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摄影的传承和对当代摄影的影响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30年代集锦摄影对影像本体语言的创作性拓展来看,确实具先锋性和世界意义。郎静山的摄影观念是在一种自我认识和不断否定批判中达成的思想共识,在记录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把构思转化为实体的过程,观众可以通过可视图像了解艺术家的文化修为和思想进程,进而在此基础上萌生探索文化的需求。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从传入中国之初,首次突破了摄影单一的记实功能,摄影语言得到多样性的拓展,抛弃了摄影的纪实功能,用拍摄的素材拼合为带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画幅,集锦摄影不仅使摄影语言在功能性上得到了突破,在用相机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上也具有世界意义。
  【关键词】集锦摄影;影画合璧;当代摄影艺术
  一、集锦摄影的创作背景
  郎静山一生进行过多种的摄影创作,曾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但终其一生对中国摄影最大的贡献和毕生精力的投放,并获得国际认可的摄影创作均在集锦摄影上。
  (一)集锦摄影创作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期,郎静山开始试验创作集锦照相,其时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正遭受丧权辱国的命运,郎静山等文人志士在中国节节退让的当口用各种方式试图努力挽回祖国的尊严。虽然我们从摄影的本体论上来说,集锦摄影确实有悖摄影本质。但是在特定的时代,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确实为中国在世界摄影历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对中华民族文化在特定的时期具有别样的意义。
  (二)自身身份背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集锦摄影
  郎静山出生于1892年,其父是晚清文人。郎静山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当他运用相机进行创作时,自然会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放入其中。郎静山说:“中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风景文物又是多么丰富,而照相因受机械之限制既不能同时表现许多不同的内容,对于不甚理想的境界,又无法去芜存菁;同时照相的取景镜头又极呆板,我就寻思一种能弥补这种缺点的技术来表达,最后决定采用中国画理成功集锦照相”[1]。他把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呈现于国际上,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为中西摄影艺术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曾评论说:“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在摄影上的第一人,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一般所谓的集锦”[2]。
  二、集锦摄影创作的思路及特点
  集锦摄影艺术手法上运用后期暗房拼接的方法,把拍摄的不同景物,拼置在同一个页面上,摒弃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运用中国古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达到犹如中国画的凝视感。
  过程为两步:一为前期拍摄;二为后期加工。照片通过多次曝光或者重叠得到。后期采用叠放,套放或者照片的剪贴等方法加以合成。
  集锦摄影内部精神是来自郎静山先生对中国山水画宁静致远精神的追求。遵从的文化精髓主要来自画论里南朝谢赫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集锦摄影用不同的山,水,树,花,鸟拼贴出一幅新的作品,作品的形式追求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图式,精神追求古代文人画家悠闲超然的情怀。 “随类赋彩”集锦作品采用单色,最求黑,白,灰的层次,达到类似古代山水画用墨着色的效果。“经营位置”郎静山先生在暗房里拼贴的时候,运用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方法。“应物象形”这正是摄影反应对象和绘画相比先天的优势。“骨法用笔”在摄影里寻找和绘画笔触类似的语言。摄影画面营造出文人雅趣的氛围。
  三、对后世摄影创作的影响
  (一)对“影画合璧”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80年代陈复礼的“影画合璧”无疑是沿着郎静山的“集锦摄影”走下来,对中国古风意韵的探讨。
  “影画合璧”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达到的即视效果和集锦摄影无几。创作者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
  陈在郎的基础上进行了另一步的创作思考,就是在集锦的基础上继续对照片再次创作。在完成的照片上请当时知名的画家在照片上继续作画,摄影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张新的摄影创作。
  在吸收和继承前人的观点时,陈复礼进一步的创新点主要在完成的照片上,根据不同画面的特点,请出适合此画面风格的画家,对摄影作品进行再次创作,在上面题字或者绘画。把这样共同完成的作品称为“影画合璧”。1979到1990期间,他先后邀请了关山月,刘海粟等知名的画家共同完成摄影作品,例如他让黄永玉的仙鹤在松林间穿行,请韩美林在云海的照片上作画,制造出画面里马腾云架雾的气势。运用这种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照片。
  在笔者看来“影画合璧”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后世的摄影提供了一种创作思路,为摄影提供了多种创作的可能性。也给中国的影像市场带来了一个新方向。在摄影作品的收藏上,照片天生的可复制性,使收藏家对照片的认可度有一些打折,“影画合璧”这样的照片创作方式,让每张作品都变成了不可复制的唯一。这样的创作方式受到了中西方摄影界的肯定。香港著名的摄影家冯汉纪在《试评“陈复礼近作展”》一文中认为,西方的摄影法被陈复礼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还请名画家声威,我们姑且不论作品创造性价值,在收藏体系上已具有历史性的地位。
  (二)对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的影响
  80后摄影艺术家黄晓亮的个展《奇迹》,作品语言采用失焦、剪影、影子、黑白灰等关系,营造一个关于儿时梦想中似曾相识的幻境。
  艺术8创始人佳玥女士对此次展览的解读:要想领会黄晓亮的创作,就得愿意进入这间暗室,艺术家在里面通过复杂的工艺,制作出独特的图像,让它们从最初的黑暗中脱身出来。不要过分考虑这些图像的出处,而是应丢弃技术研究,接受加诸于每一幅图像上的黑色的分量。黄晓亮摄影中的黑白灰是通过在暗房中对摄影素材的堆叠产生的。黄晓亮也深知观众对他摄影作品的迷恋有两点,一是照片中高超的暗房技术,二是照片中的怀旧情结。这恰也是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吸引大众的原因。
  卢彦鹏的作品《空?气》,画面构成和取材方式和黄晓亮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卢彦鹏更巧妙的把摄影运用到装置中。把作品喷绘到镜面上,这些镜面放置在县衙后花园里,使作品和场景虚实相生,画面与镜子上留白的地方形成了有趣的观看体验,当观者在观作品的时候,通过镜子的反射可看到身后的古建筑和作品里的屋檐联系在一个时空中,虚实不可分,整个人融入画面的时空中。艺术家充满活力的空间想象力,拓展了摄影的空间语言。一张照片确实会随着它在什么环境下被观看而改变,正如桑塔格所说,摄影史上那张著名的照片—水俣,在照片上看小样,在画廊里看,在摄影杂志上看都会显得不一样。不同的场合暗示着对照片不同的使用,空间会赋予照片不同的含义,照片也会对使空间产生新的意义。照片的空间语言的探索在西方摄影史上也不是稀奇事,但卢彦鹏聪明在空间中运用了中国元素,可使照片产生新的阐述意义。
  其实和我们单纯的看黄晓亮和卢彦鹏两位80后观念摄影师的作品是技术上是20-30年代的集锦摄影,80年代的“影画合璧”是同一个语言的拓展。他们都摒弃了摄影的本体性,把相机当作画笔一样的工具,汲取不同的素材,运用高超的暗房技术,制作出黑白灰层次分明的图像,这些图像带有浓烈的复古意味,使观者回到遥远的某个时空中,调起了骨子里的怀旧情结。安格尔曾说:“摄影术可以归纳为一系列手工操作”福柯思考,如果恰如其言,我们在考虑这一系列的同时,应该问:手工操作系列也能概括绘画吗?绘画与摄影能否手尾相接地联系起来?能否把他们合并,交叉,重迭,交织,使它们相互超越和相互激励?我想福柯的追问,在集锦下来这一脉里似乎也可找到答案。
  四、结语
  郎静山先生的摄影在今天已经被国际认可,郎式集锦摄影在国际上被评论为“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艺术。笔者认为集锦摄影对中国摄影30年代摄影语言的开拓意义比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同时打开后世用相机进行创作的思路更是重要。
  参考文献:
  [1]丁彬萱摄影大师郎静山[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0.30
  [2]陈申.郎静山和集锦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99-100
  (作者单位: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
其他文献
【摘 要】舞蹈是我国在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当中都有着各自丰富的民族舞蹈,当中包含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和传递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强化对舞蹈生态与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舞蹈生态;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  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
期刊
【摘 要】单簧管《帕米尔之音》是中国单簧管作品中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是中国当代作曲家胡碧精在20世纪70年代以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笔者为了更加诠释好这部作曲,也跟随者作曲家曾走过的脚步亲自前往了帕米尔。带着音乐,带着作品,带着敬佩与崇敬感受着他的情怀。  【关键词】单簧管;胡碧精;帕米尔之音;散文  悠悠不尽,源远流长。自单簧管这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以来,国内很多演奏家、作曲家就为单簧管
期刊
【摘 要】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很多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已经植根于人们心中。在文化、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符号。为了将国际标准舞在我国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秉承国际标准舞严格的动作要求和审美特征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向全球人民展现了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标准舞,从而形成我国独有的国标舞品牌。《长恨歌》的基本形式是国际标准舞,
期刊
【摘 要】从表面上看,流行音乐从内容以及思想情感上与民族音乐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同,但是核心本质并不存在绝对的差异,同时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对民族音乐进行了很大借鉴。本文通过对两种音乐的系统分析和了解,针对将两者进行结合的问题展开了全面探讨,同时针对结合的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音乐结合;民族音乐;流行音乐  从传统观念视角,对音乐进行分析,总是将民族音乐视作音乐的主流,而流行音乐被作为非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从愉悦学生提升主体作用、专心教学增效主导作用以及师生共鸣构建幸福课堂三个角度详细阐述师德在舞蹈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最后简单阐释研究舞蹈课堂师德建设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师德;舞蹈课堂;积极作用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众纷纷向“钱”看,“抓经济、搞关系”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主题曲。受此影响,校园清纯气息内的“铜臭味”渐浓,一些教师也走上了做兼职、
期刊
【摘 要】在演唱过程当中音色的特点作为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属性,丰富的特性能够使声乐的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而满足受众者的审美爱好和情趣。美声演唱作为一种典型的声乐表演艺术,其在演出表现等方面都离不开音色的配合,美声的音色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文化特征,因此本文首先对美声演唱当中的音色特点进行概括,从而浅析不同的音色特点能够更好的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最终阐述在不同的美声音色下
期刊
中国戏曲最先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到了奴隶制社会便以巫舞的形式用于祭神。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俳优、优舞之后,戏曲便具备了刻意表演和模仿的性质。而汉代出现的以《东海黄公》为代表的角抵戏则更表明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逐渐形成。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踏摇娘》;唐代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的融合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表演于一体的宋杂剧
期刊
【摘 要】豫剧《苏武牧羊》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塑造的“忠、孝、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剧目以悲壮的情节发展,坎坷的人生经历,时代的民族融合构成了《苏武牧羊》“悲壮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苏武牧羊;情节;经历;时代  一、扣留异邦十九年,富贵不淫颂苏武——情节发展“悲壮美”分析  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之久,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词、抄本、乐歌、音乐等多有歌颂,众多剧种也都曾创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之所以选择海派书画艺术市场这个题目,是因为海派书画是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市场中影响较大的一个绘画流派,有非常值得研究的学术价值。本论文通过梳理“海派书画”形成的历史背景、艺术市场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市场的经济形态。我将举出代表海派书画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海派艺术家为例,对其.艺术家的身心经历及作品的市场行情进行具体剖析、总结。  在中国绘画史上,海派书画对近现代中国书画的影响非常深远。海派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现代城市不仅仅再是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城市雕塑作为社会进步的产物、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在城市构建与美化中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特别是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独特形式,公共性与艺术性尤为凸显。本文力图剖析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其在公共艺术审美中的价值,分别对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人文导向、审美价值进行阐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