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真是重生的鹰?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so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东生不久前又出现在题为《TCL的远征》的对话节目上。听李东生反思TCL文化变革的问题,然而听到最后,我都没看到远征的曙光。回想起几年前李郎的意气风发,对比今日疲惫的神情、消沉的眼神和恍然的心情,令人心疼,也令人不由地想起大儒梁漱溟先生的警告: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
  
  反思中的断点
  
  所有的成功之后都会步入失败,TCL也不例外,但是,这仅仅是渺小,并不是悲惨。
  我们的悲惨在于并不能真正逃脱失败的阴影,光明地进入下一个未来,哪怕是一场婚姻或恋爱。让英雄们黯然退出历史的并非是历史本身,而是自己为自己挖下的陷阱——将自己内在的问题转化并理所当然地外化,这才是人类真正的悲惨。
  TCL进军国际化以及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所需要付出的,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和产业谋求全球化链条过程中所必须交出去的学费。这个过程不可避免。迄今为止,也不是只有李东生一人在品尝这样的滋味。相信躲在羊城经营鸭脖子的何伯权至今仍百感交集,李煜耀也发出了失败者的喟叹,即使声名显赫如柳传志也曾夜不能寐。但问题是:对于TCL而言,这样的代价并不是天赋斯人的。TCL的厄运并非不可避免,可是李东生和TCL怎么就没有避开?
  《鹰的重生》试图破解这一问题。不过,《鹰的重生》只是李东生试图破解这一问题的起点,更多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只不过是TCL需要不断进化下去的文化链条的新起点,并不是破解问题的最终结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起点在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因为她的茫然而变成一场文化反思历程中的断点《鹰的重生》的系列推出,越往后越接近于李东生个人的思想演绎,而这样的思想演绎,越往后越像是一场把自己置之度外、高高挂起的逃避。不可否认,其中仍然有李东生的自我担当,但是,这样的担当与《鹰的重生》的开篇里的“自我否定”已经完全不同。人一旦对于自身的问题不能进行彻底的清算,就要开始理直气壮地转移。所以梁漱溟告诫说: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越不智和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和本领。
  
  “诸侯文化”:替罪羊?
  
  TCL的挫折,直接原因是战略的失误,而造成战略的失误直接原因是低估了国际并购的风险和陷阱。“诸侯文化”被李东生认为是风险失控的关键原因,再进一步挖掘,没能认真坚持贯彻TCL的核心价值观是导致“诸侯文化”的根本所在。但实际上,这里面李东生忽略了三个更为本质的问题。
  一是TCL的核心价值观与“诸侯文化”的关系。李东生口口声声说的TCL的核心价值观——“诚心尽责、公平公正、知行合一、整体至上”,与“诸侯文化”的形成并无本质的直接关联。换句话说,即使东生先生认真贯彻了TCL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排除“诸侯文化”的形成。
  二是李东生与TCL“诸侯文化”的形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准确地说,是密切相关的关系,也正是因为东生先生在把握管理“度”的失衡直接造成了TCL的“诸侯文化”。至于东生先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失误,《鹰的重生》以及此后的系列未曾涉及,东生到现在都未反省。
  三是“诸侯文化”与TCL的战略失误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答案是否定的。“诸侯文化”也曾帮助TCL南征北战战果辉煌,同样的“诸侯文化”也不是没有帮助韦尔奇霸占天下。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诸侯文化”就成了TCL战略失误的替罪羊?
  尽管国际并购这样的事情好像并非是东生自己亲自操刀,而更多的是“诸侯行为”。但是,“诸侯们”如此大胆行为是得益于何处得益于何方?回想两年前李郎的意气风发,面对世界第一CEO的不屑,令人不得不刮目。自然当年的李郎有傲视全球第一CEO的资本:TCL从一个小破厂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是李东生先生的功劳。但正所谓:“奋斗了,征服了,判断力来了,自以为是也跟着来了。”
  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当年“李王”的“自以为是”,才有“诸侯”们的狂妄,也正是这样的狂妄,才使得当年的TCL开始轻浮地招摇世界。在这样的文化下,外部董事再多也于事无补;在这样的文化下,不管是“诸侯”文化还是“集权”文化都不能有效避免TCL今天这样的战略挫败。李东生的诸侯们之所以不接受《鹰的重生》里的反省,症结也在于此。因此,TCL是注定有此苦难。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安然、巨人、中航油(新加坡)。狂妄是要注定要付出代价的,也正是这样的狂妄,才有了何伯权等人今天说不出的苦衷。狂妄因何而生,因胜利而生,如此看来,一个成功的企业的文化是难以避免地要走向狂妄的陷阱。这是全球企业文化的共同难题。遗憾的是,李东生在谈文化变革的时候,无论是2002年还是今天,均没有涉及到这个核心问题,依然还在高调重谈那些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即使帮助TCL解决过历史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帮助TCL解决五年前的问题,也依然不能帮助TCL解决今天和将来的问题。
  
  走出“狂妄的陷阱”
  
  在《鹰的重生》中,在对话中间,李东生和主持人都提到了“喙”。但是,迄今看来,TCL和李东生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喙”。对于TCL和李东生而言,能帮助他们重生的“喙”只有一个——源自深深进入自我了解基础上的自我否定。依据《企业家成长境界》中的五力模型,即是企业家清空归零的心态,即是企业家的自觉、自知。如没有这一点,索尼早就葬送在出井伸之手里。同样,没有这一点,TCL也同样会沉没在这漫长的征途之中。
  领导人无往而不胜所带来的狂妄,往往使得向内的问题分析突然被转化到向外的扩张。一点偏误,就会导致缘木求鱼,陷入沉没。所以梁漱溟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因为无法深深地进入自己,对自己提出方法,所以悲惨。一个人的厄劫可能只是带来个人或家庭的苦难,而一个英雄、一个企业家的厄劫却常常是一个企业或一个民族苦难的开始。如此而言,若干年后,有人总结TCL历史,将会发现.兵败国际化只是李东生渺小的开始的,而TCL真正的苦难却是从李东生现在的外化反思开始。破解这样的厄运并不是如李东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坚持TCL的核心价值观,而是他本人和整个TCL的心态革命。
其他文献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伯法并不一味追求“高精尖”。他特别强调,在进行生产系统的设计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实际条件来寻求适当的系统设计方法,更注重方法的适用性。他甚至明确指出,有时候,鉴于情况与条件的特殊性,使用传统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这种思想,是给我们那些“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管理者的清醒剂。  在生产分析基础上,进行生产设计是必要的。生产设计与成本分析息息相关。
期刊
伯法认为,在生产系统设计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对系统的具体问题进行考察,把重点放在生产的计划和控制方面。这需要建立生产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程序。伯法主张对生产系统运行中的信息、原料、能源、现金、人员、资本设备六个关键流程进行计划和控制。只有控制好这六个关键流程,才能切实达到增效、节约的目的。对这六个关键流程的计划和控制,主要反映在库存管理控制、生产进度计划和控制、数量质量和成本控制等
期刊
企业中层干部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中层干部面对关系众多老板、直接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对外关系。工作或者各级关系处理不当,不仅自己难以施展才能,也会使本部门利益受到损害,进而不能服众。《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企业中层干部有益的故事。    摆正自己的位置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组织结构最不合理。关、张不仅是蜀国的开国元老,而且还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这种关系又一贯被蜀国君臣所看重
期刊
不了解高尔夫的人永远无法理解有些人为什么对高尔夫那样痴迷:老婆孩子不管,企业的事能推则推,一有空就泡在球场上。有的人甚至出勤率高达年300天——这里说的不是职业球手,而是一些肩负重任的企业家。还有的人,不怕麻烦,背着沉重的球包,走南闯北,打遍中国,甚至世界。在高尔夫球场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笑话:  一天,几个朋友打球,远处传来送葬的哀乐。其中一人手扶球杆凝视送葬队伍。问:你认识该人?答:岂止认识,我
期刊
人类组织由于所属地缘的差异或时代的差异往往会显示出不同的集体性格。取一个时间的截面,在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时期,农耕民族的将领和草原民族的将领带兵的方式定是截然不同。在后者军中,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同时,将领只需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即可保持高昂的士气。这是因地缘不同引发的文化差异。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自然需要不同的方式。至于由时代差异导致的集体性格差异,更是明显,甚至从文学风格也能看出
期刊
伯法认为,管理科学中用到的关于生产和业务管理中的各种分析方法,不外是在遵循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并且以这些模型来表示所研究的系统整体或某些分支部分。 在分析各个领域中的问题时,首先需确定研究的系统边界,这样才能划定研究的范围。确定范围的指导原则是准确判断哪些因素或变量可能对所研究的系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问题的界限或范围越宽,出现次优化的可能性就越少。  其次是构造模型。构造模型时,应该与
期刊
李想:多读书,读好书  从一无所有到身价过亿,李想当之无愧地成为80后的标志性人物。不仅因为他的财力,也因为他是新型创富模式的践行者,没有资本和关系资源的烘托,他的成功依靠的是对互联网产业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凭兴趣积累下来的计算机知识。  李想的一句话曾经登陆过多家媒体:如果一个事情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200%的回报。他认为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付出总有回报,这个世界也很不公平,因为付出和
期刊
时代和历史是否如研究者所期待的那样赋予不同十年出生的人不同的秉赋和气质,而且恰好就在历法所测算的十进制之分水岭上?    “谁要代表我,我就跟谁拼命!”  在一个探讨80后是希望的一代还是迷茫的一代的专题策划中,一个网友不无愤激地如是写道。当《时代》把春树树立为中国80后的一个典范的时候,当诸多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人被韩寒、满舟以及后来的李想、茅侃侃等人冲击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们相信他们仍然不足以代
期刊
心理距离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物理学中所说的势能。过大,会使处于下方的被管理者感到压抑;过小,会使处于上方的管理者影响力减弱。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调整这种距离,把它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管理活动的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一种因素人们往往不太注意,这就是管理中的“心理距离”。  只要有组织,就肯定存在层级。不管“扁平化”喊得多么响亮,总不会把组织压缩成一个平面。这
期刊
60、70后老板遇到80后员工,会怎么样?如果这么问,会得到各种答案,其中一位是这么回答的:“媒体就是爱搞噱头,你们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年龄只是很小的一种影响因素,公司性质、所在行业以及企业文化,这些都是联动因素。”  简单乎?按照上面的逻辑,拎出一个非充分必要条件,企图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的确是愚蠢的做法。但问题在于,这个条件的作用正在日渐膨胀,引起了极大关注,人们不得不将它单列出来进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