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liangh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融合,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首先课件出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两个人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地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直观展示两人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的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剪拼操作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結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容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推导,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景。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度。例如:在相遇问题中,用两物速度之和乘两物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0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行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线段,即速度和。走了10分钟,有10个这样的线段,它们的总长度就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障碍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生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而小学数学中算理、法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因此,教师要巧妙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时,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发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包含18和30的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但许多同学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追问:为什么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质因数?教师这一问,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堵塞,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闪动18和30 的公有质因数2和3,去掉一个公有质因数3,是不是能得到最大公约数?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剩下的2虽然是18和30的公约数,但不是最大公约数,这时学生感悟到少一个公有的质因数是不行的。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交换角度,另辟蹊径发现新的见解。
  六、利用多媒体课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全社会的诟病,学生怕作文、不会作文的案例俯拾皆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要求,我校立足儿童、立足作文教学实际,引领教师观摩课例,理性反思,明晰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1.缺乏精准的习作知识教学。2.缺乏用心的精准指导。引领教师充分认识习作知识和精准指导的重要价值之后,学校从“重构模式、读写联动”两个方面着手,落
期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白永洁:设计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并组织实施,访谈调查,审查资料,撰写文稿;鲜晓华:发放并回收问卷,采集并录入数据;杨敏:调查、访谈,发放并回收问卷,采集并录入数据,整理资料;刘丽华:采集数据,整理资料;鲜淇薇:调查、访谈,设计调查表格,分析处理数据、编制数据图表,校对文稿。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伤
期刊
一、重视平时的听力课训练  为顺应高考听力的改革,大部分中学都将听力训练融入到常规教学中。有的学校是年级组在每周固定的时间段统一播放听力训练,有的则是利用早自習,晚自习这样相对轻松的时间段播放听力材料,就我校而言,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通过听力训练来提升学生整体的英语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在每天晚自习第一节时,我会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让学生播放一篇听力综合测试题。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段,是因为
期刊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活波好动,喜欢蹦蹦跳跳。我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喜欢角色扮演的特点,设计了小班户外健康活动“小猴子运蔬菜”,让幼儿在“小猴子运蔬菜”的故事情境中,跳山路、钻山洞,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户外游戏活动的乐趣,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发展。  活动目标:1.能够双脚立定向前跳,锻炼身体的协调性;2.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3.乐于参加户外游戏活动,并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小猴子头
期刊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函数极值的定义,了解可导函数的极值点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2、能力目标:掌握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极值的方法,能较熟练的求出已知函数的极值,能解决与函数极值有关的综合問题;3、情感目标:通过对函数极值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期刊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
期刊
活动目标:1.在看看、猜猜、说说中,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齿印,并能进行匹配活动;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体验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动物牙齿形状的认知、熟悉故事中各种小动物;物质准备:PPT、图片。  设计意图: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幽默、有趣的故事:小猪一次次地让一些动物在自己辛苦做的大饼上咬上一口,就是想看看动物
期刊
设计意图:幼儿十分喜爱倾听音乐,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乐器,但是我们中班幼儿对乐器的了解较少,不能很好的分辨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小老鼠和胖厨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在开展这节语言活动时,我就发现幼儿对故事中出现的各种拟声词特别感兴趣,如:刷刷刷、咚咚咚、叮叮叮、吱吱吱等。同时,幼儿也特別喜爱扮演小老鼠和胖厨师的形象,于是我就萌发了利用这个故事开展一节音乐活动的想法,既可以利用故事情景让幼儿听辨各种乐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郑主任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指向语用。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在不断地实践摸索和听课研讨中,“语用”本来模糊的脸,渐渐清晰、渐渐明朗
期刊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争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知识与技能:1.感悟并学会用准确、细腻、传神的语言描摹人物的动作或动态;2.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及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