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真为人,谨慎做学,洒脱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2hy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岳霖先生》从先生的日常行为出发,细细分析了先生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理解途径上,主要有三种,第一、以“趣”字为主要的基调,分析先生的日常行为和活动,并从这个“趣”字出发,以幽默童真的行为着重表达出先生的率真的性情和豁达的人生胸怀。第二、抓住细节,作为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要想将一个人物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往往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将一个人物惟妙惟肖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个角度来看,仔细分析细节的作用,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第三、感受人物的内心,如果一篇文章所勾画出来的人物不能给人一种灵动感,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只有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将理解提升到精神层面,才能说是读懂了这篇文章,才能真正的透过历史的长河,站在先生身边,感受一代大哲学家的豪迈和睿智。
  一、率真的性情
  纵观古今,凡是先贤大哲,为人都是个性十足,不拘泥于世俗礼数,或幽默诙谐,或童真风趣,或浩然于世。通过文章对金岳霖先生的事迹描写,我们能看到一位诙谐幽默,童真率性的学者,“怪”字也好,“特别”也好。金岳霖先生是一个风趣幽默,率真洒脱的人。与公鸡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上课提前通知要提问的同学,各处找大的石榴来和小孩子进行比赛。坐上人力三轮车在王府井转悠,整堂课只和王浩对话,等等。这些事迹,体现出金先生并不是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师长,更像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大爷。
  之所以能有如此洒脱的处事风范,是因为他的性格。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这些诙谐甚至有些搞笑的行为来品味金先生的性格。直爽、率真是大多数文人都具有的性格,金先生也不例外。他时而穿着中山装,戴墨镜,时而身着运动服,又有时西装外套着长衫。如此的随性的装束是因为骨子里的那种洒脱直爽,不在乎别人的言论与眼光。又为纪念林徽因而请客,不怕别人的议论和非议。这一切,都是因为先生有一份真诚,坦荡的心胸。
  二、谨慎的为学
  民国时的文人学者,对待学问,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虽然待人接物性格迥然,但是一谈到学问,必然是谨慎小心,不敢有一丝马虎。从《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也可以感受到先生的这种为学态度。他说逻辑非常好玩,说艺术化了的小说,与哲学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又说别人研究的《红楼梦》里是没有哲学的。谈论起自己的研究往往也是语惊四座。这一切,都是他做学问认真的体现。学问的认真与生活上的幽默是不矛盾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生活才不至于单调枯燥,学问才会严谨!
  一个学者,只有对研究的东西认真,研究出的东西才能有价值,被大家接受。试想如果金先生一样用洒脱的态度对待学问,他又怎能成为一代哲学泰斗为后人所熟悉呢?所以,对待学问的认真,体现了他的谨慎负责。正是他负责的做学问的态度,才成就了他别树一帜的学问特点。他沿着学问之路,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连文人汪曾祺先生都赞叹他“治学精深”。一代大家张申府赞美他是“哲学界第一人”。
  三、洒脱的人生
  金先生的一生,在我们眼里,可以说有些许的遗憾和凄凉,他终身不娶,为了心爱的人坚守一生。却又在林徽因死后纪念她的生日。虽然让许多人猜想非议,但他自己却如此洒脱。这是一种怎样的豪迈,在我们眼里,却又是一种怎样的遗憾。我们可以想象金岳霖先生的晚年是多么孤独与寂寞。
  他们兴趣相投,性格相似,相处十分的融洽。甚至金先生休假的时候,会跑到邻居的梁家来居住,连梁思成的儿子都叫金先生为“金爸”。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友谊让人感动啊。更让我们动容的是金先生以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智和冷静来处理自己的感情,让一份深厚的友谊长存。这就不简单的是性格层面,更是为人胸怀方面了。
  透过先生的洒脱,我们能感受到金岳霖先生内心的孤独与傲然。在哲学学问上的孤独,人生情感的孤独,造就了这位哲学大师的胸襟,虽然“高处不胜寒”,但他没有无聊,寂寞,而是以一份孤芳自赏的心态,自得其乐。让人生始终以一种快乐、美好、幽默的方式前进。感情的苦涩也被先生苦中作乐的滋味所调和。纵然被误解,被嘲笑,但他终能以一份悠然的心态化解生活的苦难。
  金岳霖先生正是代表了朱自清先生的骨气、林徽因的才气、梁思成的节气等等。而金先生身上所独有的对生活的乐趣,对学问的认真负责,更是感动着无数的后来人。那份真性情,让金先生活得坦荡、洒脱、自然与率真;而那份些许的孤独,以一种美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以一份无形的美,彰显着那份灵魂的纯真与高洁!
其他文献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的字词处理方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固定模式,提出了适度的“架空分析”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言”“文”并非需要时时并重,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可以偏一,以期达到教学重点突出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教学 架空分析     在某次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课题的市区高中语文优课评比赛中,有一堂颇有个性的课引起了
【摘 要】文学作品解读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针对学生普遍得分不高的情况,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公式”,让学生便于掌握。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审题 答题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题满分为22分,是基础题中的重点,但学生得分率都偏低,其难度可见一斑。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我连续七年指导高三的经验,试着让文学作品解题能“公式化”——
记得世界最短的一幕戏,是这样的。  (幕启,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正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这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很显然,一个流亡者被追捕到边境,显然面临着饥寒、生死考验,找到小木屋里的山里人本来是希望得到救助的,救还是不救?山里人选择义还是利?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说话”教学贯穿入课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塑造的“烛之武”“邹忌”“触龙”就是学生学习说话艺术的典范。我上课时,在要求学
【摘 要】“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搭配及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各不相同的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述了“云”意象丰富而复杂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古诗 意象 文化意蕴    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喻义。这里笔者无意对“云”的文化意义进行全面的考察,仅就其在中国文学里的表现作一个浅浅的勾勒。  祥瑞之征兆 史载“黄帝将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让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课标认识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分组讨论这一时尚而实际的教学手段又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评教者对分组讨论认识的不合理  新课标的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小组讨论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许多的评教者却不把学生从分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讨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评价准则,而
“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智慧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思维驿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追问,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的微型诠释。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更加体会到有效追问带给课堂的精彩。  一、有效的纠错追问能让学生迷途知返  叶圣陶曾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2012年作文高考中,浙江卷采用了论辩型的作文题。所谓论辩型作文就是让考生就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这种论辩型题型,因为列举了多人的看法,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相信在2013年在各地高考中还会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请看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也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园地。因此,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就应该文辞优美,文理绵密。然而,在教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发现六处需要推敲和雕琢的地方,有待共同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翻译 商榷    王元化先生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我认为,作文(包括翻译)也一样,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词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第二次出现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笔者认为两处“外人”应该作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前者指的是“陌生人”,而后者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如此理解才符合《桃花源诗并记》的本意和诗人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 《桃花源记》 “外人”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