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结果。

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56例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一组留置引流(27例),一组不留置引流(29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临床结果。

结果

术后失血量有引流组为(1250±487)ml,无引流组为(932±332)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P=0.006)。人均异体血输血量有引流组为(933±487)ml,明显高于无引流组的(510±443)ml(t=3.406,P=0.001)。输血率有引流组为88.9%,无引流组为62.1%,明显低于有引流组(χ2=5.364,P=0.021)。隐性失血量、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结论

无引流组术后失血量小于有引流组,输血量及输血率也相应降低,且在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病例临床结果相似,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常规留置引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本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腰椎退变性侧凸(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LDS)是指青少年时期无侧凸,成年后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导致出现冠状面Cobb角>10°的腰椎侧凸并进行性发展,是区别于未成年期即出现脊柱侧凸至成年后侧凸继续发展的另一类成人脊柱侧凸[1]。Pérennou等[2]报道60岁以上,有下腰痛患者中有15%合并LDS;而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发生率则超过30%[3]。LDS是严重影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大肠息肉病之一,遗传符合Mendelian定律,其患者下一代中有50%的受累危险[1]。本病发病年龄早,如不进行预防性手术治疗,多数患者会在40岁左右发生癌变,故临床上对FAP患者进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治疗已达成共识[1]。但开腹手术创伤较大,而全腹腔镜下行全结肠切除J型回肠储袋肛管
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是从外科穿刺技术延伸演进而来的一个新概念。1963年,Smith等[1]通过细针穿刺技术,将木瓜凝乳蛋白酶注入到椎间盘进行髓核溶解,这被认为是最早的脊柱微创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脊柱外科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作为传统手术金标准的减压、固定、融合手术,逐渐受到间接减压、半坚强固定和非融合技术等新治疗理念的挑战。与此同时,新的内植物、新的手术入路不断涌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患者术中需要大面积剥离与截骨,开通长骨髓腔,需要广泛而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再加上长时间使用抗凝药物及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等,术后失血量较大。贫血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de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DSMA)是一种临床罕见病,但近年报道不断增加。我科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9例,现将诊治经过及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后路混合钉钩内固定融合术(APSF)与单一后路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SF)治疗严重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APSF治疗的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胸椎Cobb角≥70°、柔韧性≤50%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PSF组),并选择同期胸椎侧凸严重程度和柔韧性匹配的行PSSF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PSSF组)。全部患者术后均随
高浓度蒸馏水顺铂溶液对恶性骨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可以用于恶性骨肿瘤手术术野的浸泡冲洗[1-2],以减少肿瘤的复发。由于脊柱肿瘤可能对硬膜浸润侵袭,手术中经常出现硬膜囊的破裂,局部用化疗药物可能对脊髓产生损伤。该实验旨在探讨在大鼠脊髓周围应用高浓度蒸馏水顺铂溶液对脊髓的影响。
期刊
患者 男性,64岁,因"发现上腹部肿物2年、上腹部疼痛不适2个月"于2010年4月25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稍隆起、可扪及一个15 cm×15 cm×10 cm大小肿物,质中,活动度差,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化验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和血尿淀粉酶均正常。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符合Milan标准的小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发表于1990年1月至2010年2月的文献,对比分析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两种方式治疗符合Milan标准的小肝癌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总体生存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共有4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539例患者,其中经皮射频消融治疗252例患者,手术
患者 女性,60岁,因反复腹痛、腹胀5个月于2010年8月11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出现间断上腹胀痛,伴胸骨后不适按"胆囊炎"治疗后好转。2个月前腹痛、腹胀症状再次出现,在外院行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巨大占位,诊断为"肝囊肿",并拟行"肝囊肿开窗术",术中改行囊肿穿刺液,抽出褐色囊液1000 ml。术后复查腹部CT两次,见肝占位逐渐增大,并于2周前再次出现腹痛、腹胀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