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君收藏古钱点评(二)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齐大刀”背“日”,典型的未经清理的生坑品,经藏家多年精心保存,原貌未损,实属不易。购藏生坑品,可作参照,唯应注意锈是否硬结入骨。
  2.“共”圜钱,传世品,片状硬结片状锈,层次清晰。
  3.“一少朱”圜钱(钱面呈黑漆古,部分水银锈。)此钱极罕,先秦古钱中,铢为重量单位,有“铢”、“珠”、“朱”等写法,秦“珠重一两十四”等圜钱圆形圆穿,与此接近,但孔小,铢写为“珠”,而此钱穿孔大,钱肉窄,前者边沿无廓,而此钱有隐廓,形制又与“西周”、“东周”相同,是否出自该地,可作为一说。
  4.“半两”,此钱字大而高挺,近年仿者多为生坑品,锈色深绿,缺乏层次感。
  5.“大泉五十”铜母范,多出陕西,形制多为正方形。王莽铸钱规范,此种母范少见。
  6.“幺布二百”,此钱为早期藏品,今日市场高仿品与之相比,伯仲难分,真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7.“次布九百”,生坑,泛银色黑漆古,钱文清晰,颇具悬针篆神韵,“次”、“布”二字落笔飘然。
  8.“次布九百”,此品属大型六泉十布,均有大小不同数种,笔者曾见一枚“小布一百”,厚度达60毫米。
  9.“一刀平五千”,传世品,黑漆古光泽可爱,为藏家盘玩熟旧之物。
  10.“半两”权钱,此钱应为西汉之物,文字已趋小篆,规范严整,直径3.5厘米,重19克,西安四年前出土之“半两”权钱较此重达数倍。文字与此如出一辙的法定权钱为中央制定之标准,能有如此大的区别,可能不同时期,铸造“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不同币种之衡器。
  11.“永通泉货”,钱文规范,制作甚精,而黑漆古包浆浮泛,照片以今人标准待考,不知实物上手后感受如何。
  12.“大唐镇库”,此钱文字包浆均值得玩味!标价竟近百万,感受尽在不言中。
  13.挂饰花钱,释文“任佳辟四弟狄风雨嫣印五载乾长葆父母乐”,似文辞有误,此钱二十年前笔者曾在西安一见!索价2000元,生坑,品相佳美,但下端似有印章文字。
  14.“五铢”面宫侍背鸟首宫灯花钱,此类钱曾出现多品,有背双鱼,背跪人及天象等,图像高挺清晰,工艺极佳,与汉画像砖类似,令人爱不释手,真乃高浮雕工艺也。其中一枚经笔者在《收藏》杂志介绍,藏者原售价2000元,后提至30000元。
  15.双螭虎纹花钱,应为汉物,虎形矮健剽悍,造型生动,有活力,唯汉代有此类大气之作。(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兔子与人类相伴,成为了人类的好伙伴,也被人们尊为十二属相之一,同时也流传下来许多关于兔子的美丽神话传说,“玉兔捣药”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据说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
期刊
编者按:  自古以来,收藏原本是一项追抚历史、怡养情操的文雅活动,但当前在“一切向钱看”世风的影响下,收藏却充满了“铜臭”、“诡秘”和“欺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收藏。拍卖会上动辄“亿元”的藏品,牵动着梦想“一夜致富”、企图“捡漏”的众多人的神经,许多人期望家里保存下来的古物件也能卖出“天价”;更有不法之徒挖掘古墓、盗卖文物,大肆破坏地下和地上文物,使收藏远
期刊
近些年机制银币的收藏价格渐涨,继之而来的是对其版别的研究文章也多了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钱币》2012年第1期载陕西王钢先生关于《袁世凯像机制壹圆银币版别考略》一文。据该文介绍,仅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的版别就有80种,并在文章的结尾说:“以上只列举八十枚不同版别,这仅仅是一部分。”加上王先生在《西部金融·2010年钱币研究增刊》上介绍的30种,共计多达130种。可见袁世凯
期刊
张书旗(1900-1957年),原名世忠,字书,号南京晓庄、七炉居,室名小松山庄,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后定居旧金山。勤于写生,工于设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纸上,用白粉蘸色点染,计白当黑,手法巧妙娴熟,极见生动,画风浓丽秀雅,别具一格,素有“白粉主义画家”称号。其花鸟取法于任伯年,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感,又得高剑父、吕凤子亲授,在花鸟画中有很深的功
期刊
穿越古薛大地的蟠龙河蜿蜒着向微山湖边流去,伴着内心对鲁南人文风情的牵挂,我穿过蟠龙河上的西仓古桥,来到了距离枣庄市薛城2.5公里左右的西仓村,寻访这处始建于明末清初、昔日规模和档次可与山西乔家大院相媲美的古老宅院—孙家大院。  孙氏家族的繁盛往事  当我走进孙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衰败之景—残存的灰砖小瓦,坍塌半边的古屋,堆积凌乱的玉米秸、枯草、垃圾……古朴端庄的孙家大院,历经400年的斗
期刊
一觉醒来,已日上三竿,太阳透过窗外橡皮树那宽大的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半间屋。  “醒了,起来吃饭吧。”同伴阿三招呼我。  阳台上临时架起的煤气灶上炝锅鸡蛋面的葱花香味已随风透过窗户浸入鼻息。  “又让您一大早做饭,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说着话,我起身坐起,抬腿下床时,见一盒万宝路与昨天一样,已摆在枕头边。  我心里涌起一阵阵热流。回想半个月来,海南淘金似做了一场噩梦。半个月前的我,做事真是太草率了
期刊
我曾经给自己的旅行规定过“两个一”:每到一城一地,必购一图一书。图是该地最新地图,书是该地风土人情。爱上收藏后,“两个一”变成了“三个一”,即寻上一件宝,或纪念、或寄情、或增值,不亦乐乎?  几年过去了,冷静回顾,这“三个一”,特别是最后加的“一个一”,值得推敲。匆匆的合肥之行、行走中的合肥寻宝,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城隍庙里石当家  那次是经由沪陕高速公路赴南京,途经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小时候看
期刊
周末同藏友玩赏几个渣斗小瓷,一时兴起,考校起渣斗的用途及起源。古玩行里的老人一般认为渣斗即为今日之痰盂,初看似乎合理,细想并非如此,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渣斗大多口大、宽沿、细颈、小腹。吐痰其中清洗并不方便,想来古人不会迂腐若此,但若为清供摆件也少了份典雅庄重,所谓渣斗者,必有另外一番妙处。  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由此可以推断,渣斗在宋朝是和名门大族的宴飨联系在一起的。既然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史称“六朝”。 六朝是江南历史上第二次(第一次为吴越)大开发、大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当时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战乱期间几十万北方移民大军携带而来的中原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崛起。江浙地区的会稽(绍兴)、吴郡(苏州)、京口(镇江)等城市经贸繁荣,成为长江流域的名城“都会”。此期间以浙江越窑为中心的各窑场,继承并发展了东汉早期青瓷的成
期刊
总编视线写了几十篇了,说来也十分惭愧,大多数都是些清风细雨不痛不痒的杂文随感,检视下来自觉没有留下多少我自己心目中认可的好文章。  好文章什么样?读了半辈子书,我对此还是明白的。其实我也常想写一些既高屋建瓴又经世致用,能够对人真正有帮助的文章,但怎奈我因水平所限,常心有余而力不逮之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人天生脾气小,不喜欢写一针见血批评性的文字,以避免招惹事非。但在这个行业看久了,有些话不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