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并未“结束黑夜”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uey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也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园地。因此,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就应该文辞优美,文理绵密。然而,在教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发现六处需要推敲和雕琢的地方,有待共同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翻译 商榷
  
  王元化先生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我认为,作文(包括翻译)也一样,也必须下一番“沉潜往复”的功夫,以使文章文辞优美,文理绵密。选入中学课本作为学生习作典范的文章,尤其应当如此。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存在着一些需要推敲和雕琢的地方,现在提出来,跟大家一起商讨。
  1.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宣言犹如光芒”,以抽象比具体,不够妥帖。其实,作者要说的意思是:宣言犹如灯塔,光芒四射。如此,这一句可以改为: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光芒四射,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2.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这个句子,犯有两个毛病。一是选词不当,一是逻辑不通。
  其一,选词不当。束缚,捆扎,绑缚。比喻约束,限制。自发现新大陆直到今天,数百年间,白人殖民者和美国政府在美国黑人身上犯下了滔天罪行,而且罄竹难书。请举两例看看:
  ①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蒙哥马利市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座”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
  ②2000年4月7日,19岁的黑人青年托马斯遭遇一名白人警察的追捕。当手无寸铁的托马斯试图逃跑时,白人警察竟开枪将他打死。后据警方提供的资料,托马斯并无大过,只是涉嫌犯有一些行为不轨的轻微小过,其中包括无证驾驶和开车不系安全带。
  另外,白人警察追捕某位“违纪违法”的黑人青年,开枪击中竟至数十甚至上百枪的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
  这哪里是“束缚”?简直是“虐待”,是“虐杀”!
  其二,逻辑不通。在文中,“它之到来”指《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比喻黑人被剥夺了平等、自由、民主等权利的野蛮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做一番置换,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美国黑人便过上了幸福而光明的生活。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轻松乐观。《解放黑奴宣言》是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答应给黑人以土地。即使这样有限的“解放”,也遭遇了南方奴隶主的顽固抵制和强烈反对,黑人连基本的选举权和受教育权都未曾获得,何况林肯总统本人也于1865年4月不幸遇刺。之后的一百来年,围绕这一问题,黑人世界展开了风起云涌的斗争,并且最终催生了这篇名满天下的讲演。不惟如此,时下美国黑人遭受的欺辱和蹂躏也是有目共睹的。此情此景,怎么能说“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结束了”呢?因此,此话有违逻辑。
  综观全文,它可以如此表述:
  它之诞生犹如夜半的霹雳,爆破了虐待黑人的漫漫长夜。
  也许有人会说,它与原文不符。我们说,只要与事实相符即可。这也是尊庄子得鱼忘筌之训罢了。
  3.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这话不通,主谓搭配不当。“备受压榨”的是“黑人”,怎么能是“生活”呢?“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当然“备受压榨”,他们的生活极其凄惨,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因此,这一句可以这样疏通: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备受压榨,他们的生活极其凄惨。
  4.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
  通观原句,可以知道:“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的,不仅有“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还有“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这两句必须“紧密相连”,不可分隔。“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是紧承上句所作的表述。换句话说,“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同“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是并列关系,“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与它们构成承接关系。如果把后者楔入前者之间,句子的逻辑关系就混乱了。照此看来,这个句子可以这样组织:
  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5.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6.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在5.6两句中,“骨肉”和“手足”的运用不够妥帖,应当互换。因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手足,比喻兄弟。这种解释,是很具体而很有见地的。骨肉,借指身体;有骨肉就有气血,而子女就是父母的气血衍生的——这里起码包含了三辈人的血缘关系,所以可以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手足,身体的两个部分,可以勉强说有高低,却不能说有大小,所以仅可比喻兄弟(包括姊妹)。从第5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携手并进”可知,这里所说的黑人和白人的关系,仅仅是就孩子们而言的,即仅指一辈人的关系,所以应该用“手足”。而第6句“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一支优美交响曲”之后,也就是美国的黑人享有真正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权利之后,美国社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黑人白人,都会过上幸福快乐的光明日子。那么,这里所指的,就不是一代人的关系,而是数代人的关系,应当用“骨肉”。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译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者兼顾,而忠实原文,尽量直译,又是翻译作品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可是,一味直译,不做灵活的调节,在翻译中会导致汉语句式的欧化和洋化,有时会闹得辞不达意,因此,适当地加工润色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现行人教版教材分别设置了必修和选修教材两种形式,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笔者在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处理上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教材 教学处理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的亮点,但对于其教学策略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就其中的《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进行了一
上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测考试,用的是襄阳五中出的稳派试卷。作文题是一个给材料命题作文,要求以“逃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我带的一个理科生交试卷的时候特意嘱咐我,说:“这篇作文用尽了我毕生的心血,您一定要看看。”  后来改作文的时候,我特意找出这位男生的试卷,认真阅读了他写的作文。这孩子写的是记叙文,主人公是一只威武勇猛有谋略的公鸡,这只鸡本来被关在笼子里,但随着笼子里的鸡数量不断减少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的字词处理方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固定模式,提出了适度的“架空分析”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言”“文”并非需要时时并重,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可以偏一,以期达到教学重点突出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教学 架空分析     在某次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课题的市区高中语文优课评比赛中,有一堂颇有个性的课引起了
【摘 要】文学作品解读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针对学生普遍得分不高的情况,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公式”,让学生便于掌握。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审题 答题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题满分为22分,是基础题中的重点,但学生得分率都偏低,其难度可见一斑。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我连续七年指导高三的经验,试着让文学作品解题能“公式化”——
记得世界最短的一幕戏,是这样的。  (幕启,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正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这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很显然,一个流亡者被追捕到边境,显然面临着饥寒、生死考验,找到小木屋里的山里人本来是希望得到救助的,救还是不救?山里人选择义还是利?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说话”教学贯穿入课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塑造的“烛之武”“邹忌”“触龙”就是学生学习说话艺术的典范。我上课时,在要求学
【摘 要】“云”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搭配及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各不相同的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述了“云”意象丰富而复杂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古诗 意象 文化意蕴    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喻义。这里笔者无意对“云”的文化意义进行全面的考察,仅就其在中国文学里的表现作一个浅浅的勾勒。  祥瑞之征兆 史载“黄帝将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让沉闷已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然而由于人们对新课标认识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分组讨论这一时尚而实际的教学手段又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评教者对分组讨论认识的不合理  新课标的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小组讨论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许多的评教者却不把学生从分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讨论达到了什么目的作为评价准则,而
“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智慧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思维驿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追问,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的微型诠释。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更加体会到有效追问带给课堂的精彩。  一、有效的纠错追问能让学生迷途知返  叶圣陶曾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2012年作文高考中,浙江卷采用了论辩型的作文题。所谓论辩型作文就是让考生就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这种论辩型题型,因为列举了多人的看法,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相信在2013年在各地高考中还会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请看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