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张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期望他们能成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人。这就有助于我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期望通过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品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从中体现出学生的德性、精神面貌和健全人格。德育的功能可以归纳为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十分强调其社会性功能。其实,德育的功能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有其个体性的一面,这两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素质教育正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发展调整其教育行为,培养学生具备社会所需要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性功能得以实现;学校德育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节其教育行为,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实现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或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里,最终积淀于学生身心组织之中而形成素质。德育除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指导作用和对德育、体育等的促进作用外,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定向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发展。定向要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今后“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德育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定向作用,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准则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二)导向作用
德育虽然只是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有关学生的报道:“为测试熊的嗅觉而用硫酸伤害动物”,“优秀生考试也作弊”等等。这些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素质让人优虑,应该引起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对学生不仅要在道德认知上进行引导,而且更要在道德行为上进行导向。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内化的心理品质引导,使学生把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二是外在规范的约束导向,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懈追求完善的人格。
(三)动力作用
人的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是一种最强大、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目标,是增强内驱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学生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维持作用
维持作用,又可以称为支持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之所以往往出现反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心理品质素质也不够成熟,缺少一种维持力量,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會以较稳定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显示出较为一致的品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学生的维持力量来自何方?笔者认为它主要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德育所追求的。
(五)潜能发挥作用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人格潜能,两者都需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和载体反映出来。通过德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智力因素,促进潜能的激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是为了在大学期间打好素质基础,期望他们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进步的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保持健康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以为学生的潜能中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或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里,最终积淀于学生身心组织之中而形成素质。德育除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指导作用和对德育、体育等的促进作用外,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定向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发展。定向要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今后“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德育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定向作用,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准则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二)导向作用
德育虽然只是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有关学生的报道:“为测试熊的嗅觉而用硫酸伤害动物”,“优秀生考试也作弊”等等。这些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素质让人优虑,应该引起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对学生不仅要在道德认知上进行引导,而且更要在道德行为上进行导向。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内化的心理品质引导,使学生把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二是外在规范的约束导向,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懈追求完善的人格。
(三)动力作用
人的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是一种最强大、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目标,是增强内驱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学生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维持作用
维持作用,又可以称为支持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之所以往往出现反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心理品质素质也不够成熟,缺少一种维持力量,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會以较稳定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显示出较为一致的品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学生的维持力量来自何方?笔者认为它主要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德育所追求的。
(五)潜能发挥作用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人格潜能,两者都需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和载体反映出来。通过德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智力因素,促进潜能的激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是为了在大学期间打好素质基础,期望他们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进步的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保持健康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以为学生的潜能中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