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悬一线,手术还是不手术?

来源 :家庭之友·爱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o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的一天,半夜从外院转来一个小女孩,被父母抱到病房时脸色苍白。门诊超声考虑肠套叠,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病。
  这个孩子发病时间很久了,肚子胀,脸色苍白,肚子可以摸到长条的包块,不哭也不闹。看过孩子后,我觉得病情已很危重,完成手术准备后就马上进了手术室。
  手术开进去,里面的情况和术前判断一样,肠套叠,而且是小肠套叠,一种更少见、更难复位的类型。套入的肠管长达一米,这一米的肠管呈暗紫色,只有局部稍有点血色,肠壁上还有一个息肉样肿物,这个直径不到两厘米的肿物就是诱发肠套叠的元凶。看着这样的肠管,我对助手说恐怕留不住了,得切。
  也就是在量完肠子这几分钟后,原先暗紫色的肠子有些红润了,解除压迫之后,肠子的供应血管恢复了血流,已经缺血的肠子似乎渐渐开始缓过来。
  这时候我开始犹豫了,切,还是不切?切的话,不用担心后期肠坏死的问题,不需要做两处肠吻合,但是孩子将失去一半的小肠,可能导致发育落后。不切的话,现在不太好的肠子术后出现迟发坏死风险不小,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在切除肿物及肠壁破口两处肠管后还要做两处的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要增大至少一倍。
  在肠管可疑坏死的情况下,切除肯定是符合原则的,我可以很坦然地跟家长交代,这个肠子留下来风险太大,为了安全,还是切了。哪怕术后真的出现了短肠综合征,肯定也怪不到我头上来,因为没谁能保证它留下不会出问题。切除对孩子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对手术医生来说肯定是更安全的选择。
  在肠管有存活机会的情况下,不切除肯定也是符合原则的,在肠管颜色红润,血管有搏动的情况下,留下来肯定也没有错。如果留下来的这段好了,皆大欢喜,孩子保全了几乎全部的肠管,医生也会很有成就感。但如果又慢慢坏死了,那将导致大量毒素吸收,甚至肠穿孔,就可能要了孩子的命。真要出现这种情况,医生自己的挫败感什么的就不提了,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孩子手术后死了,家长即便不和你拼命,也很可能大闹医院,索要巨额赔款,自己也可能一辈子在医院抬不起头。
  切或者不切,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医生自己的命运。
  当然,作为一个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外科医生,对这种状况已经习以为常,这些分析也是条件反射一般在脑海里瞬间完成。虽然套叠肠管切或者不切可以犹豫一下,但长有肿物那一段肠子是必须切除的,切那段肠子的时间正好也可以作为肠管血运的观察期,所以,我毫不犹豫就开始动手离断肿物所在肠管对应的系膜了。几分钟后,系膜断好了。这时,再检查原来发黑的肠管,肠管竟然已经红润了,虽然肠壁仍然水肿,但肠管颜色和正常肠管几乎没有区别,系膜血管也在搏动,面对这种肠管,我敢肯定绝大部分医生都下不了手去切除的。我和助手都长出一口气,终于不用把孩子那么长的肠子切掉了。
  手术后,孩子回到病房就持续发烧,体温就没低过38.0度,心率快,肚子胀。术后第三天,孩子的状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已经有休克早期的表现,于是转入了ICU。可病情仍在恶化,休克症状越来越严重。在术后第五天清晨,我们一致决定再次手术。虽然这种病情下再次手术的风险极大,但再次剖腹探查恐怕是孩子唯一的希望了。
  在五天之内进行第二次手术,很多家长都无法接受,但孩子的父母没有任何质疑和怨言。一是家长知道孩子来的时候已经很危重,而且术前术后都交代过再次手术可能,各种预后的可能性都做过很详细的沟通;二是孩子父母确实通情达理,对我们有着充分的信任。家长没有任何怨言地签了同意书,然后默默地看着我们把孩子推进了手术室。
  第二次手术,虽然术前也猜到各种可能性,但目睹了里面的情况仍是让我如坠深渊:肠坏死,第一次被套入的那段肠子已经完全坏死了,坏死组织释放的大量毒素以及并发的感染,是导致孩子术后病情持续加重的罪魁祸首。我们只得把坏死肠管作了切除。
  走出手术室,我心情沉重地向家长交代了手术中的情况,并告诉他们第二次手术虽然做完了,但因为孩子之前的感染太严重,术后恢复仍然不容乐观。也许是见过听过太多医闹,孩子父母的表现真是让我动容,除了感谢我们的抢救,没有一点猜疑,没有一句质问。这种信任反而更让我心生愧疚,虽然我当初也是想着为孩子好,为了给她多保留一米的肠子,但现在事实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不但没有留住肠子,还将孩子置于命悬一线的境地。我只能在心里暗下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把孩子救回来。
  再次手术后,病情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趋势,术后两天心率都维持在200次以上,由于炎症介质影响了血管的通透性,孩子全身水肿,眼睛都没法睁开,肚子胀得像皮球,感觉死神就蹲守在她旁边等她咽下最后一口气。那段时间,内疚、担心、恐惧、焦虑时刻折磨着我,根本睡不着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ICU查看她的病情变化,值班时只要空下来就守在她的床边,盯着监测指标的波动,盼望着奇迹降临逆转病情,但奇迹迟迟没有出现……
  接下来的好几天,每天去检查这个孩子的时候,都是孩子妈妈默默守在ICU门口,看到我就跑过来询问病情。我问孩子爸爸怎么不来了,她说这段时间因为孩子生病,他一直没开出租车,损失了很多钱,现在孩子住在ICU里面,看不到孩子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去开车赚点钱交医药费。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叹,为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感到庆幸,也为自己能遇上这样的病人家属而庆幸。
  也许是ICU医生和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终于,在术后一周,在我已处于绝望的深渊时,孩子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的迹象,渐渐有了排便,心率逐渐下降并平稳,全身水肿慢慢消退。她在术后十几天后出了ICU,回到了普通病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孩子完全恢复了健康,恢复进食后也没有出现短肠综合征的症状,顺利出院了。
  出院那天孩子父母对我们医护人员都千恩万谢。见证了整个治疗过程的护士说,她的恢复比以往任何一个孩子的康复都让人高兴。
  虽然我们帮这家人申请到了一万块的救助基金,到出院的时候,仍然欠了三万多元,没有人和家长提欠费的事情,我们默许孩子出院了。也没有人去催过账,三个月后家长自己回到医院把所有欠账全还上了。整个治疗过程历时近一月,历经艰险磨难,但结局很完美,还有些感动。
  回过头看,从医以来,做过的腹部手术自己都数不清了,但迟发性肠坏死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果重来一遍,我能否作出不同的选择来避免这次术后并发症?恐怕未必。
  医学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多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开刀或者不开,开了后会发生什么,需不需要再开,什么时候再开,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医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估算,根据概率的大小,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去做出决策。决策正确率的高低和医生的素养、训练有关系,但很多时候也和运气有关系,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人就会犯错,水平最高的医生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正确率,但永远无法保证不会犯错。
  对这个孩子,如果第一次手术中评估是100%可以存活或者会坏死,那都不需要犹豫就可以做出选择,但现实是医学问题大部分时候都不是100%,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60%对40%,甚至51%对49%,又该如何抉择?哪怕是99.9%对0.1%,会坏死的机会很小很小了,但谁又能保证不碰上了那0.1%?发生了对病人说就是100%,如果病人和医生一样可以认可那0.1%的风险,我相信所有的医生都愿意去冒这0.1%的风险去争取那1米多的肠管。99.9%的正确率对医生来说是很好的成绩,做1000个手术,999个都没有问题,但剩下的那1个出问题了,就可能让一个病人失去生命,我想也没有医生愿意看到自己的病人出现问题甚至死亡,绝大部分时候,医生和患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战胜疾病,患者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是剑拔弩张,医患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一方面患者经常质疑医生的医疗措施是不是掺杂了自己的私利,只要有了不好的预后,不管医生是否有违诊治规范,都讨要说法,甚至诉诸于暴力,以致杀医血案频现。另一方面医生为了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多做检查,不敢采取有效、对患者有利但可能要冒一点风险的措施,或者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干脆让患者自行去选择方案;不敢收治疑难复杂、预后不好的病人,远离有猜疑行为的病人,结局就是医患两伤。
  而这个故事里,我认为,正是因为家长的宽容,才能让我们正视治疗中的失误,全心全意投入到救治中去,也正是因为医患之间完全的信任,才最终携手化解了诊治过程中的一个个危机,争取到了每一份希望,战胜了死神,挽回了孩子生命。
  (作者系深圳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医生)
其他文献
你可以观察,那些让人感到气场舒服的女人,无不是和颜悦色的女人,遇事不急不火,说话悠然。所谓贵人语迟,不是说得晚,而是说得慢。急了就容易弄砸关系,就容易急赤白脸,这样的脸,能好看吗?  微笑是大舍。你逢人先微笑再说话,看看效果如何,在婚姻中亦试试。爱人回家晚了,正忐忑着呢,你试试一边微笑一边递拖鞋;爱人批评你时,你笑呵呵地说“我以后注意”,估计比当场回敬对方难听话要舒服多了。  一位女友说,她爱人总
期刊
大部分理财,少数投资,极少数投机  对大部分人来说,投资的第一步,是先确定自己是“理财者”还是“投资者”,或者“投机者”。用金融术语来表述,就叫风险偏好。简单来说,“理财者”、“投资者”、“投机者”正是“风险偏好”由小到大的三种类型。判定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很简单,不问收益,先问亏损。请自问:我能接受亏损吗?能接受多大程度的亏损?  按照我的一般经验,85%以上的人会表示完全不接受亏损,而10%
期刊
对居家过日子来说,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遥控器的电池没电了,阳台上晾晒衣服的绳子断了,等等等等,可谓都是小事、琐事。别小看了这些小事,它们足以影响你的生活。灯泡坏了,你不赶紧换一只,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下水道堵了,你不赶紧维修,就只能任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遥控器的电池没电了,你不赶紧换一副新电池,电视机和空调,就可能打不开,转动不了;晾衣绳子断了,你不赶紧重新拉一根绳子,洗的衣服就可能无处晾晒。 
期刊
面对还不那么成熟、不定性的男友,该如何继续感情,看看一个小女子的回答吧——    我是个很孤傲的女生,有些被动,用高傲武装自己。  大四上学期,我选了一门纯理科的选修课——统计学。就这样,我遇到了苏贺,一个与我生活圈子完全不重合的理科男孩。  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苏贺,后来发现这个戴着耳钉、打扮有些嘻哈的男孩总是坐我后面。几节课后,他开始找话跟我说,然后,我们就有了交集。  我还记得那年10月,苏贺
期刊
眼角膜真的很“娇气”,经常揉眼睛、配戴不合适的隐形眼镜、使用不合适的眼药水、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光污染,都会让它“大发脾气”。当日历翻到6月6日,让《家庭之友》带着你,一起爱护你的眼角膜!  在很多人看来,让角膜很受伤的方式无非就是看电脑、看电视时间太长造成的,但其实伤害眼角膜的行为远不止于此,一个简单的揉眼睛动作,抑或顺手拿起开封超过45天的润眼液,都是伤害眼角膜的“凶手”!从爱眼日开始,保护你
期刊
我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忠实粉丝,每期必看这个节目。看过几百期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孩们往往会挑“对自己最好的那个人”;而男人一般会选择“心动女生”,哪怕冒着被拒绝的危险。在这些有趣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女人喜欢找“对我最好的那个人”,男人则喜欢找“我最喜欢的那个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女人是情感型生物,男人是理智型生物。男人往往目标准确,效率很高,看清需要的东西就毫
期刊
2010年10月的一天,我从学校接小乐放学。上海的“中秋”还透着微微的暑气,小乐一路都在不停地说。这一年,他刚上小学,每次放学回家,都会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学校里的新鲜事。  不过,我没什么心思多听,诊所不停地打电话,催我回去。真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是怎么想的,3点半就下课。我拉着小乐上楼说:回家就写作业,不许看电视,不许上网。妈妈一会儿下了班就回来做饭。  小乐挣脱我的手,一边往上跑,一边答应着。可是跑
期刊
主持人鲁豫几年前与她的前任洋老公离婚时说过,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不能一起分享了,所以选择分开。  她的话固然有理,但我觉得夫妻之间,不仅仅要共同分享,更重要的是彼此分担。  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只承担分享,而不负责分担,那样的感情长久不了。我的一位女友,她是个超级能干的女人,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男人想搭把手,她却嫌他做哪件事都不入她的法眼,碗刷得不干净,孩子带不好,拖地像写大字……男人只有
期刊
没有一个父母不期望孩子安全。但当今社会风险很多,有时防不胜防,父母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教育孩子自我保护。接二连三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血案,让不少父母陷于焦虑,不许春游,不许独自出门,甚至十四五岁了还要家人接送。父母如何把握分寸,既让孩子平安长大,又能在他需要锻炼的时候放开手脚?一个父亲的教子心得,也许能给您提供参考。    这件事发生在我儿子吴牧天15岁时。那是一个周末傍晚,他和两个同学买好圣诞节班级
期刊
如果将儒家“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的主张,运用到居家过日子中,就能卸下心灵的重负,轻松持家,过从容恬然的日子。  中庸之一:不要强求老公出人头地,但也不能让他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老公出人头地固然不错,但是当今世界对成功男人的诱惑太多,稍一闪失,就会带来许多麻烦。既不为老公仕途不畅、“钱”途不旺而烦恼,又不能让老公当缠树的“青藤”。让老公忙得充实,忙出自尊,使家境殷实,吃用无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