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博览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豫剧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祥符调作为豫剧之母,蕴含着几千年中原儿女的精神风貌,展现着中原人民乐观朴实,厚重平和的生活态度。祥符调作为戏曲星河中的一颗明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文章从豫剧母调“祥符调”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生存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祥符调 历史渊源 发展历程 生存现状
  豫剧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拥有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及我们的宝岛台湾等全国22个省份自治州约8亿人口的受众群体。而祥符调作为豫剧的母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在豫剧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戏曲文化根基。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高亢的曲调,婉转细腻的唱腔,优美流畅的旋律,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着黄河儿女质朴善良,坦荡乐观的精神品质,蕴含着厚重平和,质朴健朗的礼乐文化特质,是河南丰厚文化底蕴沉淀出来的必然结果。
  一、祥符调的历史渊源
  说起豫剧的母调-“祥符调”便不得的不提及具有我中原文化沉淀结晶的开封了。开封,古称汴京、东京,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七朝都会”“十朝古都”的美称。北宋时更是雄居世界第一大都城,充斥着帝王的气息。细观《清明上河图》繁华程度更是历史罕见。作为中国浩瀚历史旋律中的重要篇章,豫剧母调-“祥符调”在开封这片享有“戏剧之乡”美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也是历史必然。
  开封,宋代杂剧的故乡,中国的戏曲的摇篮。在宋代杂剧产生之后,中国戏曲便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不断的发展繁荣。而开封也一直作为河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演唱的中心,经久不衰。
  二、祥符调的发展历程
  公元1008年,北宋皇帝赵恒(宋真宗)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元年,随之改浚仪县(今开封县)为祥符县,一直沿用到清代,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改祥符县为开封县。而在开封一带演唱的梆子声腔就称为了祥符调。这也是因地名而有的祥符调之名。“祥符”之地名也存在905年之久。
  实际上祥符调的活动范围要比今天开封市管辖的地区要大一些,大致上就是老艺人们所说的“内十处”,即祥符(开封)、陈留(今属开封县)、尉氏、通许、兰封、考城(前边两县即今天的兰考县)、封丘、中牟、阳武(与原武合并为今天的原阳县)十个县。实际上它的活动范围也并不止这“内十处”。据史料记载在祥符县最辽阔的时期,它东西相距35公里,南北距离竟达52.5公里。
  “新生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北宋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音乐大盛的时代,全国出现了几十座人口达五十多万的大城市,(其中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居民已达百万之上)。大城市的不断增加,人口的聚集,为市民音乐活动提供了基础。因此“瓦舍勾栏”便应运而生。当时的瓦舍遍布汴京东西南北四城。瓦舍中的瓦子夜叉棚、象鹏最大,可容纳数千观众。而祥符调的源头便是诞生于瓦舍勾栏里的诸宫调。其中泽州人孔三传便是诸宫调首创,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元代人周德清编纂的《中原音韵》是以中原语音为基础的供戏曲作家查音识字、作曲押韵的韵书。全书写成于公元1324年,共分为19个韵部,是我国最早的北方曲韵韵书。在这本书的曲韵的基础上,一位开封的文人编写了豫剧的曲韵和曲谱并命名为“祥符调”。“祥符”二字既彰显了地域特征,又反应了编者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明代初期,开封作为一个繁华的都市,一度被朱元璋定位为了陪都。再加上明初朱元璋推崇以戏曲引导人们尽忠尽孝,全国上下都充满了戏剧文化气息,因此开封仍作为全国的戏曲中心之一存在着。据史料记载,到了朱元璋的孙子周宪王称帝时,有着不爱江山爱戏曲的周宪王更是将祥符调推向了国调,开封也成为了全国的戏曲中心。
  到了清朝,历经百年的发展,祥符调已经由萌芽期转向了成熟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清河集附近已经出现了专门教授祥符调的科班,专门培养演员。在开封南的朱仙镇的后人称为“蒋门”,在开封北清河集的后人称为“许门”。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三年,黄河两次决口,让拥有20余万人口50平方公里的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也承受着灭顶之灾。蒋门班的后人四处流散,散至商丘一代的艺人形成了后来的豫东调;散至许昌、漯河、周口一带的艺人形成了后来的沙河调;散至濮阳一带的艺人形成了后来的大高调;传到密县(今新密)洛阳一代并与当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调。所以,开封一带的豫剧演员多出自徐门。祥符调在清代就已经涌现出大量的艺术造诣相当高的演员,甚至有的演员在民国的舞台上都被人们所称道。
  步如民国时期之后,清代原有的一些祥符调班社在各地仍有演出活动,并在民国5年(今1916年)重修了“明皇宫”。演出地点也由之前的“茶社”发展到后来专门的戏院。祥符调有名的班社也是举不胜举,比对后来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河南大片土地沦陷,祥符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班社基本解散停业,即便到后来战争的结束,当年祥符调在开封的盛景也基本看不到了。
  三、祥符调的生存现状
  (一)祥符调的艺术价值
  神州浩土,广瀚无边。唯有中原大地,最是丰美肥沃。中原,我泱泱中华的中心地带,南方与北方的交融地带。从古至今,从小的衣食住行,到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无时无刻的彰显着南北交融的景象。而植根于我中原大地中心地带的祥符调自然也体现着集南北两方文化于一身独特气质。纵观祥符调的发展历程,它从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交融并进,取百家之所长,在保持北宋杂剧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男腔豪放刚健、古朴淳厚,女腔细腻婉转、庄重大方的唱腔特点。并且男女唱腔都是在用标准汴梁音韵来说唱的。
  祥符调是千年来中原戏曲文化发展传承的结晶。作为豫剧的母调,它博采众长,唱腔上融合了北宋的杂剧、明清的戈阳腔、女儿腔、汴梁腔、乾梆戏、河南讴等唱腔的精髓;音乐上吸收了梆子戏、罗戏、民歌、小调、说唱、西府调等音乐元素,形成了高亢、明快又蕴含委婉柔媚音乐风格。祥符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包容性及我中原人民质朴善良,坦荡乐观的精神品质,为人民所喜爱,被听众所称赞。
  (二)祥符调面临的问题
  1.外八角等行当的缺失
  自马双枝、孙兰芳、王润枝、司凤英等一批优秀的女演员登上祥符调的舞台后,从此改变了男旦的演出习惯。由于女旦的出色表演,之前一直以“外八角”为主的传统的祥符调,渐渐地演变为以旦角为主角的祥符调。虽然女旦的表演极大地扩大了祥符调的影响,但是祥符调的生角、净角、丑角的地位正在逐渐削弱,不少剧团和剧目净角、丑角的生存空间已经没有了。
  2.优良传统唱腔的异化和丢失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但发展必须遵循事物本身客观的发展规律。祥符调在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一直有着自己传统的板式和唱腔,虽然祥符调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发展并不代表要脱离传统。目前祥符调的发展出现异化现象。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戏剧的发展。在人民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落后生产力矛盾的今天,文化团结、动员人民,更是离不开千年一戏“祥符调”的繁荣发展。我们期待着作为河南的名片的祥符调,飞向世界,在人们心中撒下永恒的旋律。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豫剧母调——“祥符调”源流考》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号:95。
  参考文献:
  [1]张大新.关于豫剧祥符调历史与现状的若干思考[J].文化遗产,2009,(01).
  [2]雷桂华.豫剧之母“祥符调”[J].四川戏剧,2008,(02).
  [3]王晓丹.中国戏曲璀璨的明星——豫剧祥符调[J].新乡学院学报,2012,(06).
  [4]杨琦.豫剧祥符调源流述略[J].作家杂志,2012,(07).
  [5]马紫晨,卢清丽等.豫剧(上)[M].郑州:郑州文艺出版社,2011.
  [6]韩德英,杨扬,杨建民.中国豫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7]姚荣.发展中的祥符调[J].文史艺术,2014,(04).
  [8]田可文.中国古代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美声唱法的涌入,男高音在演唱技术方法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创建中国特色的男高音演唱风格,需要从对中国作品的演唱、编辑中国特色的男高音声乐教材、在声乐教学中扩大中国曲目的学习等多个方面去努力和尝试。  【关键词】创建;男高音;演唱风格  一、立足本土,重视中国作品的演唱  美声唱法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到现在已近一个世纪,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歌唱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取得的成绩也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撼
期刊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本土音乐的教学与课程设置,本土音乐实践活动现状,学生对本土音乐教育的态度和建议等方面,对赣州市章贡区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特征,本土音乐成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期刊
【摘要】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和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素材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在音乐欣赏课中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学习音乐并且与教师自由的交流探讨音乐的奇妙,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乐趣,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后能够更深层思考与理解对音乐的认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索后真正的理解音乐。  【关键词】音乐欣赏;真正理解;
期刊
也许是出生在昆明滇池边一个书香门第的原因,由熹闲来总是喜欢去看看湖。她认为湖光山色恰似艺术的天成,给予钢琴家成长的养分。同时,世界各地的湖也见证着她在艺海进取之路上的成就。  作为钢琴演奏家,由熹有着从巴赫到现代派音乐丰富的曲目积淀,她的演奏足迹遍布中国、瑞士、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德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的多个城市;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由熹在2008年首创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室内音乐节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乐舞是融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然诗、乐、舞三者在乐舞的构成中,并非处于同等地位。所谓乐舞,自然是和乐之舞,舞中有乐,乐中又有诗。在一定程度上,诗和乐以其各自的形式和内容影响乃至规定着乐舞的形式意义与功能,恰如乐舞之“脚本”或“台本”。  关键词:乐舞 诗 乐 脚本  《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由此可见,乐舞的构成因素及其结构首先是“诗”及其
期刊
【摘要】大型剧目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一直以来就是艺术高校管理的难点,涉及的方面很多,与日常教学协调起来也有一些问题。本文从建立多主体联动的全员管理机制;建立多层面统筹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考核与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多形式并用的激励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大型剧目教学;实践;规范管理  《和平颂》是学院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以和平
期刊
【摘要】俗话说的好:人要入乡随俗。那些跟随打工父母遷徙而来的流动儿童要想更好地融入到发达地区学习、生活,就需要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养。相对于那些本地家庭,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处于弱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且已经有很多学校把乐器教学纳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流动儿童学习钢琴、古筝、吉他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物美价廉、音色优美、便于携带、简单易学的八孔竖笛就成了首选乐器。  【关键词】竖笛;农
期刊
【摘要】音乐美,美在旋律美、节奏美、速度美、音色美……音乐教学要善于挖掘“音乐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鉴赏音乐美,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到“音乐美”,有技巧的把“音乐美”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音乐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音乐美”的感染下,更加乐于探究音乐,更善于探究音乐,使音乐探究更有成效。  【关键词】音乐美;感受;教学;音乐探究  所谓“感受”是一个人从感知到接纳的过程。也就是通
期刊
【摘要】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亲身教学体验;在伊犁师范学院青蓝导师的指导下,将Sibelius软件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初见成效。并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合唱与指挥四个角度分别论述Sibelius软件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为以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伊犁师范学院是一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普通高等师
期刊
【摘要】当前世界文化发展迅速,各种音乐发展形式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2013ISCM现代音乐节入手,对当代音乐的国内和国外发展现状作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当代音乐在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发展的文化环境背景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将当代音乐主要音乐形式如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实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和乡村音乐等的比较,分析当代音乐的特点,并给出音乐发展要顺应历史潮流、要适应风土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