,使教材更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一单元后,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老师,我们已经会算小数的加、减法了。”经过调查,竟然有一半的学生会算了。如果按照课时安排,应该先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再教学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可这样的安排定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课始,创设了一个逛超市的情境,出示了一张物品选购单和价格表,要求学生先自由选择两到三种商品,并分别提出一个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在他們看来,没有死抱住课本去学数学知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虽然教材已充分展示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但无论多么优秀的教材,也依然是被合理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合每个地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成为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而我们要根除“教材至高无上”的陈旧观念,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灵活地使用教材,重组教材,让教材成为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文化中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二、亲近过程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给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为他们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生1: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
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师:这些特征只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具备这些特征,我们还必须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条猜想,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验证。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片刻后,生4:我们验证的是四个角都是直角,是利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比的。
生5:我们验证的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用尺量的。
生6:我们也是验证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但我们是通过折的方法知道的。
……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解除疑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验证直至豁然开朗。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使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更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或见解得以相互“碰撞”或“启迪”,在批判和反思中不断建构起对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个性在交流中张扬,数学在交流中魅力绽放。所以在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计算方法的掌握……我们都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流畅美,动手操作和语言结合的融合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学生在疑问中走进数学,在过程中展现自我,在解决中又走进疑问,让学生充满对数学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亲近思想
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认识到,在当今和未来的许多行业,直接运用到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此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奥妙。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这一单元后,我就让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2)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逐渐明白,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是应用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常常是通过“转化”这种方法把新的问题变成旧的或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由于在课中经常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发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再显得茫然无措,学生逐渐消除了对数学的畏惧感,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了一个与科学家一样学习、使用数学思想方法的人。在一次兴趣课上,一道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9÷0.2”的计算,这对于刚刚学会小数加减法的学生来说,无疑成了一到难题。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当碰到一个还未学到的知识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小手都逐渐举起来了。生1:我们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变成9÷2,这样把它变成了一道整数除法计算题,就可以解答了。”生2:“我们可以 根据除法的意义来想,9里面有几个0.2?1里面有5个0.2 ,所以9里面就有45个0.2。”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怎么能不给他们送去奖励呢?看着我竖起的大拇指,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数学思维给了他们成就感,而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长此以往坚持训练,学生又怎会不喜欢数学呢?
【关键词】 亲近;教材;过程;思想
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要想在家常课上用活泼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课件来创设一个个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要想用课件将一个个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是那样的繁琐。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亲近学生呢?
一、亲近教材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在师生互动中学习,这就使得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频率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机会增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整合教材,使教材更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一单元后,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老师,我们已经会算小数的加、减法了。”经过调查,竟然有一半的学生会算了。如果按照课时安排,应该先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再教学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可这样的安排定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课始,创设了一个逛超市的情境,出示了一张物品选购单和价格表,要求学生先自由选择两到三种商品,并分别提出一个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在他們看来,没有死抱住课本去学数学知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虽然教材已充分展示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但无论多么优秀的教材,也依然是被合理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合每个地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成为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而我们要根除“教材至高无上”的陈旧观念,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灵活地使用教材,重组教材,让教材成为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文化中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二、亲近过程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给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为他们搭建个性发展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生1: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
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师:这些特征只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具备这些特征,我们还必须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条猜想,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验证。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片刻后,生4:我们验证的是四个角都是直角,是利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比的。
生5:我们验证的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用尺量的。
生6:我们也是验证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但我们是通过折的方法知道的。
……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解除疑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验证直至豁然开朗。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使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更关键的是,通过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或见解得以相互“碰撞”或“启迪”,在批判和反思中不断建构起对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个性在交流中张扬,数学在交流中魅力绽放。所以在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计算方法的掌握……我们都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流畅美,动手操作和语言结合的融合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学生在疑问中走进数学,在过程中展现自我,在解决中又走进疑问,让学生充满对数学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亲近思想
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认识到,在当今和未来的许多行业,直接运用到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此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奥妙。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这一单元后,我就让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2)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逐渐明白,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是应用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常常是通过“转化”这种方法把新的问题变成旧的或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由于在课中经常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发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再显得茫然无措,学生逐渐消除了对数学的畏惧感,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了一个与科学家一样学习、使用数学思想方法的人。在一次兴趣课上,一道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9÷0.2”的计算,这对于刚刚学会小数加减法的学生来说,无疑成了一到难题。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当碰到一个还未学到的知识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小手都逐渐举起来了。生1:我们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变成9÷2,这样把它变成了一道整数除法计算题,就可以解答了。”生2:“我们可以 根据除法的意义来想,9里面有几个0.2?1里面有5个0.2 ,所以9里面就有45个0.2。”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怎么能不给他们送去奖励呢?看着我竖起的大拇指,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数学思维给了他们成就感,而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长此以往坚持训练,学生又怎会不喜欢数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