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娘一杯酒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uy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娘喝酒,每天都会喝上两盅,这是娘一生唯一的嗜好。
  娘不识字,一辈子与庄稼为伴,虽劳苦,但很少忧愁,或许酒能使人快乐。后来我离开娘,去县城一家工厂打工,是做那种搬运的活计,百八十斤的贷包,扛上肩往车间里运。出的是苦力,挣的是辛苦钱。照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是不能沾上酒的,但娘说,酒这东西与贫富无关。他喝他的茅台,我喝我的小曲。若攀比,人就活的不自在了。
  娘喝的是自酿酒。稻米黄酒、葡萄红酒、高粱小曲,在娘手里,五谷杂粮皆可入酒。娘喜喝高粱小曲,酿造的尤其地道。一日酒出,满村酒香。娘酿酒自饮,不外卖。村里人家有客人来,娘很乐意将酒送了去,让人分享。
  乡里孩子喝酒,父母是極不爱见的,娘却叫我喝酒,说喝酒好:解乏、解忧、助兴。我在工厂工作,娘很是心疼。每遇农闲,娘都会来看我。每当看见货包下弓着腰的我,总是忙不迭的前去托上一把,用衣襟为我试去汗水。娘给我带来好吃的,自然少不了娘自酿的高粱小曲。在租住的小屋里,娘每次来,总是先将我积攒的汗衣脏袜洗干净,然后点燃煤炉,做上几碟小菜,娘儿俩围坐在小桌边,就着薄酒薄菜,杯来盏去,乐融融苦累两忘,自有一番滋味。
  年近三十的我,而立之年没“立”,有女不弃,方才娶上媳妇。媳妇对我还算中意,唯有不足说我有遗传——喝酒,娘不以为然。次年秋,女儿出生。担心我打一辈子光棍的忧虑将去,又喜得孙女,娘是喜上眉梢。娘将老家土屋处理掉,又把承包的三亩多地退还给村里,决意随儿而来,照看孙女。一家人聚在一起,在城里一角暂住下来。
  我所在的工厂那时候还属国有,职工大多是吃商品粮的城里人。我从乡下来,在编制上属于“员外郎”。做的活重,挣的钱少,分房没资格,福利无指望,眼巴巴的有篱下之卑。想着一家老小,又无力改变命运,心中的压抑和悲观,一度使我困惑和绝望。每当此时,娘总是好言相慰,早早地做好饭,摆好碗筷,倚门待儿回来。娘儿俩照例碰上一杯,唠唠家常话,说说开心事。娘的心,娘的酒,给了我别人不能给予的温暖。
  窝居在城里,娘没了庄稼和土灶,不能酿酒了。我时不时地去商店买些瓶装酒,因囊中羞涩,不能买上好的酒孝敬娘,心中不免亏疚。娘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自个儿备下一个大酒壶,大街小巷四处寻觅,在一个深巷子闻到了似曾相识的酒香,那是一家做高梁小曲的小作坊,酒两三块钱一斤,娘每月让我打一壶回来。日子过的虽然紧巴,娘一样乐呵,一杯浊酒,娘喝的一样兴浓。
  那一年,喜遇工厂改革,废除禁锢,解除身份,我成为受益者。先是骋为管理人员,后又考取公务员,当了干部。人逢喜事精神爽,年迈的娘,酒量不减,酒兴愈浓,常和乡亲们说道,政策好,日子好,苦尽甘来了。条件渐好,温饱有余,大伙都在奔小康,我家也一样,偶尔也有“五粮”“茅台”让娘享下口福。娘喝惯了高粱小曲,对酒的贵贱毫不在意,但当听说一瓶酒数千上万时,娘甚是在意:一瓶酒抵上农家一年收入,一口喝了,这哪叫喝酒?喝的简直是罪过。娘不喝那酒,也不让我喝,理由是: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喝多了不得安生。
  每当累了、愁了,高兴了,我都想与娘共饮。现在我应酬渐多,天天喝得像个夜归醉翁,十天半月,难得与娘饮一杯。没了儿的陪伴,常常见娘一个人呆坐在餐桌旁,桌上的菜早已生凉,两个斟满浊酒的杯子静立在那里,娘分明是在等我。
  叹如今的我,与娘共饮,已成追忆;敬娘一杯酒,已成奢望。娘去了,我心凄怆。
  作者通联:
  地址441200湖北省枣阳市北城办事处李之学
  电话13986320601信箱a.b.c1958@foxmail.com
其他文献
大约从六七岁的时候,我便和父亲睡在一张床上,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这却是一件非常痛苦和极端想摆脱的事情,因为那样睡在床上的我便不能乱动——母亲交代过,父亲白天劳动太辛苦,晚上必须要睡个好觉,这样第二天才能有足够的精神头继续干活,因为一家人都指望着父亲挣钱养活呢!母亲还吓唬我说,你要是睡觉不老实,乱动,弄得你爸睡不好觉,就罪不可恕。  但我偏偏从小就是一个上床后极不容易快速入睡的人,总是想翻翻身,动
期刊
11年,144封书信,信里,那积累起来的不到3000元的“赠予”。  11年,300公里,两地书信传递,传达的岂止是一种文字……  11年,一个29岁的小伙成了40岁的中年人,女大学生由20岁女孩成为31岁的母亲……  这两张脸,乍一看,一张脸丑陋怪异,走在街上常被人误以为“鬼来了”……而另一张脸,甜美清秀,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你永远也无法把他们连在一起。  然而,就是他们,一个在浙江丽水市松
期刊
1951年2月5日一早,又有两名战士没了呼吸。当天中午,先遣连接到电报,先遣连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每人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大西北”奖章各一枚。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这是唯一一支每人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  半个多世纪前,一支先遣连从新疆进入西藏阿里。战士历经高寒、缺氧、冻饿和政治上的污名,至今无悔。只不过这段历史一直鲜为人知。  剧中演员的脸庞被晒得通红,有些
期刊
祁健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仅凭微薄的收入,艰难支撑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就在祁健刚刚大学毕业时,他查出患有白血病,晚期。  像许多遭遇不幸的家庭一样,为了给祁健治病,父母开始四处举债。祁健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每月一次的化疗,就要上万元,能借的亲朋好友早已借遍,钱从哪里来?父母肝肠寸断,无奈之下,决定上街乞讨。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来到市区繁华的街道,双双给行人跪下。冬天的寒风刺骨
期刊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2008年,“蛟龙号”研制成功后,他作为主创设计人员和试航员,于2009年10月3日,在南海成功试潜1000米;2010年7月13日,成功试潜3757米;2011年7月26日,成功试潜5057米。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当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
期刊
我一直觉得:小波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热爱,不光是因为他的文字技巧,也不是因为他建立了森严的思想营垒,而是因为他独特的感觉和品味。他以灵敏的鼻子捕捉到从这个世界里透出的,他人难以分辨的种种气味,并把它们制成了“香水”。  回顾我们的早年生活,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和小波的关系,在普通兄弟中也不多见。我们好像生来投契,在内心中很少隔膜。套用一个逻辑术语,就是有一种灵魂上的同构关系。这当然与共同的生活环境有关
期刊
那天中午,我刚上班,办公室就进来一个人,说是想贷5000元,上大学用的。我一看是个年轻小伙子,穿得很邋遢,局促地站在我面前。我对他说:“你想贷款,去信贷部门好了,符合条件自然会贷给你,找我干啥?”  前几年,我们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也不少,但到了回收时,往往都很难。现在一见到有贫困大学生来贷款,我心里就特烦。  年轻人满脸汗水,他看着我,怯怯地说:“我已找过信贷部门了,他们说我没有担保人,这事得找行
期刊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他的摊位。他的摊位在路边一棵小树旁,那棵小树长得歪歪扭扭很柔弱的样子,夏天稀疏的枝叶还能洒下几点绿荫,可冬天仿佛一阵大风就足以把它刮倒。  他时常使我想起那棵树。他羸弱肮脏且五指不全,每天都在这里摊开他的生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地讨生活。  他的下肢残疾,行动起来很吃力,他的摊位其实也很简单,一个大木箱,装有鞋跟鞋底拉链以及修理用的各种工具,旁边摆着两只低矮的方凳供顾客坐,
期刊
6月30日,黄宗洛乘风归去,终年85岁。  他是《茶馆》里的松二爷、《大宅门》里的常公公、《泥人张》里的驼背王爷、《找乐》里的老韩头、《活着》中的福贵爹。舞台上、银屏里,他是要饭的、卖梨的、看门的、说书的、拉车的、跟包的、扛枪的……总是小角色,但他的同行们评价他是“一个演小角色的大人物”。  黄宗洛生于1926年,原籍浙江瑞安,祖上三代翰林,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名列前茅。1946年黄宗洛考入燕京大学心
期刊
黎明前的寂靜,被一阵人马的喧嚣声打破,惊醒了西北上空满天沈睡的星辰,它们不停地闪烁着明亮的眼睛,哀叹地俯视着战俘集中营前:被俘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女红军们,在马家军——前线作战总指挥马元海士兵的枪口下逼向马车,她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不肯分离。马匪们用枪托、拳脚踢打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兵们,马车队载着女俘们在一片叫骂声、啜泣声中驶出青海省府西宁,押往贵德。春寒料峭的青藏高原,冰天雪地,朔风呼啸,西北风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