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逻辑缺失的误导与信息势规正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an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过程由于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带来了种种误导和风险。势科学基础上的信息势概念揭示了教育过程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本质,因而,规正教育路径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运行、专业的学科设置和运行、学科的教材组织和编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演讲、组织的教师结构和匹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方面,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关键词]势科学;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教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5-0007-06
  
  搞改革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做产品可以“反复试验”;经营买卖可以“不断寻找机会”;但教育是“人命关天”的。一般来说,人们不可能有重上一次中学和大学的机会,实际上也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品!教育必须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保证成功。然而,教育由于理论的逻辑缺失,“盲目地改、不停地试”几乎成为中国教育的常态。而且,更加可怕的是,频繁的改革和试验的路径役使,使各种教育改革几乎完全异化为“不需”甚至是“不许”进行研究理论的改革。笔者曾在一次教改项目的申报中,满怀激情地阐述了自己设计的教育改革项目的理论基础时,“专家”的评价是:“你这是研究,不是改革”。可见,教育改革就是“拍脑袋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就不算改革!所以,笔者整整研究了几十年教育改革,直至在教育教改的研究中发现和创立势科学理论而获得省部级各种奖励为止,也没有获得过一次教育改革项目的支持。但愿笔者的经历是特例。
  1教育学理论逻辑缺失的误导和风险
  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曾为教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日趋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在综合各种复杂的教育因素提出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学无法告诉人们素质是什么,创新是什么,创新素质是怎样来的。不光是教育学理论受到心理学的制约,爱德华0威尔逊在著名的《论契合:知识的统一》中指出:“我们再看一下批评理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反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如果不是顽冥不化的人,就该承认,这些理论和主义都陷入了心理分析的泥潭,20世纪,有许多学术都在这种泥潭中消失了”[1]。
  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现实[2,3]。西方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刺激与反应作为教育的机制,是对动物性人类的描述,不可能对信息人[4]教育有效;人本主义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本质上的慈善主义表达,忽略了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和发现,一半是冷冰的机器,一半是未进化的原始,排除了人类学习成长的根本动力——情感要素,对更加依赖于情感推动的信息人学习本质上无效;广泛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既无法告知怎样来建构学生的知识,也无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而且几种教育理论都是针对微观教育环节如课堂教育的,对于教材建设、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学校组织等制度规划和运行不能给出可操作的指导原则。由此可见,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是全球化的问题,但这对于西方社会并不重要,因为在西方,骨子里崇尚个性化生存方式的“文化”与“生活”,本身就在处处生产着信息量、营造着信息势,天然地适合信息化社会信息人的成长。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对教育的影响也并不突出,因为传统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承记忆,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记什么,记什么用什么、而且用一辈子,所以,中国人也曾创建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大唐盛世!但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创新,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挑战,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使中国文化语境中传统教育的误导凸现,受教育者的风险增加。就中央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而言,在某些所谓“专家”的操作下,就演化成了“全面素质教育”,而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学生一代比一代更加个性化的现实日趋背离,成了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全面素质教育” 教出来越来越多的残缺不全的“个性化”,成为受教育者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在真正从事于科学研究的充满逻辑理性的其他领域学者的反驳下(例如人大的顾海滨,曾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中有关素质教育的辩论中指出:如果人人都全面了,那人人都一样了,个性化如何产生)、在学生日趋个性化的现实面前、而且不个性化就找不到工作的就业压力之下,不顾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而热衷于全面素质教育的“专家”,为了保持自己的“专家形象”,不得不改头换面地又提出所谓的“导师制”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且不说一对一教育无从可能,就可能实施的导师制,只不过是一种专业教育的方式,而不是个性化教育的机制,导师制常常把学生教成与导师一样的模式。传统的教师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而与教师一样模式的学生就业就更成为问题。艺术教育从来都是一对一的,但你只要仔细看看踢腿的舞姿,就会知道那是谁的弟子,只要认真听听几个音符,就可能知道是那个弦乐流派。模糊的教育概念铸成了混乱的教育文化,王长乐在2009年9月4日《科学时报》A4版周末评论栏目中发表文章指出:“在这样的大学文化和精神氛围中,许多人的教学是一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无效教学,其极具普遍性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与‘划重点、背答案’的应试性考试方式‘相得益彰’,不仅造成了大学中司空见惯的‘逃课’现象,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大学四年没有学到知识’的叹息”。因而,在传统教育主导的现代高等教育中,一流高校培养出买肉的、穿糖葫芦的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这些学生本来就是弱智的,那道情有可原,问题是能够考上一流名校的都是被众人羡慕的聪明娇子。所以,许多科学家感叹道: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培养出普通工程师的同时也在不断毁灭着优秀的科学家。徐小平甚至脱口而出:新东方的成功是高等教育失败的结果(-新京报(北京))。高德胜在“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对很多学生来说,上学的经历变成了受伤害的经历”[5]。实际上,许多学生在传统教育把持下的大学,学到一些陈旧知识的同时承受着经济付出、生命消耗及智力伤害的风险。
  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已经成为信息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据报道,09年“两会”期间,有关教育的议案几乎达到全部议案的50%,矛盾的不断深化甚至激起了“民愤”,笔者在某次南方出差时,一打开电视就听到主持人的总结:“想气死就谈教育,想活好就教育自己”。在没有信息量的平庸教育的误导下,教育的产生力市场-大学的专业课堂成为所有生产市场中最没有效率的市场,除了逃课、课堂“开小差”更是司空见惯-你教你的我看我的,互相摩擦、互相影响,成长的生命无为的淹没在内耗之中。另一方面,大学以教育督导制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实际上的原则导向就是聘请一些退休的老人作为评价的主体。某大学明确规定,50岁以上的教师才能作为督导。在大学,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50岁以上的教师,哪个能有时间去听课“督导”,最后,能聘到的督导大多是年龄大而“不忙”的和退休的老教师。在老教师中,个别注重总结经验而依靠直觉的感悟真正懂得教育规律、而且在继续不断学习的老教师是教育督导的重要资源,但大多数退休老教师的状态可能是不但不再继续学习,而且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在由此组成的教育督导队伍的督导中“传统评现代、外行评内行、落后评先进、甚至错误评正确”屡见不鲜。实际上,在教育理论逻辑缺失的背景下,教育的质量评价无论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还是“科学主义”的价值观,无论是“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是“教育评价范围的扩展性”[5],都免不了使教育评价成为一种无理论指导的就事论事的“工匠式作坊”的评价。
  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使教育市场成为一个“次品市场”,犹如经济学家研究的旧车市场。由于没有一个理论能够使买车的人识别旧车的好坏,所以,能够在旧车市场卖掉的都是最不好的旧车,好的旧车由于卖不上个好价钱,最后都被不好的旧车驱逐出了旧车市场,因而,旧车市场成为一个“次品市场”。在教育领域,由于没有一个逻辑完善的理论来使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和长效机制,使人们无法判断是谁将学生教坏了、谁将学生教好了。因而,在教育领域就总是存在成本低的不好的教育不断驱逐成本高的好的教育,因而,成本高的优秀的教育人才就会被驱逐出教育领域,最终使教育市场成为一个次品市场,由此而受教育的风险在所难免。
  2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变革和重建
  传统社会是一个生产产品的社会,社会围着工厂转,家庭围着商品转。在商品生产充足甚至过剩的信息人社会,是一个生产信息进而是一个生产“人才”的社会,因而,社会将围着学校转,家庭将围着小孩转。过去大工业的商品生产是流水线的格式化生产,产品是同质的、千篇一律的。因而,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格式化地流水线生产:各门功课是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教师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课程考试相当于部件的检验,最后毕业的学生就像是被装配起来的“机器”,其思维只能像无生命的机器一样教条,而不能像有生命的生物一样生长和创新。当然这种“机器”也能适应传统社会产品的的流水线生产,因为在传统社会的生产中,只需要单调的操作,而不需要变通和创新。现代及未来的信息化生产,由于科学的融合与技术的集成,使得生产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越来越彻底的柔性化生产代替了日复一日的格式化生产,单件的、个性化的、创新性的生产成为主流。每一个人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任务,而不再是一个操作。因而,人才的“生产”至少应该像产品的生产一样进行革命性变革。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专业界限,而且要打破学科界限,课程必须进行融合性集成,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适应未来信息化生产的新型通用性创新性人才。正像技术的整合与集成才能生产出各式各样的个性化产品(手机是最典型的例证)一样,只有知识的融合与集成才能生产出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和适应各种任务性生产(而非操作性产生)的个性化人才。这种人才成长的逻辑机制,只有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才能给以科学的阐述,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性教育只有在势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而有序地实现。
  信息人的教育是一个信息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学过程,由于从微观到宏观的自由度缩并,动力学过程用宏观的动力学方法研究比心理学方法更加有效。例如,研究一潭气体,理论上总可以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每一个分子的运动,然后得到所有分子的整体运动情况,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一潭气体的分子数太多、自由度太多(一个分子有六个自由度),计算所有分子的自由度变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且,自然界的许多过程,在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进程中不但总是发生自由度的缩并,而且其微观规律与宏观规律也常常发生巨大的差异,甚至出现根本的背离。从分子的微观运动到气体的宏观状态,不但无数的分子自由度缩并到宏观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三个自由度,而且微观分子可逆的运动规律在宏观气体层面上却表现为不可逆的热力学过程。因而宏观的动力学过程,必须用宏观的动力学机制来研究,在一潭气体的情况下体积不变,只要研究“热力势”(压力)与“热流”(温度)的作用机制,就可以容易的揭示这个热力系统的动力学规律,由此蒸汽机、内燃机、汽车、飞机也就被发明了。对与信息化催生的个性化时代,信息人的个体心里差异越来越大,社会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不可能用心理学分析每一个人的心里状态,然后再实施教育。实际上,在心理差异从微观的无序分散作用协同发展到宏观整体作用之时,信息人的自由度也发生了缩并,无数个个体的身体和心里差异缩并到“食欲”(推动身体的成长,犹如热力学体积的膨胀)、“信欲”(对信息的渴望以应对外界的信息压力,犹如热力学的外在压力产生内在压力)和“意欲”(内在的意识需求,犹如热力学系统需要的温度)三个自由度,在信息人的假定条件下,食欲已经被满足,所以,信息人教育只要研究“信欲——信息势”(犹如热力学压力)与“意欲——意识流”(犹如热力学温度)的作用机制,复杂的教育规律就可以被揭示。“势科学视域中的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为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有效的宏观研究途径,在研究信息相互作用的基本层面上为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奠定了逻辑基础。
  3教育信息势概念规正教育路径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运行,在学校最为宏观的层次上生产着学校教育的信息量,营造学校教育的信息势,影响着学校整体的文化选择,因而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态势。根据信息势的基本概念“差别×联系”,学校中的专业设置必须“差别最大而联系最紧密”,才能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强的教育信息。例如,一个好的专业结构设置是:以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这是资金有限的普通大学专业设置的最好选择。经典精确物理学以相对论为核心,现代信息科学以量子力学为基础,他们一方面与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差别很大,而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特别是物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将为更多的交叉科学的创新奠定基础。其实,物理学是物质世界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的物理学,而且本质上它们都是以“变分”为核心的“势科学”。相对论和管理学,看似毫不相干,量子力学与社会学也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信息科学(分别为研究引力信息、强力信息、弱力信息、电磁力信息和社会信息作用的科学),具有内在统一性:现代管理学,无论是权变理论、还是柔性化管理、以及企业家所说的“随机应变”等等,其思想方法在逻辑本质上就是社会信息场空间中的“等效变换”(相对论)和“协变导数”;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普遍应用的张量方法,则是从根本上可以描述信息人的“量性”(数量特性)、“向性”(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和抽象多维向量特性)和“对称性”(善与恶、感性与理性、情商与智商等对称)的有效工具[9];而现代信息社会不确定性的根源来自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社会可观测量的不对易产生的“社会量子化”[4]。此外,信息科学还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机制:一是跨越性-学生很快超过老师,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年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格言已经过时;二是无限性-发明的越多,面临的挑战越多,可发明的就越多:计算机病毒一代比一代强大,管理的深入一层比一层复杂,法律的更改一次比一次细化,心理的浮躁一天比一天严重,社会的风险一年比一年增加。而传统物质科学-大工业技术,不但很难跨越,而且发明的越多,可发明的就越少,一天比一天完善,一年比一年萎缩,导致的重要社会现实是,过去工人下岗,现在工程师下岗,不久将是教授下岗。因此,以物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信息科学的建构、展开和专业设置及有效地互动运行,是相关大学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的宏观保证。现代大学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建设为营造强大的宏观教育信息势奠定了基础,但遗憾的是各专业之间“各搭各的台子、各唱各的戏”,不能融会贯通地相互联系反而毫不相干的相互干涉,因而消减了学校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信息势。
  3.2专业的学科设置和运行
  专业中的学科设置和运行,将在中观层次上生产学校教育的信息量、营造学校教育的信息势,影响着个人的文化选择,因而塑造着个人智慧素质的发展态势。根据营造信息势需要要素“差别大,联系紧”的势科学原理,具有强势的专业结构,必须是专业内各门课程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又有巨大的内容差异。所以专业之内的课程设置,应该既有自然科学的有关门类,又有社会科学的有关内容。例如管理学科,在以管理学内容为主的前提下,除了设置经济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还应该设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有关内容。而目前管理专业设置的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工程内容,既无多大用处,又从根本上影响现代管理的世界观。实际上,牛顿的决定论与现代非线性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格格不入,以牛顿定律为核心的大工程本科教育,铸造了学生“决定论”的认识定势和世界观,使学生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量子化的社会无法认同,成为导致大学生产生各种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学科,除了设置以数学和物理为主的内容以外,还应设置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因为经济学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与管理有关的选择和决策,在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9年的信息化时代,也已成为现代青年一代就业与创业的必备知识。如此设置的专业内容在差别大联系紧的融会贯通的互动中,本身就从相对论、量子力学到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构建了一个差别巨大而又联系紧密的强大的信息梯度,营造了强大的信息势,以此培养的专业人才,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3.3学科的教材组织和编撰
  按照势科学理论,好教材组织和编撰的基本原则就是内容建构要差别大联系紧,具体说,就是在教材组织和编撰中必须将生活实践、读者体验、理论构架和未知探索融入一体。在西方,科学的教科书原著大多具有这样的逻辑结构,而我们引进改编后、却在传统文化的役使下必须进行适用主义的“阉割”(老百姓将“阉割”叫做“去势”,去掉了雌雄差别,也就不会有雌雄之间的联系,因而也就失去了势),认为生活内容琐碎删掉,没有结论的探索可能是误导剔除,只保留认为是最有用的精华——公式和定理的组合,结果书本就变成了手册,加上传统教育沿袭的照本宣读,教书就变成了念经,课堂里念经,课堂就变成了教堂,教堂里是培养墨守成规的教徒的地方,哪可能培养适应现代化竞争的创新人才。实用主义的强大役使作用,不但使科学受到了阉割,甚至宗教也难以幸免,佛教历来是讲“来世”的,然而在实用主义的场域中引进后,就被阉割为“立地成佛”——等不到来世,当下就要享用。
  对于一个民族的成长来说,除了好的学校教材,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科普营造的教育文化场域。在西方,科普编撰同样遵循着“差别大联系紧”的势科学原理,总是用最少的理论把最广泛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生产巨大的科普信息量,营造强大的科普信息势,从而激励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情感势,成为他们一生学习和成长的不竭动力。例如盖尔漫的《夸克与美洲豹》,阿热的《可怕的对称》、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为西方营造了基本的文化信息强势,成为西方诺贝尔奖积聚的文化根源。而我们在实用主义文化中产生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众所周知的《论语》等,则是就事论事,将零散而毫不相干的问题放在一起,只能得到一些知识点,而不能建立信息势,也就不能激励情感势。实用主义役使铸成的普遍的文化弱势,实际上成为中华民族“钱学森之问”的文化根源。
  3.4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演讲
  课堂的信息量也称有效信息量(为了与哲学中的信息量概念区分),简单说就是不说废话,重复唠叨的话显然是废话,差别无限而毫不沾边的话同样是废话,课堂有效信息量就是差别大而联系紧的课堂内容设计和神情并茂的课堂演讲。
  本质上,教育与科学一样,其营造信息势必须是二维的:一方面是纵向的专业方向营造信息势,即从简单到复杂,将差别巨大的专业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教育信息势,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跨学科融合性营造信息势,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地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教育信息势。然而,目前的大学只注重纵向的专业营造信息势,而忽视横向的跨学科融合营造信息势,讲文的不讲“理”,讲理的不讲“文”,是普遍的教学模式,自然科学的逻辑理性和人文社科的情感关注根深蒂固的誓不两立。这种教育文化既制约着学生的选课倾向(如在某大学“非线性科学”之类的跨学科课程几乎无人问津),又役使着“专家”们的决策意识。如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纵向和横向“两条腿走路”,那么传统的教育则坚守着专业纵向的“独脚舞蹈”。这种教育与科学发展及创新机制的背离是我们教育失败的根源之一。按照势科学原理,教学必须以融合性跨学科教学为主导进行改革。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讲道理”,好的教育就是讲“大道理”,融合性跨学科教育就是在各种学科知识中讲大道理的教育,只有大道理才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连在一起,才能产生融合性教育。大道理在本质上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营造强大的信息势,激励强烈的情感势,从而推动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的那种“追求”和“爱”。大的情感势推动下,才能出现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思维分岔,产生智慧素质。
  在教育改革中,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内容。实际上大学的“生产力”就在课堂,教师讲课时知识的融合程度,表达着每一节课堂教学的信息势强度。知识的融合性越好,信息势越强,激发的情感势就越大,效果就越好,“课堂生产力”就越高。
  目前大学不能进行融合性跨学科教育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教育缺少根本的理论指导,无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真正有说服力的操作方向;其二,由于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论证来引起领导层的重视;其三,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资源中,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限制,真正能够进行融合性教育的教师太少。
  课堂的教学设计和神情并茂的课堂演讲,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需要将现代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育人管理。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是单向推进的批量生产,现代信息化生产是双向互动的单件生产;传统教育是单向灌输的传承性教育,现代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沟通型教育;传统教育是决定论的、还原论的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创新教育。所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过程的信息作用本质没有被揭示,呈现出的是与工业生产一样的物质生产特征。只有将教育真正变成双向互动的,教育的信息作用本质才能显现,才能真正培养出个性化的创新性人才。所谓双向互动,指的是“激励与反应的互动”,是激发热情与爱的互动,是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冲动,从而使脑神经产生兴奋,保持对于信息刺激的敏感和积极回应,并且在回应中分析、反思、批判的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思想的碰幢。而“激励”和“互动”恰恰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词。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正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现代的育人管理,从知识教学变为信息管理。新东方教育的成功,正是抓住了现代大学课堂教育低效率内耗的制约瓶颈,并将其课堂的知识教学变成了以激励为主的育人管理。
  在传统社会中,学什么用什么而且用一辈子。所以传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有爱没爱无关紧要。在信息化社会中,由于科学信息势和技术信息势越来越大,信息化生产的主要特征从原来的应用知识变为应用创新,学校的学习和将来的应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课堂没有强大的信息势激励,学习必然成为乏味和枯燥的。所以现代大学“课堂成立”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求课堂本身是有趣的,有趣的课堂只能在激情和爱中产生,而创造激情和爱的机制不是知识教学,而是沟通和激励。沟通和激励在本质上是造势,现实中是管理。
  3.5组织的人才结构和匹配
  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首先需要专业结构的差别和匹配,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在这里,笔者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性化差别和匹配,这是现代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关注的问题。前已述及,由于情感推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因而教师内在的人格影响,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师个性化差别越大,性格互补性越强,教师队伍的潜在信息量就越大,潜在信息势就越强,就能在更深层次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推动学生成长。教师个性化结构互补的基本原则是:既有刻苦钻研的、又有灵活变通的,既有强调严谨的、又有要求发挥的,既有擅长高度抽象的、又有能够有效实践的,既有专注逻辑演绎的、又有总是擅于综合归纳的,等等。这样的个性化差别和互补的人才结构,在实证科学的意义上就是一种对称性结构的人才匹配,这种对称性结构在数学意义上构成群,因而具有最大的教育信息量,可以形成一种最强的教育信息势。
  3.6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
  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的信息量,因而也决定着教学中能够营造的教育信息势。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纵向上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高度和深度,即专业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巨大差别和紧密联系,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其二是横向上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即在各学科领域广泛而博学的融会贯通,表现为教师的科学素养。而如此要求的知识结构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路径,即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不但要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提升,而且要能够帮助教师的科学化发展。最后,需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因为只有关注学生情感反应的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教学能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是否实际上给予了学生真正的信息量(即学生的相对信息量),营造了学生可以体验到的信息势。不关注学生情感反应的教师,即使本身的课堂教学生产的客观信息量(绝对信息量)再大,但学生无法理解(相对信息量最小),学生就无法体验到教育信息势,就无法激励学生的情感势,从而无法推动学生的有效成长。
  4结束语
  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导致的教育误导和风险,成为教育矛盾凸显的根本原因。教育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容许毫无把握和不负责任的改革和试验,教育改革必须有正确而可靠的理论指导。因而,教育学理论的重建是当务之急。势科学理论揭示了世界万物成长的统一规律,因而也为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奠定了逻辑基础。一个可以有效应用的教育学理论概念是教育信息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教育环节营造教育信息势是剔除教育误导,规正教育路径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0威尔逊著.论契合:知识的统一[M].田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60-261.
  [2]刘旭东.论教学理论的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2,(3):31-35.
  [3]郝德水.教育学面临的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2,(4):23-27.
  [4]李德昌.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5-58.
  [5]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1-17.
  [6]李德昌.势科学视域中的学习能力与时代创新——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J].教学研究,2009,32(2):5-8.
  [7]李德昌.教育信息势与教育教学技术——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二[J].教学研究,2009,32(4):8-12.
  [8]李德昌,廖梅.感性与理性的彰显与互动是素质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三[J].教学研究,2010,33(2):18-22.
  [9]李德昌.管理学基础研究的理性信息人假设与势科学理论[J].管理学报,2010,(4):489-498.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开展“翻转课堂”试验的学校越来越多,“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正在改革中的我国学校教学带来一股清风。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本文对“翻转课堂”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教学技能滞后、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学习时间过长、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等进行探讨,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性超越。  关键词:翻转课堂;五大问题;理性超越  中图分类号:G
[作者简介]曲云霞(1969),河北承德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系统动力学及并联机构。  [摘要]针对高等教育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工科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根据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围绕本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提出“一线三段”的教育改革思路,构建“3 1”课程群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向工程教育模式的渐进转变,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
编者按: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问题为本”: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绩
[摘要]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研究范式,教育叙事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少研究者开始尝试用叙事研究的范式来探讨一些教育问题。由于这种研究范式本身还不是很成熟,研究者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大,一些研究中出现了“理论诉求”压制“生命体验”的现象,这是值得去认真反思的。  [关键词]叙事研究;视域融合;理解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
浩瀚星空,广袤苍穹,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宇宙的起源有什么奧秘?宇宙的尽头是什么样?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指出,“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  中国天眼FAST如何工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 未来将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于2020年1月11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未来将着力确保装置高效、稳定、可靠运行,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据了解,未来3年至5年,“中国天眼”的高灵敏度将有可能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正在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研究如何发挥“中国天眼”优良性能,
[摘 要] 卓越计划试点班的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工程实际、增加实践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探讨了基于一点两面原则的三环相扣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围绕学生这个中心,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3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以各种途径和方法拓展了理论知识面和工程实践知识面。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
摘要 微积分的概念定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微积分概念学习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微积分概念教学的改革实验,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现有的研究具有哪些特点,能从国外的研究中学到些什么?关于微积分概念教学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以Chappell的研究为例,分析了上述问题。  关键词 微积分;概念教学:述评;研究课题推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方式上采取了 “教考分离”的新方法,这使很多人担心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调查发现,当前“教考分离”对学生来说利大于弊,经过改善后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教考分离;评价方式;人才培养;学习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6-0
[摘要]在内外教育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为目的,研究基于MOOC平台自主学习,课堂研讨式教学,课后网上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以《国防教育》课程为例,系统设计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期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或其它通识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慕课;混合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