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上的千里时空路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27日,北京团城湖明渠广场上的南水北调路线图吸引了大批市民。当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集结了几代领导人心愿的大工程终于落下了帷幕,当然也为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历经沧桑巨变 一水横越中国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建设事业都百废待举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南水北调”这个问题。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 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共中央正式文件。
  《新湘评论》的一篇稿子进行了这样详尽的描述。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第一次巡视黄河时,接见了河南省委党政主要领导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等人。
  王化云并不轻松,他要面对毛泽东关于对黄河缺水问题的想法。他汇报了治黄规划及设想后强调说:“如果将来黄河水不够用,可以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我们的勘测队实际测量了长江的水量、地形情况,准备从通天河引长江水入黄河,以补济西北、华北水源不足的问题。”
  从此,“借水”问题成了毛泽东终生思考的大事情。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时,问王化云:“通天河引水问题怎么样了?”
  王化云回答:“根据查勘的结果,引水100亿立方米是可能的。不过,需要打100公里山洞,还要同时在通天河上建筑一座高坝,水就可以从通天河经过色吾曲、卡日曲进入黄河。”
  毛泽东皱了一下眉头:“多大工程量?得多少年完成?”
  王化云:“约需10万人,加上机械化,10年可以完成。”
  毛泽东不满足地说:“引100亿太少了,能从长江引1000亿立方米水就好了。”
  1958年3月14日,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毛泽东提出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尽管只有十几个字,但字字千钧。
  南水北调工程,从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提出“借水”说到2010年,已经历了50多年,几代领导人对关系民生问题的北方缺水极为关怀。50多年来,这一浩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197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就南水北调问题专门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规划方案,把南水北调工作做得更好。同年10月,水电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79年12月,水电部正式成立了部属的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1987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通知,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1988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1990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继续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江泽民在贺信中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南水北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北调中的“南水”,已成为震古烁今的战略性概念。
  南水北调的价值,不只是在于从经济效益着手,为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在于从吸收优秀的传统民族治国思路着手,为民族的全面复兴制定战略实施措施;更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的保障能力,转变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而城镇化离不开有利的水资源保障。南水北调跨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极大地改善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这些城市群积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拉动和支持作用。
  当下我国水情,干旱缺水严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黄淮海地区。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表降水和地表蒸发量都在变化,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长期持续减少。黄淮海地区地下水每年超采,北京超采更是严重,每年地下水水位下降1.3米左右。超采深层地下水量占每年黄淮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总量的40%左右。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状态,尽快提供新的、 足量的、稳定的水源,调水已成必然。
  南水北调不仅是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更是生态文明意识和经济增长方式。南水北调工程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一项工程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还可以解决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以后,将构筑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可以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由于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据东、中线总体科研阶段来估算,仅此项每年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另外,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增加50万~60万人就业。
  东、中线一期调水工程实施后,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和农业供水60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恢复部分湿地,遏制水土流失,降低大气降尘量,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视阈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之魂,而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灵。历史的“水”,让我们看到了水与民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北调的“南水”,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理想与希望。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习近平强调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其他文献
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工程、施工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需要在40年前建成的混凝土老坝体上贴坡培厚、加高,有人称之为这是给大坝“穿衣戴帽”。新老混凝土在外部气温作用下,会产生排他反应,对结合面和坝体应力产生影响。技术标准要求高,制约因素多,需要解决基础开挖及建筑物拆除的控制爆破、新老混凝土结合、大体积混凝土锯缝、闸墩钻孔植筋、高水头下帷幕灌浆及老坝体缺陷检查与处理等一系列技术
期刊
在一艘金枪鱼围网渔船的鱼舱内,绿色和平工作人员举起一只幼年的黄鳍金枪鱼,这艘渔船正在太平洋上的1号“袋状”公海内作业。围网捕捞方式一般通过用一超大的渔网将目标鱼群围起来,然后收紧网袋,将整个渔网拖起并将渔获卸在船上。围网渔船往往配合人工集鱼装置一起使用,会兼捕到大量的幼鱼、海龟、海豚、鲨鱼等副渔获物,有些大型围网渔船的围网张开后相当于60个足球场的面积,最深处有三个摩天轮叠起的高度,每次捕捞的量可
期刊
川端康成因为成长过程中的不幸,造成了他阴郁的性格,他厌世的宿命似乎透过日常生活里对美的点滴体悟而得到了救赎。  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美是上帝给人类最大的救赎。只要有发现美的心灵,任何人都能享受美所带给人的领悟与愉悦。  从前有个富有的皇帝,他搜刮人间奇宝,享尽人间的富贵、锦衣玉食,志得意满的他觉得人生也就是如此了。忽然一天,门外有一衣衫褴褛的乞丐求见,说有天下至宝要献给皇帝。皇帝大为惊奇:你这衣不
期刊
人类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什么?是水和阳光。没有水和阳光,人类就无法生存。还有一样东西,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石头。如果没有石头,人类的进化、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可能就是一句空话。石器的制作和利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可以说,石头和水、阳光一样,都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在人类的文化史上,石头甚至起着比水和阳光更重要的作用。  北塔对石头情有独钟,他在这部诗集的自序中说:“很多情况下,
期刊
很早,人们就把汉江同长江、淮河、黄河相提并论,称之为“江淮河汉”。汉江是目前我国受污染最少的水系之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将汉水引入北京,实现南水北调。图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嶓冢山源头,该源头是汉江源头之一。清泉自山中奔流而出,河水清澈见底,这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行程:十五天和十一年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这个时刻,对于李春根来说,肯定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刻。这一
期刊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介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40多个地(市),180多个县(市),供养着流域内的1.7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同平均人口密度的4.7倍。  在中同环境保护领域,淮河污染问题人尽皆知。经济的增长真的要以牺牲环境和这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健康为代价?从污染到治污,淮河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淮河地处我国东部,古老称淮水,与长江、黄
期刊
储皖中,1962年生,安徽省潜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大学任教,后在法制日报担任记者、编辑。曾任法制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曾出版《问道于民》《新闻传播心理学教程等著作。现居北京。  一家红木博物馆刚刚鸣锣开张,门口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大厦内人头攒动、客商云集……类似的红木家具馆在北京可说是随处可见,大有席卷京城、甚嚣尘上之势。  红木家具热潮,并不自今日始。10到20年前还只
期刊
通水前,丹江口水库部分地区污染严重,水面上漂浮着垃圾,河底淤积着黑色的淤泥。  丹江口市一名官员曾表达对南水北调的担忧。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来自汉江上游,水质安全问题、上游水土流失和电站林立,都使得“一泓清水”成未知数。  发源于陕西省的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长约925公里。2000年以来,汉江干流上的水电站迅速增加。陕西省规划建设7个梯级电站,安康市、汉中市已建成大小水电站近900座。湖北省十堰市
期刊
老挝是原始植物覆盖保留较好的国家,特别是靠近湄公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林中盛产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大叶紫檀等珍贵木材。湄公河两岸都是密密层层的树木,由于交通不便,所有被砍伐的木材都要靠大象搬运到河边。在东南亚,如今大象已不再是曾经的战神,每只大象相当于20~30人的劳动量,它们被视为“活的起重机”,被强制奴役到深山密林中,从毫无路径的深山里将巨大的木材拖到山下的河边,然后再搬运到
期刊
陈蔚文,女,1974年7月生。籍贯浙江金华。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女友》杂志上海发稿中心主任、首席编辑,现供职文学刊物。  发表小说及散文随笔数百万字。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天涯》《小说月报》《大家》《钟山》等报刊,被收录多种年度选本。获“人民文学新人奖”等奖项。  出版小说集《雨水正白》(长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随笔集《见字如晤》(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得浮生一日凉》(江苏凤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