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婚”行为的社会学解读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IRREL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大学生“毕婚”现象越来越多。“毕婚族”是社会多元价值观催生的产物,高校、家庭和社会在给予更多理解的同时也应进行反思。要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婚恋观教育,与学生有效沟通,并创造条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婚恋观 毕婚 社会学
  
  “毕婚族”(marry-upon-graduation),是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群体。据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婚姻科的统计,2005年,该科共受理了809份“毕婚族”的申请,200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221人,增长幅度超过50%。同样的情况也在上海市卢湾区民政局婚姻科得到了印证。2007年1~3月,该所也接待了81位“毕婚族”前来登记,约占受理总人数的5%,达历史同期最高。大学生“毕婚族”的兴起,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毕婚”行为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比如时间上的速成性、婚由上的多重性以及性别上的不均衡性。
  
  大学“毕婚”行为的背景分析
  
  经济和社会的深入发展,大学生观念更新、思想解放是“毕婚”行为发生的根源。当今社会正在转型,社会观念急剧变化,新旧思想融合交汇,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作为社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主流婚恋观之外,“闪婚”、“毕婚”、“试婚”、独身、未婚同居、“丁克”等诸多现象在80后大学生中悄然流行。“毕婚”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婚恋观在“80后”学生中的逐步流行,既反映了“80后”青年婚恋价值观的转变,也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
  教育管理上对恋爱婚姻的包容是“毕婚”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一改以往禁止的强硬态度;90年代以后,大学生在校谈恋爱趋于公开化、流行化。“调查结果显示: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①,大学阶段如此多的学生在恋爱,“毕婚”也就不奇怪了;2005年教育部颁发文件,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更是为“毕婚”打开了最后闸门,“毕婚”从此触手可及。
  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毕婚”行为多发的直接诱因。高校就业压力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逐年增大,就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头挥之不散的阴霾。自2004年以来,每年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2008年9月以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企业开工不足,经营难以维系,不少企业减员或缩小用工人数,这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选择了“毕婚”、生子、“充电”,等经济危机过去或就业压力减小后再出来工作,“毕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出路”。②
  
  大学生“毕婚族”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些大学生奉行“爱情至上论”。针对高校流行的“失恋总在毕业时”,一些大学生担心毕业之后,因双方不在一个单位工作而相互疏远,以致失去原来美好的感情,为了避免横生枝节,他们选择了“毕婚”。中国青年报社做的相关调查显示,37.1%的人是因为“大学时代培养的感情纯洁,应当珍惜”③,正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女生崇尚“归宿论”。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尽管现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对于传统的中国女性而言,找个“好归宿”还是终极目标。相关的调查显示:“72.2%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④,找老公比找工作重要,结婚是女生的另一次选择,是不少女大学生对于婚姻的基本态度。
  不少大学生坚持“节约成本论”。大学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不固定(即使固定),收入少是普遍现象,如果要保持大学阶段的甜蜜恋情,不受父母干扰,租房子是必然的(异地恋人还要分别租房子等),生活成本很高,浪费很多,如果选择“毕婚”,可以节约生活费用,减少一部分生活开支。因此,“毕婚”既坚守了大学时代的美好爱情,也节约了开支,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些大学生坚持“毕婚有益论”。不少大学生坚信婚姻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感,可以加速人的成长和成熟,因为要面对新组建的家庭,不少的“毕婚族”选择了婚后安静地生活,减少了一般年轻人你来我往的应酬,也增加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有人认为“毕婚”可以使人心无旁骛地专心工作,可以使人早出成绩。一些人提出“毕婚”还可以获取别人的信任,特别是单位领导的信任,这种信任可以增加培训和提拔的机会,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益的。
  
  结 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毕婚族”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广阔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大学生“毕婚”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毕婚族”是社会多元价值观催生的产物。“毕婚族”和其他同龄人相比,大多都有明确的目标或现实的困难,同时又都渴望过上稳定正常的生活。有的“毕婚族”看中的多是对方的“财力”;有的“毕婚族”为了坚守大学恋爱的纯洁性,选择相爱就结婚;有的“毕婚族”看到社会上巨大的就业压力,选择先成家再择业后立业。“毕婚族”产生的多种原因,反映了当今社会日趋多元。
  社会对“毕婚族”给予更多的理解。智联招聘网的调查显示,在7000多人的调查对象中,超过80%的人对“毕婚”表示支持或持中立的态度。这些人认为:结婚与事业不是一对矛盾,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谁先谁后不重要,结婚的要件须看当事人感情是否瓜熟蒂落,如果确实真心相爱,“毕婚”可以理解。这些观点反映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们的心态逐渐趋于平实、真实,体现了社会对“毕婚族”的包容。
  “毕婚”无所谓对错,但“毕婚族”应善待婚姻。毕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不违反《婚姻法》,也无可厚非,但“毕婚族”由于步入婚姻家庭时间提前,心理适应期短,从而引发一些家庭矛盾。“毕婚族”由于年轻,心智尚待成熟,性格尚待磨合,还要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更要协调家庭关系。“毕婚族”要实现“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孩子”向“大人”的转变。
  “毕婚族”的兴起,社会、高校、家庭应进行适度反思。从社会角度看,“毕婚族”的兴起刻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无论是因为躲避就业还是节约生活成本,不管是坚守大学时代的爱情还是迫于父母的要求,所有的“毕婚族”都带有当今时代务实、开放的印迹。应该看到,“毕婚族”兴起对于家庭稳定、社会发展可能带来压力和潜在威胁。从高校角度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婚恋观教育有所放松,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认真思考,比较看重眼前利益。从家庭的角度,家长要求子女“毕婚”或对子女“毕婚”放任不管等行为,确实催生了不少“毕婚族”。事实上,一些“毕婚”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也无法“毕婚”。如果社会、高校、家庭都各负其责,就会减缓“毕婚族”产生的速度,从而减少因草率“毕婚”而引发的家庭婚姻悲剧。
  
  对应对“毕婚”现象的建议
  
  社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毕婚族”有一定比例是因为就业巨大压力所致,因此,要解决大学“毕婚族”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增加就业岗位,为那些想就业而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要净化社会环境,大力提倡公平正义之气,为大学生平等就业和平等发展搭建平台。
  高校应切实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婚恋观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结婚是人生大事,不仅事关男女双方,而且还涉及两个家庭。从婚姻法看,尽管年龄上,大学生“毕婚”已经符合法律规定,但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来看,大学生“毕婚”确有可能存在隐患。所以,高校应切实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扎实开展婚恋观教育。要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组织生活等形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婚恋观和责任感教育,端正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提高其对婚姻家庭重要性的认识,正视“毕婚”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婚姻与爱情的统一性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大学生系统思考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家长要对大学生“毕婚族”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明示家长的态度。大学生的教育是由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完成的,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家庭也应承担着重要责任。大学生“毕婚”行为的发生,家长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家长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恋爱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不是大学的必修课。婚姻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坚实的情感作保证,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事业与婚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应确立婚姻 “准入证”,即双方要有工作,要有经济来源,要心智成熟且相亲相爱。家长切不可对子女“毕婚”行为放任不管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子女“毕婚”。(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注释
  ①李永芳等:“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性科学》,2009年1月,第14~17页。
  ②钱夙伟:“对‘毕婚族’现象的思考”,《巢湖日报》,2007年5月21日。
  ③梁建勇:“‘毕婚族’:是时髦还是无奈”,《番禺日报》,2008年8月26日。
  ④“七千女大学生调查,七成赞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82958.shtml。
其他文献
从第一眼,他就被她身上的那种混乱气息所吸引。  那是一场电影见面会。结束的时候,她冲上去拥抱导演,一个头发稀疏大肚子的男人。  散場时,有人提议一起去喝酒。破旧的小酒馆里,每个人都念起了诗。昏黄的灯光下,她的口红已经残缺,她念:“是啊摄影师的暗房打开,光流进去了……”  他也选了一首,用方言粗糙地念:“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你摄取我的灵魂……”  座次,微妙地在去洗手间的空隙里变动。他坐到她旁边
[摘要]学生党建工作应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主题,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党建过程中抓好“三个手记”建设。要探索新的党员发展思路,建立两项谈话制度,以实施《党小组工作手记》制度为抓手,充实、丰富支部组织生活,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党建 创新模式    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基层学生党建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
【摘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公共福利体系、社会工作体系。“河南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途径是更新观念,构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关键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救助安置 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河南模式”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主要包括艾滋病致孤儿童,即父母双方因患
【摘要】盒式录像机等新产品改变了美国消费者收看电视的方式,但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版权产业的传统经营模式。版权产业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消灭新技术,维护行业利益,但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会阻碍技术进步。版权产业和立法机关应采取版权新思维来实现行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时间平移 空间平移 版权产业 美国法律    近年来,技术的发展使美国电视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但是
除了政治心理和学术风气之外,两晋时期南北语言的流变,也极能说明语言作为文化的一支对政治强弱的依赖关系,亦即政治优势如何决定语言定向。陈寅恪先生说:“自司马氏平吴以来,中原众事,颇为孙吴遗民所崇尚,语音亦其一端。”(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从史实论切韵》)即是指此。这包括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北方洛语成为大江南北时髦的语言,二是部分中原政治家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不耻而为吴语。  吴人学习洛语,
【摘要】农村集体保障与家庭保障的弱化,使得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变得极为必要。而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性、规范性、效力的普遍性等是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条件和依据。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必不可少。  【关键词】农村养老 社会保险 法制化    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在我
摘要 法律存在着局限性。为维持社会基本秩序,应适当引入道德、习惯、乡规民约等社会控制手段和适当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弥补法律局限性的缺陷,以保证各种社会规范能够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其规制社会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的局限性 道德 宗法 自由裁量    法律为什么具有局限性    法律存在局限性的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可以说自法律产生的第一天起,法律的局限性就像法律的影子一样伴随着法律而存在了。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体育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可以从企业体育文化的外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主导文化,核心层的意识文化三个内涵开始,分析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功能,从共性的角度来探讨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企业 体育文化 构建    企业体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个文化的一个
【摘要】《贝弗里奇报告》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迪意义。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存在着身份和地域的差别和不平等,缺乏统一性,这不利于其功能和效率的发挥。我国应当按照统一性原则,构建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监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险法 贝弗里奇报告 社会保障    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
很多知道涩泽龙彦的人,都是因为三岛由纪夫——他们是好朋友,在写作上也相互影响。这样的读者,大概一定读过《三岛由纪夫追记》。这的确是一本第一手的日本文学史料。另一些知道涩泽龙彦的人,大概因为他是“将萨德作品在日本宣传开来的人”,这一点作者本人也得意洋洋地写在作品里(《隔空操作》),可见的确是法日文学交流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但若要将它们作为读涩泽龙彦的理由,似乎逻辑上又有些不接榫。用我一位朋友的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