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春分
“И в комнате, что с потолком не чужда
(在房间,看着熟悉的天花板)
Я б уплыла в океан, сшила б красный сарафан и”
(我像在大海中漂流,像在做红色的萨拉凡)
傍晚时分,厚重的耳机里不断传来忧郁的音乐旋律,窗外灰暗的夜色渐渐侵蚀着我。眼前逼仄的这一方小屋,便是我在“乱世”里唯一的藏身之所。
电脑屏幕映出的光照亮了我,似乎在与黑夜抗争,暗与亮的交界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我伸了伸懒腰,呆呆地看着天花板,陷入了沉思。突然,微信跳出一条新消息,扰乱了我的思绪:“所有翻译任务在北京时间周日晚上之前结束。”我起身,翻了翻日历,又看了看北京时间,突然涌上一种莫名的温暖。
原来,今日春分。
别样的团聚
就在几个月前的春节,本该与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被不断蔓延的疫情蒙上了一层阴影。身为军人的哥哥在第一时间被召回工作单位,紧接着,父母、二哥、叔叔等都相继回到各自的岗位,参与物资调度、前往武汉救援等工作。当时,疫情暴发于国内,而我则奔走在异国的大街小巷购买医疗物资,紧盯线上货源,同时寻求物流公司及回国人员与时间赛跑,希望尽早将医疗物资运送回国。其实转念一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家人、同胞都在为同一个信仰而坚守,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团聚呢?
当国内的情况转危为安,国外却成了抗疫的战场。就以我所在的莫斯科来说,政府的防疫措施越来越严格。在莫斯科,有17万个监控摄像头,其中大约有10万个摄像头具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警方识别被隔离人员是否外出,同时对可能的感染者进行监控。执法人员每天都会在地铁、公交甚至民宅进行突击检查。事实上,留学在外,我越发感受到,祖国给予我们的安全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砰砰砰……”屋外突然传来声响,我不禁心头一紧:“这个时间点,谁会在门口?难道是执法人员的突击检查?”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轻轻扳开大门的猫眼,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清了门外的场景后,我才长舒一口气——原来是邻居伊莉娜大妈傍晚带着婴儿车里的小孩子外出时关门的声音。但与此同时,我也有些无奈:都这个时候了,他们怎么还没有戴口罩的自我防護意识。
没有一门语言是一座孤岛
泡了一杯咖啡,我重新回到电脑屏幕前。
随着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中国的抗疫经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参考和效仿。获得及时准确的防护信息,不仅关乎民众的个人健康,也有利于控制疫情传播的整体态势。因此,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便显得极其重要。
疫情暴发后,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成为一股坚实有力的外援力量。为了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语言难题,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发起了针对本次疫情的翻译志愿服务的倡议,温州肯恩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温州肯恩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成志愿者管理团队,组织开展招募翻译志愿者工作。
作为一名俄语专业的留学生,当我偶然在语言交流平台上留意到该团队紧急招募线上翻译志愿者的公告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短短3天,志愿者团队便已有1000余人,可提供31种语言翻译服务。能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是一种荣幸。
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解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在抗疫工作中遇到的各类语言翻译问题。“意大利语的防护服说明书、西班牙语的三层口罩商检证书、俄语的3M口罩说明书、各种语言版本的疫情防护知识和辟谣……”志愿者群里,翻译任务持续更新,大家都积极地在群里领取任务。
拿到任务文本后,我们需要将它翻译成对应语种,经专人审核先在国内平台上推送,然后由联络人员联系海外平台进行传播。我负责的主要是关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部分病理机制、个人健康防护指引、心理疏导以及对疾病误区的辟谣等中国经验相关文本的中译俄翻译及整合工作。
最早接触语言翻译时,老师就教导过我:“没有一门语言是一座孤岛。”一门语言想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必须依附于一门具体的学科,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语言院校注重培养具有翻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次经历中,我深有感触。
关于疫情的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两种语言的转换。我们需要用俄语去解释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病理机制,其中会涉及很多疾病的专有名词,以及医疗器械的专业表达。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都有自成一套的术语。因此,就算一个人懂语言,而且语言能力很强,但如果没有一点医学功底,有时候可能想破脑袋也翻译不出来,就算勉强翻译出来了也很不标准。以简单的“阿司匹林(Aspirin)”为例,在英译中时,这四个字是固定的,错一个字也不行。因此,关于疫情的翻译需要极其严谨,有时一个小小的错误便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此外,俄语翻译的内容会更多地传播给俄罗斯民众,因此还要顾及语言的本土化,即用口语化的语言传达准确的信息。这对于翻译志愿者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于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停地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留意相关的疾病报道和外文局新发布的与疾病相关的特定术语的表达,同时请国内外的老师指导纠正,加之俄罗斯本土朋友的润色修改,自我更正后再根据母语校对进行二次修正,排版后提交,便是这段时间我独自待在小屋里累并满足着的生活。
悦耳的水滴声
咖啡逐渐见底,欣慰的是,眼前翻译的文本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结项在即。
我将咖啡杯清洗完后,关掉的水龙头里仍有少许水滴滴到盥洗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宁静之下,我竟然觉得这清冷的水滴声有那么一丝悦耳。从最初的筹集物资,到中途经历的“兵荒马乱”,再到现在的“深居简出”,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实实在在影响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看到新闻上有关中国人留俄境遇的报道,母亲总是忍不住担心我。我也总是笑着告诉她我没事,再加一个表情包让她别担心。事实上,冰箱里剩余的食物即将告罄……“无常,让我们惊觉日常的价值。”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平淡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和珍贵。
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需要
莫斯科的冬日漫长而忧郁,在春分面前显得苍白无比。莫斯科的供暖一般是从9月底持续至次年的5月。虽说有供暖,但漫长的严寒让人情不自禁想念家乡的温暖和湿润。
回首过去五年,我从一个语言菜鸟,到现在对语言翻译有比较深的认识和见解;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到现在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形成。这一步步走来,志愿者经历给予了我许多宝贵财富。也非常感谢语言学习给了我一张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进场门票,同时让我有幸为抗击这场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会问: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起出国前老师的谆谆教诲,或许一句“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需要”,便是最简单的答案。
经历了此次疫情,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新的思考。在快餐式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自己的所学不被新事物淘汰,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如何避免语言成为一座孤岛……我将带着这些问题审慎地思考今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夜已深,街上四处无人。我合上电脑。就这么香甜地睡吧,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И в комнате, что с потолком не чужда
(在房间,看着熟悉的天花板)
Я б уплыла в океан, сшила б красный сарафан и”
(我像在大海中漂流,像在做红色的萨拉凡)
傍晚时分,厚重的耳机里不断传来忧郁的音乐旋律,窗外灰暗的夜色渐渐侵蚀着我。眼前逼仄的这一方小屋,便是我在“乱世”里唯一的藏身之所。
电脑屏幕映出的光照亮了我,似乎在与黑夜抗争,暗与亮的交界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我伸了伸懒腰,呆呆地看着天花板,陷入了沉思。突然,微信跳出一条新消息,扰乱了我的思绪:“所有翻译任务在北京时间周日晚上之前结束。”我起身,翻了翻日历,又看了看北京时间,突然涌上一种莫名的温暖。
原来,今日春分。
别样的团聚
就在几个月前的春节,本该与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被不断蔓延的疫情蒙上了一层阴影。身为军人的哥哥在第一时间被召回工作单位,紧接着,父母、二哥、叔叔等都相继回到各自的岗位,参与物资调度、前往武汉救援等工作。当时,疫情暴发于国内,而我则奔走在异国的大街小巷购买医疗物资,紧盯线上货源,同时寻求物流公司及回国人员与时间赛跑,希望尽早将医疗物资运送回国。其实转念一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家人、同胞都在为同一个信仰而坚守,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团聚呢?
当国内的情况转危为安,国外却成了抗疫的战场。就以我所在的莫斯科来说,政府的防疫措施越来越严格。在莫斯科,有17万个监控摄像头,其中大约有10万个摄像头具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警方识别被隔离人员是否外出,同时对可能的感染者进行监控。执法人员每天都会在地铁、公交甚至民宅进行突击检查。事实上,留学在外,我越发感受到,祖国给予我们的安全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砰砰砰……”屋外突然传来声响,我不禁心头一紧:“这个时间点,谁会在门口?难道是执法人员的突击检查?”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轻轻扳开大门的猫眼,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清了门外的场景后,我才长舒一口气——原来是邻居伊莉娜大妈傍晚带着婴儿车里的小孩子外出时关门的声音。但与此同时,我也有些无奈:都这个时候了,他们怎么还没有戴口罩的自我防護意识。
没有一门语言是一座孤岛
泡了一杯咖啡,我重新回到电脑屏幕前。
随着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中国的抗疫经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参考和效仿。获得及时准确的防护信息,不仅关乎民众的个人健康,也有利于控制疫情传播的整体态势。因此,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便显得极其重要。
疫情暴发后,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成为一股坚实有力的外援力量。为了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语言难题,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发起了针对本次疫情的翻译志愿服务的倡议,温州肯恩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温州肯恩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成志愿者管理团队,组织开展招募翻译志愿者工作。
作为一名俄语专业的留学生,当我偶然在语言交流平台上留意到该团队紧急招募线上翻译志愿者的公告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短短3天,志愿者团队便已有1000余人,可提供31种语言翻译服务。能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是一种荣幸。
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解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在抗疫工作中遇到的各类语言翻译问题。“意大利语的防护服说明书、西班牙语的三层口罩商检证书、俄语的3M口罩说明书、各种语言版本的疫情防护知识和辟谣……”志愿者群里,翻译任务持续更新,大家都积极地在群里领取任务。
拿到任务文本后,我们需要将它翻译成对应语种,经专人审核先在国内平台上推送,然后由联络人员联系海外平台进行传播。我负责的主要是关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部分病理机制、个人健康防护指引、心理疏导以及对疾病误区的辟谣等中国经验相关文本的中译俄翻译及整合工作。
最早接触语言翻译时,老师就教导过我:“没有一门语言是一座孤岛。”一门语言想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必须依附于一门具体的学科,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语言院校注重培养具有翻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次经历中,我深有感触。
关于疫情的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两种语言的转换。我们需要用俄语去解释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病理机制,其中会涉及很多疾病的专有名词,以及医疗器械的专业表达。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都有自成一套的术语。因此,就算一个人懂语言,而且语言能力很强,但如果没有一点医学功底,有时候可能想破脑袋也翻译不出来,就算勉强翻译出来了也很不标准。以简单的“阿司匹林(Aspirin)”为例,在英译中时,这四个字是固定的,错一个字也不行。因此,关于疫情的翻译需要极其严谨,有时一个小小的错误便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此外,俄语翻译的内容会更多地传播给俄罗斯民众,因此还要顾及语言的本土化,即用口语化的语言传达准确的信息。这对于翻译志愿者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于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停地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留意相关的疾病报道和外文局新发布的与疾病相关的特定术语的表达,同时请国内外的老师指导纠正,加之俄罗斯本土朋友的润色修改,自我更正后再根据母语校对进行二次修正,排版后提交,便是这段时间我独自待在小屋里累并满足着的生活。
悦耳的水滴声
咖啡逐渐见底,欣慰的是,眼前翻译的文本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结项在即。
我将咖啡杯清洗完后,关掉的水龙头里仍有少许水滴滴到盥洗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宁静之下,我竟然觉得这清冷的水滴声有那么一丝悦耳。从最初的筹集物资,到中途经历的“兵荒马乱”,再到现在的“深居简出”,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实实在在影响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看到新闻上有关中国人留俄境遇的报道,母亲总是忍不住担心我。我也总是笑着告诉她我没事,再加一个表情包让她别担心。事实上,冰箱里剩余的食物即将告罄……“无常,让我们惊觉日常的价值。”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平淡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和珍贵。
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需要
莫斯科的冬日漫长而忧郁,在春分面前显得苍白无比。莫斯科的供暖一般是从9月底持续至次年的5月。虽说有供暖,但漫长的严寒让人情不自禁想念家乡的温暖和湿润。
回首过去五年,我从一个语言菜鸟,到现在对语言翻译有比较深的认识和见解;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到现在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形成。这一步步走来,志愿者经历给予了我许多宝贵财富。也非常感谢语言学习给了我一张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进场门票,同时让我有幸为抗击这场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会问: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起出国前老师的谆谆教诲,或许一句“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需要”,便是最简单的答案。
经历了此次疫情,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新的思考。在快餐式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自己的所学不被新事物淘汰,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如何避免语言成为一座孤岛……我将带着这些问题审慎地思考今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夜已深,街上四处无人。我合上电脑。就这么香甜地睡吧,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