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来源 :中学文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的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知识网络】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二、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议论文是一种文体特征非常鲜明的文章。它重在以理服人,内容上理论性强,语言上概括性强,结构上条理性强。
  
  三、议论文的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即运用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形式证明观点。它一是揭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二是运用了论证方法。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等。
  1.举例论证:也叫做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它能增强论述的力量,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指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因为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论证方法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其特殊作用是: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归谬法:也叫反证法,就是不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而是抓住对方的谬误,顺水推舟,加以引申、延长、扩展,使其荒唐可笑之处愈发明显。这样,对方的观点便不攻自破了。
  
  五、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
  其中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是指几个论据(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常见结构形式有横式和纵式两种。
  横式有并列式和总分式。
  纵式主要是层进式。层进式结构,也叫层层深入式结构,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来论证中心论点,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六、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论证语言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论证道理、阐述观点,论证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一方面,态度要明朗,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另一方面,语言要概括简洁,生动感人。
  
  【应试指南】
  
  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包括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
  议论文的考查热点有: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按要求补写论据;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综合分析、整体阅读议论文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弄清楚三要素之间的准确关系。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论点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而论证则是把论点和论据有机的联系起来的桥梁。一篇议论文常常围绕一个论点,通过运用充分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其次,可从分析论点论据的表现形式入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论点是概括性的一般道理,它具有普遍意义;而论据往往是具体的事实。因为议论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阅读时可以从分析结构人手。
  
  一、把握论点
  把握文章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主要留意以下几个地方:
  题目,议论题目往往是论题。但要注意论题不是论点,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概括性比较强的陈述句。但是,弄清论题对找论点有帮助,由此可以继续思考,围绕这一论题作者的看法、见解或主张是什么,即论点了。
  首段,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但很多时候,作者的观点在开头亮相,即使在题目已提,开头还会再提,因为根据议论文一般的思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即提出作者的观点,所以寻找作者的观点,仔细阅读开头至关重要,往往文段中有一个现成的句子可以完整地表述作者的看法。
  结尾,结构完整规范的议论文,结尾有个结论,我们可以抓住结论分析论点。有时概括简洁地阐述作者的看法就放在结尾段。要注意的是相同意思的语句开头和结尾都有,应选择开头,因为结尾可以总结强调。同时,结尾可以作一个验证,验证观点是否是你找的那个论点。
  阅读过程中,我们凭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往往可以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就是论点,但是否准确无误,还需进一步验证。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的语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能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要求准确完整。
  
  二、分析论据
  中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很容易区分,但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
  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考查形式。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3.分析论据的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而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做好知识积累。
  
  三、分析论证
  中考常见题型有: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怎样论证论点。
  要明确论证方法的类型及作用。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如何论证论点,一般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入手,针对论述的内容作简要分析即可。
  
  四、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中考常见题型为:写出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的内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解答时,注意文章的层次标志及具体字数要求。
  
  五、分析语言
  议论文的词语往往比较抽象。阅读时,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是解题的关键。中考常见题型为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又各具特色。据此,鉴赏语言风格也是常见题型。
  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分寸感强、用语贴切的角度分析;②从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角度分析;③从句式的变化与多样化所体现出来的论辩力量和气势的角度来体会;④从语言的逻辑性强,使论证的道理更严密、准确、更富有说服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揣摩。
  议论文阅读,也要重视关键语句的分析。要关注中心句、过渡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特殊语意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应将它们的一般含义与中心论点及论证所具有的语言环境中的词、句、段联系起来,必须考虑怎样理解才能同文章表达的中心和谐一致,怎样理解才能更自然地切合文章的论述情境,才能与上下文前后贯通、协调顺畅。另外,还应注意语体风格,议论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此外,还应重视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考题中往往选择一些具有指代性内容的词语,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为复杂指代。这是为了论述时语言的简明和行文的流畅,指代的内容往往在指代词的前面。二为隐含性内容的辨别。对于这种指代,分析时要顾及全文,然后再注意有关词句。全文明,整段明,隐含的意义也就明了。三为比喻性内容的指代。为了使论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且不直露,具体含义要在所列词语的前后语句中去寻找挖掘。
  
  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解答指津
  近几年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
  1.理解评说题。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写出自己“独到的思考”,肯定与否,都要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即言之有理。
  2.证明补充题。补充类试题,主要是要求补充论据。考查答题者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是否准确,因为它涉及到论据与之是否构成证明与被证明关系;考查论据是否真实、典型,能够有力地支撑论点。做此类题要注意补充的人、事的相关性,不能随意性太强。
  3.迁延运用题。运用类试题,具有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特点,这类试题往往比较灵活,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审题,明确问题的内容,然后注意它和选文有怎样的联系。
  4.认识感受题。此类试题的特点是与选文结合得比较紧密,无论是提出建议、陈述的理由,还是谈认识说感想,都有一个源自选文“触发点”,或者是从全文的角度设题,或者是从局部内容设题。因此必须正确解读原文。谈感想,往往要“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自己的生活”,不要面面俱到,只谈一点,谈明白、谈深刻,切合题意即可。
  5.仿写题。仿写类试题是近年来中考试卷中出现渐多的一种题型,它可以多方面地考查答题者的语文能力,也往往涉及到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等。解答这类试题,要仔细审题,把握试题本身包含的具体要求,也要仔细读“样本”,了解其内容、形式的特点,确定仿写的“点”。
  6.链接题。链接类试题,也是比较新颖的一种题型。它的特点是既与阅读文本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受其限制,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试题所链接的材料,一般比较简短,或者是资料,或者是某种看法,或者是典型事例等。解答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注意把握材料与阅读文本的内在联系。
  7.整合题。整合类试题的特点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组合成一道试题,几个问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逻辑关系。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及几个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逐一加以解答。
  
  【考题分析】
  
  例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词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
  ④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须知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这正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虽身处闹市,耳畔却无车马之喧,超然物我之外,可谓人生一种境界。
  ⑤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⑥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第④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加点词“如此”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写下阅读心得和评语。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给选文第⑤段作批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批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试题)
  解析:
  以上五题是对议论文知识的典型的常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要求观点鲜明。由于没有题目,其论点开篇亮相: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第2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综合全文,分析作答。答案为:不能。因为“平和的心态”是“轻看名利”的前提。
  第3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仔细阅读,可发现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作用:具体生动地论证了为人要正直的观点。
  第4题是对重点词语的揣摩,需要结合上文完成。答案为: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
  第5题采用了一种很新颖的开放性试题形式——批注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提倡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不人云亦云。而对“内容、写法、语言”的提示,给学生写批注提供了思路,从而降低了考查的难度。如:内容可批注具体启示;写法可答论证方法及作用;语言可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回答。例:多处引用古今名人诗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坎坷韧如水”的观点。
  
  例2、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_________。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安徽省非课改区中考试题)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理解,即引用的名言证明了什么观点。同时考查学生上下文联系和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试卷的命题意图回答,联系上下文,思维要清晰。答案为: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意思对即可)
  第2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对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去分析“永恒的书”的含义。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
  第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句子的揣摩能力。这里引用名言则是为引出作者的论述——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对文本的阅读应仔细,联系前后文本来理解问题。答案为: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意思对即可)。
  第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让考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梳理和把握。解答时,需要综合全文。对“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这个要点概括要准确。答案是: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
  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领悟能力以及课外阅读面;并且要求学生谈谈启迪,考查了考生平时的积累和思考习惯。由于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列举出一本好书,并能谈到启迪,言之成理即可。
  
  【实战演练】
  
  [基础训练]
  
  一、忧伤的名片
  余 杰
  ①据成都的媒体报道,在成都的中小学中,学生印制名片蔚然成风。
  ②学生的名片源于急救卡,这种卡片上有学生的姓名、年龄、血型、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内容,其作用是在学生发生意外时便于急救。后来,孩子们为了使急救卡变得更好看,将米老鼠、比卡丘等卡通画的不干胶贴到卡片背面;再后来,一些孩子干脆模仿大人,花钱到名片店印制成盒的名片。
  ③记者在一些名片店看到好些盒学生印制的名片,上面姓名、班级、学校、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较显眼的是,这些特殊的名片也印上了小主人的“班长”“组长”等职务,以及小主人们父母亲的“局长”“经理”等职务。名片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天就有四五个学生前来印制名片,大多数都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也有少数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④有的学生认为,印制名片是他们“社交能力”的体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名片能够让他们广交朋友,获得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然而,出现大量凸显着老爸、老妈官衔的名片,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种好现象。这些名片说明,权力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校园,权力开始像硫酸一样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孩子对权力的膜拜和向往,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中,权力一元化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为什么另一些孩子不在名片上标明父母是老师、工人呢?
  ⑤因为,唯有权力才是炫耀的资本。
  ⑥孩子的世界本来应该是纯洁无瑕的,像春花,像阳光,像水晶,像白雪。秘鲁作家胡安·拉蒙·里维罗认为,作家最好永远不要成熟,他们应当永远追随孩子。保罗·艾吕雅也曾说:“诗人应该是一个孩子,即使他已经白发苍苍,血管硬化。”中国作家丰子恺一辈子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然而,在我们这个权力万能的社会里,孩子们却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纯洁和真实,他们正变得跟成人一样世故和狡猾。
  ⑦我们谁也没有资格指责孩子。是虚伪的成人世界污染了孩子宝贵的童心,是像洪水一样泛滥的权力泯灭了孩子天赋的平等观念。是的,居然连校园里也没有平等了,居然孩子也被严格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孩子不因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而骄傲或沮丧,却会为父母官职的大小而骄傲或自卑,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株连”吗?
  ⑧如果一个社会连童心也不能容纳了,它的未来将岌岌可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在小说《蝇王》中警告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如果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他以一个寓言故事的方式隐喻了孩子变成野兽的可怕过程。有人说他对于人类前景的设想过于悲观了,但我理解这种悲观——当我听说孩子们的名片印满自己老爸、老妈官衔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一曲人类文明的挽歌。事情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有朋友这样问我。
  ⑨事情当然有这么严重。我严肃地回答。
  1.本文标题《忧伤的名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什么说凸显着老爸、老妈官衔名片的出现不是一种好现象?(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忧伤名片在校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⑧、⑨段中,两个“严重”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由“忧伤的名片”作者想到了社会的发展,并指出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
  6.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忧伤的名片”,还有_________、_________……(试列举两种影响孩子成长的类似社会现象)
  
  二、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
  不久前,中国和美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
  我们的新闻是: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而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下。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以前相比,这次还有所提高。但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从某种层面上说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选自2005年1月28日《中国红十字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发现作者将阅读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全文,作者认为读书率下降将会导致的危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字以内)
  3.分析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提高读书率的有效途径有哪些?请列举出两条措施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吃苦是一种资本
  张沛文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说你可怜,你一定没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那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勒进隆起的胸肌……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当然更无从体会到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乞丐的感受。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剐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过多的奉承让你长出发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这个道理,近期报上刊载的两篇文章正可佐证。
  ⑦《中国青年报》驻宁记者在盛夏满怀深情地写下《火炉南京:栖身墙下啥滋味?》,文中描述了那些进城谋生的农民在蚊虫的叮咬和酷热的烘烤中,夜宿墙下。
  ⑧《金陵时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蔡甸区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直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依然保存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会知道这种养分价值无穷!
  1.第⑨段中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
  2.第⑧段所列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列举一个能体现“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的情节或故事,填写下表:
  作者 著作名称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或故事
  
  [提高训练]
  
  四、成功的标准
  张瑞臣
  ①前两天,闲来无事,翻看一本旧杂志,其中记载美国著名摇滚歌手鲍勃·迪伦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起来晚上睡下,其间又在干他想干的事,而且不愁衣食,那么,他成功了。”②原来成功竟然这么简单。以前,总认为自己是与“成功”这个词无缘的,你想,三十四五的人,功不成,名不就,在别人眼里,还不是典型的人生失败者?但是,按照鲍勃·迪伦对人生成功的解释,我早已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了。本人每天早晨6时起床,晚上10时睡觉,不分冬夏,雷打不动,睡得着,而且不做噩梦;平日干些写写抄抄的工作,虽然不免有些枯燥,但却是自己所喜欢的;至于衣食,虽不能锦衣玉食,但粗茶淡饭还是有保障的。这样看来,我岂不是成功了吗?
  ③但新华社的一篇新闻却使我又高兴不起来了,我意识到,在中国,成功恐怕没这么简单呢。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武汉市某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长出几根白发,到今年14岁已经白发苍苍,看起来像个小老头。你看,他每天早晨6时起床,晚上11时休息,放学后学校要补课,回家后继续写作业直到晚上11时,周六学校继续补课,周日还得参加“语、数、外”三门功课“培优班”,就连上厕所、吃早餐也要背英语单词。这样的生活,即使成年人也受不了,何况是孩子。这么残酷的训练,只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成功的“起跑线”上。仅仅一个“起跑线”就这么要命,那么,可想而知,孩子要实现所谓的成功该会有多么艰难,绝非像鲍勃·迪伦所说的有饭吃、睡得着觉这么简单。
  ④为什么这个孩子的“成功之路”会这么艰难呢?在下想来,我们国人所流行的成功标准,是和鲍勃·迪伦不一样的。如果说鲍勃·迪伦关于人生成功的标准是人本主义,是以个人感受衡量的,而我们的成功则是在与他人比较中体现的,即只有自己比别人混得好,或成名成家,或升官发财,只有这样,才能说这个人是成功了。一个人能够成名成家,能够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这固然好,但是,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中,真正能够成名成家的能有几人呢?除了少数“精英”以外,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呢?
  ⑤更可怕的是,许多家长在这种成功标准的指导下,正在对孩子们进行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家长对孩子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诱之以利,甚至打之骂之。殊不知,一个孩子能够成名成家,固然与他的后天努力分不开,但也与其天赋、个性、兴趣、社会环境及机遇有关。
  ⑥在这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社会里,我更欣赏鲍勃·迪伦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我信奉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的理论:不求成才,但求成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概括性地写出你获得成功的两个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一条有关“成功”方面的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段落衔接极其严密,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坚持“一件事原则”
  弗洛姆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因此,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益。
  ②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成为成大事者。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在听了林肯的一次演讲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最成大事者的律师之一。从这些人物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某种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
  ③那么,如何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呢?必须具有自信心和欲望。因为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成大事者的“专心致志”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毫无用处。为什么只有很少数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
  ④自信心和欲望的获得,必须依靠“专心致志”这种神奇的力量来实现。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你就应该把你的眼光望向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幻想你自己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拥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假想你利用演说的金钱报酬购买了自己的房子;假想你在银行里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假想你自己是位极有影响的人物;假想你自己正从事一项永远不用害怕失去地位的工作……唯一专注于这些想像,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⑤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精疲力尽。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
  ⑥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于你所期望的必如所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选文第④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⑤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同意选文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由。(可发表不同的见解)
  
  六、气 度
  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
  古代有位叫吕蒙正的宰相,第一次上朝就遭到文武百官的嘲笑,大家认为他乳臭未干,不像是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材。对这种非议,他的部下愤愤不平,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吕蒙正本人却满不在乎,毫不计较,最后他的才识学问赢得了众大臣的敬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成为后世称赞贤相气度的习惯用语。
  大人物讲究气度,普通人也得讲究气度。我认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童颜鹤发,精神矍铄。当客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时,他总是指着墙上挂着的条幅,笑着说道:“得宽且宽。”老人宽宏大量,开朗豁达,当然也就受到了晚辈们的尊敬。就这样,他的家里一直充溢着活泼、和睦的气氛。可见,一个人气度宽宏,能给生活带来甜蜜和美满。
  与此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鼠目寸光的凡夫俗子,为了丁点小事斤斤计较,他们的肚里别说是“撑船”,就是“插针走丸”也是难上加难。邻里之间为了咫尺地盘争得面红耳赤;公交车上不巧被碰了碰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亲骨肉为了争抢遗产,竟然大打出手,相视如寇仇。这些人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奈何气度褊狭,给别人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许多无端的烦恼。
  心胸狭窄难道只是破坏个人的幸福生活吗?不,它对国家建设危害更大。比方说论资排辈吧,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不谙业务、因循守旧的人高踞在上,而年轻有为的改革者却有志难酬,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王伦气度”在作怪。还有一种是行事主观武断,容不得半点批评,遇到什么事都是我行我素,不能广纳雅言,这就是所谓的“袁绍气度”。
  气度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历史上的周瑜虽是一位文武双全、多谋善虑的名将,但直到今日,只要一提起他,人们就会说:“这位英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话语之间无不鄙夷的味道。可见这一致命弱点给他的英名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
  豁达大度是做人做事都需要的。愿我们都来养成这种气度。
  1.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运用的两个正面事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谓的“袁绍气度”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反面进行论述,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篇末提出“愿我们都来养成这种气度”,从全文来看,养成这种气度有哪两方面的好处?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气度”,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气度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
  
  七、让孩子们刚强起来
  林治波
  ①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启动“阳刚计划”,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提高该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的比重,将男教师的比例由目前的13%提高到50%。
  ②“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女性的细腻柔美,同样需要男性的阳刚之气。”这是东城区教委出台“阳刚计划”的初衷。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意志品质不够坚强,是人们经常议论到的一个话题。有专家指出,导致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男教师的比例太低。东城区教委既看到了问题,也拿出了办法。这种尝试是值得称道的。
  ③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从长远看,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而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铸造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内在气质。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尺度的教育,使人们往往忽视意志品质培养。在一些学校,凡稍微运动量大一点的体育项目都被取消了,甚至课间休息也只允许学生在走廊里活动,不得上操场玩耍。有些家长,更是对孩子百般呵护,生怕磕着碰着。
  ④不少老师、家长都有一个共同倾向——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人格、毅力、胆识、体质的培养。如此一来,许多孩子死记硬背有余,随机应变不足;考试成绩很好,动手能力较差。一些孩子善奏会画、才艺在身,却胆小怕事,娇气得不行。
  ⑤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里,考试成绩好、课堂守纪律、生活中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好孩子被形象地称之为“乖孩子”。但是“乖孩子”的标准,是不是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值得深思的。
  ⑥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充满机遇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要适应时代发展,恐怕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具有勇敢坚强的品格。温室里的嫩苗和单纯的高智商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这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⑦杨振宁教授对清华的学生们说:“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将来要想取得成就,仅靠念书念得好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向新的方向发展。”这番话可谓切中肯綮。
  ⑧增加男教师是不是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品格,这还有待于实践检验。重要的是,我们应深思:在充满挑战、竞争激烈的新时代里,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我们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把这个根本问题想明白了,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进而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这也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选自2005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1.在文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第⑦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东城区的做法持何态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我国教育现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对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有何改革意见?请写出一点,并谈谈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涵养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
  ——写在“世界读书日”
  ①读书能带来什么?
  ②过去,无数优秀人物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做了验证;今天,100多个国家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现实选择做了回答。
  ③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让我们重温读书的意义,感受时代读书的呼唤。
  ④读书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⑤读书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⑥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决定了人们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提升国民素质,营造文明氛围,发展先进文化。
  ⑦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时代变化了,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激情,亲近图书,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⑧翻开书页,在浓浓墨香中,体验读书的喜悦,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
  ⑨读书吧!不仅在“世界读书日”,而且在生活的每一天。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许多的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4.列举两个事例,证明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
  6.在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班级准备进行一次主题活动。请简要地做一个活动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校园中出现了印着小主人的“班长”、“组长”等职务以及小主人们父母亲的“局长”、“经理”等职务的名片,是令人忧伤的。 2.这说明权力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校园,权力开始像硫酸一样侵蚀着孩子的心灵。 3.是虚伪的成人世界污染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心,是像洪水一样泛滥的权力泯灭了孩子们天赋的平等观念。 4.当我听说孩子们的名片印满自己老爸、老妈的官衔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一曲人类文明的挽歌。 5.如果一个社会连童心也不能容纳了,它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6.如“变味的贺卡”、“杀人的网吧”等。
  二、1.接受信息、个人性。 2.民族文化将丧失创造性、批判性。 3.呼吁人们重视阅读,加强阅读。 4.摆事实(或举例论证)讲道理;正反对比。(说明略)。 5.如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层面;文化教育部门广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国家政府设置专项奖学金;加强对国民读书教育的宣传力度等。
  三、1.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2.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3.答案不唯一,能从自己的感受角度理解即可。示例:我们在学校,每天上七八节课,感觉读书很辛苦,像是在折磨人,但我觉得它不但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升华了我们的情感。 4.答案不唯一。如:
  
  作者  著作名称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或故事
  吴承恩《西游记》 唐僧   师徒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而成佛
  
  四、1.对孩子的教育,要以“不求成才,但求成人”为标准。 2.开放题,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3.如:“成功的秘诀是锲而不舍”;“人是自己幸福的工匠”;“一个人应当奋斗,奋斗是有力量的”。 4.如开头提出鲍勃·迪伦标准后,第②段用“原来成功竟然这么简单”衔接分析,第③段用“但”一转,引出我国的标准,第④段用设问承上启下,分析两种标准的差异,紧接着第⑤段用递进的形式分析危害,结尾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5.略。
  五、1.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益。 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参考示例: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又瞎,她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自信心和欲望的获得,必须依靠“专心致志”这种神奇的力量来实现。 5.比喻论证。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能够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的方法,使论述的道理更浅显易懂。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参考示例一: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有所收获。尤其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逐个攻破,才会取得新成就。 参考示例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在确定主攻方向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其他,因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同时做好几件事,才能增加选择的空间。
  六、1.豁达大度是人的好品质;或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 2.(1)吕蒙正不计较百官的嘲笑,以才识学问赢得众大臣的敬佩。(2)七旬老人宽宏大量,受到晚辈的尊敬。 3.我行我素、不能广纳雅言或主观武断,容不得半点批评。作用:正反论证对比鲜明,突出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4.气度宽宏,能给生活带来甜蜜和美满。气度宽宏,有利于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要体谅别人,帮助别人,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一想,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可以让自己心情愉快,成为一个有气度的人。
  七、1.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坚强品格。 2.举例论证。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证明培养学生坚强品格的重要。 3.支持。“东城区教委既看到了问题,也拿出了办法。这种尝试是值得称道的。” 4.在铸造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内在气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二个问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八、1.呼吁人们努力读书。 2.道理论证。 3.略。 4.略。 5.略。 6.略。
其他文献
毛泽东的《讲话》阐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系列问题,对现阶段的外国文学工作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讲话》的基本精神出发.联系外国文学工作的现状和一些观念,论析了
目的探讨对口腔种植牙患者进行强化护理管理对种植成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患者分为两组,强化护理管理组采用专业护士负责,加强指导宣教与追踪随访等强化护理管理方案,对
POEMS综合征,又称为骨硬化性骨髓瘤、CrowFukase综合征、PEP综合征或Takatsuki综合征[1-3],是继发于单克隆浆细胞病的多系统疾病。POEMS是几个主要症状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要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必须在形式逻辑的证明与辩证逻辑的论证之间架设一座过渡桥梁,其关键环节有三:一是精心设计写作训练内容,引导学生从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入手;二是打破“
针地塔式起重机的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被拉工下垂,造成变幅小车启动,制动,运动不平稳的现象,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该文根据理论力学碰撞理论分析了锻锤打击效率的相关因素、主要参数及锤类设备的发展趋势。
引入固定资产遇的概念,将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固定资金占用费合为一体,并应用资金时间价值分析法对其进行计算,简化和改进了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固定资金占用费的计算方法,计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有别于国营大中型工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供销社商办工业,如何适应形势,抓好质量管理工作,探索出一套既科学又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模式是
【正】 在中西方伦理学史上,王船山与弗·培根可谓两个终结旧传统、开创新局面的伟大思想家。与王船山对自孔孟老庄以来直至李贽的伦理思想所作出的批判性总结相类似,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