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内篇》中的人文思想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继承老子,以“道”为其思想基石,创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文思想体系:一、超越自我,升华人生;二、以道论物,追求真理;三、追求审美人生,实现与自我的和谐;四、不慕虚名,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五、冲破肉体限制,关注精神价值。这些人文思想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庄子·内篇》;人文思想;道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6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烟台南山学院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庄子·内篇》精读(选修课)课程建设融合高校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继承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万物之源为“道”,“道”不依赖于任何外物而永恒存在;“道”有无限创生能力;“道”生万物是无意识的,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道”创生万物之后又内蕴于万物成为“德”;“德”是“道”在被创物上的外在表现;人遵从内蕴于自身的“道”行事就是有“德”;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拒绝被异化的人格尊严,宣扬人不只是服从外在规定的机器,更要倾听内在心灵的声音,超越人的感官享受,拒绝生活的盲目性,思考存在的意义;通过找到自我,拓展自我,指向社会,指向更广阔的领域,找到人的终极价值,找到幸福的途径,找到生命的真谛,这些是庄子精神的基本内容。庄子以“道”为前提,将人置于宇宙万物之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人文思想系统成为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的宝贵思想资源。这个人文系统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一、超越自我,升华人生;二、以道论物,追求真理;三、追求审美人生,实现与自我的和谐;四、不慕虚名,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五、冲破肉体限制,关注精神价值。
  一、超越自我,升华人生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灵魂,是庄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理想。能做到“逍遥游”的前提是具有“超越”的精神和能力。《逍遥游》“鲲化鹏”的寓言蕴含着生命可以开拓出更高远境界的深意。
  超大空间孕育的生命已是超大:不用“北海”而用“北冥”,旨在突出空间的广阔无涯、神秘莫测;“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不知”形容鹏之大超出人的感知。这个超大生命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内容,于是化而为鹏,胸怀高远志向,借助风力努力振翅高飞,变换视角俯视曾经习惯的一切,获得不同以往的感受。如此的自我超越,丰富了生命体验,扩充了生命能量,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性,彰显了生命的丰富和神奇,维护了生命的尊严,享受了自由之妙。
  落实到现实人生,庄子告诉人们:人的生命不能被已有的成就束缚,要不断突破自己的现状,不断提升生存的境界:突破世俗官员的职能,到达宋荣子的境界——忘名,进而至于列子境界——忘我,然后升至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我们做人、做事,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为看到生命本身,是为了张扬生命的活力。否则就无法摆脱他人目光的限制,就会“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其形化,其心与之然”,这是很可悲的事。
  庄子不是否定人在世间的事功,而是否定人為了追求世俗之虚名做事;如果为名所累,人的生命尊严就会受损,人就会被名遮蔽、为名控制而过不上更高尚的生活。只有超越世间功名,才能不断展现生命的智慧和活力。
  “超越”还表现在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果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被习惯思维束缚,只从实用性方面进行判断,那么与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就浪费了作为“人”的才智;如果能超越世俗的价值评判标准看待世间万物,生活就会充满更多情趣,营造出逍遥家园。一个超级大葫芦,惠子从实用角度看就认为大而无用,庄子则能冲破惯常思维,认为可以用来做渡河用的腰舟;大樗树不符合做器物的要求,却能成就其大,人可用其无用之用,带着审美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事物。
  如果能领会庄子超越自我的人文思想,不但能够超越现实的苦难,甚至还能超越现世的幸福;不沉溺于世俗所谓的快活,也不陷于所遇到的世间困境;不被现实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能力以及世俗价值标准所羁绊,能够保持生命本来的状态:充满活力,生气勃勃;努力争取“逍遥游”,升华人生,展现生命之美。
  二、以道论物,追求真理
  庄子以“道”为万物之源,万物由“道”而生。理解“道”本身的复杂性,才能理解万物的复杂性,才会承认外物的多样性,承认人的有限性,从而消除个人中心主义,不主观,不武断,减少误解,避免枉论,重视调查研究,以平等之心尊重他人观点,不用一己之见解统一他人意见,做遵道有德之人;人就会变得谦卑、宽容、温和,不暴戾,如此方能消除自说自话的无谓之争,博采众议,接近真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庄子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夫道,有情有信”,但是“道”不妄为,没有形状:“无为无形”,所以“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见;“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的永恒存在,而且具有创生万物的无限生机:“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这样神秘复杂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人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创生万物的那个“道”。由这个“道”创生的万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尊重事物本性,不枉用机心,以道论物才能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更接近真相。
  如果迷失真性,固执己见,拒绝倾听不同声音,人就会伤害本来充满生机的活泼生命,日夜不得安宁,正如《齐物论》中所言:“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离道越远,生命越弱,终日动用机心,迷信有限的所谓智慧,纠结于辩论,被世人所向往的胜利捆缚,失去生命的自由,失去生命的尊严。得胜之时便更加得意,忘了自己的本源是“道”,忘了“道法自然”,忘了过多的人为就是远离“道”,远离真智慧,“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生命都将不复存在,更谈不上追求真知了。   三、追求审美人生,实现与自我的和谐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的活力来自饱满的精神,养精神必须遵循“道”,不能离开“道”这个源头活水,生命之河就会清澈而又灵动。不能只依赖人所获得的有限而繁杂的见识,不能沉迷于已有的外在知识,否则人就会远离“道”,远离生命。人要一切顺其自然,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遵循这规律,人才能获得审美享受。正如庖丁那样,遵循牛的生理结构规律,忘掉人的肉体感官,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超越技术层面,达到审美境界。工作不再只是枯燥的技术,而成为一种具有美感的、艺术性的表演;人生不再是机械地活着,而是一个充满情趣的过程;人不再因与“道”相背而痛苦不堪,人因与“道”相融而喜乐不已,在“道”中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天性,庄子认为:人要安时处顺,生死看开。生命本来就是借助不同的物质形态呈现出来,这具皮囊已毁就不必痛苦不已,因为生命又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天地之间。关键是应该时刻不忘“道”,不忘是“道”为生命创设了这个寄居之处,那就应体现“道”,即现世的我们应该有“德”,认识事物的规律,尊重这个规律,按规律办事,爱物,爱己,不要因为漠视规律而残害任何生命形式。
  《大宗师》告诉我们:真生命是冲破有限的肉体、超越生死的生命。子祀、子舆、子犂、子来四人的共同点是视生死存亡为一体,从“道”来看,正如人身体上的头、脊柱和尾骨,统一为一体。子舆病得身体极度扭曲变形,却能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达到了“悬解”的精神自由境界;子来快病死了,但仍能清醒明白人不可自恃其能,不可违背自然造化的规律;人死不过是形体的变化,生命形式的变化,生命的本质并未改变。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孟孙才也是能正确看待死亡的人,同样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变化形式而已,是生命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不慕虚名,实现与他人的和谐
  《逍遥游》主张人不可止步于人世间的小成就,而应该不断进取,不断突破已有成绩,展现生命的魅力。既然“道”创生万物不带目的,顺其自然,人做事情也应该如此,不要将做事当成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只要关注事情本身和做事的过程就可以了,如此才能摆脱人世间各种标准和期待的束缚。
  《人间世》强调不要贪恋世间功名,如果沉迷于追求美名和功德,自恃聪明而妄为,人就会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处于祸及生命的危险境地。最高的道德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虚而待物”。此处的“虚”即放弃世俗功名,忘掉世俗的“我”,按“道”行事,在名利场中却不被名利所动,这样才能感化万物。要让他人复活,展示生命的智慧,首先自己得是“活人”;庄子认为只有“道”才能使人复活,人靠自身的能力挣脱不了尘世间的所有束缚,不要自以为比别人强,不要螳臂当车一样自我膨胀,要小心谨慎,顺人之性,不为名利,只为用“道”使人醒悟。不要急于求成,将心灵从世俗羁绊中解救,“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找到维持生命的永恒源泉。倡导善于观察,善于等待时机,善于在默默无闻、踏实工作中积聚能量,主张必须通过“心斋”,使世俗之心彻底清洁,方可看见“道”,遵道而行,方能感化他人;忘怀功名,就会“与物有宜”,就会“利泽施乎万世”,实现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
  另一方面,“道”生万物时本着自然而然的原则,“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平等,道通为一,万物齐一。能由“道”而通万物的人,必然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中看到本质的相同,即都由“道”而生,人也是由道而生,因此要尊重万物,增强生态意识,关爱所有生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和谐共处,体会“庄周梦蝶”的妙处。
  五、冲破肉体限制,关注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摆脱物质束缚,甚至摆脱肉体对精神的束缚。人若关注肉体的、生理的享受,就会沦为物质的奴隶,失去精神自由。庄子主张淡化甚至忘却肉体需要,摒弃自然需求,专注于精神追求,实现心灵的充实完满,这体现了庄子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庄子将人置于万物之中确定人的价值:万物皆统一于“道”,人的精神当与“道”为一,如此即可不留意于肉体之残缺。忘了身体,智慧才能被释放,才能成为无己、无功、无名的“大宗师”,成为与“道”为一的“真人”,超越万物和生死,超越人间有限的一切事物。
  生命的本源在“道”,“道”创生万物,具有无限的创生能力。它创生万物之后,又内蕴于万物,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这就是“德”。所以,道家“道德”本质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具有这种道德的人,无论形体、长相如何,都不影响其感化力,不影响其对心灵的净化能力,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德充符》中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唇都是身体残缺之人,形体虽然残缺,但是从“道”的角度看来,万物一体,万物统一于“道”。所以不要在乎耳目等感官的享受,要游心于道德的和谐境界,那么,残缺的部分不过像掉了一块泥巴一样。
  时刻不忘生命的源泉是“道”,时刻记住自己来自哪里,将去向何方(重归于“道”),时刻不忘生命之初的特征:生机勃勃,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体现了“道”的特征,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活泼的生命力,吸引、感化其他生命。
  庄子告诫人们:不被外表迷惑心灵,不因俊美而亲近,不因丑陋而厌弃。要谦卑,要尊重别人,不以世俗标准评判人,要以“道”论人;比身体更宝贵的是精神,是遵“道”有“德”。只有站在“道”的高度才能真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避免自我膨胀,避免自负自大,避免自满自是。当内心信“道”,心灵就有了定力,心境就不会被易变的外物搅扰,人就不会张扬,不必向世人展示炫耀。
  人因为有形体,所以才能融入社会人群;因为没有世俗人情的困扰,所以就远离了是是非非的纠缠,人才能获得自由,保持“道”创生时自然自在状态。
  庄子认为,人,不过是“道”将生命当成的一种形式而已,所以,人要保持并体现“道”的本质,不可因重形体、重自我而忘却本质、妄自动情。
  成为真人获得真知、体现真生命的途径是颜回的“坐忘”,静气凝神,忘掉自我,忘掉形体,忘掉智慧,降卑自己,才能与道相通,与变化相通,才能看透生死,成就因富于變化而始终活泼的生命状态。
  庄子以其高超的智慧建立起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这些人文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启发意义。如何实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高贵之处何在?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些庄子思考的问题也值得人们继续思考,并以庄子思想为参照,在当今社会追求更高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符合Milan标准的小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发表于1990年1月至2010年2月的文献,对比分析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两种方式治疗符合Milan标准的小肝癌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总体生存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共有4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539例患者,其中经皮射频消融治疗252例患者,手术
患者 女性,60岁,因反复腹痛、腹胀5个月于2010年8月11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出现间断上腹胀痛,伴胸骨后不适按"胆囊炎"治疗后好转。2个月前腹痛、腹胀症状再次出现,在外院行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巨大占位,诊断为"肝囊肿",并拟行"肝囊肿开窗术",术中改行囊肿穿刺液,抽出褐色囊液1000 ml。术后复查腹部CT两次,见肝占位逐渐增大,并于2周前再次出现腹痛、腹胀症状。
期刊
目的对比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结果。方法将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56例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一组留置引流(27例),一组不留置引流(29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临床结果。结果术后失血量有引流组为(1250±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2002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PELD治疗腰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9例,男性448例,女性241例;年龄13~84岁,平均39.8岁。单间隙椎间盘突出669例,双间隙椎间盘突出19例,三间隙椎间盘突出1例。中央型突出66例,旁中央型365例,外侧型242例,极外侧型10例,游离型6例。观察术中和
患者 女性,25岁,因"反复腹痛、发现腹部搏动性肿物2年,加重半个月"于2011年8月27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就诊。腹痛为持续性绞痛,餐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患者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拟诊"多发性大动脉炎"予泼尼松、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脂及三苯氧胺等治疗,但症状反复并进行性加重。
患者 男性,79岁,声音嘶哑1年半,CT血管造影(CTA)发现主动脉弓动脉瘤9 d 于2011年8月10日入院。直接喉镜检查显示左侧声带麻痹,主动脉CTA显示Ⅲ型主动脉弓,主动脉Ⅱ区小弯侧真性动脉瘤,直径6 cm。主动脉弓及全脑动脉造影,测量动脉瘤近端主动脉直径为30 mm,左颈总动脉根部直径10 mm,与无名动脉根部轴向距离5 mm,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直径9 mm,左椎动脉为优势动脉,颅内Will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组织恢复血流使缺血性损伤加重的现象,涉及氧自由基的产生、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等病理生理过程。近年的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时表达增加并释放至细胞外,介导炎症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甚至个体死亡。肝脏血供丰富,耐受
目的分析具有一定腹腔镜手术基础的外科医生如何过渡至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一位具有一定腹腔镜基础和年手术量的胃肠外科医生连续、非选择地实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189例,选取其中的170例规范化结直肠癌根治术,按右半结肠癌、乙状结肠癌、上段直肠癌、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等进行分类。根据前后时间段将每种术式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
目的探讨颈侧入路切除颈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适应证及术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14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1~60岁。影像学证实为椎管内外哑铃形生长的肿瘤,肿瘤最大径为3.0~8.0 cm,平均4.8 cm;其中椎管内部分最大径为1.3~3.8 cm,平均2.1 cm。Asazuma分型Ⅱc型9例,Ⅲb型2例,
规范化支具治疗是骨骼未成熟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IS)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之一[1],其疗效与生长潜能的多少密切相关[2-3]。目前国内外支具治疗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生长速率高峰期(PHV)后,尚缺乏针对PHV之前即开始支具治疗的IS患者的疗效评估。本研究将通过前瞻性长期纵向随访,评估PHV发生前至生长速率减至2 cm/年以下(围PHV期)IS患儿支具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骨骼系统生长发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