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来源 :教育·名师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tayang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具有趣味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部分地理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进而导致地理教学的效果不好,无法顺利完成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入手,分析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相比,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初中地理的学科性质更偏文科,其内容一般以人文地理为主,比如国家的地形、地貌、天气和城市分布等。从实际出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实际出发开展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如果学生不积极,就会导致课堂氛围低迷。而从实际出发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恰好能够解决以上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小例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实际出发开展初中地理教学,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画等高线、观察地球仪、画出相关的图表时,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活动,便很难顺利地习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设计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完成相关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地球仪,掌握各个国家的分布情况、著名的山脉与河流的发源地以及五个温度带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讨论,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与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考察地形、地势,探究某一地区的人文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将大大丰富,这样他们就可以享受学习地理的乐趣。通过实践,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将理论知识生活化
  初中地理理论知识较多,如果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这样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所以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是非常可行的。例如,在“中国的地形和地势”这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和地势,对其中不同的地形、地势进行分析,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陈述。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地形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是如何分类的,造成不同地形的原因有哪些,把不同地形的特点进行汇总,并列出形成此地形所需要的条件等。又如,研究地区温度的变化情况时,教师依然可以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家乡每个季节的气温变化情况及其特点。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再对中国的气候进行详细讲解,对不同的气候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气候讲解其对应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对应的气候。同时教师还应该详细地分析本地区的气候,列出本地区不同气候产生的原因。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到出现气候差异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纬度和地形的不同。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家乡气候入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产生的原因。另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枯燥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利用实践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十分贴近生活,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从本地入手,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不同的运输方式,得出主要的运输方式一般有五种: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然后,教师让各小组分析每种运输方式所对应的运输物品有哪些。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对中国的运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由本地的运输方式过渡到全国的运输行业,根据地形的不同,介绍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多创设情境。比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既有水路运输又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地区运输1吨的面粉,哪种运输方式最划算?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考虑:水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最大、价格最低;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相对较大,价格相对较低;公路运输的特点是运输机制比较灵活,但价格较高。采用水路运输可能会导致面粉进水,采用公路运输价格就会偏高,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一般采用铁路运输。通过实际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根据运输物品、运输方式的优劣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通过以上分析提高了学生对我国交通运输的认识,进而可以在生活实际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最优选择。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时候,再利用实践教学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将知识逐渐转化为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初中地理学科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空间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十分重要。空间的结构和分布是初中地理的主要特征。因此,学习地理的关键是能够理解空间演化的规律和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
  关于地球的学习也是空间分布的学习,因此,可以借助地球仪来进行地球空间分布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用到地球仪,以此帮助学生熟悉地球结构,熟悉每个国家大致分布的位置。当学生掌握了观察地球仪的方法,熟悉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之后,就可以灵活地发展空间想象力。
  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关键。地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区域性的学习,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区域的地理知识,不同的地理要素在不同区域中组合不同,产生了各个地区的差异。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不同地区进行分析,例如可以从地形、气候、运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地区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不同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实际出发主要是指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是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進而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 600~1 800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读字、识字能够给语文朗诵、阅读及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努力探索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识字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教
期刊
在全球专业认证的潮流下,国家积极推动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人才.为适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类理论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必修
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带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转变现有学科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理念打造全新的教育体系。文章在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综合运用的基础上,阐述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案设计及具体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考语文试题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命制,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情况,因此,通过对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总结其中的命题特点与规律,对于指导教师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
期刊
在解决力学题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内容,理顺解题思路,选择恰当解题方法,熟练应用物理力学知识完成求解。要想正确高效地求解力学题目,就必须在日常学习中熟练掌握力学知识,具备思考和总结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一、初中物理力学题解题分析  初中物理涉及大量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力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受力分析、关
期刊
文章从通识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出发,以“化学的今天与明天”为例,阐述了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普及经典性、前沿先进性、融会贯通性.文章针对目前通识课教学中存在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加强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以讲解基础知识为主,传授阅读技巧为辅。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有关阅读素养的概念。新课改背景下,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这与PISA提出的阅读素养要求一致。本文通过阐述基于PISA有关阅读素养的要求,分析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的现状和提升语文阅读素养的意义,探讨
期刊
文章针对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特点,结合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教学实际,以“线上学习测试、线下互动探究、课后巩固提高”三阶段教学策略来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HPS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对历史、哲学、社会学科的知识整合,达到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本质的教学目的.采用HPS教学思想完
期刊
电学内容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经过多年教学,我发现了几则解电学问题的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rn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