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也随之日益现代化,其标志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教学。但也由此产生信息技术怎样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简称“课程整合”。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并不因为该门课程必须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而与其它学科在课程整合上有本质的区别,都必须在在教学过程中使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而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知识概念得以还原,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等素质得以形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并不因为该门课程必须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而与其它学科在课程整合上有本质的区别,都必须在在教学过程中使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而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知识概念得以还原,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等素质得以形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