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93-01
【摘要】目的探讨麻疹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麻疹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麻疹并发肝损害的发生率为46.3%,其中成人22例,儿童16例,治愈36例,好转2例。结论麻疹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麻疹的症状及体征外,多数伴有消化道症状和肝脾轻度肿大,肝功能轻度异常,预后良好。
【关键词】 麻疹;肝损害;预后
麻疹性肝损害的发生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是麻疹的一个突出的临床表现。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麻疹患者82例,其中并发肝损害38例(46.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麻疹病人82例,其中并发肝损害38例(46.3%),成人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29.1岁;儿童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1岁8例。
1.2诊断标准 ①麻疹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资料,参照《实用内科学》麻疹临床诊断标准[1];②肝功能损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至少有一项异常;③无应用血制品史及静脉吸毒史,排除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及其他疾病所致肝损害。
1.3方法观察病人临床表现,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和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腹部B超。部分病人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期病人血清麻疹抗体IgM。
2结果
2.1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呈稽留热型,波动在38.1~40℃之间,均出现皮疹,其中30例出现口腔Koplik's斑;所有患者均有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结膜炎病征,主要表现为咳嗽、喷嚏、畏光和眼结膜充血;20例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乏力等。腹部B超检查26例,23例肝胆脾胰等脏器未发现异常,2例肝肿大,脾肿大1例。
2.2肝功能异常情况本组82例中有1项以上肝功能指标异常38例(46.3%),其中ALT异常[50~510(平均90±18.4)IU/L]34例,AST异常[51~514(平均100±28.2)IU/L]35例;TBIL升高[24.2~42.6(平均26±4.0)μmol/L]5例。成人组各项按标明显高于儿童组,成人组13例(59.1%)ALT达到正常值5倍以上(≥200IU/L)。本组病例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阴性。另13例病人检测其急性期血清麻疹抗体IgM,8例阳性(61.5%)。
2.3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均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加用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护肝,降酶治疗。结果38例中痊愈36例,好转2例出院,住院时间3~10d,平均7d。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提示ALT、AST均有明显下降,部分完全正常。
3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液,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此生长繁殖,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麻疹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以往被认为是麻疹的一种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认为是麻疹的一个突出的临床表现,而不是并发症[2]。其发生率高达31%~86%[3],陈迎春等[4]报道麻疹并肝损害的发生率为63.2%,郭亚光[5]报道为64.1%,周世明等[6]报道在人麻疹并肝损害发生率为57.14%,张继万等[7]报道成人组为51.58%,儿童组为48.2%,本组麻疹并肝损害发生率为46.3%,与文献报道基本接近。提示肝脏损害在麻疹中普遍存在,在诊断麻疹的基础上,出现肝功能异常,应高度怀疑,故肝功能检查应列为麻疹的常规检测项目,以便及时发现肝损害并及时治疗。
麻疹性肝损害的发生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与一般病毒性肝炎病理表现有明显不同,呈周边性肝坏死,肝小叶及小静脉周围肝细胞受损很轻或基本完好,汇管区及肝实质内炎症亦少,一般认为是一种免疫性而非病毒直接侵犯的损害。晚近,一些学者观察到,成人与儿童麻疹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本组资料显示成人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儿童组,推测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机率越大,程度越重,可能与麻疹病毒引导迟发性超过敏性细胞免疫反应有关[4]。而儿童麻疹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普遍较成人麻疹患者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小儿肝脏再生能力较强,另外小儿免疫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此时接触抗原,易导致免疫耐受的缘故。
总之,麻疹并发肝损害较为常见,而且程度一般较轻,预后良好。但对肝损害较重者应酌情加用保肝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5-350
[2]孙丹凤,吴文仙.麻疹性肝功能损害170列临床分析[J].新疆预防医学,2008,17(5):693-694
[3]刘水渠.麻疹的变迁[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0,16(11):214-217
[4]陈迎春,罗崇文.86例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新疆预防医学,2007,18(9):41-42
[5]郭亚光.172例麻疹的肝功能情况调查[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68-3769
[6]周世明,贾杰.成人麻疹并发肝损害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医学,2007,7(11):2042-2043
[7]张继万,刘亚琴,金锋.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27例分析[J].四川医学,2002,23(5)529-530
(收稿日期2013-04-15)(编辑张绚邦)
【摘要】目的探讨麻疹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麻疹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麻疹并发肝损害的发生率为46.3%,其中成人22例,儿童16例,治愈36例,好转2例。结论麻疹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麻疹的症状及体征外,多数伴有消化道症状和肝脾轻度肿大,肝功能轻度异常,预后良好。
【关键词】 麻疹;肝损害;预后
麻疹性肝损害的发生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是麻疹的一个突出的临床表现。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麻疹患者82例,其中并发肝损害38例(46.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麻疹病人82例,其中并发肝损害38例(46.3%),成人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29.1岁;儿童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1岁8例。
1.2诊断标准 ①麻疹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资料,参照《实用内科学》麻疹临床诊断标准[1];②肝功能损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至少有一项异常;③无应用血制品史及静脉吸毒史,排除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及其他疾病所致肝损害。
1.3方法观察病人临床表现,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和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腹部B超。部分病人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期病人血清麻疹抗体IgM。
2结果
2.1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呈稽留热型,波动在38.1~40℃之间,均出现皮疹,其中30例出现口腔Koplik's斑;所有患者均有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结膜炎病征,主要表现为咳嗽、喷嚏、畏光和眼结膜充血;20例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乏力等。腹部B超检查26例,23例肝胆脾胰等脏器未发现异常,2例肝肿大,脾肿大1例。
2.2肝功能异常情况本组82例中有1项以上肝功能指标异常38例(46.3%),其中ALT异常[50~510(平均90±18.4)IU/L]34例,AST异常[51~514(平均100±28.2)IU/L]35例;TBIL升高[24.2~42.6(平均26±4.0)μmol/L]5例。成人组各项按标明显高于儿童组,成人组13例(59.1%)ALT达到正常值5倍以上(≥200IU/L)。本组病例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阴性。另13例病人检测其急性期血清麻疹抗体IgM,8例阳性(61.5%)。
2.3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均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加用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护肝,降酶治疗。结果38例中痊愈36例,好转2例出院,住院时间3~10d,平均7d。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提示ALT、AST均有明显下降,部分完全正常。
3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液,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此生长繁殖,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麻疹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以往被认为是麻疹的一种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认为是麻疹的一个突出的临床表现,而不是并发症[2]。其发生率高达31%~86%[3],陈迎春等[4]报道麻疹并肝损害的发生率为63.2%,郭亚光[5]报道为64.1%,周世明等[6]报道在人麻疹并肝损害发生率为57.14%,张继万等[7]报道成人组为51.58%,儿童组为48.2%,本组麻疹并肝损害发生率为46.3%,与文献报道基本接近。提示肝脏损害在麻疹中普遍存在,在诊断麻疹的基础上,出现肝功能异常,应高度怀疑,故肝功能检查应列为麻疹的常规检测项目,以便及时发现肝损害并及时治疗。
麻疹性肝损害的发生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与一般病毒性肝炎病理表现有明显不同,呈周边性肝坏死,肝小叶及小静脉周围肝细胞受损很轻或基本完好,汇管区及肝实质内炎症亦少,一般认为是一种免疫性而非病毒直接侵犯的损害。晚近,一些学者观察到,成人与儿童麻疹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本组资料显示成人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儿童组,推测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机率越大,程度越重,可能与麻疹病毒引导迟发性超过敏性细胞免疫反应有关[4]。而儿童麻疹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普遍较成人麻疹患者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小儿肝脏再生能力较强,另外小儿免疫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此时接触抗原,易导致免疫耐受的缘故。
总之,麻疹并发肝损害较为常见,而且程度一般较轻,预后良好。但对肝损害较重者应酌情加用保肝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5-350
[2]孙丹凤,吴文仙.麻疹性肝功能损害170列临床分析[J].新疆预防医学,2008,17(5):693-694
[3]刘水渠.麻疹的变迁[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0,16(11):214-217
[4]陈迎春,罗崇文.86例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新疆预防医学,2007,18(9):41-42
[5]郭亚光.172例麻疹的肝功能情况调查[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68-3769
[6]周世明,贾杰.成人麻疹并发肝损害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医学,2007,7(11):2042-2043
[7]张继万,刘亚琴,金锋.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27例分析[J].四川医学,2002,23(5)529-530
(收稿日期2013-04-15)(编辑张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