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的张力:五位摄影师的影像地理调查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ck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上相机,踏上一段旅程,是很多年轻摄影师的梦想与追求,这种长途的贯穿大地的影像创作方式,在摄影史上曾被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史蒂芬-肖尔等大师所采用,所产生的影像对后来都极具启发意义。1960年代以来,在西方随着对风景概念的重新界定,那些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风景”即文化景观。近些年,随着国内对爱德华·伯汀斯基、亚历克·索斯、纳达夫·坎德等西方摄影师的介绍,景观摄影在当代中国成为一个热词,所谓的景观摄影更接近于英语中的sociallandscape(社会风景)一词的含义,同时由于这些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社会文化现实层面的思考和批判,景观摄影中的景观与现代媒介批评里著名关键词之一,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的景观有了似是而非的关联,后者谈的是当代资本主义把全部社会生活转化为可视的表象,把真实世界沦为景观,以实现对人的操控。
  本专题无意辨析景观摄影一词的来龙去脉,只希望指出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拍摄方式,在开始之初被认为是对国内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唯美风光摄影的一种纠偏,但随着不断地拷贝,目前已形成了一种日渐固化的图式,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泛滥与形式化,以至于现在有人戏讽这些被称作“景观摄影”的摄影正在蜕变为新的“景观”。这些已经存在的景观摄影文本,从拍摄方式以及后期编辑展示所产生的结果看,更多地是将在旅行中所抽离的无明显叙事连贯性及内在逻辑线索的影像呈现为线性影像的序列,而如果照片表象之间以及表象背后的深层认知背景不被思考的话,很容易转化为简单的奇异景观堆积而缺少内在的影像逻辑和理念。
  景观摄影中所涉及的,无论“风景”“景观”或者“景物”,其背后都与空间及地理位置有关,摄影家身处苍茫大地,为什么此景此时会成为快门按动的契机?而景观摄影所依托的空间与地理性,是否就仅限于视觉美学上的选择而无其他可以挖掘的可能性了呢?
  如果将目前的景观摄影细分,可以发现,以地理学以及具体地域所发散的与其他各学科相关的背景,正成为一些摄影师开展景观创作的重要依据。摄影上的地理概念不再只是简单的地域划分,更多地体现在对具体地域的空间,以及其空间与时间关系的重新认知和思考,地域的张力通过各自大不相同的摄影表现得到彰显。
  传统意义上与景观相关的影像,不可避免地带有摄影师本人的主观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基于美学还是社会学的考量,所产生的照片一定带有某种典型化的形态。“地景”顾名思义就是地理景观,是通过地理文化路径与景观发生联系,不再刻意地将日常景观变得具有“典型性”,本专题遂选了中外五位摄影师的作品,他们影像地理调查的方式,有的是基于谷歌地图的搜索功能,有的是通过生物和地质采样,有的是沿着公路、河流等地理坐标进行等距离移动和拍摄,有的是根据古人的图像文献按图索骥用摄影来进行考证,尽管他们的作品拍摄方式各不相同,但最后殊途同归,以地理景观为转向方式,共同构筑了社会风景的新面貌。
  ——编者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20日以来,全世界的摄影相关媒体纷纷以各种醒目标题转载或评述一条关于路透社的消息—《路透社封杀RAW》《路透社禁止自由记者采用RAW调整的照片》《路透社今后只接受相机自出的JPEG照片》……  至于“拒绝RAW”的理由,路透社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加快新闻照片的发稿流程,二是 RAW 文件会让那些无拘无束的自由摄影记者做太多“艺术”加工。不过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路透社此举的目的
期刊
2012年索尼发布了黑卡TMRX1,2013年发布了黑卡TMRX1R,今年11月则是发布了RX1RII。RX1RII有哪些技术革新呢,这里向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第一,RX1RII采用了4240万有效像素35mm全画幅Exmor R CMOS背照式影像传感器。此传感器正是A7RII上使用的,这是RX1RII像质提升的根本保障,并且感光度达到了ISO100-25600(可扩展至ISO50-10240
期刊
问: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广告摄影行业?  答:在没有接触摄影的时候我就对广告的平面设计和摄影极为好奇与感兴趣,进入大学我就选择了广告摄影专业。在学校里我接受到了系统的广告摄影学习,毕业时认为需要用更多摄影工作的实践来锻炼自己和完善自己,所以我选择了一家时尚类杂志做专职摄影师。杂志的拍摄范围很广,有时装、静物、人物采访、美食、家居家饰等,在这段时间的大量拍摄中也对广告摄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几年后
期刊
“镜观两岸”2015海峡两岸摄影大展由中国台湾网、 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台湾摄影学会”主办,旨在通过镜头展现两岸良好社会面貌和人文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民族特色,展现两岸摄影爱好者的才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镜观两岸”摄影大展以聚焦两岸交流场景、展示两岸文化、美景为主线,希望通过摄影作品呈现两岸和谐发展的瑰丽前景,展现两岸风貌、人文精神、感人故事等,让根深叶茂
期刊
台北故宫博物院从2016年2月1日起到4月17日举办了“百年回眸—故宫禁城及文物播迁影像特展”,其间于3月2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会堂举办了专题研讨会,邀请大陆摄影史学者赴台,与台湾学者共同研讨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现状和清代宫廷影像的传播和历史影像等议题,本次研讨会是由“台湾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主办。大陆方面,我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文博学家李文儒先生以及青年学者徐家宁应邀出席了研讨会。而此次台
期刊
2015年12月16日,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品评选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拉开帷幕。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东等人出席了组委会会议。日前,评选结果正式出炉,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最终入选作品数量为638幅(组)。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是连接国内外摄影界的重要平台。自198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
期刊
应该承认,《麦客》或远或近地超出了惯常对摄影专题的理解或期许。虽然,因为我应该想到做到却没有完全想到做到,使编者过高的期望未能实现,但,终了还是能印证一种超出摄影的定位或旨趣的编辑意图,值得欣慰。也算是对麦客们的一个交待。  书出来了,想到很多……  应该想到,摄影不仅仅是摄影的、艺术的、抑或报导的。1989年个人作品集出版后,一个“不过如此”的对创作、作品、艺术崇高感的质疑过程伴随虚荣心的冷却开
期刊
不得不“艺术纪实”,是纪实摄影“四五”初显锋芒后为摆脱“四五”背景的特殊性,向现实获取普遍资质的修炼方式,直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它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或者以艺术名义证明一个简单事实:仅是一种观看方式。  从无名到有名的转变,它明白了“看什么”。纪实摄影是带着它强烈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责任感“胎记”或“政治冲动”接种于新时期的,但它出师有名之后却面临“师后无名”的现实情境,不得不将政治冲动中和
期刊
“摄影在诞生之初即如向往艺术那样,努力走向对社会的探索”1—艺术社会学代表人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判定了摄影发展至今的两条相互交织、彼此推进的脉络。事实上,20世纪六70年代正是西方人文科学与艺术形态寻求突破的时期:一方面,艺术家们试图走出理想化“白立方”(White Cube)2的空间限制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思维困境。其中一部分艺术家选择另辟蹊径,在真实
期刊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摄影家侯登科的短短20多年摄影生涯,正好处于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摄影实践之流的主线上。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摄影开始了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的初步启蒙和探索后,迅即在1980年代中期转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范围的纪实摄影运动。纵使纪实摄影的概念在当时仍然含混不清,国外资讯的匮乏让中国的摄影者缺乏实际操作的参照,但是大量的中国摄影者加入其中,他们把镜头聚焦社会现实题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