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乡村,怎么玩?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发展旅游,似乎是摆在每个村干部案头上绕不过的一个命题。“有条件要搞旅游,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搞旅游”,仿佛成了乡村的金科玉律,结果可能最终落得个劳民伤财,旅游还没搞起来。但是,在种类明目繁多、体验良莠不齐的乡村旅游热潮下,我们发现仍然有一些好的旅游项目,站在比旅游更高的高度上,在积极尝试、探讨着各种乡村旅游的可能性。或许,其中的某一个,就能带动乡村的旅游市场发生变革。


从2011 年起,腾讯基金会在贵州省黎平县展开基层调研和实践,并选择黎平县铜关村设计捐建以社区营造原则为核心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2015 年8 月,完成基于腾讯移动互联网核心能力推动乡村与城市的连接模式设计,推出“为村开放平台”。图为黎平县铜关村的一座廊桥。

  为村
  连接·为乡村
  2009年6月,腾讯基金会在贵州和云南启动了为期五年的“筑梦新乡村”项目。虽然一开始就选择了“授人以渔”的方向,但走的还是“捐资助学”的老路子。所以从2011年起,一个更清晰的脉络被梳理出来:农村发展的整体滞后,是由于“失连”造成的。为谋求财富,乡村中的青壮年开始向城市迁移,这引发了乡村的空心化进而造成情感的失连,同时也加剧了留守者与信息的进一步失连,更加剧了乡村与财富的失连。在这三个失连相互影响下,日益消磨着乡村的活力。腾讯基金会发现,乡村失连问题单独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都会因遇到其他短板的掣肘而收效甚微,有没有可能通过“连接”,为乡村失连寻找一个更系统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实验,在线下就从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开始进行切入。腾讯公益基金会投入一千五百万,用了三年时间,在黎平县铜关村设计捐建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为了做这个事情,我们还孵化了四个机构,其中包括施工、经营、土地流转等几个合作社。在实际的经营中,村民可以根据信用评分来入股,入股的村民可以参与项目的分红。目前他们还没有能力来经营,还是我们的微型企业来代管,我们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有能力的村民来管理,最终我们会把这个博物馆捐给村子里的合作社。
  生态博物馆在2015年7月落成,到2015年年底,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接待了四十批次一千七百多人前来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展示服务体验的机会,即便村民什么都不会,只要他们能够维护这个村庄,都能参与信用分红。博物馆不是一个单一的旅游项目,而是一个整体的社区营造项目,我们通过这个项目把村庄变得更美好,尊重传统、回归原生态,同时这种回归又能创造财富,旅游只是一个表层的东西,因为旅游发展了,大家才知道原来文化也能被尊重,文化也能变成收入,要保留、传承我们的文化。
  


  经过这次铜关村的实验,腾讯在2014年9月重新进行了项目梳理,把项目升级为“为村”,Slogan就是“连接,为乡村”。我们在2014年11月的时候让铜关村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移动互联网村,让移动的4G基站进入了铜关村。移动公司也赠送了村民每个月免费的流量,以培养村民的使用习惯,同时,中兴公司捐赠了一批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可以在网络中传唱侗族大歌,可以把家人的照片发送给远方打工的亲人,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外界得知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乡村,也可以把村民生产的优质茶叶、刺绣、银制品和油料产品等销售出去,村里发通知也可以用微信发送,一秒钟就能让村民们知晓。
  腾讯“为村开放平台”将从贵州出发,为全国更多的村庄提供与时代连接的接口,为村庄创造更多的连接场景,连接更多的外部资源。“为村”做的是连接,而不是做生意,不是你直接开个店,或者你有一批货要卖,就帮你卖一批货这么简单,而是我们希望让你了解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你可以使用这个平台来连接情感,也可以使用这个平台来连接信息,也可以连接财富。我们花了三年的时间在铜关村搭建起了这样一个平台,但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让一百个、甚至是更多的乡村能够成为下一个“为村”。
  村跑
  “最美乡村”是最重要的载体
  2014年我们去武夷山考察时,发现当地有个叫五夫镇的古镇,是“朱子故里”,朱熹在那里生活了五十年。当地的政府一直想推广,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我们到现场考察过之后,觉得像这样的古村落是真正符合我们想象的,既有古厝、古民居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沉淀,也有像荷花池水稻田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两年,跑步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很热门的城市运动休闲方式,我们就考虑能否用这种方式,组织一批人到乡村去看看,既看看那些与城市里不同的风景,也能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所以当时一拍即合,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试试看。当时不知道村跑能做到什么样,直觉应该是个不错的形式,用跑步的方式带大家去乡村玩。
  


  


  第一站村跑,我们设置了10km和21km两种赛程,10km是针对那些平时没有锻炼习惯,抱着去乡村旅游的想法的人,而21km则更具有挑战性。虽然第一站的条件比较简陋,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参赛者觉得我们的形式很好。他们第一次在乡村里跑步,跑过朱熹的学堂,跑过了宗祠和古厝,也跑过大榕树、荷花池和水稻田。而在村跑中不能不提的,还有“村宴”。在我们看来,去乡村旅游,吃也是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五夫镇,我们吃了传统的“朱子家宴”,据说这是几百年来朱子传下的宴席形式。此外,当地旅游局和镇政府也提供了当地的土特产作为礼品发放给参赛者。对于第一次到乡村的城市参赛者来说,他们觉得收获很多,不仅是美食、美景、包括丰富的在地体验。   迄今为止,村跑已经举办了六站。从最初的五夫镇到2015年年底的金门琼林村跑,每一站的村跑都让我们对它的定义更清晰一些。村跑的载体是乡村,乡村最重要的就是生态环境、人文风貌。我们的赛道是村子里最普通的土路、吃的是和村民们日常的饭菜,见到的是村里几百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才是一个乡村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在乡村的筛选上,我们有一套标准,有一些村庄可以出得起举办赛事的钱,但是他们软件条件不过关;很多古村落在发展中缺乏保护被拆除了,只剩下新农村,“最美乡村”的载体就没有了;有的村子有自然景观,但是历史文化载体不够突出;对于我们主办方来说,我们宁可减少收入,也要选择到符合我们心中最美乡村的标准。但是中国的古村落保护得比较完整的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就势必会增加很多我们的成本,交通、接待能力等等。我们也想去推出一些很好的乡村给跑者,我们需要在这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太快,很多是新农村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农村,我们在跟当地村镇沟通的时候,更希望他们保留原汁原味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真正乡村的魅力所在,也是城里人想来的地方。“村跑”就像搭建了一个桥梁,不仅让城里人能够接触到传统的乡村,也让农村里人能够把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展现给城里人。
  我们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每做一站村跑就形成一条旅游路线,我们希望这条旅游路线能够固定下来,做成线路图放在村口,成为村民或是后来的游客们运动或是旅游的路线。跑一百站,就形成一百条旅游线路,一百个民宿点,这些都能成为这个村庄的产品,而这种产品都是不可复制的。
  牛游果
  让最土、最原味的体验得以延续与发扬
  我们当初对牛游果的想法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到别人的生活里去看一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旅行,而是在地人分享他们的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取一定的收益。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是,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一种互通的关系,就像是一条路,一边是山里的这些人,另一边就是这些对于乡村、对别人的生活有好奇心的旅行者。
  我们以乡村、原生态的地方作为目的地,集中体验比较有当地风情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就是在地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第一期的项目中,大理的程阿姨每天就是过这样的生活。程阿姨家就是一个传统的白族人家,去了之后你会发现,跟着程阿姨过的就是一个普通白族的生活,种植生活食材、随手在院子里捡几块石头就能生起火来,打一桶冰凉的井水洗手,随意摘一些野果,还能带你去赶集,就像是每一天都在这里度过一样。这个体验是我们在城市里体验不到的。
  


  


  


  当地农民的年收入都不高,像程阿姨,她除了种地、给人当保姆以外,没有别的收入,她所有的生活来源仅靠这些。我们这种方式完全是可以帮助她的,8个人在程阿姨家吃一顿饭,费用可能就只有两百块钱,其实对城里人来说这个费用并不高,但是对她来说,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来换这两百块钱,这件事情没有改变她太多的生活,还能为她带来一些生活上的补助,是个很好的事情。对于她本人来说,也是非常乐意的。在牛游果上线的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她就有了三次体验,所以未来我们还是很看好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旅行者和在地人慢慢摆脱这种过度的景点式开发,因为景点式开发很难让当地人获利,很多人享受不到景点改造给她带来生活的改变,反倒让她的生活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就在考虑,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良性的改变。我们也不知道现在做的这种方式是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
  这种方式像是建起了一条路。农村为城市人提供的,是体验一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人造的景点,这不是教科书式的旅游,而是鲜活的旅行体验。而对于乡村的人来说,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不影响他们生活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的方式,我们没有马上修建一条马路,去建造客栈,去制造噪音或是其他对于乡村的冲击,但是我们给他们一个了解乡村的途径。现在通过牛游果预定服务的人,都是比较优质的、有一定旅行沉淀的旅行者,优质的客户也会带来优质的改变,也希望优质的乡村文化能带给游客们一种优质的体验。我们希望牛游果能成为这样一粒火种,改变传统旅游行业,告别不合理地消费当地资源、威胁当地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旅行开发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最大化尊重当地环境、让最土最原味的体验得以延续与发扬的可持续旅行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贸易条件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中国高贸易依存度背景下,研究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因素显得非常必要。该文依据2000年1月~2010年10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汇率、对外直接投资与价格贸易条件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汇率、对外直接投资在有关价格贸易条件的VECM长期协整回归中是联合统计显著的。汇率是价格贸易条件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
[摘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以《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为依据,通过对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现状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理念和具体措施,维护和展示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消除提名地内不利于保护或遭受人为破坏的因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泰宁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保护管理 综合整治  
期刊
[摘要] 通过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水质影响因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单元处理能力的评价,结合红庙岭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跟踪探索和经验总结,提出扩容改造的工程技术方案。该方案结合国内外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实现渗滤液处理的成功范例,提出建设生态滤床处理设施实现尾水深度处理的工程技术方案。方案对探索垃圾场退役封场后渗滤液生态循环处理的途径,以及对渗滤液的污染防治具有参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城
期刊
盘龙河  1  一去千里,向南,向南的雄心亘古不变  你的蜿蜒,是游子的柔肠  肚中装着不舍,你的蜿蜒是为了  多看一座山川,一片村庄或城市  于人间烟火中,获得抚慰。或者  将一片乐土养育,沿途的麦子和稻谷  蓄着黄金——有你的体质  2  那些蹚过流水的人,都曾获得洗礼  在南高原,他们是神庇佑的子民  是大山的儿子  他们的歌声中有云朵的部分  月光下越过石头的水声柔软  如梦境,是南疆所有
期刊
资本下乡,曾经是各个阶层都欢欣鼓舞的事情,如今随着乡村复兴热潮,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实践探索,人们开始对“资本”抱有谨慎态度。开始思考,村落是否需要大资本的进驻,当地政府和村民能否和大资本平等对话。甚至有人开始反对资本下乡,有“谈虎色变”之势。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在乡村复兴中的作用?  刘昭吟  乡村需要与资本健康对话  进村的资本要的是什么?这是关键。占有稀缺性资源获取增值利益,是资本的本能冲动
期刊
庚子年  我们过了一个不平常的春节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如恶魔般在中国大地肆虐  新冠病毒用它狡猾的魔掌侵蚀着  正在为实现小康梦而奋斗的人民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党中央坚强领导 总书记亲自部署  全国人民立即行动  义无反顾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  市场 要保障供给  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衣食住行  此时 我们的市场监督管理干部犹如离弦之箭  以雷霆万钧之势  迅速投入到各
期刊
身处伟大的时代,必然涌现出感人的故事和时代的精英。就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从油墨书香中触摸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灵魂,看到了他心系群众拼命干的伟岸身躯。刹那间,他好似从字里行间里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友善地打着招呼,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他立起来了、活起来了……不难看出,作者张宪富正在用他的真心真情抒写伟大的时代,娓娓道出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  纸片村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是
期刊
家,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家,是人类心灵的驿站,是情感世界的芬芳;家,是出门时父母的叮咛,是进门后的絮叨;家,是下雨时的雨伞,是寒冷时的火缸,是那平凡日子里挂满屋檐的一串串苞谷和辣椒干。家,就是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床。有了灯,就不再害怕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屋檐,就不再害怕风吹和雨打;有了床,累了,倦了,困了,就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甜甜的睡上一觉,做个长长的美梦 !  为了这个家,
期刊
老房子的活化,一直是区域复兴的重要动作,它们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居所和资产,更是重新焕发当地聚落活力的关键因素。建筑师、设计师、创客、乡建人士,甚至资本热钱纷纷关注老房子,让这些被主人遗忘的老居所重新焕发活力,积极参与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来。它们更多地以咖啡馆、民宿等文创消费场所的面貌出现,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老房子的活化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活化的关键到底是什么?过度的商业化是否背离了活化的初衷?2.谢宅
期刊
在乡村复兴这面旗帜下,相当活跃与吸引眼球的应该是曾经高冷的建筑师们,他们永远奔袭在时代的浪尖上。面对更加复杂、敏感、脆弱的乡村,他们曾经在都市中积累的专业和技术,无法按部就班。他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本身的问题,还有村民认同,文脉保留,老宅活化……新的评判标准正在生成,而实践只能一步步慢慢摸索。如今,建筑已经和乡村复兴这个命题紧紧捆绑在一起,那么,建筑师们在乡村中到底应该怎么做?      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