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建设中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研保障与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研管理运行和控制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研保障机制等对策,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管理 机制建设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92-03
在“协同创新”国家战略实施要求和科技发展客观需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机制对科研创新的引领、激励和保障作用,推动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促进科研资源整合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机制,促使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
1.校内科研协同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组织形式受考核评价、人事管理、信息和资源等限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同一部门中,没有建立综合研究的协同工作机制,在分散封闭状态下,无法聚集优势科研力量,解决重大教学科研和技术攻关的创新需求。
2.校外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校外各主体科研力量自成体系,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和长效机制。有研究者从广度、深度、有效性、持续性等四个维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后三个指标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面向行业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与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的对接不足,校企间互惠共赢机制不成熟,特别是企业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合理回报,缺少科研协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资金筹集渠道不畅等。
(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1.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未设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只将教务管理与科研管理职能合并在一个部门中,或在教务部门内设科研管理科室,岗位和人员配置不足,仅能基本满足纵向项目管理的工作需要,其他工作如教科研发展前沿与动态研究和指导、重大科研创新活动的组织、科研成果的培育申报和管理、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转化、横向项目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等无法较好开展,科研职能较为薄弱。
2.科研人员创新管理能力欠缺。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对上级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和把握、学校科研情况调研分析不充分,无法制定出促进学校科研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突破的科研规划;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重布置限制、轻服务疏导等问题,未能发挥有效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3.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根据科研创新及时制定和修订学校的管理文件;管理工作还停留在被动式过程管理的较低层次,管理流程不够科学高效,缺少对项目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成果水平不高、应用范围狭小,影响后续报奖和转化推广。
(三)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科研评价分类和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只将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和教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考评指标,忽略了对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和技术研发等科研工作及成果的认定与评价;或只关注论文、专利、教材等短期成果,没有对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价值,以及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给予评价,这都使得学校的科研活动缺少创新活力,不能为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激励一般表现为职称评聘和物质奖励,激励作用和激励力度不足,容易产生重眼前、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四)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学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走向产业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最终价值,这是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作用体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也大力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工作,高职院校虽逐步认识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学校科研与地方企业技术研发存在脱节现象,且学校对科研成果的开发、推广应用和转化力度不够,因而缺少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成果,少量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因工艺、成本、推广和转化途径等因素制约,转化率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在转化工作管理中也面临着成果评价、无形资产管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等难题。
(五)科研保障与服务机制不完善
1.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内控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目前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省厅级财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自筹,由于立项级别不高,缺少横向项目,因此获得的纵向经费、横向资金和自身投入经费都不足。科研经费内控管理不够科学和精细化,常出现经费管理过于宽松、违规开支现象;监管过于严苛,审批手续烦琐,造成合理开支困难;未做好经费预算并如期执行,造成资金浪费;没有制定绩效费用和管理费用等间接经费管理细则,不利于科研激励和服务保障等问题。
2.科研资源整合和保障不足。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人才、资源、信息等科研要素较为分散独立,存在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和低效等问题,无法为多元合作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整合貫通的资源支撑。
3.科研诚信和创新氛围不足。部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职称晋升,存在浮躁、造假等学术不端的风气;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强,且没有获得足够的科研信息和系统的训练,科研工作缺少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1.建立健全校内协同机制。将“无边界”管理理念应用于科研管理当中,建立高效灵活的校内协同创新与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完善以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沟通顺畅、合作紧密的科研协同管理服务机制;二是成立实体性跨领域的科研中心,围绕重大项目建立多学科教科研和技术技能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交流和跨界协同;三是建立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制度,串联人、财、物、信息等各项要素,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 2.完善校外协同机制。寻求与政、行、企、校、所等多方的利益契合点,建立相互信任和长期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利益共创共享的科研创新机制。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从宏观层面推动办学体制和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创新,确立多主体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供需平衡的人才培养链;建立和落实地方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和程序,并给予企业相应合理的利益。二是高职院校进一步改革和創新职业教育办学与发展理念,建立政、行、企、校、所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学校可以建立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构建行企校命运共同体;探索校企联合共建产业学院的运行管理模式;依托优势学科群,与行、企、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制定和实施科研合作战略和计划。三是行业企业从自身发展、人才需求和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建,企业以自身技术攻关和市场开发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参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订单班建设,将行业资源、技术工艺、管理经验、用人需求等要素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技术开发过程,为自己培养后备力量。
(二)完善科研管理运行和控制机制
1.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设置。高职院校可设置独立的科研部门,下设覆盖全面工作各科室,如项目管理科,负责各类纵向项目的立项结题和过程管理;成果管理科,负责专利管理、成果培育和成果奖申报、成果推广应用;技术开发科,负责对接行业企业技术合作与服务、横向项目管理等;平台管理科,负责科研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和科研资源的建设管理;职教研究室,负责高职教育和科研理论调查及研究、学术刊物出版管理等。
2.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科研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参加学科前沿讲座、科研新策解读、科研管理业务培训等常态化学习,提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实行弹性的服务式管理。
3.健全完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学校科研发展规划机制。要从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基础和目标出发,结合国家、区域、行业的科研发展前沿和需求,进行前瞻性的科研系统规划和布局,制定统筹有序的实施路径。二是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科研发展促进机制。既支持教师自主选题,发挥研究特长,也鼓励其瞄准前沿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横向课题,同时建立创新创业专项课题,引导师生参与技术创新和应用。三是建立协同式科研组织模式。围绕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促进科研资源的灵活组合,形成“平台开放、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三)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1.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科学长效的科研评价机制,明确对科研成果的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创新活动有不同的分类,相应产生的科研成果也有不同类型,如基础理论和软科学研究成果,表现为研究报告、论文、著作、政策建议等;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表现为专利、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根据不同分类建立评价体系,要将学术价值、成果质量、成果应用转化、人才培养、社会经济效益、科研诚信等因素纳入评价指标,避免评价指标单一化、方法简单化。二是建立公平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强化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权威作用,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体系,确保科研评价的公正透明,考评结果作为制定教师队伍动态管理奖惩措施的依据。
2.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体系。目前大部分省市已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高职院校应在原有的评审条件基础上,适当增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推广、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指导等成果的衡量权重,使考核教师的要求从“全能”转变为“特色”。二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细化教师科研工作量和技术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改革薪酬制度,充分体现和肯定教师各类科研工作业绩。三是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对科技服务、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的奖励,明确科研间接经费中绩效费用的使用范围,允许和鼓励发放给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完善配套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较好的项目予以奖励性配套资金支持。
(四)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1.建立完善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包括专利管理制度,明确专利的申报专利权的归属、专利的申报和管理、专利实施、专利费用及奖励等;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的使用、转化与处置方式、保障与约束措施等;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收益分配与奖励等;相关人事制度,明确成果转化管理职能部门的权责,明确科研人员在岗或离岗开展技术攻关和创业工作的任职制度,将工作量化于人员考核与评价中。
2.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加强专业链—产业链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行企多方参与科技项目选题、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资源投入、成果产出、市场开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使合作创新成果具备适用性和经济性,形成完整有序的产业链。
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育人和管理机制。建设创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TRIZ创新方法培训、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培训、企业创业实践讲座等教育培训,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项目,投入师资、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引导学生、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4.建立成果推广交易机制,建设学校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定期发布和展示学校科技成果信息,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服务中介,及时收集和反馈行业企业科技需求信息,形成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学校科研与市场需求及时紧密对接。
(五)完善科研保障机制
1.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与内控机制。一是高职院校要结合国家《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及地方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二是切实增加校内资金支持,多渠道引入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多元投入;三是健全科研经费内控机制和分层管理机制,明确学校、主管领导、科研/财务/资产等职能部门、二级承担部门、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等主体在科研实施和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四是构建“以人为本、基于信任”的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制,按照“放管服”的理念,为科研人员提供全过程服务保障,如在项目申报阶段给予预算编制咨询,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经费使用指导、财务服务与审核监督,简化审批流程,按研究进度和效果允许经费浮动与调剂,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进行科学的经费决算和审计等。
2.搭建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建设信息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建设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工作和科研数据统计分析规范化、高效化;建设开放的科研数据库,对接外部科研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教师提供科研动态、申报选题、知识积累、技术供需、成果转化等有益信息。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公共科研中心,为校内外协作研究提供开放共享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一是完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通过制定严格的学术规范制度,促使教师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二是创造科研创新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创新;三是加强科研教育,通过开展科研培训、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提升师生科研素质;四是创造便利条件,为师生科研活动提供图书资料、检测查新、专利申请等服务。
【参考文献】
[1]谷丽洁.高职院校协同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
[2]王扬南.2013—2017职业教育科研情况综述(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3]徐敏.“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4]杜玉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紧密型职教集团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8)
[5]王艳辉.回顾与展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7(11)
[6]刘开强.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社会服务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2017KY1083)
【作者简介】覃曼丽(1983—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科研管理。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管理 机制建设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92-03
在“协同创新”国家战略实施要求和科技发展客观需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机制对科研创新的引领、激励和保障作用,推动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促进科研资源整合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机制,促使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
1.校内科研协同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组织形式受考核评价、人事管理、信息和资源等限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同一部门中,没有建立综合研究的协同工作机制,在分散封闭状态下,无法聚集优势科研力量,解决重大教学科研和技术攻关的创新需求。
2.校外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校外各主体科研力量自成体系,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和长效机制。有研究者从广度、深度、有效性、持续性等四个维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后三个指标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面向行业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与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的对接不足,校企间互惠共赢机制不成熟,特别是企业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合理回报,缺少科研协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资金筹集渠道不畅等。
(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1.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未设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只将教务管理与科研管理职能合并在一个部门中,或在教务部门内设科研管理科室,岗位和人员配置不足,仅能基本满足纵向项目管理的工作需要,其他工作如教科研发展前沿与动态研究和指导、重大科研创新活动的组织、科研成果的培育申报和管理、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转化、横向项目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等无法较好开展,科研职能较为薄弱。
2.科研人员创新管理能力欠缺。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对上级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和把握、学校科研情况调研分析不充分,无法制定出促进学校科研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突破的科研规划;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重布置限制、轻服务疏导等问题,未能发挥有效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3.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根据科研创新及时制定和修订学校的管理文件;管理工作还停留在被动式过程管理的较低层次,管理流程不够科学高效,缺少对项目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成果水平不高、应用范围狭小,影响后续报奖和转化推广。
(三)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科研评价分类和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只将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和教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考评指标,忽略了对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和技术研发等科研工作及成果的认定与评价;或只关注论文、专利、教材等短期成果,没有对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价值,以及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给予评价,这都使得学校的科研活动缺少创新活力,不能为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激励一般表现为职称评聘和物质奖励,激励作用和激励力度不足,容易产生重眼前、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四)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学校的科研成果只有走向产业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最终价值,这是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作用体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也大力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工作,高职院校虽逐步认识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学校科研与地方企业技术研发存在脱节现象,且学校对科研成果的开发、推广应用和转化力度不够,因而缺少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成果,少量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因工艺、成本、推广和转化途径等因素制约,转化率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在转化工作管理中也面临着成果评价、无形资产管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等难题。
(五)科研保障与服务机制不完善
1.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内控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目前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省厅级财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自筹,由于立项级别不高,缺少横向项目,因此获得的纵向经费、横向资金和自身投入经费都不足。科研经费内控管理不够科学和精细化,常出现经费管理过于宽松、违规开支现象;监管过于严苛,审批手续烦琐,造成合理开支困难;未做好经费预算并如期执行,造成资金浪费;没有制定绩效费用和管理费用等间接经费管理细则,不利于科研激励和服务保障等问题。
2.科研资源整合和保障不足。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人才、资源、信息等科研要素较为分散独立,存在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和低效等问题,无法为多元合作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整合貫通的资源支撑。
3.科研诚信和创新氛围不足。部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职称晋升,存在浮躁、造假等学术不端的风气;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强,且没有获得足够的科研信息和系统的训练,科研工作缺少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1.建立健全校内协同机制。将“无边界”管理理念应用于科研管理当中,建立高效灵活的校内协同创新与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完善以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沟通顺畅、合作紧密的科研协同管理服务机制;二是成立实体性跨领域的科研中心,围绕重大项目建立多学科教科研和技术技能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交流和跨界协同;三是建立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制度,串联人、财、物、信息等各项要素,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 2.完善校外协同机制。寻求与政、行、企、校、所等多方的利益契合点,建立相互信任和长期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利益共创共享的科研创新机制。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从宏观层面推动办学体制和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创新,确立多主体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供需平衡的人才培养链;建立和落实地方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和程序,并给予企业相应合理的利益。二是高职院校进一步改革和創新职业教育办学与发展理念,建立政、行、企、校、所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学校可以建立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构建行企校命运共同体;探索校企联合共建产业学院的运行管理模式;依托优势学科群,与行、企、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制定和实施科研合作战略和计划。三是行业企业从自身发展、人才需求和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建,企业以自身技术攻关和市场开发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参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订单班建设,将行业资源、技术工艺、管理经验、用人需求等要素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技术开发过程,为自己培养后备力量。
(二)完善科研管理运行和控制机制
1.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设置。高职院校可设置独立的科研部门,下设覆盖全面工作各科室,如项目管理科,负责各类纵向项目的立项结题和过程管理;成果管理科,负责专利管理、成果培育和成果奖申报、成果推广应用;技术开发科,负责对接行业企业技术合作与服务、横向项目管理等;平台管理科,负责科研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和科研资源的建设管理;职教研究室,负责高职教育和科研理论调查及研究、学术刊物出版管理等。
2.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科研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参加学科前沿讲座、科研新策解读、科研管理业务培训等常态化学习,提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实行弹性的服务式管理。
3.健全完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学校科研发展规划机制。要从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基础和目标出发,结合国家、区域、行业的科研发展前沿和需求,进行前瞻性的科研系统规划和布局,制定统筹有序的实施路径。二是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科研发展促进机制。既支持教师自主选题,发挥研究特长,也鼓励其瞄准前沿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横向课题,同时建立创新创业专项课题,引导师生参与技术创新和应用。三是建立协同式科研组织模式。围绕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促进科研资源的灵活组合,形成“平台开放、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三)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
1.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科学长效的科研评价机制,明确对科研成果的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创新活动有不同的分类,相应产生的科研成果也有不同类型,如基础理论和软科学研究成果,表现为研究报告、论文、著作、政策建议等;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表现为专利、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根据不同分类建立评价体系,要将学术价值、成果质量、成果应用转化、人才培养、社会经济效益、科研诚信等因素纳入评价指标,避免评价指标单一化、方法简单化。二是建立公平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强化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权威作用,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体系,确保科研评价的公正透明,考评结果作为制定教师队伍动态管理奖惩措施的依据。
2.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体系。目前大部分省市已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高职院校应在原有的评审条件基础上,适当增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推广、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指导等成果的衡量权重,使考核教师的要求从“全能”转变为“特色”。二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细化教师科研工作量和技术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改革薪酬制度,充分体现和肯定教师各类科研工作业绩。三是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对科技服务、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的奖励,明确科研间接经费中绩效费用的使用范围,允许和鼓励发放给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完善配套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较好的项目予以奖励性配套资金支持。
(四)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1.建立完善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包括专利管理制度,明确专利的申报专利权的归属、专利的申报和管理、专利实施、专利费用及奖励等;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的使用、转化与处置方式、保障与约束措施等;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收益分配与奖励等;相关人事制度,明确成果转化管理职能部门的权责,明确科研人员在岗或离岗开展技术攻关和创业工作的任职制度,将工作量化于人员考核与评价中。
2.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加强专业链—产业链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行企多方参与科技项目选题、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资源投入、成果产出、市场开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使合作创新成果具备适用性和经济性,形成完整有序的产业链。
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育人和管理机制。建设创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TRIZ创新方法培训、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培训、企业创业实践讲座等教育培训,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项目,投入师资、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引导学生、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4.建立成果推广交易机制,建设学校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定期发布和展示学校科技成果信息,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服务中介,及时收集和反馈行业企业科技需求信息,形成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学校科研与市场需求及时紧密对接。
(五)完善科研保障机制
1.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与内控机制。一是高职院校要结合国家《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及地方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二是切实增加校内资金支持,多渠道引入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多元投入;三是健全科研经费内控机制和分层管理机制,明确学校、主管领导、科研/财务/资产等职能部门、二级承担部门、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等主体在科研实施和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四是构建“以人为本、基于信任”的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制,按照“放管服”的理念,为科研人员提供全过程服务保障,如在项目申报阶段给予预算编制咨询,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经费使用指导、财务服务与审核监督,简化审批流程,按研究进度和效果允许经费浮动与调剂,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进行科学的经费决算和审计等。
2.搭建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建设信息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建设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工作和科研数据统计分析规范化、高效化;建设开放的科研数据库,对接外部科研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教师提供科研动态、申报选题、知识积累、技术供需、成果转化等有益信息。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公共科研中心,为校内外协作研究提供开放共享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一是完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通过制定严格的学术规范制度,促使教师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二是创造科研创新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创新;三是加强科研教育,通过开展科研培训、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提升师生科研素质;四是创造便利条件,为师生科研活动提供图书资料、检测查新、专利申请等服务。
【参考文献】
[1]谷丽洁.高职院校协同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
[2]王扬南.2013—2017职业教育科研情况综述(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3]徐敏.“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4]杜玉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紧密型职教集团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8)
[5]王艳辉.回顾与展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7(11)
[6]刘开强.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社会服务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2017KY1083)
【作者简介】覃曼丽(1983—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科研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