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針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角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隐性分层教学实践及积累的相关经验阐述了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隐性分层
一、探究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分层教学正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校是一所具有近40多年光荣历史的老牌初级中学,2002年以来被指定为接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城区中学,基本上各个年级的班级学生都是混合编制。而现状是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区派位学生因受教育条件不同,客观上造成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有差异,学习习惯有差异,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差异。但是,分层教学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学生自尊心受影响、学生间形成等级差异、学习兴趣形成的阻力增大、班级内形成了标签效应等。因此,反思分层教学的意义及优化分层教学的形式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针对我校现状和本人所带学科教学的开展经验以及对其它学科的分层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从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对分层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同时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实施开展了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究实践。教师遵循差异教学理论的分层备课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静态综合分层(综合多种基本性因素)、动态达标分层编组(为了完成目标实时调整小组成员)、小组协作的策略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递进循环安排机房座位,构建了“隐性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施教并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要更新教学观念,采取适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而隐性分层教学就是为此而提出来的。
二、探究目标
隐性分层理论价值在于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分层教学理论,而且实现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分层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分层教学理论在具体教学模式理论上的细化和深化,也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提性理论。其目标价值重点在于既克服了分层教学之副作用,又能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同时切实有效促进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三、学科特点
昔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一种动手实践能力,是中小学生新的终生有用的创造发展的基础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动手实践的能力;它是一种基础能力,是创造发展的基础能力,是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由此可概括出信息技术课的六大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开放性、层次性。
四、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
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形式以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质量。因此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探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1.隐性分层
(1)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隐性兴趣分层。兴趣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没有求知兴趣,即使再有良好的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也不会调动起来。
(2)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隐性分层。学生的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和操作实践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多数情况是客观形成的。这种客观事实一时又很难改变。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差异将他们分为三层:A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B类学生基础知识不多,仅具备一些基本性的操作方法;C类学生因条件所限,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部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极少,因此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及时提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能完成简单的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层次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隐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它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目标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达到“课有所得(知识)、课有所会(操作)、课有所趣(兴趣)”,这是完成学习目标最终的三个层次。
(4)根据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层次进行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隐性分层。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任务型驱动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本人坚持该教法已近二十年,深有体会。学习活动的分层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预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量、任务完成情况但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心中有数,准备预案。 2.分层编组
这个环节中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跟踪数据表,根据数据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利用EXEL工作表的数据表现功能函数筛选功能进行学习情况跟踪,效果很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表中的数据要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个环节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条件的可利用网络机房的教师端服务器轻松解决,无条件的可自制纸质统计表(或记分册)进行统计。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分层编组。动态分层编组可以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否则会固化小组内部的两极分化。编组要与机房计算机的排列布局有机的结合,下表是我校信息技术课的编组布局图。
说明:本布局图中每组学生为三人,属基本结构分层。A类要放在中间,这样有利于B、C两类学生的模仿和学习,C类放在B、A两类学生间也是此用意。模仿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值得我们老师去认真积极地重视和推广。该布局可纵可横编组。小组成员的动态调整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C类生学习情况并结合小组成员性格特点灵活调整各组的A类,这样既可以避免影响C类和B类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A类生的表现欲,促进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3.分层目标与分层备课
分层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忌为了完成进度而设计目标。要从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考虑,并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目标,提出操作任务,使各层学生都能“课有所做”。目标可以分解,但不能取舍,否则就失去分层教學的意义。
分层备课是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前提,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序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层级。要保持“目中有人,心中有层”,改变过去备课而不备学生的传统做法,同时这种分层备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备老师自己,只有老师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备好,分层教学才能有效地实施好,实施到位。备学生是形,而备老师是魂,形散而魂不散,这是分层教学中最根本的关键所在。
分层备课主要从备学生、备老师和备教材三个方面进行。在备学生(演员)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更要考虑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认知差异,因为信息技术归根到底是门技能课,与常规学科尚有不同。备老师(导演)要做到分层目标巧妙设计,落实目标步步清晰,要考虑课堂节奏的时间分配和课堂的随机状况,必须把握课堂的总体节奏。备教材(剧本)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从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备教材时可以大胆适度突破本节课的内容界限,研读好整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以便为A类和B类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内容。
4.分层教学
在分层教学中主要落实三个目标:基本目标(教材要求)要求所有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中层目标(适度拓展)要求2/3的学生(A类和B类)基本完成,而高层目标(深度应用)要求每组完成,这个任务实际基本上是由A类生完成的,而B类和C类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和模仿,这是一个有效的示范过程和榜样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些简单而有知识点的问题让C类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此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需长期坚持但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但必须有课堂纪律要求来保证,学生的抢答会抵消此环节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要及时给B类和A类学生表现的机会,A类生和B类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起到积极有效的辅助教学作用,且效果比教师辅导更直接、更及时,有时更有效,值得重视和提倡。
分层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要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随课学随堂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有效形成、熟练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把练习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好,分层把握好练习的量。每章节结束后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分层再练习,巩固知识、稳定操作技能。综合性分层练习的内容要将知识点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综合性任务,任务量不在于多,而在于巧联系精应用,任务驱动的练习模式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来说有较显著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效果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进行,在这个环节中有三种评价途径:评价小组、评价个人和组间互评。方法的确定要考虑利弊,根据实践,本人倾向于评价小组这种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隐性分层的目的,增进小组内部的团结和协作,让学生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参与竞争,形成学习的动力之源。同时评价时要遵循及时性和鼓励性原则,这样会更加有效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五、隐性分层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1.隐性分层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的。
2.在隐性分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会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和探究能力。
3.隐性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本人深有体会。切忌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教师在隐性分层备课和隐性分层教学中要做足自己的功课,同时要稳定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
4.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最好给学生留5—10分钟的自由操作时间,切忌满堂灌,这样不仅无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符合信息技术开放性的学科特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隐性分层
一、探究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分层教学正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校是一所具有近40多年光荣历史的老牌初级中学,2002年以来被指定为接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城区中学,基本上各个年级的班级学生都是混合编制。而现状是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区派位学生因受教育条件不同,客观上造成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有差异,学习习惯有差异,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差异。但是,分层教学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学生自尊心受影响、学生间形成等级差异、学习兴趣形成的阻力增大、班级内形成了标签效应等。因此,反思分层教学的意义及优化分层教学的形式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针对我校现状和本人所带学科教学的开展经验以及对其它学科的分层教学开展情况的调查,从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对分层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同时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实施开展了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究实践。教师遵循差异教学理论的分层备课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静态综合分层(综合多种基本性因素)、动态达标分层编组(为了完成目标实时调整小组成员)、小组协作的策略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递进循环安排机房座位,构建了“隐性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施教并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要更新教学观念,采取适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而隐性分层教学就是为此而提出来的。
二、探究目标
隐性分层理论价值在于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分层教学理论,而且实现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分层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分层教学理论在具体教学模式理论上的细化和深化,也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提性理论。其目标价值重点在于既克服了分层教学之副作用,又能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同时切实有效促进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三、学科特点
昔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一种动手实践能力,是中小学生新的终生有用的创造发展的基础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动手实践的能力;它是一种基础能力,是创造发展的基础能力,是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由此可概括出信息技术课的六大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开放性、层次性。
四、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
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形式以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质量。因此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探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1.隐性分层
(1)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隐性兴趣分层。兴趣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没有求知兴趣,即使再有良好的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也不会调动起来。
(2)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隐性分层。学生的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和操作实践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多数情况是客观形成的。这种客观事实一时又很难改变。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差异将他们分为三层:A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B类学生基础知识不多,仅具备一些基本性的操作方法;C类学生因条件所限,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部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极少,因此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及时提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能完成简单的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层次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隐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它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目标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达到“课有所得(知识)、课有所会(操作)、课有所趣(兴趣)”,这是完成学习目标最终的三个层次。
(4)根据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层次进行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隐性分层。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任务型驱动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本人坚持该教法已近二十年,深有体会。学习活动的分层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预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量、任务完成情况但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心中有数,准备预案。 2.分层编组
这个环节中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跟踪数据表,根据数据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可利用EXEL工作表的数据表现功能函数筛选功能进行学习情况跟踪,效果很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表中的数据要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个环节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条件的可利用网络机房的教师端服务器轻松解决,无条件的可自制纸质统计表(或记分册)进行统计。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分层编组。动态分层编组可以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否则会固化小组内部的两极分化。编组要与机房计算机的排列布局有机的结合,下表是我校信息技术课的编组布局图。
说明:本布局图中每组学生为三人,属基本结构分层。A类要放在中间,这样有利于B、C两类学生的模仿和学习,C类放在B、A两类学生间也是此用意。模仿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值得我们老师去认真积极地重视和推广。该布局可纵可横编组。小组成员的动态调整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C类生学习情况并结合小组成员性格特点灵活调整各组的A类,这样既可以避免影响C类和B类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A类生的表现欲,促进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3.分层目标与分层备课
分层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忌为了完成进度而设计目标。要从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考虑,并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目标,提出操作任务,使各层学生都能“课有所做”。目标可以分解,但不能取舍,否则就失去分层教學的意义。
分层备课是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前提,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序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层级。要保持“目中有人,心中有层”,改变过去备课而不备学生的传统做法,同时这种分层备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备老师自己,只有老师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备好,分层教学才能有效地实施好,实施到位。备学生是形,而备老师是魂,形散而魂不散,这是分层教学中最根本的关键所在。
分层备课主要从备学生、备老师和备教材三个方面进行。在备学生(演员)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更要考虑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认知差异,因为信息技术归根到底是门技能课,与常规学科尚有不同。备老师(导演)要做到分层目标巧妙设计,落实目标步步清晰,要考虑课堂节奏的时间分配和课堂的随机状况,必须把握课堂的总体节奏。备教材(剧本)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从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备教材时可以大胆适度突破本节课的内容界限,研读好整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以便为A类和B类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内容。
4.分层教学
在分层教学中主要落实三个目标:基本目标(教材要求)要求所有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中层目标(适度拓展)要求2/3的学生(A类和B类)基本完成,而高层目标(深度应用)要求每组完成,这个任务实际基本上是由A类生完成的,而B类和C类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和模仿,这是一个有效的示范过程和榜样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些简单而有知识点的问题让C类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此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需长期坚持但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但必须有课堂纪律要求来保证,学生的抢答会抵消此环节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要及时给B类和A类学生表现的机会,A类生和B类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起到积极有效的辅助教学作用,且效果比教师辅导更直接、更及时,有时更有效,值得重视和提倡。
分层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要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随课学随堂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有效形成、熟练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把练习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好,分层把握好练习的量。每章节结束后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分层再练习,巩固知识、稳定操作技能。综合性分层练习的内容要将知识点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综合性任务,任务量不在于多,而在于巧联系精应用,任务驱动的练习模式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来说有较显著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效果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进行,在这个环节中有三种评价途径:评价小组、评价个人和组间互评。方法的确定要考虑利弊,根据实践,本人倾向于评价小组这种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隐性分层的目的,增进小组内部的团结和协作,让学生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参与竞争,形成学习的动力之源。同时评价时要遵循及时性和鼓励性原则,这样会更加有效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五、隐性分层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1.隐性分层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的。
2.在隐性分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会加大,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和探究能力。
3.隐性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本人深有体会。切忌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教师在隐性分层备课和隐性分层教学中要做足自己的功课,同时要稳定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
4.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最好给学生留5—10分钟的自由操作时间,切忌满堂灌,这样不仅无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符合信息技术开放性的学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