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经历着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历程,中间经历了繁化、简化、造字等复杂的过程,最终成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样貌。《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先秦典籍之一,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伴随着文字的演变发展,其书写内容、文字表达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形成了诸多传世的版本。其版本之间,大体相似,但有个别字、词、句存在着略微的不同。历史古籍的原貌我们已无从知晓,只能通过分析其文字本身来尽可能还原它的原貌。笔者对比了两个比较权威的版本,就《五藏山经》的内容做一个小小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山海经》 《说文解字》 文字
《山海经》是一本先秦古籍,有“古今语怪之祖” [1]的称号。虽然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2]的影响,在当时广大士大夫阶层不太推崇《山海经》的研究,但它也没有逃脱始皇帝“焚书坑儒”的近乎毁灭的厄运。
在“孔壁藏书”等一系列的民间古籍保护措施的实施下,《山海经》有幸得以部分残本流传至西汉时期,但其长期藏于西汉皇宫中——作为宫中秘书而无人问津,后因“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 [3],而担任“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的刘向、刘歆父子,统领众人,整理宫中秘藏之书,才得以使《山海经》重新走入民间读书人的视野。而根据《上山海经表》记载:“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位十八篇。” [4]可知,西汉的残本原有三十二篇,经过刘氏父子的整理编撰,形成今日传世的十八篇。这其中的归整、增删、演绎等已无从考证,但在传世的文献中,还是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相比《诗经》《左氏春秋》等儒家经书的不同版本,《山海经》传世的版本间差异性实属少之又少,仅表现在一些字、词的不同,或句子的删减上,并不影响其作品的主旨及全貌。
笔者现将方韬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的《山海经》(2016年)[5]与袁珂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全译》(1990年)[6]这两个比较权威的版本进行对比,以方韬译注为主要版本,对比袁珂校注,以《五藏山经》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中存在部分文字差异的地方谈一些自己的理解感悟。从以下六方面进行。
一、据上下文分析可做判断
(一)《南山经》中,“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中的“即翼之山”,在袁珂版本中为“猨翼之山”,在后文中有“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的记载,笔者认为此处作“即翼之山”更为妥当。
(二)《西山经》中,“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中的“洛水”,在袁珂的版本中作“浴水”。《说文解字》中载:“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从水各聲;浴,洒身也,从水,谷聲。”[7]可知,洛水是河的专属名词,而浴无此意,故笔者认为此处应为“洛水”。
(三)《北山经》中,“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中的“邛泽”,在袁珂处作“印泽”。后文有“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的记述,故此处用“邛泽”更为合适。
(四)《北山经》中,“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中的“雌雉”,在袁珂处为“赤雉”。《说文解字》载:“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7]联系上下文,此处应取颜色的意思,故笔者认为用“赤”比较合适。
(五)《东山经》中,“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鱼”中的“衈用鱼”,在袁珂版本中作“?”,这里指古代杀牲取血以供祭祀之用。《康熙字典》载:“衈,開書殺雞血祭名;?,《玉篇》以牲告神,欲神聽之,曰?。”[8]故笔者认为此处用“衈”更为准确。
二、讹变字
(一)《南山经》中,“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中的“其阴多青雘”, 在袁珂版本中为“其阴多青?”,这里指青色的颜料。在《说文解字》中:“雘,善丹也,从丹,蒦声,周书曰,惟其度丹雘。”[7]可知,此处用“雘”更为合适。
(二)《南山经》中,“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茈蠃”中的“其中多茈蠃”,在袁珂的版本中为“其中多芘蠃”,茈蠃,指紫色的螺,在《说文解字》中:“茈,茈艸也,从艸此声;芘,艸也,从艸比声。”[7]此处用“茈”假借于“紫”,“芘”为讹变现象。故笔者认为“茈”更为合适。
(三)《南山经》中,“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中的“梓枏”,在袁珂的版本中为“梓枬”,这里指的是楠树,《说文解字》载:“枏,梅也;梅,枏也。”[7]笔者认为,“枬”是“枏”的一种讹变,用“枏”更为合适。
(二)《西山经》中,“其上多桃枝钩端”中的“钩端”,在袁珂的版本中作“鉤端”,作竹名。《说文解字》载:“鉤,曲也。从金,从句,句亦聲”[7]。“鉤”与“钩”互为异体字。
(三)《西山经》中,“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中的“谿边”,在袁珂的版本中作“溪边”。《说文解字》载:“谿,山瀆无所通者,从谷,奚聲。”[7]“溪”应该是“谿”的简化字,为异体字。
(四)《东山经》中,“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中的“肺”,在袁珂处作“胏”。《说文解字》載:“肺,金藏也,从肉,巿聲。”[7]而“胏”为“肺”的异体字。
(五)《东山经》中,“又南三百八十里,日余峨之山”中的“余峨之山”,在袁珂处作“峩”。《说文解字》载:“峨,嵯峨也,从山我聲。”[7]“峩”为之异体字。
四、为假借字造字
(一)《西山经》中,“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中的“白席”,在袁珂版本中作“白蓆”,此处指祭祀用的席子。《说文解字》载:“席,籍也,禮,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从巾,庶省;蓆,廣多也,从艸,席聲。”[7]“席”更接近于这里的本意,而“蓆”可能是某些版本中“席”的假借字,故笔者认为“席”更合适。 (二)《北山经》中,“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中的“马蹄”,在袁珂的版本中作“马蹏”。《说文解字》载:“蹄,躛也,从足,是聲;蹏,足也,从足,虒聲。”[7]“蹏”为足意,而“蹄”并没有足意,笔者认为,“蹏”为本意,而“蹄”为后世的假借意。故此处用“蹏”更为合适。
(三)《北山经》中,“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骚”中的“骚”,在袁珂的版本中作“骄”,此处指身体有异味的疾病。《说文解字》载:“骚,擾也,一曰摩馬,从馬,蚤聲;骄,馬高六尺爲驕,从馬,喬聲。”[7]在此处笔者认为,将“骚”假借为气味,故用“騷”更为合适。
五、为引申义造字
《北山经》中,“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尸鸠”中的“尸鸠”,在袁珂的版本中为“鸤鸠”。《说文解字》载:“尸,陳也,象臥之形,凡尸之屬皆从尸。”[7]而此处的“尸”,可能是做动词,指吃尸之鸠,而“鸤”是后世为引申义造字,造了一个“鸤”专指这种鸠,故笔者认为,原文处用“尸”更为合适。
六、文字的繁化现象
通过比较两个版本《五藏山经》中的部分差异文字可以看出,中华书局的版本可能更经得住推敲。方韬选择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作为底本,又参考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取长补短,准确性略高。但袁珂先生作为《山海经》研究方面的专家,其在校注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从西汉刘氏父子整理编撰《山海经》至今已有两千年,后世的文字发展、书写讹变时刻影响着它的记述。希望笔者小小体悟可以为对《山海经》感兴趣的学者朋友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四部正伪[M].台北:华联出版社,196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史礼心,李军.山海经:上山海经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方韬.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7](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8]汉典·康熙字典[Z]. http://www.zdic.net/,2017.0(一)14
(作者简介:贺诗雯,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关键词:《山海经》 《说文解字》 文字
《山海经》是一本先秦古籍,有“古今语怪之祖” [1]的称号。虽然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2]的影响,在当时广大士大夫阶层不太推崇《山海经》的研究,但它也没有逃脱始皇帝“焚书坑儒”的近乎毁灭的厄运。
在“孔壁藏书”等一系列的民间古籍保护措施的实施下,《山海经》有幸得以部分残本流传至西汉时期,但其长期藏于西汉皇宫中——作为宫中秘书而无人问津,后因“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 [3],而担任“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的刘向、刘歆父子,统领众人,整理宫中秘藏之书,才得以使《山海经》重新走入民间读书人的视野。而根据《上山海经表》记载:“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位十八篇。” [4]可知,西汉的残本原有三十二篇,经过刘氏父子的整理编撰,形成今日传世的十八篇。这其中的归整、增删、演绎等已无从考证,但在传世的文献中,还是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相比《诗经》《左氏春秋》等儒家经书的不同版本,《山海经》传世的版本间差异性实属少之又少,仅表现在一些字、词的不同,或句子的删减上,并不影响其作品的主旨及全貌。
笔者现将方韬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的《山海经》(2016年)[5]与袁珂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全译》(1990年)[6]这两个比较权威的版本进行对比,以方韬译注为主要版本,对比袁珂校注,以《五藏山经》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中存在部分文字差异的地方谈一些自己的理解感悟。从以下六方面进行。
一、据上下文分析可做判断
(一)《南山经》中,“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中的“即翼之山”,在袁珂版本中为“猨翼之山”,在后文中有“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的记载,笔者认为此处作“即翼之山”更为妥当。
(二)《西山经》中,“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中的“洛水”,在袁珂的版本中作“浴水”。《说文解字》中载:“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从水各聲;浴,洒身也,从水,谷聲。”[7]可知,洛水是河的专属名词,而浴无此意,故笔者认为此处应为“洛水”。
(三)《北山经》中,“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中的“邛泽”,在袁珂处作“印泽”。后文有“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的记述,故此处用“邛泽”更为合适。
(四)《北山经》中,“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中的“雌雉”,在袁珂处为“赤雉”。《说文解字》载:“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7]联系上下文,此处应取颜色的意思,故笔者认为用“赤”比较合适。
(五)《东山经》中,“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鱼”中的“衈用鱼”,在袁珂版本中作“?”,这里指古代杀牲取血以供祭祀之用。《康熙字典》载:“衈,開書殺雞血祭名;?,《玉篇》以牲告神,欲神聽之,曰?。”[8]故笔者认为此处用“衈”更为准确。
二、讹变字
(一)《南山经》中,“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中的“其阴多青雘”, 在袁珂版本中为“其阴多青?”,这里指青色的颜料。在《说文解字》中:“雘,善丹也,从丹,蒦声,周书曰,惟其度丹雘。”[7]可知,此处用“雘”更为合适。
(二)《南山经》中,“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茈蠃”中的“其中多茈蠃”,在袁珂的版本中为“其中多芘蠃”,茈蠃,指紫色的螺,在《说文解字》中:“茈,茈艸也,从艸此声;芘,艸也,从艸比声。”[7]此处用“茈”假借于“紫”,“芘”为讹变现象。故笔者认为“茈”更为合适。
(三)《南山经》中,“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中的“梓枏”,在袁珂的版本中为“梓枬”,这里指的是楠树,《说文解字》载:“枏,梅也;梅,枏也。”[7]笔者认为,“枬”是“枏”的一种讹变,用“枏”更为合适。
(二)《西山经》中,“其上多桃枝钩端”中的“钩端”,在袁珂的版本中作“鉤端”,作竹名。《说文解字》载:“鉤,曲也。从金,从句,句亦聲”[7]。“鉤”与“钩”互为异体字。
(三)《西山经》中,“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中的“谿边”,在袁珂的版本中作“溪边”。《说文解字》载:“谿,山瀆无所通者,从谷,奚聲。”[7]“溪”应该是“谿”的简化字,为异体字。
(四)《东山经》中,“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中的“肺”,在袁珂处作“胏”。《说文解字》載:“肺,金藏也,从肉,巿聲。”[7]而“胏”为“肺”的异体字。
(五)《东山经》中,“又南三百八十里,日余峨之山”中的“余峨之山”,在袁珂处作“峩”。《说文解字》载:“峨,嵯峨也,从山我聲。”[7]“峩”为之异体字。
四、为假借字造字
(一)《西山经》中,“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中的“白席”,在袁珂版本中作“白蓆”,此处指祭祀用的席子。《说文解字》载:“席,籍也,禮,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从巾,庶省;蓆,廣多也,从艸,席聲。”[7]“席”更接近于这里的本意,而“蓆”可能是某些版本中“席”的假借字,故笔者认为“席”更合适。 (二)《北山经》中,“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中的“马蹄”,在袁珂的版本中作“马蹏”。《说文解字》载:“蹄,躛也,从足,是聲;蹏,足也,从足,虒聲。”[7]“蹏”为足意,而“蹄”并没有足意,笔者认为,“蹏”为本意,而“蹄”为后世的假借意。故此处用“蹏”更为合适。
(三)《北山经》中,“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骚”中的“骚”,在袁珂的版本中作“骄”,此处指身体有异味的疾病。《说文解字》载:“骚,擾也,一曰摩馬,从馬,蚤聲;骄,馬高六尺爲驕,从馬,喬聲。”[7]在此处笔者认为,将“骚”假借为气味,故用“騷”更为合适。
五、为引申义造字
《北山经》中,“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尸鸠”中的“尸鸠”,在袁珂的版本中为“鸤鸠”。《说文解字》载:“尸,陳也,象臥之形,凡尸之屬皆从尸。”[7]而此处的“尸”,可能是做动词,指吃尸之鸠,而“鸤”是后世为引申义造字,造了一个“鸤”专指这种鸠,故笔者认为,原文处用“尸”更为合适。
六、文字的繁化现象
通过比较两个版本《五藏山经》中的部分差异文字可以看出,中华书局的版本可能更经得住推敲。方韬选择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作为底本,又参考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取长补短,准确性略高。但袁珂先生作为《山海经》研究方面的专家,其在校注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从西汉刘氏父子整理编撰《山海经》至今已有两千年,后世的文字发展、书写讹变时刻影响着它的记述。希望笔者小小体悟可以为对《山海经》感兴趣的学者朋友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四部正伪[M].台北:华联出版社,196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史礼心,李军.山海经:上山海经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方韬.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7](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8]汉典·康熙字典[Z]. http://www.zdic.net/,2017.0(一)14
(作者简介:贺诗雯,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