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瑭清热养阴法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j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痛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关键词:吴瑭;温病;清热;养阴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11-02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江苏淮阴人,著《温病条辨》全书分为七卷;以三焦辨证为核心。吴氏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所以温热病邪自口鼻而入,侵犯人体,可以导致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临床以发热为主症,病变过程中身热不退,逼津外泄,消烁阴液,变生它证。因而吴鞠通在温热病三焦辨证证治中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灵枢·热病篇》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吴瑭自注云:“取之诸阳以泄其阳邪,阳之通则汗随之,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故日实其阴。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故日补其不足也”。
  
  1 三焦论治
  
  温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故始于手太阴,病位在上焦。治以辛凉解表、散热解毒,佐以养阴。吴氏谓:“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常用辛凉方剂以辛凉透达,祛邪外出。然温为阳邪,最易伤阴。又“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温病初起,亦忌苦寒。吴氏谓:“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寒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因此吴氏根据其热势及病情的轻重,用辛凉轻剂之桑菊饮、平剂之银翘散、重剂之白虎汤为主方,以清热保津。中焦温病是邪正交争颇为激烈的阶段,温邪内结,阳明腑实,劫灼津液,故用辛凉甘咸之品,荡涤实邪。然此法并非单纯为了泻热去实,而是急下撤热又能保存阴液。吴氏在继承仲景下法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如采用增液承气汤,一面攻泄热势,一面滋养阴液。吴鞠通认为“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汤;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汤;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承气汤,所以回护其虚,务存津液之心法”。否则火旺而釜融,土燥而水枯,纵增其阴亦晚矣。有清凉甘润法的清燥救肺汤,清泄肺经燥热,并佐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人参、甘草益气生津。有辛凉甘寒法的加味竹叶石膏汤,清泻阳明经热,并佐麦冬、甘草养阴生津和胃等Ⅲ。因此吴氏根据中焦温病的特点,将清热泻下剂与养阴生津药合用。正如吴氏所说“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乃存津液之心法也”。
  肾为水脏,藏精气,肝与肾为“乙癸同源”。温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每易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邪少虚多。其主证为“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手指但觉蠕动”,“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儋儋大动”等。邪热深入下焦,“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加减复脉汤是《温病条辨》中治疗下焦温病的著名方剂。方以甘润存津立法,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组成。方中炙甘草益气扶正;地黄、麦冬、白芍、阿胶养血滋阴退热,麻仁润燥,主治下焦温热伤及肝肾之阴者。吴氏根据伤阴的见症不同,当下后阴虚者,用一甲复脉汤养而涩之;当阴虚而阳失潜者,用二甲复脉汤养而镇之;当阴虚而不上济于心,用三甲复脉汤养而济之,养阴则一,然有涩、镇、济之不同。同为复脉汤,仅在龟板、牡蛎、鳖甲三种类同中药作了一些配伍上的适当调整,其效用发生如此微妙的变化。对于“邪尚有余”之证,更有用青篙鳖甲汤滋阴而搜邪,方取鳖甲滋阴入络搜邪,青蒿芳香透络,导邪外出。丹皮、细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知母清热生津。用黄连阿胶汤滋阴而泻火,方取黄连、黄芩之刚,清热泻火坚阴;阿胶、芍药、鸡子黄之柔,滋阴潜阳。刚柔有济,育阴泻火,交通心肾。热灼真阴,虚风内动的大定风珠。吴氏认为“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为先”。吴氏创制了加减复脉汤,咸寒滋润,“以滋阴之品,为退热之用”。
  
  2 体会
  
  纵观《温病条辨》治法方药,在其用方208首中,不少方剂是吴氏创制。吴氏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并根据病程长短和阴阳虚实的理论,严格掌握邪正双方斗争趋势,进行辨证施治,灵活运用清热养阴法。温病初期,病在上焦,邪实正盛,以清热祛邪为主,养阴护阴为辅;若邪盛正衰同时存在,攻补兼施,清热养阴并重;温病后期,病在下焦,正虚邪恋,治以扶正固本,重在养阴增液,辅以清热。近贤任应秋赞日:温热病之应养阴,亦夫人得而知之,但究应如何育养,亦吴瑭最有成熟的经验。吴氏创制和化裁治疗温病的方剂,不仅使温病治疗学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在温热病阴亏之证治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于1980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由云南省卫生厅主管,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2007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是中国中医药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  本刊设有名医专家经验、研究思路、临床研究、临证报道、中药方剂、针灸经络、实验研究、中医护理、民族医
期刊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辨证施护;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71—02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49.05%~58.60%。本科是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老年病科,每年收治住院高血压患者约400例,2008年8月~2010年4月,笔者对1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降
期刊
关键词:电针;拔罐;背肌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2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51—01    背肌筋膜炎是指多种原因所致的背部肌筋膜及肌肉等结缔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的病变。临床表现为背部钝痛、酸胀、沉重,肌肉僵硬发紧,在疼痛部位有时可触及条索、结节状物,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其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近年来,笔者应用电针配合拔罐治疗背肌筋膜炎56例,取得
期刊
关键词:鼓胀;中医药疗法;杨本雷;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05-02    杨本雷主任医师临床治疗“鼓胀”注重“气、水、瘀、虚”4个方面的调节,形成以大、小陷胸汤为主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辨 证    导师临床治疗鼓胀,注意辨别以下要点。  1.1辨脏腑  中医认为“鼓胀”之病,其病理演
期刊
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69—03    1 引言    中药指纹图谱全称为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指中药材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和仪器检测得到的能够标识其中各种组分群体特征的共有峰的图谱,是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学研究为基础,经化学测定或基因鉴定得到的某种或某产地中药及其制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①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等调适;②六味地黄丸对照组进行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③维生素B2对照组进行口服维生素B1治疗;通过1年的治疗。观察3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对“亚健康”状态人员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
期刊
关键词:加味柴胡疏肝散;肝郁痰凝型;乳癖;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36-01    笔者自2009年4月-2010年7月对95例肝郁痰凝型乳癖患者运用加味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95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年龄最大47岁,最小17岁,17-19岁2例,20-29岁27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主管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改良主管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50例。对照组为同期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患者50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
期刊
关键词:假丝酵母菌阴道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27-01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俗称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适宜在酸性环境生长,有假丝酵母菌的阴道PH值在4.0-7.0之间。病原菌在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情况下大量繁殖而出现感染症状,临床上治
期刊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现将本院2005年以来应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1例的TCD血流速度变化及近期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