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6日,“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召开,来自广东音乐、教育、出版、媒体各方面专家、学者、记者40余人出席。
由广东省音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广东电台音乐之声主办的论坛,就当前我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表明广东流行音乐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原来关注“原创——演唱——传播”发展到现在“回顾历史——反思进程——理论思考”的层面。
流行音乐不等于流行的音乐
广东省音协副主席方天行率先打出旗帜:日前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周年30首流行金曲推选活动授勋晚会”,《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祝酒歌》与《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混在一起,这种划分令我疑惑。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流行音乐”。
《涛声依旧》作者陈小奇表态:流行音乐等不等于流行的音乐?这是把一个特定名词变成一个词组“流行的音乐”,流行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形容词,然后得出“流行音乐”就是“流行的音乐”。这30年走过的路大家一看都明白,以前没人把流行音乐当成好东西,很多艺术家都把它当成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现在中宣部搞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好么都来了,从前害怕“流行”现在都是“流行”了。陈小奇对“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提出思考:“流行音乐是在都市背景上产生出来的,也是在大众文化工业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音乐。流行音乐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流行歌曲,一个是电子音乐(器乐音乐)。流行歌曲演唱跟美声、民族唱法完全不一样。当然也有一些擦边球,如什么‘美通’啊、‘民通’啊,但这些不是它的主流状态。它是以自然发声为准的,不以音色完美而以其音色的多样性为区分,就流行歌曲的唱法来讲,每个人的音色与发音基本上都是不一样的”。
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谷勇论述:流行音乐是什么?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加以概括,但它是什么性质、是个什么文化可以描述。流行音乐的社会属性有3个基本特征:流行音乐的都市化特征、大众化特点和商业属性。流行音乐是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都市音乐文化,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文化时尚。流行音乐又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化,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最为活跃、最能代表当今都市文化的一个音乐种类。同时,流行音乐的制作、生产、销售过程都具有工业化产品的基本属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流行音乐都是在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下进行的,流行音乐的传播必须要通过经济利益的推动来产生价值的交换。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员费邓洪认为:“流行音乐”的定义与内涵,国内外很多学术专著都有论述,陶辛在他主编的《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中说:“流行音乐”是根据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曾有过别的译法,《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把这个词译成“通俗音乐”,但在公众语言中,还是“流行音乐”用得更普遍些。“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流行”、“通俗”固然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但并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流行(通俗)的音乐”。
流行音乐在广东
广东流行音乐的开始以1977年5月1日广东第一支轻音乐队“紫罗兰”在中山纪念堂演出为标志。陈小奇指出:“北京有人把流行音乐从1986年算起,这里面就整整产生了9年空白。这9年中广东发生了很多事情,1977年、1978年广州出现了70几家音乐茶座,包括轻音乐队、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的立体声盒式录音带,还有排行榜、流行音乐大赛等等。最近深圳获得‘中国流行音乐先锋城市’称号,深圳在广东音乐历史的发展中还是有影响的。但有人说中国的流行音乐是‘生于深圳,长于广州,成于北京’,这就牵扯到历史问题了。我们不能为了今后的发展而把过去的历史篡改。中国的流行音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上海去年纪念流行音乐80周年,上海在二三十年代就有了流行音乐,当时叫‘时代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流行音乐完全没有了,但这个血脉通过台湾和香港及很多地方流传下来。1976年打倒‘四人帮’,流行音乐开始通过走私渠道,一些港台的盒带被带进来。深圳的贡献是在这里:很多走私都是从深圳过来,深圳提供了一个通道,但却没在深圳停留,因为那里没有任何工业支撑,而流行音乐是需要这样的基础的。到大陆后,我们既不敢叫流行音乐,也不敢叫流行歌曲,只能叫通俗歌曲,一叫就是30年。我觉得中国流行音乐在理论阶段仍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怀坚谈到该院于2005年开设了“流行音乐在广东”课程,事实上是作为一门乡土特色教材而纳入视野的,因为无疑广东的流行音乐已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来自星海音乐学院并带出了超女周笔畅的罗洪教授自豪地称道“我们的流行音乐演唱已成为我们学校的精品课程”。
流行音乐期待发展
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秘书长陈洁明认为:北方的音乐是风沙吹出来的,南方的音乐是雨水淋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自都具有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广州现在有500多个职业音乐人,他们完全靠音乐吃饭。目前国内有三个文化市场——政府市场、精英文化市场和大众文化市场。政府市场由政府拿钱采购音乐,比如搞重大文艺晚会;在精英文化市场中主要是追求个性音乐的人,他们的音乐需求与普通老百姓不一样,爵士、摇滚等音乐都属于这一阶层;而大众文化市场主要针对普通老百姓,3亿农民进城了他们需要音乐,但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可能和当官的人、知识分子一样。北京的音乐人大部分是导演给钱,导演是他们音乐终止的地方;而广东是跟着市场走的,基本上是个人写歌,90%的人都要依靠音像城的发行商。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目前与网络、手机的发展密切相关。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作曲家张晓峰,结合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在国内第一个举办由广东原创流行歌曲改编的交响合唱音乐会(指《涛声依旧——广东流行音乐3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2007年6月22日在广东星海音乐厅首演)谈了他将原创流行歌曲改编成交响合唱的体会,他认为:“流行音乐与交响音乐的结合,可以相互平衡彼此在表现中被认知的不同审美意识。无论是原创流行音乐,还是改编的流行音乐都会通过这种‘嫁接’提升其内在的表现特质。如《小芳》改编成合唱时,我研究了这首民谣风格歌曲的旋律、调式、调性特点,这首带有哼唱性质的歌曲给改编带来了一定难度。就此我引入了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离调间插段,以扩展和丰富原创作品中在主题动机展开上的不足”。
为从理论上对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疏理,社长陈锐军传递新世纪出版社将出版陈小奇与陈志红的对话录,100个音乐人小传,100个流行音乐歌手小传,100首流行音乐经典歌曲和广东流行音乐发展史。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平介绍:该院已做好了“广东流行音乐史料工程及基地建设项目”启动的各种准备。希望从创作、实践、理论、教学各视角共同审视流行音乐的本次论坛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健康发展的助动剂。
■
由广东省音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广东电台音乐之声主办的论坛,就当前我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表明广东流行音乐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原来关注“原创——演唱——传播”发展到现在“回顾历史——反思进程——理论思考”的层面。
流行音乐不等于流行的音乐
广东省音协副主席方天行率先打出旗帜:日前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周年30首流行金曲推选活动授勋晚会”,《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祝酒歌》与《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混在一起,这种划分令我疑惑。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流行音乐”。
《涛声依旧》作者陈小奇表态:流行音乐等不等于流行的音乐?这是把一个特定名词变成一个词组“流行的音乐”,流行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形容词,然后得出“流行音乐”就是“流行的音乐”。这30年走过的路大家一看都明白,以前没人把流行音乐当成好东西,很多艺术家都把它当成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现在中宣部搞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好么都来了,从前害怕“流行”现在都是“流行”了。陈小奇对“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提出思考:“流行音乐是在都市背景上产生出来的,也是在大众文化工业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音乐。流行音乐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流行歌曲,一个是电子音乐(器乐音乐)。流行歌曲演唱跟美声、民族唱法完全不一样。当然也有一些擦边球,如什么‘美通’啊、‘民通’啊,但这些不是它的主流状态。它是以自然发声为准的,不以音色完美而以其音色的多样性为区分,就流行歌曲的唱法来讲,每个人的音色与发音基本上都是不一样的”。
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谷勇论述:流行音乐是什么?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加以概括,但它是什么性质、是个什么文化可以描述。流行音乐的社会属性有3个基本特征:流行音乐的都市化特征、大众化特点和商业属性。流行音乐是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都市音乐文化,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文化时尚。流行音乐又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化,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最为活跃、最能代表当今都市文化的一个音乐种类。同时,流行音乐的制作、生产、销售过程都具有工业化产品的基本属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流行音乐都是在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下进行的,流行音乐的传播必须要通过经济利益的推动来产生价值的交换。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员费邓洪认为:“流行音乐”的定义与内涵,国内外很多学术专著都有论述,陶辛在他主编的《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中说:“流行音乐”是根据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曾有过别的译法,《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把这个词译成“通俗音乐”,但在公众语言中,还是“流行音乐”用得更普遍些。“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流行”、“通俗”固然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但并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流行(通俗)的音乐”。
流行音乐在广东
广东流行音乐的开始以1977年5月1日广东第一支轻音乐队“紫罗兰”在中山纪念堂演出为标志。陈小奇指出:“北京有人把流行音乐从1986年算起,这里面就整整产生了9年空白。这9年中广东发生了很多事情,1977年、1978年广州出现了70几家音乐茶座,包括轻音乐队、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的立体声盒式录音带,还有排行榜、流行音乐大赛等等。最近深圳获得‘中国流行音乐先锋城市’称号,深圳在广东音乐历史的发展中还是有影响的。但有人说中国的流行音乐是‘生于深圳,长于广州,成于北京’,这就牵扯到历史问题了。我们不能为了今后的发展而把过去的历史篡改。中国的流行音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上海去年纪念流行音乐80周年,上海在二三十年代就有了流行音乐,当时叫‘时代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流行音乐完全没有了,但这个血脉通过台湾和香港及很多地方流传下来。1976年打倒‘四人帮’,流行音乐开始通过走私渠道,一些港台的盒带被带进来。深圳的贡献是在这里:很多走私都是从深圳过来,深圳提供了一个通道,但却没在深圳停留,因为那里没有任何工业支撑,而流行音乐是需要这样的基础的。到大陆后,我们既不敢叫流行音乐,也不敢叫流行歌曲,只能叫通俗歌曲,一叫就是30年。我觉得中国流行音乐在理论阶段仍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怀坚谈到该院于2005年开设了“流行音乐在广东”课程,事实上是作为一门乡土特色教材而纳入视野的,因为无疑广东的流行音乐已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来自星海音乐学院并带出了超女周笔畅的罗洪教授自豪地称道“我们的流行音乐演唱已成为我们学校的精品课程”。
流行音乐期待发展
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秘书长陈洁明认为:北方的音乐是风沙吹出来的,南方的音乐是雨水淋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自都具有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广州现在有500多个职业音乐人,他们完全靠音乐吃饭。目前国内有三个文化市场——政府市场、精英文化市场和大众文化市场。政府市场由政府拿钱采购音乐,比如搞重大文艺晚会;在精英文化市场中主要是追求个性音乐的人,他们的音乐需求与普通老百姓不一样,爵士、摇滚等音乐都属于这一阶层;而大众文化市场主要针对普通老百姓,3亿农民进城了他们需要音乐,但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可能和当官的人、知识分子一样。北京的音乐人大部分是导演给钱,导演是他们音乐终止的地方;而广东是跟着市场走的,基本上是个人写歌,90%的人都要依靠音像城的发行商。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目前与网络、手机的发展密切相关。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作曲家张晓峰,结合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在国内第一个举办由广东原创流行歌曲改编的交响合唱音乐会(指《涛声依旧——广东流行音乐3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2007年6月22日在广东星海音乐厅首演)谈了他将原创流行歌曲改编成交响合唱的体会,他认为:“流行音乐与交响音乐的结合,可以相互平衡彼此在表现中被认知的不同审美意识。无论是原创流行音乐,还是改编的流行音乐都会通过这种‘嫁接’提升其内在的表现特质。如《小芳》改编成合唱时,我研究了这首民谣风格歌曲的旋律、调式、调性特点,这首带有哼唱性质的歌曲给改编带来了一定难度。就此我引入了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离调间插段,以扩展和丰富原创作品中在主题动机展开上的不足”。
为从理论上对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进行疏理,社长陈锐军传递新世纪出版社将出版陈小奇与陈志红的对话录,100个音乐人小传,100个流行音乐歌手小传,100首流行音乐经典歌曲和广东流行音乐发展史。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平介绍:该院已做好了“广东流行音乐史料工程及基地建设项目”启动的各种准备。希望从创作、实践、理论、教学各视角共同审视流行音乐的本次论坛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健康发展的助动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