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全集:忆想中国文学的素颜时刻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ang28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寻起来,沈从文对全集有过两次“表态”
  要不要编辑出版 《沈从文全集》?沈从文生前没向家人做过任何交代。但追寻起来,他对自己的全集曾有两次表态。
  第一次是1947年后,在生活书店1934年出版的《边城》封面上,他留下这样的字迹:
  “第一版留样本全集付印时宜用开明印本,将此本新题记附入。从文”
  1975年8月15日,沈从文独自在工作室兼卧室的杂乱文稿里,偶然发现一张写满字的小纸,那是他1949年2月写的 《一个人的自白》 首页,开篇就表明是在“求生的挣扎与自杀的绝望”中留下的绝笔!看了非常难过。
  那天考古学家王送他去张兆和的宿舍吃饭,临别时他拿出这张残稿,郑重托付给最信赖的挚友:
  “这个放在你处。将来收到我全集里。”
  十年后,国内学界朋友和沈从文的家人都意识到,《沈从文全集》 必定会编辑出版,默默地做着准备。这时王 把精心保存的残稿移交给我,并转告了嘱托过程。
  这页残稿仅是沈从文个人史料的一个碎片,他却嘱咐将来收到全集里,罕见地显示出面对历史的高度自信!沈从文心目中的全集,已经远远超越四十年代的想象。
  我的母亲张兆和读大学时,受到老师沈从文的情书攻势。他写那数以百计情书,很可能比写小说更用心。命运把沈从文大量未发表的精彩作品变成了张兆和的专利读物。她一生读过无数沈从文来信。1938年1月31日从沦陷的北平,张兆和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说:
  “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是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
  1966年“文革”爆发时,我和妻子张之佩带着刚满一岁的女儿沈红,随工厂迁到四川自贡,在那里生活了十四年。“文革”中父亲受冲击时,还牵挂着孙女,我们是他仅有的安全倾诉对象,收到过许多十页八页长信,鼓鼓囊囊撑破信封,帮我拿信的人会说,“看不懂!”天各一方又逢乱世,命运让我继张兆和之后,成为沈从文“潜在写作”的另一个幸运读者。
  1968年3月23日,父亲在信中叮嘱:
  “给你的信,可注意一下,不必要留的,即处理一下,免得反而在另外一时引起是非。可留的即作个纪念,因为别的什么也没有给你们!”
  回凤凰一路给张兆和写了五十封信,后来改写成 《湘行散记》
  我在“一打三反”之类运动阶段也曾受监视,部分信件就没收到。尽管这样,父亲的来信还是存下一大堆。但在“对敌斗争”最严酷时期,为双方安全,我销毁了最重要的几封谈逆境中不该萎靡下去的信,心里一直非常难过。我们1980年回到北京时,也带回记载着沈从文十几年处境和心声的家书,我非常珍惜。
  那时沈从文刚住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宿舍,老屋里还留下几个灰塵扑扑的大包袱旧纸箱,地面厚厚一层垃圾混有很多字纸。经历过“文革”,我懂得毁灭容易,想找回来永不可能,清扫时就把有父亲字迹的纸拣出,叠拢来竟装了一箱。
  那些大包袱旧纸箱里是陈年文稿和往来杂信,八次抄家时被一股脑儿没收审查,几年后才发还一部分。凡涉及物质文化史的手稿父亲都说重要,我便送去让他处置。剩下的劫余残稿,远远超过了从四川带回来的家书。
  我既是最幸运的读者,也义不容辞承担起保护、整理的使命。
  沈从文晚年因病不能伏案工作,我常选些旧信展平拿给他看,他说:“我那时候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自己都惊讶。我又把新发现的文章抄出来,如 《抽象的抒情》,抄得非常整齐,他边看边称赞:“这才写得好呐!是你写的呀?”
  “我哪写得出来?这是你的文章。”给他看手稿,他已忘记了:“啊?真是我写的?”
  后来父亲见到我常问有信没有?重读那些旧信,是最让他高兴的事。
  一部分旧稿叠放整齐,或用封套分装,另有大量零碎字纸散乱无序。在故纸堆里搜寻,就像拿考古发掘中收集的碎瓷片,从反复比对中拼接,逐渐呈现出本来器形。王 精心保存的《一个人的自白》 残稿,竟然配齐了全文,从“文革”中失而复得的杂稿里,还拼接出更多湮没的文献史料。
  在大量旧稿中,有一组带插图的信,是1934年初沈从文返乡途中写给张兆和的。那时两人新婚不到半年,他从北平回凤凰探望病中的母亲,一路给张兆和写了五十封信,后来改写成代表作《湘行散记》。原信虽然只剩三十多封,但家里人仍很兴奋,我跟母亲商量,一致想法是把这一摞书信统称 《湘行书简》,与 《湘行散记》 合编成一本《湘行集》,让读者对照着看,另一些选本也配上相关的未刊稿,这样来安排一组出版计划。
  过去有家书店,曾计划在1984年出版一套沈从文精选集,纪念他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请凌宇编选。父亲1983年脑血栓住院时,母亲一边护理他,还在病房审看最后几本书稿。不料交稿后遇上“清除精神污染”,出版计划夭折。
  因国内研究沈从文的学者,只凌宇有过编选多卷本文集的实践,日后编 《沈从文全集》 需要更多人参与,故重编这套精选集时,准备邀请沈从文研究较活跃的吉首大学合作进行。
  吉大的刘一友、向成国老师来京出差时,我选了一公文袋未发表的手稿给他们看。刘老师说读后两人都睡不着觉,我们以前的论文应该重写了!
  编书事一拍即合,三人共同来编。这套二十本 《沈从文别集》,按作者生前指定便于携带阅读的小窄开本、朴素装帧,1992年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首次向读者展示沈从文文学作品里看不到的一批文字,从内容到形式广获认可。我们几人都明白这是一次积累经验的预演,为日后编全集作准备。
  两个忠告,冲击了父母积淀很深的重重顾虑
  别集出版后,编全集的条件日趋成熟,母亲和我分别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跟可能参与的朋友沟通。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审张小鼎正参加 《茅盾全集》 编辑工作,我登门求教。了解到编辑出版《茅盾全集》 是纳入官方计划的,编辑室成员是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借调来的专家学者,实力很强。编辑室之上,有三十五人的庞大编辑委员会,做校注、定稿的专家们,很多事情要用书面征求各编委意见,但编辑委员中只有极少数是研究茅盾的学者。   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沈从文全集》 不可能靠行政权力借调很多专家来编辑,只能用“民办”方式。我们通过协商组成一个紧凑而务实的编委会,共同制定方针,多数编委又直接承担编辑任务。既当婆婆又做媳妇,或许利大于弊。
  从张小鼎那里还得到第二项重要启示:他强调编全集要对历史负责,并举另一作者的全集为例,最大问题是涉及政治的文字,编选时都受到干扰,有些不让编入,能编入又多经过修改。因此这部规格更高的全集,学术价值反而严重受损。编 《沈从文全集》,千万不能按目前观点去修改,这非常重要!
  回看八十年代重新出版的沈从文旧作,作者多有修改。一部分属于润色、纠错性质,但也有如今犯忌讳的文字,就被删去或改写,形成另一种文本。而张兆和作为专业编辑,更懂得把关,提修改建议,究其原因,均属心有余悸,为了保护沈从文。
  张小鼎的忠告,不仅将影响全集的编辑方针,也直接冲击到多年来父母都积淀很深的重重顾虑。
  我原原本本把张小鼎所谈转告母亲,她平静地表示认同。
  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出版业低迷,曾有两家著名文艺出版社来洽谈,在进一步了解编辑出版《沈从文全集》 的复杂性和成本后,均知难而退。
  后来,不太知名的北岳文艺出版社找上门来。罗继长社长从我们介绍中了解到,编辑 《沈从文全集》 工作量巨大,需邀请社外多人参与,他们都有本职工作,兼顾全集,既要跑各地图书馆搜寻原发作品,分散编辑,又要多次集中会商,所需经费和工作进度都无法预计。总之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又不畅销,我们想,北岳能承受吗?
  罗社长说:赔钱也要出!他为的是提升出版社形象,他要在畅销书之外,留下一些具有长远价值的书。
  我们还不太放心。这期间,新闻出版总署的版权专家辛广伟先生建议,为公平起见,要让全国主要出版社都有选择机会。在他向三十家具有实力的出版社发简报,公布了编纂出版 《沈从文全集》 项目后,唯一作出响应的还是北岳。经过这个反复,我们确定了合作者。
  编纂过程中,曾经有过大危机
  《沈从文全集》 由张兆和任主编,作家汪曾祺和考古学家王 为顾问。编辑委员有凌宇 (湖南师范大学)、刘一友 (吉首大学)、沈虎雏 (北京轻工业学院)、王继志 (南京大学)、王亚蓉 (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向成国 (吉首大学)、谢中一 (北岳文艺出版社)、张兆和等八人。
  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分别由编委中的刘一友、向成国、凌宇、王继志负责,张永中、吴蕴东应邀参加编辑工作;书信、日记和以史料为主的“集外文存”各卷,由沈虎雏负责,张之佩、沈龙朱、沈红应邀参加编辑工作。
  而分量很重的物质文化史各卷,要靠顾问王 主持编辑,王亚蓉协助。
  作为全集,编辑中努力方向之一是“求全”。
  在《沈从文全集》 编委会成立前,以早期研究者搜集的篇目为基础,加上几年来发现的一系列书信等未刊稿,估计全集可收550万—600万字,编为20卷;1993年11月第一次编委全体会议,把预计的规模提高到650万字,编成22卷;谁也没料到,编辑出版前后竟历时九年,最终第一版 《沈从文全集》 正文有32卷,1040萬字的规模。
  其所以远远突破预计,很大程度是作者生前未发表的文稿超过400万字,仅从各亲友处征集到的沈从文书信就不止300封,而“劫余残稿”和作者1968年后留下的手稿,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矿藏。
  编入全集的沈从文已发表作品,许多是编者从意想不到的报纸、期刊中搜寻得来。学术界的细致研究扩大了搜寻视野,例如沈从文1926年2月起发表的两万字长文 《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竟刊登在中华基督教 《文社月刊》 上,被名古屋外国语大学黄瑷玲女士发现。社会各界朋友的热情帮助,也丰富了全集收编内容。例如沈从文早期任教于武汉大学,曾编过 《新文学研究》 讲义,其文本却始终没找到。后来香港藏书家胡从经先生的珍藏在鲁迅博物馆展出,孙郁馆长看到展品里有这讲义,征得胡先生同意,把信息传给我,我带着傻瓜相机跑去,破例获准从展柜中取出脆弱的原件,馆方临时安排地方让我拍摄,取得全部文本信息。而胡从经先生和孙郁馆长并不认识我。
  在“求全”努力中,也离不开“辨伪”,谨慎地防止误将他人作品编入 《沈从文全集》 是另一种挑战。有个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发表时署名“从文”,我们经过多方论证,最后决定撤稿。像这样定稿时放弃的作品还有几篇。
  编纂过程中,最大的危机发生于1997年。正当十四卷全集在付排,另有七卷编辑工作接近完成的情况下,顾问汪曾祺5月去世,11月另一位顾问王 也英年早逝。
  刘一友老师提出一个 一般人不敢讲的设想
  王 接受透析治疗长达七年,虽一直尽力工作,但由于体力严重衰退,沈从文一大批物质文化史手稿的整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他的离去是中国考古界的巨大损失,也是对全集编辑力量的最沉重打击,他未完成的那份繁重工作彻底停顿下来。王 夫人按他生前嘱咐,把手边全部沈从文的物质文化史稿件移交给我,由张之佩与家中同类手稿统一编目保管。
  1998年,海内外沈从文研究者在吉首大学开研讨会,全集进展情况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对此每一位参编者的心情都很沉重:物质文化史这部分的编辑工作该怎么办?
  在一次小会上,刘一友老师表示,吉首大学作为沈从文家乡的最高学府,虽然已经为 《沈从文全集》 编辑了十卷小说,如果能在物质文化史手稿的整理上再做些工作,就是对沈从文百年纪念的最大贡献。他的这个设想一般人不敢讲,因为吉首大学没有相关专业人才。
  刘老师会下提出:“拿点手稿让我们试试吧!”
  吉首大学充分支持刘老师的设想,张之佩迅速选出一组手稿,孙韬龙老教授也热心参与,他们尝试着整理出几篇,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虽困难重重,但应该坚持下去挑起重担,张之佩便把一整箱稿件移交给刘老师。整理过程中除他们几人反复校核,谢中一、沈虎雏和张之佩也数次与吉大老师们做阶段性审读,研究取舍,梳理分卷编辑思路。后期又组织更多参编人员做严格的定稿讨论,聘请两位学者审稿,从专业角度把好质量关。
  回顾物质文化史部分的编辑过程,其实所有参与者都没经历过这样远离自身学识、篇幅浩大而又要求严格的工作。这是一组外行冒着很大风险,投入没有退路的一场搏斗,在整个团队支持下从严把关,这一切,对全集的完整出版有决定性作用。
  自全集出版十几年来,补遗工作一直在进行。海内外朋友和文化机构提供过很多沈从文的未刊稿,补遗线索也来自学界发现的佚文,我也在零散杂稿里搜寻拼接陆续有收获。如今已整理的稿件,按 《沈从文全集》 的版式估算约600页;有线索尚未取得原发表文本的作品,或有手稿尚未整理成文的,占300页左右,合起来又是本厚书。
  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朋友们帮助下能够补齐所有已知文本,再次与有关专家们合作,把好补遗卷的编辑质量关,使补遗卷顺利与读者见面。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6年3月15日)
其他文献
【摘要】 体育课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未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也就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教学现状 分类选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
林纾的幕后英雄魏易  林纾 (琴南) 被胡适和郑振铎称为“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开始了中国“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林译小说”影响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成硬纸板书面,青灰洋布书脊的精装书,以便于收藏。郭沫若也说他少年时最嗜好的读物便是“林译小说”。钱锺书也从小就嗜读“林译小说”
【摘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我们才有资本去谈其他,在高中阶段,学习相较之前更加紧张,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要求也更高,所以,对高中生进行一定的体育训练是重要且必要的,以此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而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一些运动损伤总是不可避免的,它会伤害学生的身体,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摘要】 儿童绘本是一种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对故事展开叙述的儿童文学形式。其新颖的特点——图文并茂,以简易的形式诠释儿童绘本,受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广泛喜爱。而且儿童绘本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为小学老师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还能充分发挥绘本的教育功能,从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通过研究儿童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探讨出提高儿童绘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助于丰富低年级学生的语文
【摘要】 数学是一门需要严密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应用思维的学科,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学习数学关键需要学生理解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问题解决法”能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文探索了“问题解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便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问题解决法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创作性   【中图
1980年第10期的《北京文学》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受戒》,这一年,它的作者汪曾祺刚好60岁。《受戒》的迅速走红,使这位当时让普通读者感到陌生的老作家开始广为人知。在《受戒》中,作者满怀敬意地开掘出普通人的内在性格力量和精神美,在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地体现出对于人情美、人性美的追求。时至今日,《受戒》依然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中的经典美文,令人百读不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小说对民族美学传统和汉语之美的重视
【摘要】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其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质量与效果,基于此,便需要在该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细化考量该项工作各个环节,确保为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
【摘要】 隨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多媒体热潮扑面而来,它们逐渐影响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之下初中英语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愿意接触一切印象事物,他们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直观化、清晰化、丰富化的展现英语知识,通过听觉、视觉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难是因为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等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只有发展了学生的语文作文素养,才是真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筆者根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列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四个作文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
【摘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各类新型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任务型教学法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应用口语能力,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高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