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我的大学生涯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贝满女中毕了业,就直接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我选的是理预科,因为我一心一意想学医,对于数、理、化的功课,十分用功,成绩也好。至于中文呢,因为那时教会学校请的中文老师,多半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讲的都是我在家塾里或自己读过的古文,他们讲书时也不会旁征博引,十分无趣。
  在理预科学习了大半年,到了第二年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虽然是个班次很低的“大学生”,也一下子被卷进了这兴奋而伟大的运动。关于这一段我写过不少,在此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就是我因为参加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耽误了许许多多理科实验的功课,幸而理科老师们还能体谅我,我敷敷衍衍地读完了两年理科,就转入文科,还升了一班!
  改入文科以后,功课就轻松多了!就是这一年——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校长是司徒雷登。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女校”。有的功课是在男校上课,如哲学、教育学等,有的是在女校上的,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在男校上课时,我们就都到男校所在地的盔甲厂去。当时男女合校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因此我们都很拘谨,在到男校上课以前,都注意把头上戴的玫瑰花蕊摘下。在上课前后,也轻易不同男同学交谈。他们似乎也很腼腆。一般上课时我们都安静地坐在第一排,但当坐在我们后面的男同学,把脚放在我们椅子下面的横杠上,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就使劲儿地把椅子往前一拉,他们的脚就忽然砰的一声砸到地上。我们自然没有回头,但都忍住笑,也不知道他们伸出舌头笑了没有?
  但是我们几个在全校的学生会里有职务的人,都不免常和男生接触,如校刊编辑部、班会等。我们常常开会,那时女校还有“监护人”制度,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几个人或几十个人,我们的会场座后,总会有一位老师,多半是女教师,她自己拿着一本书在静静地看。这一切,连老师带学生都觉得又无聊,又可笑!
  我是不怕男孩子的!自小同表哥哥、堂哥哥们同在惯了,每次吵嘴打架都是我得了“最后胜利”,回到家里,往往有我弟弟们的同学十几个男孩子围着我转。只是我的女同学们都很谦让,我也不敢“冒尖”,但是后来熟了以后,男同学们当面都说我“厉害”,说这些话的,就是许地山、瞿世英(菊农)、熊佛西这些人,他们同我后来也成了好朋友。
  这时我在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里,任务也多得很!自治会里有许多委员会——甚至有伙食委员会!因为我没有住校,自然不會叫我参加,但是其他的委员会,我就都被派上了!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己筹款。最方便而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那时我们英文班里正读着莎士比亚,美国女教师们都十分热心地帮助我们排练,设计服装、道具等等,我们演得也很认真卖力,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看过我们的戏——忘了是哪一出——鲁迅先生写过文章说爱罗先珂先生说我们演得比当时北京大学的某一出戏好得多。因此他和北大同学还引起了一番争论,北大同学说爱罗先珂先生是个盲人,怎能“看”出戏的好坏?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我记得请过鲁迅先生、胡适先生,还有吴贻芳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讲人以后,就只坐在讲台下听讲了——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我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里买到戏票的。这次演剧筹款似乎是我们要为学校附近佟府夹道的不识字的妇女们,义务开办一个“注音字母”学习班。自治会派我去当校长。我自己就没有学过注音字母,但是被委为校长,就意味着把找“校舍”——其实就是租用街道上一间空屋——招生、请老师——也就是请一个会教注音字母的同学——都由我包办下来。这一切,居然都很顺利。开学那一天,我去“训话”,看到讲台前坐的都是中年妇女。只前排右首坐着一个十分聪明俊俏的姑娘,听课后我过去和她搭话,她说:“我叫佟志云,18岁,我识得字,只不过也想学学注音字母。”我想她可能是佟王后裔。她问我:“校长,你多大年纪了?”我笑着说:“反正比你大几岁!”
  1923年的春季,我该忙我的毕业论文了。文科里的中国文学老师是周作人先生。他给我们讲现代文学,有时还讲到我的小诗和散文,我也只低头听着,课外他也从来没有同我谈过话。这时因为必须写毕业论文,我想自己对元代戏曲很不熟悉,正好趁着写论文机会,读些戏曲和参考书。我把论文题目《元代的戏曲》和文章大纲,拿去给周先生审阅。他一字没改就退回给我,说“你就写吧”。于是在同班们几乎都已交出论文之后,我才匆匆忙忙地把毕业论文交了上去。
  就在这时我的吐血的病又发作了。老师们和父母都十分着急,带我到协和医院去检查。结果从透视和其他方面,都找不出有肺病的症状。医生断定是肺气枝涨大,不算什么大病症。那时我的考上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和林巧稚大夫——她也还是学生,都半开玩笑地和我说:“这是天才病!不要胡思乱想,心绪稳定下来就好了。”
  于是我一面预备行装,一面结束学业。在毕业典礼台上,我除了得到一张学士文凭之外,还意外地得到了一把荣誉奖的金钥匙。(摘自《冰心近作选》,冰心著,1991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本刊有删减。)
其他文献
自2020年来,黔西市以“三个强化”为着力点,进一步推广“数字黔老”APP下载应用,老干部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基础建设,夯实服务保障。建立组织部部长亲自抓、部务会分管领导牵头抓、老干部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强化能力提升,建强服务队伍。组织实施“一日一晨读、一周一研讨、一月一讲座、一季一主题、一年一述职”的老干部工作服务队伍综合素质提升“511”工程,树牢老干部工作者“以
期刊
战神    卜罗冥修要处死我的消息很快遍布了宫殿的各个角落,罪状也被大肆渲染。有人说我是魔门达派来的刺客,当初唯一没有被投入硫磺海的女婴,哈法一边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一边又暗地栽培我、传授我上乘的法力,为的是掩人耳目,让我有朝一曰潜入爱基米斯宫殿,不费吹灰之力地取了卜罗冥修的性命,却不料阴谋败露:还有传言说我移惰另¨恋爱上了王,与离池王妃争宠失败反起嫉妒之心想加富于她,恰被卜罗冥修撞见,然而一个被
期刊
过去,一提到“网瘾”,人们往往会想到沉迷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的青少年群体。如今,“风水轮流转”,一些年长的父母沉迷于网络,尤其是学会刷手机后,也表现出缺乏自制力,各种涟漪性效应随之涌现,轮到长大成人的子女们犯愁了。  担忧的是,父母沉迷网络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长时间玩手机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也不利;无奈的是,父母以“家长”自居,晚辈劝阻常常无效。“老顽童”上网成瘾怎么“治”,成了一些子女的“
期刊
如今,人生已经走到了金秋。  算起来,人到了晚年,经历过的秋天,已难以一一记起。可许多年前,那一年的秋天,却令几十年后的我记忆深刻。  那年,我跟着表哥,回乡下老家拾秋。  每年的秋收,难免有所遗漏,才有了所谓的拾秋,就是提着篮子,漫山遍野地捡漏。困难年头,这点粮食,尽管起不了大作用,但聊胜于无。  到了田里头,我跟着人群,下意识往高处走,却被表哥拉到了一旁。表哥压低了声音说,高处的粮食显眼,人又
期刊
在丹寨县排调镇,有一对扎根大山深处的“夫妻村医”——肖世军、潘启兰,夫妻俩行医20多年,携手守护着甲石村、党早村二十多个自然寨2000余名苗族群众的健康。这对“夫妻村医”每天不是在各自的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就是一起骑着摩托车到偏远的小自然寨村民家中出诊,为村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提供医疗服务、宣传防疫知识等,并为签约“家庭医生”的群众诊疗病痛,建立健康档案等。遇到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留守
期刊
黔南州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基地挂牌成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治建设,切实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7月28日,黔南州青少年法治警示教育基地在省未管所挂牌。  黔南州关工委副主任王雯洁,省未管所党委副书记、政委余玲共同为示范教育基地挂牌。黔南州关工委副主任冷启中,州委老干局副局长、州关工委秘书长贾丽琴参加挂牌仪式。法治警示教育基地的落成,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也是加强预防和减
期刊
“我周一到周五每天就来这里,早上来跟这些老姐妹唱两个小时的歌就回家做饭,下午来玩两小时就去接孙子放学。老年学校过去只有大城市有,如今办到了咱们家门口,感觉自己也像个城里人了!住在幸福社区真是越来越幸福!”  走近黔东南州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社区老年学校,就能听到爽朗的笑声,推开门一看,老人们正在认真地下象棋、唱歌跳舞、聊家常。从大山里搬迁过来的杨引兰参加了老年学校的“感党恩”山歌队,每
期刊
杨兴到永兴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  8月4日,湄潭县统战部四级调研员、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宣讲团成员杨兴到湄潭县永兴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  在宣讲报告会上,杨兴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结合湄潭县发展的丰富案例,一起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重温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领悟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历史进程中深刻感悟共產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最后,杨兴说:我们学习党史
期刊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在三十年代初期,清华和北大的门坎是异常高的。往往有几千学生报名投考,而被录取的还不到十分甚至二十分之一。因此,清华学生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而考上清华,多少都有点自豪感。  我当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北大和清华我都考取了。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我决定入清华。原因也并不复
期刊
秋风送爽,转眼匆匆又是一年开学季。不知是否也唤起了您关于學生时代的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时代。大学的时光,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是永远值得追忆的时光,甚至可以说是最美妙的时光。  宝贵的四年在校光阴究竟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呢?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冰心、梁实秋、钱学森等名家的大学时光,阅读名人大学生活的悲喜录,体味最真实简朴而又感人至深的一段段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