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探究 建构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bour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让历史题材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发挥历史与文化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并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品德;历史题材;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50-02
  【作者简介】宋梅,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3)副校长,一级教师。
  在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历史题材,这些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而编者的意图就是把历史与文化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的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题材特有的德育价值,让学生通过对历史题材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历史知识的凸显,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容易被教师上成历史课。笔者认为,品德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保持品德课堂本色,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此,笔者从建构主义教学观出发,对品德课中的历史题材教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认知兴趣,优化情境创设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这不仅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也是历史题材教学的主导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容量大、年代久远,小学生没有系统的知识背景,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鸦片的背后》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了解近代以来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继而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新课前,笔者的安排如下:
  一是创设丰富的情境。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的图片,然后展示近代我国疆土的变化,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影像资料。直观的画面、强烈的对比,使学生在初步的感知中受到了触动。
  二是激发研究热情。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把历史知识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所以,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并一度领先西方国家,那么,为什么一个古老的大国,进入近代后竟如此不堪一击,屈辱的历史是怎样开始的。
  三是明确研究目标。《鸦片的背后》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鸦片的危害及走私鸦片的目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围绕教学重难点,我给学生设计了自主研究任务单,引导学生分小组分别围绕“鸦片是什么?”“鸦片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来?”“鸦片进入中国后,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吸食鸦片?”几个主题进行自主探究。
  二、研究协作学习,激活课堂对话
  立足儿童立场,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才能让因探索历史知识而生成的道德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中山陵前》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了解革命先辈为探索祖国的独立、富强之路,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研究学习、课堂对话的环节中,笔者关注了如下几点:
  一是拓展研究时空。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要注重拓展时空,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把品德课从纯粹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大课堂,是一节品德好课的必由之路。课前,笔者就给学生们布置了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作业,建议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中山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
  二是丰富研究方式。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与探究。在对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之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学生根据选题,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报刊、网站,收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同时各小组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编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丰富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挥。
  三是生成课堂对话。师生、生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淡化教师角色、营造儿童文化、创设对话情境等方式促进对话的生成。在执教《中山陵前》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交流“孙中山的革命故事”“武昌起义”“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等话题,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了探究与对话的乐趣。
  三、回归学生生活,明德思辨践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并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学生在历史题材教学中养成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必然要作用于当今社会,作用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并接受生活和社会的检验。因此,历史题材教学要让学生带着他们的习得重新回归生活,并接受生活的淬炼,固化所学。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抗日战争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及人物,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并让其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今天的学生,对日本侵略并占领我国领土的民族耻辱没有体会,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之外,还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是回归现实生活。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教学中,我给学生抛出“你或者你的家人去过日本吗,你和你的家人对日本这个国家是怎么评价的?”“你认为日本过去和现在强大吗,为什么?”等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二是培养理性思辨。历史题材品德课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将历史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和桥梁,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在《筑起血肉长城》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辩论环节,正方观点为痛恨日本,坚决抵制日货,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反方观点是学习日本,学习日本的善于学习、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等。真理不辩不明,针锋相对的辩论过程,恰恰是学生丰富社会认知,完善价值观念的过程。
  三是引导课后践行。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去看待现实中的问题,使内化的历史思想成为生活中的自然。《筑起血肉长城》一课学完之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了“和平年代,我们要筑起怎样的长城保家卫国”的主题征文活动,学生们在文章中写出了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写出了自己的成长计划等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跃然纸上。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将“文化的理解”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体现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一方面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音乐教学,另一方面也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正如國际教育学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的那样:“当音乐被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才能获得最佳的解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提出了“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学”的主张。“
【摘 要】在民办教育同质化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今天,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内涵发展道路,进而实现民办学校转型发展的可行性通道莫过于课程改革,因为课程的結构与实施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接受素质教育的结果。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启动实施了双语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后,激发了民办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制与机制的活力。  【关键词】民办学校;同质化竞争;双语教育;课程特色;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摘 要】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关于国际游学及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已历时15年。以往的课程经验是校本开发为主,而这次意大利的研学旅行,则将重点放在了校外,利用第三方开发的课程,活动充分体现意大利的教育特点:学生立场、互动协作、情感渗透、体验为主。  【关键词】国际游学;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2-0079-02  
【摘 要】江苏省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以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启了探寻乡土历史之根,探寻亲情乡情之根,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探寻人类文明之根的旅程,建构出以儿童成长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文化,凝练出属于学校及师生精神家园的独特句子。  【关键词】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学习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设计理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校园里的枝丫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40分钟里,如何构建高效优质的生本课堂,我们该把宝贵的时间分配在哪呢?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最近热播的一个文化类节目,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朗读者》。那不妨借用《朗读者》的主题词,串起我对“人在课中央”的理解吧。  1.课堂,缘始于“遇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明确,语文学习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生
·策划人语·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聚焦的主题为“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精神底色。苏派校长的生长,自然离不开苏派文化的滋润与涵养,更离不开苏派教育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太湖水的灵动,苏州园林的精致,南京石头城的厚重”,这些文化的特质,浸透在苏派校长的日常管理细节中,积淀为苏派校长的管理格调与精神品相。同时,苏派校长的教育理解、办学理念、管理主张、课程建设、特色追求等,又不断丰富着苏
【摘 要】“沙家浜湿地”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资源,利用这一资源开发主题课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湿地课程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沙家浜这一独特资源,另一方面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来考虑课程构建和实施的价值所在,因此学校明确提出“湿地课程”行动中师生都需实现“做与思”的融合,在活动形式上需要体现“学与玩”的整合,在活动内容安排上要有“动与静”的结合。  【关键词】湿地课程;综合实
【摘 要】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是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苏州工业园区派出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工作。學校实施“博雅少年”成长建设工程,开展博雅课程开发、队伍培养和评价机制的实践与研究,探索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的育人模式,建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博雅”品质,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性案例。  【关键词】品格提升;育人体系;博雅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摘要】梳理知识结构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整体结构视野下系统构建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始、课中、课尾等环节都要开展知识结构的构建,将知识结构的构建贯穿复习课的始终。  【关键词】知识结构;构建;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54-03  【作者简介】1.陈建伟,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常州,213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以“循环—差异”教学改革项目一体化实验工作为载体,统筹安排,有效地提升了各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了“循环—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化,教学教研的一体化,教师成长的专业化,学生发展的平等化。  【关键词】“循环—差异”;课程资源;教学教研;教师成长;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