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巩义籍台胞、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旅居台湾50余载,始终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在有生之年,尽其所能,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广亚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故乡的那份挚爱。本文以王老先生的光辉榜样为素材,呼吁当下懂外语的知识分子要有民族担当,为中华崛起、为民族复兴而读书,遏制当今中国高级人才外流的不良潮流。
【关键词】创办人 人才外流 英语 使命 接班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82-02
“爱你所选,选你所爱。”在升达已经工作六年有余,这句创办人写在校园里的话始终激励着升达教职员工不忘职守,对学生不敢有半点懈怠。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升达,更重要的是因为升达的精神支柱——创办人王广亚先生。
“一个在异乡土地跋涉了45个春秋的志士,天边飘过一片故乡彩云,引起他猛然驻足回眸良久。他循着故乡芬芳的泥土, 回到了河南郑州,投入黄河母亲的怀抱,他用闪光的挥洒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歌。”这是李继章先生访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升达大学创办人王广亚先生后在一篇题为“春风育桃李 乡情报中州”的报道中的原话。
王广亚博士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解放前,他只身去台湾谋生,曾做过审计处的公务员。后来,他辞了公职创办了一所私立职业学校,开始了在教育事业上半个世纪的追求。王老早已是台湾知名的教育家和企业家。他的学生达数十万,遍布世界各地。为了回报家乡,1994 年王老在河南投资创办了我国内地第一所经贸类私立大学——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我只希望对社会有点贡献,比如说我们培养人,从前不行的现在行了,不会做事的现在会做事了、会谋生了,生活可以改善了,这样我就很高兴。”王广亚老人在创办升达遭遇人疑惑的时候曾这样解释道。老人一生平实、谦和,而他爱国爱家的赤子之情、高远坚定的人生志向,总能和这外在的形象一样,感人心、撼人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广亚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故乡的那份挚爱。
任何人在这样的一所学校工作,肩上的担子都应该是很重的。本人作为一位英语教师,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担当,唯恐有辱王老先生的办学初衷。工作之余也常留意社会时局,为的是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正培养的学生缺什么,从而更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大量的材料表明,英语教育不能盲目,它有可能是有危害性的,若处理不好其危害性可能难以估量(实际上不止英语教育,任何外语教育都是如此)。
一、纵观英语教育
如今,英语狂潮正席卷祖国大江南北,让人甚至怀疑西藏大宫里的班禅不学英文大位是否能保。正所谓“CRAZY ENGLISH”,实际上ENGLISH没有CRAZY,是国人自己在ENGLISH面前自己CRAZY了。我们到底要不要全民学英语?到底要不要高考必考英语?到底大学生要不要必须过四六级?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不用深思熟虑就能明白的事情,但是就是这些问题现在竟然成了我们上过多年学的师生们考虑了也没用的事情。英语,是必须学的。
那么,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动机来接受?学了英语之后到底该如何用?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拿来讨论。到底是不是为了方便中国的高才生们出国后为他国更好地服务?是不是为了能够与国外重要组织联系上,从而通过向人家泄露我们的机密而换取一些优质的生活保障?是不是为了拿着我国纳税人的钱更好地到国外消费?是不是学习一些所谓的正版的民主自由之说来动摇我们的国家主权?是不是学好英语之后培养更多有这些想法的高级知识分子?
认清这个问题,是民族的大幸,若认识不清,全民学外语有可能成为民族的灾难。中国士人在文化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禁锢之下,只知“躬礼义,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对中国之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中国书生,狃于不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卒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因此一般人只能以古代汉族统治者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种种方法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结果不能奏效。面对严酷的现实,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比较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和总结教训。他们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使他们突破了闭关锁国的狭隘眼界,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大势,并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改良政治、改革经济、改变学风的思想。此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爱国斗争,始终是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社会进步潮流联系在一起,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旋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师夷长技以自强”,都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这样的呼声、这样的情怀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被炸得无影无踪。“中国落后”“中国土”“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甩掉五千年的包袱大步向前”等等一些言论,正被有高深外语背景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们提出来。言论自由的今天,这是正常的。但是在大多数老百姓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这些提法是危险的。
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绝不能等别人来替我们回答。
二、对外语教师的要求
教外语的老师们和一些培训机构的专家们应立场坚定,热爱祖国,不崇洋媚外。在介绍外国文化时,老师专家们应注意分寸,客观介绍,不宜过分宣扬异域文化之炫璨、异域生活之令人神往。相反,应该提醒学子们注意,语言只是一门工具,掌握这门工具,只是意味着人生的选择又多了一些,为国家为民族分忧解难的机会又多了一些。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不事育人之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教育之根本任务。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我们不能等日本人、德国人、新加坡人等建设我们的国家,学生的教育要融入最起码的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
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和世界。我们需要从世界文明历史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是最外在于西方的,是和西方文明最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感觉,我们需要了解。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眼光来看今天的世界,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文明原先是自成一体的,西方也是相对而言自成一体的。西方最近数百年统治了全世界,一度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都要接受西方的统治,都必然被纳入西方的世界,西方在近代也曾打败了中国。但今天的西方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中国今后到底会怎么样,他们不得不考虑,中国可能将按她自己的逻辑,而不是按西方的逻辑。Ramo的“北京共识”说就是这种西方看法的表现。这种看法认为,中国很多的情况都是按西方的逻辑解释不通的。如我们刚才讲到中国晚清时代,整个传统中国文明彻底瓦解,按照西方的逻辑,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崩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国家,比如说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都瓦解成了无数个国家。我们看西方的历史地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有很大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钞票上要印20多种文字,因为它包括很多不同的“民族”,而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以后,这些“民族”都变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按西方的逻辑,中国在晚清瓦解以后如果分裂成很多国家,才是符合逻辑的。所以认识并守护中华文明之根是学者的本分。 三、对学外语学生的要求
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都要怀揣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们必须牢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闭关锁国会亡国亡族,所以我们向他人学习,这应该是学外语最根本的动机。我们的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民主法制建设等等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学习的空间大得很,我们必须要有学习先进的气魄和诚意。但同时,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传统,有其他国家不曾经历过的辉煌,未曾见证过的成就,外国也需要向中国学习,我们也应该有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智慧和胸怀。我们不但要拿进来,还要送出去。并且去拿的时候切忌乐不思蜀,送的时候切忌慷慨过度。
当前外语成绩好,高考压力就小,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一流重点大学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但上了这些大学之后我们看到“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这种反面教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使命教育。
四、外语课堂的纯洁
如上文所提,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们尚有不思回报国恩。为什么不愿意回来?我们的外语课堂能逃干系?值得深思。
教育部门要监督外语课堂的纯洁,保证外语教育的健康。任何措施的贯彻实施没有监督机制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外语教学已经占领中国教育(包括校内课堂教育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的半壁江山,教学后果不容忽视。
五、结 论
王广亚博士只是老一辈为国家和民族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大量光辉事例中的一员,他们时刻在提醒年轻人必须有民族复兴的紧迫感,牢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挑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国家的明天靠的是有良知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J].书城,2005(6)
2 李继章.春风育桃李 乡情报中州——记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升达大学创办人王广亚先生[J].中州筋骨,1995(4)
3 丁力.王广亚印象[J].中州统战,2000(8)
4 甘铁生.夺得千峰翠色来——访台湾教育界知名人士王广亚先生[J].台声,1997(3)
5 白胜昔.台胞王广亚的教育情结[J].中州统战,2003(11)
6 杨浩.教育家王广亚先生教育思想特色研究[J].天中学刊,2011(12)
7 李其荣.海外华侨华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评介[J].南洋问题研究,2011(1)
【关键词】创办人 人才外流 英语 使命 接班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82-02
“爱你所选,选你所爱。”在升达已经工作六年有余,这句创办人写在校园里的话始终激励着升达教职员工不忘职守,对学生不敢有半点懈怠。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升达,更重要的是因为升达的精神支柱——创办人王广亚先生。
“一个在异乡土地跋涉了45个春秋的志士,天边飘过一片故乡彩云,引起他猛然驻足回眸良久。他循着故乡芬芳的泥土, 回到了河南郑州,投入黄河母亲的怀抱,他用闪光的挥洒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歌。”这是李继章先生访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升达大学创办人王广亚先生后在一篇题为“春风育桃李 乡情报中州”的报道中的原话。
王广亚博士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解放前,他只身去台湾谋生,曾做过审计处的公务员。后来,他辞了公职创办了一所私立职业学校,开始了在教育事业上半个世纪的追求。王老早已是台湾知名的教育家和企业家。他的学生达数十万,遍布世界各地。为了回报家乡,1994 年王老在河南投资创办了我国内地第一所经贸类私立大学——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我只希望对社会有点贡献,比如说我们培养人,从前不行的现在行了,不会做事的现在会做事了、会谋生了,生活可以改善了,这样我就很高兴。”王广亚老人在创办升达遭遇人疑惑的时候曾这样解释道。老人一生平实、谦和,而他爱国爱家的赤子之情、高远坚定的人生志向,总能和这外在的形象一样,感人心、撼人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广亚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故乡的那份挚爱。
任何人在这样的一所学校工作,肩上的担子都应该是很重的。本人作为一位英语教师,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担当,唯恐有辱王老先生的办学初衷。工作之余也常留意社会时局,为的是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正培养的学生缺什么,从而更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大量的材料表明,英语教育不能盲目,它有可能是有危害性的,若处理不好其危害性可能难以估量(实际上不止英语教育,任何外语教育都是如此)。
一、纵观英语教育
如今,英语狂潮正席卷祖国大江南北,让人甚至怀疑西藏大宫里的班禅不学英文大位是否能保。正所谓“CRAZY ENGLISH”,实际上ENGLISH没有CRAZY,是国人自己在ENGLISH面前自己CRAZY了。我们到底要不要全民学英语?到底要不要高考必考英语?到底大学生要不要必须过四六级?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不用深思熟虑就能明白的事情,但是就是这些问题现在竟然成了我们上过多年学的师生们考虑了也没用的事情。英语,是必须学的。
那么,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动机来接受?学了英语之后到底该如何用?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拿来讨论。到底是不是为了方便中国的高才生们出国后为他国更好地服务?是不是为了能够与国外重要组织联系上,从而通过向人家泄露我们的机密而换取一些优质的生活保障?是不是为了拿着我国纳税人的钱更好地到国外消费?是不是学习一些所谓的正版的民主自由之说来动摇我们的国家主权?是不是学好英语之后培养更多有这些想法的高级知识分子?
认清这个问题,是民族的大幸,若认识不清,全民学外语有可能成为民族的灾难。中国士人在文化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禁锢之下,只知“躬礼义,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对中国之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中国书生,狃于不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卒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因此一般人只能以古代汉族统治者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种种方法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结果不能奏效。面对严酷的现实,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比较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和总结教训。他们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使他们突破了闭关锁国的狭隘眼界,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大势,并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改良政治、改革经济、改变学风的思想。此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爱国斗争,始终是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社会进步潮流联系在一起,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旋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师夷长技以自强”,都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这样的呼声、这样的情怀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被炸得无影无踪。“中国落后”“中国土”“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甩掉五千年的包袱大步向前”等等一些言论,正被有高深外语背景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们提出来。言论自由的今天,这是正常的。但是在大多数老百姓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这些提法是危险的。
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绝不能等别人来替我们回答。
二、对外语教师的要求
教外语的老师们和一些培训机构的专家们应立场坚定,热爱祖国,不崇洋媚外。在介绍外国文化时,老师专家们应注意分寸,客观介绍,不宜过分宣扬异域文化之炫璨、异域生活之令人神往。相反,应该提醒学子们注意,语言只是一门工具,掌握这门工具,只是意味着人生的选择又多了一些,为国家为民族分忧解难的机会又多了一些。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不事育人之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教育之根本任务。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我们不能等日本人、德国人、新加坡人等建设我们的国家,学生的教育要融入最起码的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
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和世界。我们需要从世界文明历史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是最外在于西方的,是和西方文明最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感觉,我们需要了解。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眼光来看今天的世界,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文明原先是自成一体的,西方也是相对而言自成一体的。西方最近数百年统治了全世界,一度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都要接受西方的统治,都必然被纳入西方的世界,西方在近代也曾打败了中国。但今天的西方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中国今后到底会怎么样,他们不得不考虑,中国可能将按她自己的逻辑,而不是按西方的逻辑。Ramo的“北京共识”说就是这种西方看法的表现。这种看法认为,中国很多的情况都是按西方的逻辑解释不通的。如我们刚才讲到中国晚清时代,整个传统中国文明彻底瓦解,按照西方的逻辑,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崩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国家,比如说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都瓦解成了无数个国家。我们看西方的历史地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有很大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钞票上要印20多种文字,因为它包括很多不同的“民族”,而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以后,这些“民族”都变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按西方的逻辑,中国在晚清瓦解以后如果分裂成很多国家,才是符合逻辑的。所以认识并守护中华文明之根是学者的本分。 三、对学外语学生的要求
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都要怀揣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们必须牢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闭关锁国会亡国亡族,所以我们向他人学习,这应该是学外语最根本的动机。我们的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民主法制建设等等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学习的空间大得很,我们必须要有学习先进的气魄和诚意。但同时,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传统,有其他国家不曾经历过的辉煌,未曾见证过的成就,外国也需要向中国学习,我们也应该有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智慧和胸怀。我们不但要拿进来,还要送出去。并且去拿的时候切忌乐不思蜀,送的时候切忌慷慨过度。
当前外语成绩好,高考压力就小,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一流重点大学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但上了这些大学之后我们看到“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这种反面教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使命教育。
四、外语课堂的纯洁
如上文所提,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们尚有不思回报国恩。为什么不愿意回来?我们的外语课堂能逃干系?值得深思。
教育部门要监督外语课堂的纯洁,保证外语教育的健康。任何措施的贯彻实施没有监督机制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外语教学已经占领中国教育(包括校内课堂教育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的半壁江山,教学后果不容忽视。
五、结 论
王广亚博士只是老一辈为国家和民族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大量光辉事例中的一员,他们时刻在提醒年轻人必须有民族复兴的紧迫感,牢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挑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国家的明天靠的是有良知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J].书城,2005(6)
2 李继章.春风育桃李 乡情报中州——记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升达大学创办人王广亚先生[J].中州筋骨,1995(4)
3 丁力.王广亚印象[J].中州统战,2000(8)
4 甘铁生.夺得千峰翠色来——访台湾教育界知名人士王广亚先生[J].台声,1997(3)
5 白胜昔.台胞王广亚的教育情结[J].中州统战,2003(11)
6 杨浩.教育家王广亚先生教育思想特色研究[J].天中学刊,2011(12)
7 李其荣.海外华侨华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评介[J].南洋问题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