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renma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书,要读出味道来。”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朗读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朗读,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学生应该是有很大兴趣的,但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读语文。朗读课文似乎更成为一项枯燥、机械、令人厌烦而又收效不大的活动,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激情也消失殆尽了。一篇新课文,上千字的名作名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一节课只花3--5分钟就算读完了,并称读懂了。这样,对作品深入了解了吗?作者的意图领会了吗?显然都没有。仅仅3--5分钟的默读,充其量是粗浅地了解文章的大意罢了。对课文味同嚼蜡的分析,把作品的精华就滤掉了,学生对课文自然而然的没有兴趣了。这种低效的、消极的朗读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的语文课堂慢慢陷入“无朗读”、“喜默读”的怪圈。
  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投入到其他学科的怀抱中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深受影响。
   那么要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只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诵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体会,语文朗读的教学可采用以下的几个步骤来进行。
  1、老师范读。在开始教新的课文时,老师一定要自己先范读课文,不能用录音带来代替。在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学生注意语音的异读破读、重音的停顿、节奏和韵律、语调的抑扬顿挫。
  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对课文内容不作讲解分析,而是我自己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我注意了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朗读中欣赏到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达到了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如果单纯地只讲字词句,不仅味同嚼蜡,更是一种浪费。
  又如,《行路难》的一开头,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我用欢快的语调来读。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我用沉郁的语调来表现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诗人的情感急遽变化交替,我也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出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我读得短促,传达了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我又用高昂乐观的调子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由此可见,范读很重要。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到课文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注意。好的范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磨灭。
  2、学生自读。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已大致清楚课文的感情基调了,那么他们可以自己试着去读全文。这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课文的语言环境。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不少的教师就是不注重学生的自读,只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在读时要求应读准字词、读稳节奏、读出情感。
  3、有重点地读、反复地读。这种方法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比如有些课文太长,不一定要读全文的,那么在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时,老师范读一下,或指导学生去反复诵读重点段落。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是很理解时,也应多去读课文,这样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我在教授这课时,指导学生朗读,反复去诵读,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又如在《范进中举》中,当范进中举前去借盘费,胡屠户是什么“现世宝”、“烂忠厚没用”、“尖嘴猴腮”,把范进骂了个狗血喷头;中举后,称范进“贤婿老爷”,恭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先前说自己“倒运”,错把女儿嫁给范进;而后又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先前在范进面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现在却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在讲授时,我引导学生去朗读第一、二段和第十一段,通过这种对比朗读,使学生更好的看清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庸俗、势利的嘴脸。
  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了解读的本质,让“读”的学法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课堂回归书声朗朗、情意浓浓;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的读学中成长,在快乐的读悟中走向成功。朗读不只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而是在融入读者对文章的剖析、理解、评价后赋予文章新的艺术生命的再创造。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必备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语文教学中认认真真的朗读教学,乃至诵读,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一定会提高初中语文成绩,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其他文献
小学高年级数学对在学的小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尤其一些在小学低年级时数学就不怎么样好的后进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难度的增加,因材施教的措施更不上,就变得对数学越来越没有兴趣。即便对教学者而言,也存在着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所学者在整体上都有一个质的进步。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需在这几方面下功夫。  一、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学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要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就能
由于篮球意识的提高取决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模仿,但目的性不明确,容易受其它不利刺激的干扰,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将来再改就比较困难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
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可以不用言语,而借用手势、表情之类的动作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就是人类的无声语言——体态语(body language or nonverbal language)的妙用。体态语言是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站位以及着装打扮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对体态语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曾经研究过行为的表达方式,而对体态语言的正式研究是从1872年达尔文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作文教学正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二OO一年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关于想象作文的要求,把“想象作文”和“记实作文”并提,将培养学生的想象
【摘要】“体校”是以体育训练为主的学校,德育一直是教学教育工作的难点。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运南业余体育学校为例,探究“体校”德育工作的策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体校;德育;研究;策略  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简称“体校”,最早源于1955年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的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目前,“体校”仍然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 ,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
【摘 要】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高考数学试题中的一个考试热点。高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数列知识主要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些数列的一些性质在高考数学中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而且能够和其他一些知识一起组合成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试题。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列在各种考试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高中的数列应用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应用问题。如果在实
【摘 要】本文着重从“巧设问题,激发求知、准获信息,发展智能、科学探究,提升能力、把握因果,派生新疑”四个方面阐述了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解决 初中化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早在《学习等级分类》一书中明确指出:问题解决是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组计划并加以综合运用的学习。从现代教育观点看,问题解决就是以问题为切入口,以信息的获取、组织、加
【摘 要】农村初中后30%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对于提高农村初中办学效能,满足农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实现均衡教育,落实课改理念,意义重大。农村初中后30%学困生比例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统计数据和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分析造成农村初中后30%学困生的内外因素,从学校管理、教师、学生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后30%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转化效果。 
【摘要】简洁性是数学的最基本特点,也是最突出的表现,看起来越是简单,往往越是蕴含了深厚的东西。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从简洁、朴素的角度出发,审视数学问题的结构,分析数学问题的特点,转化数学思考的方向,常常可以获得简洁明快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简洁美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如何使课堂教学简洁、热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