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立鹏的“红烛”情结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京西美丽的西山林场,闻立鹏先生的画室中。我凝神站在闻一多先生的巨幅画像前,望着先生炯炯放光的眼神,一段跨时空的历史风云奔来眼底,在心中激荡……
  我问闻先生:“人生中,您父亲留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是父亲遇害之事!”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继承父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往事清晰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长留在后人闻立鹏先生的记忆中。那是民主与独裁碰撞得火花四溅的年代,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活动家李公朴遇害,在昆明激荡起护卫民主的轩然大波。名望甚高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带头投入民主运动。在集会中,他激昂地朗诵田间、艾青等共产党人的诗句……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在反动派枪口的淫威下,慷慨地发表了名垂千古的《最后一次讲演》。他大声疾呼:“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就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下午,身患感冒的先生又去参加“李公朴遇害记者招待会”。会后,走到自家大院门口处,突遭特务无声手枪枪击,击中头部。先生捂头倒地,继而,又被冲锋枪扫射,随行的长子闻立鹤奋力扑向父亲身上护卫,也身中数枪。二人之血,染红了门前的泥土。
  此时,次子闻立雕、三子闻立鹏,已先行北上到了重庆。那时,正是抗战胜利之时,先生刚刚剃去立志“不胜利,不剃须”的胡须,昆明很多的文化人,纷纷返回北平。由于机票紧张,先生拟将家人分批送回北平。先送回的是闻立雕、闻立鹏,但二子尚幼,先生放心不下。为了安全,把购飞机票的钱都缝在衣服里。因都是小票,几乎缝满了衣服。临行,先生还是不放心,又把一瓶他人送与的维他命放在闻立雕的衣袋里,于是送他们出了大门。两个从未单独出过远门的孩子走出了家门。闻立鹏再回头看时,见父亲那蓬乱的头发下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兄弟俩到了重庆,等待转乘飞往北平的飞机。此间,还收到父亲的一封叮嘱信。信中说:“钱如不够可向许先生暂借”,“相信你们,能照顾自己”。
  闻立雕、闻立鹏天天盼着父亲早来之时,盼到的卻是这个噩耗。闻讯,二人五雷轰顶,在重庆的追悼会上,15岁的闻立鹏代表家属致词。简短的即席发言,把会场上悲怆愤怒的情绪推向高潮。尔后,在北平举行的闻一多遇害周年纪念会上,他还挥泪高声朗诵父亲生前喜爱的田间的诗句,意在继承父志。
  事后,在党的关怀下,闻立鹏含悲北上,赴晋冀鲁豫解放区。为避开敌人的注意,与十几个孩子一起,取道天津,乘坐着马车,“轱辘辘”、“轱辘辘”地向西进发。路上,过封锁线必须轻装,他把行李的很多东西都扔了,只有一盒出发前母亲买的“马头”牌的水彩画颜料,舍不得丢掉。终于,他们来到了邢台。在那里遇到父亲的好友,北方大学校长张光年。张光年看他带着水彩颜料,就说,你去学画画吧。于是,他走上了美术之路。1947年他得以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
  红烛光照
  “老实讲,我的偶像就是我的父亲——闻一多。”今年84岁高龄的闻立鹏教授谈及自己的偶像时这样说道,“我的父亲对我影响非常深远,他用他自己的言行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这是最本质的地方。”
  在闻立鹏的案头,总摆放着《闻一多全集》,他经常翻阅着这些滚烫的书页,以鞭策自己。在他心目中,闻一多不仅是慈爱的父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巨人,父亲用审慎的眼光,来对待民族的文化精华,继往开来。闻立鹏说,父亲认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能延续至今,是因为中华文化敢于取,又敢于舍,不断吸收新的营养,生命就可以延续。闻一多所以能有如此深邃的思想,是因为他有中华文化广袤的学识。只有如此浸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乳汁,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深邃博大的思想,烛照着闻立鹏的奋进之路。
  他整理研究父亲的遗著,1980年代初辑成《闻一多艺术》一书,1990年代,又与夫人美术史家张同霞编辑出版了《闻一多全集》中的美术卷。
  他在性格、艺术气质上,很多都有父亲的影响。父亲的《红烛》的诗意是他的座右铭:红烛在光焰中燃烧自我,在流泪中创造光明。
  1958年闻立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留校任教。“文革”中闻立鹏被迫放下画笔,这一放就是10年,但是10年后他又崛起了。他从父亲、诗人、画家、学者闻一多那里继承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对艺术的分外敏感。
  1970年代中期,闻立鹏又重新到祖国各地深入生活,考察古代艺术。太行山、狼牙山、祁连山、黄山、庐山,山山留下了他的足迹;白洋淀、汾河、图门江、黄河,水水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和靳尚谊等人跑遍了敦煌所有的洞窟。
  他讲究创作,要动情、凝意、练情,他认为:油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加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家真诚的外化”。他的油画,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充满哲理与诗意,表达一种永恒的坚贞与崇高。
  他画白石,白石昂起高贵的头,站立着,奋斗着,撞击着。他画《绿色的歌》,画金秋,在人们怅惘悲秋时,他为大风起兮而感奋。他认为自己,“船木未朽,志在远航”。
  在父亲惨遭暗害的33年后,他创作了油画《红烛颂》,刻画了一位集学者与革命者于一身的宁死不屈的勇士形象。
  他的画作多次获全国美展大奖,并被海内外一些权威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已被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收入《远东名人录》。
  他为家乡闻一多纪念馆所创作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是倾注了他最真挚深沉感情,艺术上大胆探索的完美体现。
  那是铺满纪念馆序厅整整一面墙的巨幅,正中央是闻一多侧身叼着烟斗的头像,犀利的目光咄咄逼人。头像四周,无数支红烛连成一片流动的大火。火烧在深山幽谷之中,在无边的旷野中回旋、蔓延。像猎猎的大旗,像涅槃的凤凰飞舞升腾。画面下方,是闻立鹏设计的白色大理石卧碑,白石上有淡绿色的花纹,像是莹彻的海水流过。碑的两边,摆放着苍翠的松枝。卧碑上,28对硕大的蜡烛,亭亭而立。人们说,那是天上的28个星宿。
  朱自清先生赞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见了恶魔,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新中国……”
  从壁画《红烛序曲》中,我们读出了闻立鹏的心声:继承父志,甘做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发出心火,燃出光明!           (责编:萧茵)
其他文献
写给妈妈的话  您去世以后,我很少回故乡,尽管故乡还有弟弟妹妹,但是没有了您也就没有了家,回去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此刻,静静地悄悄地看着您的照片,我越发觉得您就是大地和山峰的化身。您的肩膀,宽厚得让我联想到大地,能够扛起那么多的烦恼;您的脊梁,坚韧得让我联想到山峰,能够担起那么大的压力。您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您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是我想问、我要问,就是那些被称为伟大的妇女,就是那些被誉为非凡的母亲,
期刊
目前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曾可达以铁面形象出现,他出身贫寒,为蒋经国所赏识,生活简单朴素,做事飞扬跋扈,对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建丰同志”(蒋经国)忠心耿耿,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最终因蒋经国在上海打击金融投机失败而绝望自杀。  曾可达是虚构的,但是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是真实存在的,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理局长贾亦斌是这段历史中不可回避的人物。  拔擢自行伍  贾亦斌(1
期刊
白内障是目前世界首位致盲眼病,其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多见。它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视力,严重者甚至导致失明,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还可能引发许多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因白内障导致失明人数约1600万至2100万,占总失明人数的60%。  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80岁以上的老人百分百都有白内障。发病的部位在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眼科大夫常常拿眼球
期刊
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  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在 “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如果你也有与父亲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欢迎来信来电,与大家分享至爱天伦。  (来信来电信息见本刊目录页。)  都怨我是那么粗心,母亲健在
期刊
提起大跃进,一些论著对它的进程的描述是: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粮食“放卫星”,最后是大饥饿……  我有时想,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学术界除了为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大跃进”摇旗呐喊外,有没有自己的“跃进”呢?  “年产诗一万首”?  看韦君宜《思痛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等书和那一时期的新闻报道,验证了我的一点悬想。  大跃进中,韦君宜下放到张家口地区怀来县,同全国各地一样,这里的公社化、大炼钢铁等等也在
期刊
11月11日刚过,老邻居老街坊们凑到一起的话题都离不开“双十一网上购物节”——谁说现如今的老年人不时髦啊!咱们也是网上“剁手一族”,你“秒杀”着啥啦?看我一次下单“血拼”4000多块呐!购物快感咱们老年人才真的体验得起,因为咱们“不差钱”,什么新鲜事咱都不落空!  然而,网购真的有那么美好吗?买到就是赚到吗?您就没有上过当,受过骗,看走了眼的时候?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双十一中国
期刊
我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今年75岁。说句心里话,刚退休那会儿,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单位和同事,心里还真有点失落和苦闷。但“老马总要卸鞍”,工作总有尽头,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怎样度过自己的退休生活,现实地摆在面前。我生来不爱逛街,又不好交友,“读报、看电视、听广播”,就成了每天度日的主要内容。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整天宅在家里消磨时间,好像缺了点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越是“黄昏”,是否越应该有
期刊
我家有一摞“杂烩”账本,那是我多年来的“杰作“。之所以管它叫“杂烩”,是因为它不仅包括财务流水,而且具有记事、查资料、备忘录等多种功能,家里的经济收支、大事小情、人情交往,安危冷暖,在账本中都有翔实的记载和反映。  财务往来是首要内容。每天发生的收支状况,主副食,蔬菜水果,水电煤气,看病抓药,买书买报等支出都准确、及时的记录,日清月结。当月过日子花了多少钱,哪项花销冒了,哪项支出省了都赫然在目,清
期刊
南京读者陆世良:我今年77岁,一到秋冬,后背、胳膊、腿、全身瘙痒难耐,只有不停地抓、挠才能够感觉稍微好一点儿,已经持续三四个月了。尤其到了晚上,更是痛苦不堪,不但自己双手并用,还需要家人的帮忙,严重影响了睡眠和生活质量。痒痒虽然不是病,但痒起来也真要命啊!  专家解答:老人皮肤瘙痒较为常见,秋、冬季节更为多发,原因大致包括三方面:  1.气候因素:皮肤变软、干燥起皱,在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痒。在冬季室
期刊
春节将至,游子们陆续踏上回家的路途。子女们敲开家门,见到阔别的父母,全家吃着熟悉的饭菜,团聚的激动和喜悦瞬间弥漫。  一年走到尾,当电话那边的孩子终于出现在面前时,父母渴望子女能多和自己待一段时间、多说几句话,以慰藉平时的思念与孤单。这,就是老人对春节的期待。  可是这份喜悦往往难以持久,没几天,没话讲、不耐烦、抱怨、牢骚甚至争吵逐渐升级,很多人困惑:为何相见容易,相处难?  相聚只有尴尬?  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