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而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活动就是非常有效和常用的途径之一。小组讨论活动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活动中表达思想和观点,以及听取同伴的想法,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受到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喜爱。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并非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目标,仍存在一些低效现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
二、小组讨论活动低效现象及其反思
现象一:学生的参与不主动
小组讨论活动开始时,常常是小组成员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或如何说,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使讨论形同虚设,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出现上述“冷场”的尴尬局面,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如果对小组讨论活动的内涵把握得不够到位,教学设计有偏差,座位安排不合理,讨论的话题缺乏趣味性,指导不够得力,活动之前没能对学生脑海中相关的知识网络进行激活,这些都可能会抑制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可能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探求,对开口讨论有畏惧心理,怕出错误被别人耻笑和丢面子,只希望听别人说。另外,有些学生虽然想表达,但由于基础不好或词汇、句型不熟悉,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只好保持沉默。
现象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活动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小组中一两个学生成为主角,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其他学生却很少插话,只是被动地听,导至小组讨论活动冷热不均,渐渐地,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令其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
反思:通过仔细分析,笔者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成绩较好且外向、善谈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在其他成员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以满足自已的成就感,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有较好的了解,所以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他们干脆置身事外,久而久之就变得厌学;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他们有能力说,有的甚至是学习尖子,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也不加辩驳,多数时候保持缄默不语;另一些学生不专心听小组内其他学生的讲话,他所关注的是匆忙准备轮到自己时需要说的内容,这样发言者没有听众,严重影响小组活动的效果。
现象三:学生的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往往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教师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各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不够合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致使学生想表达的观点无法完全表达,甚至连各小组汇报结果的时间也没有,教师作简要的总结归纳后就草草结束任务,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现象四:角色的落实不到位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的分组时,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很少考虑每个组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每个组员的分工很少采取轮换制,因此,少数几位优等生,或是个别胆子较大、表现欲较强的学生成了各小组的常任报告员,教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地让学困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没有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学习困难学生,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现象五:教师的评价不全面
不少教师对课堂小组讨论活動的评价只局限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上而容易忽视对组员个体的评价,而且评价时通常只注重对讨论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讨论过程的评价。
反思:在小组讨论中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可以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现象,但同时也要对组员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调动每个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其依赖别人的思想。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学生更关注小组讨论活动的学习过程,并在讨论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
三、优化策略
1.优化小组讨论活动的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讨论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能力倾向、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因素,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教师可以安排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角色的学生同组,不要安排好朋友在同一组,因为组员之间过于熟悉,很容易使讨论变成闲聊,也不要把顽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否则他们的嬉闹会干扰讨论的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通常以3—4人为佳。首先指定活动小组的组长,组长应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能督促组内成员履行各自的职责,并积极参与讨论。其他组员也有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如监督员、记录员、汇报员等。监督员要观察组员的参与率,如实记录同伴的参与情况,作为课后评价时的依据和激励组员参与的动力。记录员的任务是记录同伴的话语,然后在小组汇报前提供给组内同伴讨论,斟酌所记录的话语是否符合语法和表达习惯。最后小组成员一起整理所记录的内容,并由汇报员汇报。
2.优化小组讨论活动的话题
精心策划小组讨论活动的话题是小组讨论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活动之前,应深入研究教材,理出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容以及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教材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检查讨论话题是否基于教材内容,能否挖掘教材的内涵;检查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学生有感而发;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以及与主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信息等,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其有话可说。
3.优化小组讨论活动的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讨论活动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小组讨论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讨论的过程、程序和气氛;对各小组进行对比,对有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最后还要评价活动的结果,既注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又不忽视对小组个人的评价,同时把讨论过程评价和讨论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助于以后继续开展小组活动,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树立自信心。
4.优化教师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的指导和调控
教师在讨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调控是小组讨论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学生一起交流,互相学习。教师只有放下“权威者”的架子,才能取得学生的认同,同时也能创设融洽的讨论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脚勤、口勤、眼勤和耳勤,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进程,对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尤其要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和冷场的小组,给他们以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小组讨论活动中去或使小组活跃起来。
5.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合作和竞争意识、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良好心理品格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因此,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注意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如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激励的话都可能引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面孔、大声的斥责,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恐惧的心理。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利用小组讨论活动这一有效的教学途径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但同时因为教师对小组讨论活动还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实证性研究较少,小组讨论中还存在许多低效现象,教师只有用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课堂中的各种现象,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小组讨论活动真正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才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学习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切实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陈蕾.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3).
[4]陈勇.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英语)[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