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8—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必然是2013年政治高考的命题重点。本文带同学们看看,十八大涉及哪些考点。
考点一 深刻阐述三大“中国特色”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考点链接】本材料主要是从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考查。发散如表一:
表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
另外,本材料还可能从普遍联系的观点与矛盾的观点方面考查。
【创新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请分别列举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说明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参考答案】(1)①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②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其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其理论体系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所以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复习启示】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注重从微观上把握知识要点,还要从宏观上构建知识框架。比如解答该题时同学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如表一所示的知识体系。
考点二 收入翻番,建成小康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考点链接】本材料涉及的考点有: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创新命题】材料一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报告强调,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增加收入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确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倍增,坚决兑现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表二 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数据(部分)
主要
指标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目前值
(2010年) 2.1% 41.6% 9.94年 82.6%
目标值
(2020年) 2.8% 54% 12年 98%
材料二 2012年1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八大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请回答:(1)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江苏省委为什么要坚决兑现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2)结合表中数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江苏省政府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的应有担当。
【参考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复习启示】解图表题要求能将信息转换为文字,如何实现这种转换呢?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寻找对应的理论:研发经费比重增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上升——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三 把握党建主线,要求理论创新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负担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考点链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创新命题】十八大报告谈到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保持党的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变化,从严治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原因在于( )
A.高度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C.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D.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答案】B
【复习启示】选择题常见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第二,排异法:尽管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内容无关,须予以排除。第三,排重法:排除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该题就可以使用这三种方法得出正确答案。首先使用排谬法,发现C是错误的,因为党不履行管理职能,管理职能由政府履行,排除C;其次使用排异法,发现D与题意无关,历史和法律赋予党的执政资格,不是党的纯洁性赋予的,排除D;最后使用排重法,发现A与题干意思重复,保持党的纯洁性本身就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排除A。
考点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
【考点链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命题】中国共产党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如表三:
表三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 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十六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 首次提出生态文明
十八大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1)试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国家职能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国家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参考答案】(1)①实践决定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起到巨大的作用,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指导和促进作用。③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①国家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②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统筹规划,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③国家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④国家要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复习启示】解答主观题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对限制语所指向的知识要清晰明确。本题两个设问的限制语分别是“认识论”和“国家职能”,我们对认识论的基础知识必须要有深刻的把握,对政府的四个职能要有正确的理解。
考点:从“科学发展观”看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背景资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武器。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科学发展观将作为国家建设的主流思想被全党坚持。指导思想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主流思想,中国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都有被统治者用来治国的主流思想或指导思想。
一、主流思想的定义
主流思想是指某个时代,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主流思想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认可接受的思想,是执政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主流思想是一个体系,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伦理思想等。本部分讨论的主流思想主要侧重于其政治方面,且主流思想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中国社会各时期主流思想演变历程
(一)夏、商、周
1.内容:神学思想,包括对天命、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西周还注重宗法和礼乐思想。
2.原因: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宗法礼乐思想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和宗法制。
3.评价:虽然夏商周时期主流思想的神学色彩较为严重,但统治者通过尊崇鬼神,有利于树立权威,取得统治合法性,同时强化王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社会动荡。身为贵族底层的士阶层和平民处境急剧恶化,从贵族到平民都对现实普遍产生不满,从而带来神权思想的动摇,这种动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句中有明显反映。时代变化,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各流派新思想产生,这些思想都出自民间,处于非主流地位,但都对当时的主流思想持不同程度的怀疑与否定。如儒家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对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天命鬼神思想的一种怀疑;《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思维精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实是人文精神的原始觉醒。这些思想,都对传统的神权迷信思想产生了冲击。
(二)秦朝
1.内容:法家思想。
2.原因:秦朝统治者对空前帝国的治理缺乏经验;法家思想指导下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使秦朝统治者认可法家思想的实效性;法家思想适应了秦王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3.评价:(1)使秦国强大,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开创了历代文化专制先河。(2)对法家学说的极端实践使秦朝的暴政遭到普遍反抗,使秦王朝二世灭亡。
(三)西汉初期
1.内容: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2.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评价:(1)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历史使命。(2)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丞相权力膨胀,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中央对郡守控制较松,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
(四)西汉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1.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新儒学、程朱理学。
2.原因:(1)董仲舒新儒学融合各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适应统治者加强伦理教化,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3)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并与选官结合起来,适应了知识分子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评价:(1)“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2)仁政、德治、民本思想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3)儒家思想宣扬忠孝仁义等观念,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4)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对个性有一定程度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近代民主制的产生。(5)儒家思想侧重关注人伦,忽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不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五)晚清(1840—1912年)
1.内容:“中体西用”思想,以传统儒家思想和纲常礼教为根本,辅之以西学来维护自身统治,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
2.原因:(1)儒家思想应对时局乏力,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之士不得不从儒学之外找寻新法(西法)以化解危机。(2)儒学内容僵化,官方正统儒家思想主要内容是与专制王朝命运紧密相关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此时日益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感召力,如天朝观和义利观等。(3)西学的冲击,西方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传入与产生,如西方科技、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冲击传统儒家思想。(4)科举体制最终被废除、新兴媒体对儒家传播体系的冲击、新法律体系对儒家秩序观念的颠覆等都是造成儒家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评价:(1)晚清“中体西用”思想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形势下的被动应对,重在挽救自身统治,而非系统地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因此并未挽救清朝日趋衰落的命运。(2)“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六)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内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尽管带有封建专制社会的烙印,但北洋政府承接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具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外壳。孙中山发起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且后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其宗旨也是三民主义。
2.原因:(1)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2)三民主义本身随着革命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3)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崇高地位和国民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3.评价:(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其指导下制定了《临时约法》,建立了中华民国。(3)三民主义后成为国共两党政治合作基础和中国人民进行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思想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中国化并产生理论成果的过程。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标志的话,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1978年,其主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1.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
2.原因:(1)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2)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断丰富完善。(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3.评价:(1)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建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2)新中国成立后,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3)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1978至今,其主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内容:本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原因。邓小平理论:(1)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2)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与积累。(4)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必须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面临不少的压力和困难。(2)迫切需要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科学发展观:(1)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2)深层改革开放矛盾的凸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3)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实践的经验教训。(4)新时期需要进一步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
3.评价。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2)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3)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发展的巨大理论武器。(2)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3)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南。(4)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1)是在已有重要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勇于推进实践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3)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最新部分,是对指导思想的丰富与完善,这必将成为今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闯关练习·历史
1. 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凌迟等。而唐太宗则大量删减了死刑条款。这反映了( )
A.“治乱世,刑当重。治平世,刑当轻”
B.唐太宗有以民为本、“仁义”的思想
C.社会发展到了“法乃天下之公器”之势
D.唐太宗开启了儒法并行、德法兼治的治国模式
2.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3.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4.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 )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解析
1. 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废除严酷的刑法,反映出儒家“仁”的思想,秦始皇与唐太宗时期均为建国初,不存在乱世、平世之分,选择B项。
2. 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思想批判。明清的民主批判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于它的思想遗产,其中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留下的是社会责任感。
3.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的“新”是指道光咸丰年间的新思潮,该新思潮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潮的萌发。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出现了新思潮。故选C。
4. C 【解析】孙中山的遗志主要反映在新三民主义上面。根据所学,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反帝反封,民权主义——主张普遍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而所有这些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实现,材料中“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5. D 【解析】本题考查南方谈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使人们的思想从毛泽东个人崇拜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使人们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标志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D。
考点一 深刻阐述三大“中国特色”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考点链接】本材料主要是从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考查。发散如表一:
表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
另外,本材料还可能从普遍联系的观点与矛盾的观点方面考查。
【创新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请分别列举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说明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参考答案】(1)①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②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其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其理论体系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所以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复习启示】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注重从微观上把握知识要点,还要从宏观上构建知识框架。比如解答该题时同学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如表一所示的知识体系。
考点二 收入翻番,建成小康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考点链接】本材料涉及的考点有: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创新命题】材料一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报告强调,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增加收入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确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倍增,坚决兑现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表二 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数据(部分)
主要
指标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目前值
(2010年) 2.1% 41.6% 9.94年 82.6%
目标值
(2020年) 2.8% 54% 12年 98%
材料二 2012年1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八大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请回答:(1)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江苏省委为什么要坚决兑现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2)结合表中数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江苏省政府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的应有担当。
【参考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复习启示】解图表题要求能将信息转换为文字,如何实现这种转换呢?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寻找对应的理论:研发经费比重增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上升——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三 把握党建主线,要求理论创新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负担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考点链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创新命题】十八大报告谈到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保持党的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变化,从严治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原因在于( )
A.高度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C.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D.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答案】B
【复习启示】选择题常见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第二,排异法:尽管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内容无关,须予以排除。第三,排重法:排除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该题就可以使用这三种方法得出正确答案。首先使用排谬法,发现C是错误的,因为党不履行管理职能,管理职能由政府履行,排除C;其次使用排异法,发现D与题意无关,历史和法律赋予党的执政资格,不是党的纯洁性赋予的,排除D;最后使用排重法,发现A与题干意思重复,保持党的纯洁性本身就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排除A。
考点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背景资料】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
【考点链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命题】中国共产党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如表三:
表三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 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十六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 首次提出生态文明
十八大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1)试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国家职能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国家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参考答案】(1)①实践决定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起到巨大的作用,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指导和促进作用。③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①国家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②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统筹规划,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③国家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④国家要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复习启示】解答主观题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对限制语所指向的知识要清晰明确。本题两个设问的限制语分别是“认识论”和“国家职能”,我们对认识论的基础知识必须要有深刻的把握,对政府的四个职能要有正确的理解。
考点:从“科学发展观”看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背景资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武器。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科学发展观将作为国家建设的主流思想被全党坚持。指导思想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主流思想,中国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都有被统治者用来治国的主流思想或指导思想。
一、主流思想的定义
主流思想是指某个时代,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主流思想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认可接受的思想,是执政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主流思想是一个体系,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伦理思想等。本部分讨论的主流思想主要侧重于其政治方面,且主流思想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中国社会各时期主流思想演变历程
(一)夏、商、周
1.内容:神学思想,包括对天命、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西周还注重宗法和礼乐思想。
2.原因: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宗法礼乐思想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和宗法制。
3.评价:虽然夏商周时期主流思想的神学色彩较为严重,但统治者通过尊崇鬼神,有利于树立权威,取得统治合法性,同时强化王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社会动荡。身为贵族底层的士阶层和平民处境急剧恶化,从贵族到平民都对现实普遍产生不满,从而带来神权思想的动摇,这种动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句中有明显反映。时代变化,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各流派新思想产生,这些思想都出自民间,处于非主流地位,但都对当时的主流思想持不同程度的怀疑与否定。如儒家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对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天命鬼神思想的一种怀疑;《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思维精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实是人文精神的原始觉醒。这些思想,都对传统的神权迷信思想产生了冲击。
(二)秦朝
1.内容:法家思想。
2.原因:秦朝统治者对空前帝国的治理缺乏经验;法家思想指导下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使秦朝统治者认可法家思想的实效性;法家思想适应了秦王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3.评价:(1)使秦国强大,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开创了历代文化专制先河。(2)对法家学说的极端实践使秦朝的暴政遭到普遍反抗,使秦王朝二世灭亡。
(三)西汉初期
1.内容: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2.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评价:(1)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历史使命。(2)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丞相权力膨胀,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中央对郡守控制较松,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
(四)西汉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1.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新儒学、程朱理学。
2.原因:(1)董仲舒新儒学融合各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适应统治者加强伦理教化,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3)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并与选官结合起来,适应了知识分子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评价:(1)“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2)仁政、德治、民本思想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3)儒家思想宣扬忠孝仁义等观念,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4)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对个性有一定程度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近代民主制的产生。(5)儒家思想侧重关注人伦,忽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不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五)晚清(1840—1912年)
1.内容:“中体西用”思想,以传统儒家思想和纲常礼教为根本,辅之以西学来维护自身统治,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
2.原因:(1)儒家思想应对时局乏力,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之士不得不从儒学之外找寻新法(西法)以化解危机。(2)儒学内容僵化,官方正统儒家思想主要内容是与专制王朝命运紧密相关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此时日益与社会发展脱节,缺乏感召力,如天朝观和义利观等。(3)西学的冲击,西方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传入与产生,如西方科技、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冲击传统儒家思想。(4)科举体制最终被废除、新兴媒体对儒家传播体系的冲击、新法律体系对儒家秩序观念的颠覆等都是造成儒家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评价:(1)晚清“中体西用”思想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形势下的被动应对,重在挽救自身统治,而非系统地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因此并未挽救清朝日趋衰落的命运。(2)“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六)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内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尽管带有封建专制社会的烙印,但北洋政府承接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具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外壳。孙中山发起的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且后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其宗旨也是三民主义。
2.原因:(1)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2)三民主义本身随着革命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3)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崇高地位和国民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3.评价:(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其指导下制定了《临时约法》,建立了中华民国。(3)三民主义后成为国共两党政治合作基础和中国人民进行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思想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中国化并产生理论成果的过程。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标志的话,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1978年,其主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1.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
2.原因:(1)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2)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断丰富完善。(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3.评价:(1)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建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2)新中国成立后,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3)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1978至今,其主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内容:本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原因。邓小平理论:(1)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2)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与积累。(4)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必须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面临不少的压力和困难。(2)迫切需要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科学发展观:(1)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2)深层改革开放矛盾的凸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3)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实践的经验教训。(4)新时期需要进一步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
3.评价。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2)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3)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发展的巨大理论武器。(2)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3)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南。(4)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1)是在已有重要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勇于推进实践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3)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最新部分,是对指导思想的丰富与完善,这必将成为今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闯关练习·历史
1. 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凌迟等。而唐太宗则大量删减了死刑条款。这反映了( )
A.“治乱世,刑当重。治平世,刑当轻”
B.唐太宗有以民为本、“仁义”的思想
C.社会发展到了“法乃天下之公器”之势
D.唐太宗开启了儒法并行、德法兼治的治国模式
2.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3.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4.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 )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解析
1. 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废除严酷的刑法,反映出儒家“仁”的思想,秦始皇与唐太宗时期均为建国初,不存在乱世、平世之分,选择B项。
2. 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思想批判。明清的民主批判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于它的思想遗产,其中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留下的是社会责任感。
3.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的“新”是指道光咸丰年间的新思潮,该新思潮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潮的萌发。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出现了新思潮。故选C。
4. C 【解析】孙中山的遗志主要反映在新三民主义上面。根据所学,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反帝反封,民权主义——主张普遍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而所有这些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实现,材料中“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5. D 【解析】本题考查南方谈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使人们的思想从毛泽东个人崇拜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使人们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标志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