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忍受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从哲学与人生出发,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我想分成三个问题来谈,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的存在是什么呢?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我的《超越意识》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
  世界就是自然,人生也是自然。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然而,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它恰好超越了这个自然!把自然而然的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对于人来说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这才是人!
  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
  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绿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色,有人喜欢蓝色。但是,如果这个世界只是你所喜欢鲜艳的红色、纯洁的白色、娇嫩的绿色,你还能不能在世界上生活了?!那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一段话,他说:“在太阳的辉映下,每一颗露水珠都会闪现出五颜六色的颜色。”人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
  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
  用马克思的话说:“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
  时间构成了人真正的存在,所以人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而是在时间中实现了自己的存在。人的生活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改天换地的过程。人类世世代代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作、理论创新、政治变革,不是都在时间中构成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吗?“凝固的时空”是人无法忍受的。
  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什么叫人?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大家都知道,国内近3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有一本畅销的杂志叫《读者》,这是一本有情趣的人都会喜欢的杂志。那里边曾经先后登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当我没有钱的时候》,另一篇是《当我有钱的时候》。这两篇文章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叫做人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为了寻求意义而生活的。
  所以,现在哲学有一个说法,说所谓现代病就是“形象大于存在”,就是“包装”,方方面面的“包装”。可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你不用涂红又沫绿,只要你不断充实自己,人人都会喜欢你。”充实自己,就是获得存在的意义。人生的存在是大于它的形象的。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升华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能够使他激动起来的,是自我实现的感觉,它是高峰的体验,最美的体验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每个人的人生,作为一个长卷,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小说:作为每个瞬间,它是一首感动自己的诗篇。人生的幸福,既是在目标的实现中所获得的快乐的感觉,又是在快乐的感觉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
  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
  人生是有限的。人是一种能够自觉到死的存在,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是“向死而思生”,所以有人把哲学叫作对死亡的练习。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就想超越这种有限的人生,因为人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
  哲人培根说,人的“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心希冀死亡,忧伤之心奔赴死亡,恐怖之心凝神于死亡”,这是心灵对死亡的超越。人的生命面对死亡,又以生命的追求超越死亡。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用这三种方式来使自己有限的人生燃烧起熊熊的生命之火,使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
  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超越性。有了寻求意义的人生,才能对人生进行系统的反思。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人的存在?人既源于动物,又同动物具有根本性的区别。人和动物都是一种生命活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
  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
  
  编辑 坦然
其他文献
国际连锁酒店王国“希尔顿”集团的创始人康德拉·希尔顿说:当我贫困潦倒躺在公园的椅子上过夜时,我已经在心中描绘希尔顿跨越全球的蓝图了。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决定了他的路能走多远。  同一天有三个进入工厂上班的木匠。   第一木匠工作的目的只是混一口饭吃,能养活自己就行。上班时经常磨洋工,不久被工厂炒了鱿鱼,失去了工作。好不容易又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工作态度仍然如故,所以,他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  第二
期刊
一次看似普通的军事政变,一次看似寻常的改朝换代,一个没有流血的朝代更迭,其中却蕴含着改变了国家民族性格的因素,历史就是这样,在无形中、在人们不经意间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转变。以至于这样的转变影响了以后的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    还原历史  “陈桥兵变”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事件了。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旧历正月初一,农历的新年使得后周宫廷中一片喜气洋洋,小皇帝和大臣们准备欢度这一个传统佳节
期刊
人最忌轻薄浮浅,没有内涵,几番接触,就会使人感觉俗不可耐,或令人生厌。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练,谦谨坦荡。  曾国藩对轻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大凡人寡薄的品德,大约有三端最容易触犯:听到别人有恶德败行,听得娓娓不知疲倦,妒忌别人的功业和名声,庆幸别人有灾,高兴别人得祸,这是薄德的一端;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儿子受命于父,这都是有一定之数的,但有些人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身居卑
期刊
叶曼,原名刘世纶, 1914年生,现年96岁,旅居美国洛杉矶,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叶曼先生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家之一。  与叶曼先生的对话非常愉快,先生很爱笑,令人心生暖意,这笑容亦传达着对人生的达观、恬淡和
期刊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只是看作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要求的适用节俭的普通食品,另一种是贵仕富豪们刻意追求的精致奢侈的美味。始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精于烹调艺术,他们不仅是美食家,而且还自己动手创制美馔珍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食谱菜单的同时,也传留下有趣的饮食话题。    袁枚《随园食单》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
期刊
郑板桥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说自己是俗人里最雅、雅人中最俗,大半辈子都以卖画为生,后人评价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  乾嘉之际,文人书法大都冲不破赵孟頫、董其昌的森严壁垒,偏偏有郑板桥这样特立独行的人物,以一笔不今不古、非隶非草的“六分半书”异军突起,成为领异标新的典范,后人形象地将他的书法称作“乱石铺街体”。能把真、行、草、隶、篆诸体以楷隶为主,巧妙结合形成一种亦古亦新的书体,秦汉的波磔杂糅
期刊
那样的人,想是该在青竹四合、云水相映、檀香悠然的禅院附近邂逅的,却出乎我的意料,遇见他时,周围正人声鼎沸,一片喧嚣。  在S城的火车站附近,我百无聊赖地在等一班发往上海方向的列车,上午九点半有一车次,可惜当时我尚在赶往S城的路上。  买好了票,是晚上七点半的;看了手机上的时间,上午十点一刻,晚了不足半小时,却不得不多花上长长的九个小时去等另一趟车,我心里很是懊丧。  只因那时不懂得,尘世的很多因缘
期刊
春秋时代,楚庄王制定了一部《茅门法》,其中有这样一条法令,大臣、贵族、公子进入朝廷,有敢于让马踩到朝廷屋檐下土地的,执法的廷理就得砍掉车辕,处死马车夫。  一天,太子入朝,驾车的马踩到了屋檐下,根据《茅门法》,廷理砍掉了太子马车的车辕,处死了马车夫。太子大怒,气冲冲跑到楚庄王那里告御状:“父王,廷理竟然因为区区小事,砍掉了我马车上的车辕,杀了我的车夫,这不仅是对我的侮辱,也是对父王您的不尊重,请求
期刊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
期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在西方成功学里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明确的目标,第二是端正的心态,第三是付诸努力行动。  首先,知止便是明确目标,止在哪呢?《大学》开篇中便告诉我们止于至善,在中国文化中叫立志,而且是立大志。  儒家文化告诉人生要立志,要有目标,有了目标还要有“气”。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我善善吾浩然之气”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