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智慧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人生智慧是中国传统人生智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注重仁与礼、注重厚德载物、刚健有为、讲究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儒家在人生智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定位与取舍,以及人的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探索。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其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论述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并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生智慧;仁;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儒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人类文化蓝图。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人类文明的碰撞和民族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文明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掘儒家人生智慧,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和困惑。
  儒家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哲学最高境界的体现。儒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注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构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探索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之学或天人关系。在古代,天人关系主要是探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关注天人关系是探索儒家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儒家的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精神和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生的价值追求。
  纵观先秦到明清时期中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可谓是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有《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观点等。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主张天人和谐。在他们看来,天人是和谐的,天道与人道以及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意思是说,无论事物呈现怎样的高深莫测,都要深入的探究。这样才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这种“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万物,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依然面临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处事,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人生哲学领域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对待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儒家主张“修己以安人”,即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促进人际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人际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仁”的精神是儒家人生智慧的象征。“仁”既是道德规范,又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重迁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浓烈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儒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和谐,“和”与“中”在儒家文化中意味深长,在《论语》,中有“和为贵”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以礼的作用来保持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价值的思想,纠正错误看法,不盲目行事,力求公平正确,这就是“和而不同”的观点;而小人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会随声附和,这只能是“同而不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阐述了对古人对和谐关系的追求。宋代张载的《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有对立面,两者是有矛盾、有斗争的,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仇必和而解”中体现了儒家人生智慧,以和谐的方法来解决争端,消解矛盾。这种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行事圆融,不走极端。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适当的“度”,处理事情,要合乎“度”,所谓“庸”,就是传统、规律,是实现“中”的规律法则和途径,也是“中”的最高表现。中庸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处世艺术。儒家文化所蕴涵的“和”、“中”的人生智慧,为我们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对儒家人生智慧理想与目标的最佳表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情怀。
  总之,儒家人生智慧,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实现、解决精神的寄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应更加需要汲取儒家文化和人生智慧。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冯友兰.论人生中的境界[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96.
  [3]易中天.中国智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吴瑞环(1982-),女,山东菏泽人,哲学硕士,中学二级,西藏民族学院,研究方向:先秦哲学。)
其他文献
著名的教育学者班巴斯坦说过:“学生可以在作业当中获取到最佳的学习成效。”可见,作业对于小学生学习的辅助性是非常大的。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
<正>人事档案就个人而言,是个人身份的一种象征,就单位而言,是为组织人事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往往忙于应付日常繁复的行政事务工作,
网众传播时代,学校中的群体和个体对工会的需求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个体越来越重视工会文化的建设和工会工作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旨在网众传播视域下从学校工会文化建设的现
《玩转众筹》是全球首部按照众筹模式,来剖析众筹市场全貌,指引众筹实践的工具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接地气、实用、可操作的“众筹实践手册”,让读者从零开始学习如何做“众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中小学时期是求知欲旺盛时期,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有浓烈的兴趣,如何将其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关键一环。1.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
新课改以来,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
现阶段教育领域越发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质疑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学生拥有了质疑能力,不仅可以深入的探究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因此,质疑能力对于学生而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艺术影响下的的受众沟通方式及喜好的变化为切入点,进而谈到影响着数字设备的界面设计这一虚拟环境下的类扁平化风格。提出融入地域性文化的东方美学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