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品酒人孤独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huoc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到一篇《你不来,酒都要哭了》的文章,是讲葡萄酒的,非常生动, 很有趣,作者吴书仙。她讲起葡萄酒没有耍花把势,句句话都透着专业的自信。一个女孩子把喝酒当成了她的事业,少有人能理解,她孤独、自芳。
  
  我的舌头不用牙刷来刷,天天都是发黑的
  
  近日,一位进口酒商的业务员高兴地拿了一份《青年报》给我看,声称又有国产酒出事了,报纸的标题是”酒楼喝干红,嘴巴舌头变黑”。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徐姓的客人和朋友到上海的金煌海鲜酒楼吃饭,点了烟台中粮的一瓶干红,后来发现舌头和嘴巴变黑了,找酒店的人说理,惊动了110,还要追究烟台中粮的上海经销商的责任。这是事故吗?请听吴书仙是怎么说的。
  “对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来讲,喝红葡萄酒舌头和嘴巴发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的舌头如果不用牙刷来刷的话,天天都是发黑的,如果是参加国际酒评比会,一天品尝60~100款葡萄酒,我基本上都可以成为日本古代美女,连牙齿都发乌了。”
  此事件还是发生在号称洋派的上海,看来葡萄酒知识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葡萄酒能够着色在我们的舌头和嘴巴,说明用来酿造这款酒的葡萄成熟度好,基本属于来自温暖地带的葡萄酒或者好年份的葡萄酒,酒质丰厚,色泽深至几乎不透明的,显示酒精含量高,葡萄的精华多,丹宁和果味都重,如果这位徐先生喝重性酒体的澳大利亚和智利的葡萄酒,舌头和嘴巴比这更要发黑。多亏吴书仙这个女孩让酒客们长了见识。
  
  评酒,
  品味的是一种苦涩人生
  
  穿过繁华的徐家汇,在港汇广场背后的一幢普普通通甚至有些陈旧的公寓里找到吴书仙租的住房。斑驳的旧式公房在周围造型摩登的高楼包围下,在熙熙攘攘人流穿越的商铺映衬下,显得冷冷清清。
  见到吴书仙,讶异于她的娇小。在一室一厅的住房内,一个大大的酒柜显示出主人的特殊身份。室内满满的都是书,多是关于葡萄酒的,还有她搜集的那些坛坛罐罐,花花朵朵,都能跟葡萄酒扯上关系,连卧室的窗帘也是酒红色的。放在角落的一只青坛里摊放着吴书仙出的新书《嫁给葡萄酒的女人》。吴书仙取出细细长长的酒杯倒上白葡萄酒,用三根手指捏住杯脚,微微转一转,然后低头闻一闻散发出来的特殊香气,随即仰头饮下,一系列的动作那么熟练,又透着优雅:“我敢说在中国没有人品尝过的葡萄酒比我多。”都说吴书仙是嫁给葡萄酒的女人,看来此话不假。爱情、公司,都可以因为葡萄酒而抛却,一切似乎都是葡萄酒惹的祸。
  通常她在世界各地的酒庄穿梭时穿的都是牛仔服、运动鞋,遮阳帽是一定需要的,脖子上还会有一条印有葡萄图案的小方巾,因为在酒庄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葡萄园里逡巡。葡萄园都在干旱少雨的石灰质土地上,葡萄树也不像我们郊游时搞采摘的鲜食葡萄那样可以爬藤遮阴,酿酒的葡萄树通常不到一人高,走在果园里往往会晒个半死。她最难忘的是在法国波尔多学艺,时值冬季,阴冷潮湿,每天早上5点起床,哆哆嗦嗦地赶路,直到9点才能到达酒庄。在葡萄园里的工作就跟老农一样,无非就是看看土壤,看看果树。跟酿酒师的交流,要么在流水线上,要么在实验室里,要么就在黑乎乎的地窖中。吴书仙的品酒生涯近十年,品过上万种酒。她说,很多时候品酒其实是苦差事,坐在毫无生气的实验室里,个把小时里要尝上十多种酒,一天跑四五个酒庄品上五六十种酒是常事。最疯狂的当属跑欧洲酒世界,几公顷园子圈起来就是一家小酒庄,旱地上的葡萄园一家连一家的没有尽头,让人绝望,随便挑一些造访下来都要一两周。那种枯燥和强度之大,哪里是只管悠闲地坐在餐桌上花上三四个小时享受由三五只红、白葡萄酒精心搭配的Slow food的人们所能想象的。
  她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但葡萄酒的大部分产区说着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乃至德语,她和当地人的交往经常就在半通不通间进行着。在偏僻广袤的葡萄园里,她的交通工具往往是溅得她一身泥泞的顺风车,飞得歪歪斜斜仿佛随时会掉下来的小滑翔机……
  说着,吴书仙从书架一隅取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盒子,里面装着数十种大小一样、颜色一致的小瓶子,原来是专门训练嗅觉的,平时,吴书仙就会拿出来嗅着玩。“男朋友自然是不能常换,但葡萄酒不断换口味,不会有人责怪你,反而会赞你品位好。”吴书仙很幽默。
  吴书仙说,不仅是独立酒评人,还是有关于葡萄酒的自由撰稿人。“独立酒评人绝不能与酒商有生意上的往来。我说哪个酒好、哪个酒不好,完全是客观的评价;如果有了生意上的往来,替别人变相做广告,那我的评论还能公正吗?我的评论还有多少威信?”吴书仙瞪大了圆圆的双眼,一口气说道。不过,但凡有名气的人,总是逃不过被人说长道短,吴书仙亦如此。由于在国际酒评界有了名,吴书仙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葡萄酒产区的邀请,新西兰、阿根廷、美国等等,于是也就被猜疑酒评的客观性,对此吴书仙大言不惭:“我就是这种直脾气,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也比较容易招惹是非。我本不是以文字为生的人,因为热爱葡萄酒才从事酒评的文字工作,钱我不是不要,但为了贪图这些小利而去违心评论,我还不屑这么做。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努力经营自己的评论事业,写自己有感觉的东西。国外像罗伯特·派克是酒评界的泰斗,一篇酒评就能影响整个波尔多的酒价,这才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现在蛋糕很小,”吴书仙随手抽出一本资料,指给记者看,“法国人每年人均消耗葡萄酒63升,中国才0.08升,我们的市场还幼稚得很。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将整个葡萄酒的底盘托高,蛋糕做大。我开设个人的网站,并在网上免费给网友看我的酒评;我介绍各种购买指南,这些酒都经过我的精心研究,性价比高。”她慢慢地阐述着她的宏伟大计,她将她现在的状态比作“蓄势”,只等着“爆发”时刻的来临。
  “虽然葡萄酒听上去总是与光鲜美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自从我从事独立酒评工作,我的头发白了不少。”因为要做酒评人,吴书仙就与其他所有生意上的经济来源切断了联系,靠酒评的稿费,以及外出讲课的费用生活。“我现在每年基本上都要出国几次,到世界各葡萄酒生产地去评酒。其他的日子,就呆在国内,写我的酒评,继续我的传播事业。”吴书仙说,“这并不是一件赚钱的事情,以后也不指望靠它来赚钱,但我却觉得它有意思。”
  每天下午,大都是吴书仙坐在电脑前写作的时间,通常她会开一瓶葡萄酒摆在书桌边,一边品酒,一边醉心于她的酒评文字,有时候,免不了会很孤独。“做酒评人一直是孤独的,冬天,上海特别冷,由于孤独,我会感觉比别人更冷。独坐、独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坐在桌边,满满地斟上一杯,静静地喝,悠悠地品。我失去了许多常人所能得到的热闹和享乐,但我也得到了许多常人所不能得到的成功和愉悦。”
  很佩服她的专一。她于某年想选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选了葡萄酒,之后遇到的困难一定不少,居然没有放弃,就这么一路走下来。她1996年才进入葡萄酒领域,现在是葡萄酒专栏作者、国际葡萄酒作家协会(FIJEV)会员。10年潜心研究葡萄酒,已经小有成就了。
  
  不担心哪一天饿死,就怕哪一天醉死沙场
  
  我1969年出生在江苏丹阳,小时候的理想是要做一名记者,最起码也得是《丹阳日报》的记者。没考上学,在家当一名做眼镜的工人,自学学完了电大文科课程。三年后进了珠海一家国营的外贸公司,干了一年多给部门经理做单、拎包的活,转而到了上海,给一家公司做销售,卖乐天的冰激淋,只有基本工资,出差费自理,主要挣佣金,自己去外地找客户。那个时候我觉得让我受益终身的是锻炼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生存能力。跑了两个月,快花光了以前的积蓄,终于挣到了第一笔佣金。
  25岁时想选择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行业,就看上了葡萄酒,觉得这东西将来一定有前途。转而到了青岛,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前夫在青岛。本想投奔华东酒厂,无奈他们不缺人。到了东尼公司,幸亏当时东尼公司甘大小姐看得起我。做了葡萄酒才知道,原来这葡萄酒里有那么多的学问,后来觉得这葡萄酒要普及一定要教育,当时也想学鲁迅的呐喊救国。
  后来自己开了一家专营木制酒盒、酒架的公司,挣了第一笔小钱。1998年去香港开酒会,遇到《酒经》杂志,开始给他们写中国酒和酒市场专栏。再后来就是给国内的《中国酒》、《糖酒快讯》、《葡萄酒网站》写,总觉得在国内学的太少,2001年自费去欧洲游荡,多见识点,多试点酒,学点东西。
  前夫要去日本,他在那里行医,收入还是不错的,而我执意要去法国波尔多,我是研究葡萄酒的,去日本做什么?相持不下,只好离了。
  现如今从青岛搬到上海来淘江湖,说得高尚点为普及教育消费者,扩大葡萄酒的总销量,说实在点是为了谋生和人生江湖的名利,目前无奈为单身贵族,不担心哪一天成为先烈饿死,就怕哪天醉死沙场。
  葡萄酒需要慢慢饮。品味和评说它的人,也需要时日来沉淀和发酵。吴书仙估计会跟中医一样,愈老弥香。这,是她该得的。
其他文献
大凡喜欢或有条件饮用咖啡的人,莫不对蓝山咖啡趋之若鹜,而且,许多咖啡爱好者还以能饮用正宗的蓝山咖啡而为快事。  蓝山咖啡盛产于加勒比岛国牙买加,因其浓烈、醇厚的芳香味道和酸、甘、苦度适中,有着与世界其他咖啡别样的优雅气息而闻名于世。  牙买加的面积不大,首都金斯敦东北部就是蓝山山脉。蓝山的山峰海拔大多超过1800米,闻名遐迩的蓝山咖啡就生长在这片山区。据介绍,牙买加的咖啡是由一名法国海军军官于17
期刊
在老男人肆虐的《三国》里,有酒请你去喝,那多半就是有事了,我们看”三国”,听“三国”,一有使者来请酒时,往往就紧张起来,良有以也。故老辣蛇蝎辈,是不会轻易动箸的。  透过杯影,你看那头号智者孔明,在草庐隆中对时,孔明是没有酒招待人主刘备喝的,到草船借箭的当儿,昼转昏黄,丹山水碧,舟横江中,敌营在岸,为了安抚同行的鲁肃,他才要慢慢地“酌酒取乐”起来。后来蜀相大人征讨南蛮,诈降的孟优喝多了酒、中了计,
期刊
一个雾雨迷蒙的夏日午后,定居上海的台湾酒友给我打电话,说是刚开了两瓶1979年波尔多玛歌(Margaux,玛歌名庄的特级葡萄酒,产自奇云酒庄”Kirwan“,据说每瓶售价近1000元人民币),希望我马上从家里赶过去,“你不来,酒都要哭了!”   今年美国的罗伯特·派克(Robert Parker)没去法国品酒给分,美国酒商声称没派克评分,他们不敢购买,使得法国酒倍受委屈,而伤心流泪的却是法国的酒商
期刊
男人与酒,没有能够把这两者区分开,而有着贵族气质的成熟绅士们最喜爱的莫过于威士忌。那甘醇、浓烈的酒香让无数男人为之倾心、陶醉。威士忌的魅力在于太过丰富的变化感,当你沉醉于她的香气与美味的时候,她会忽然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一样的引人入胜,但是总给人一种抓不住的感觉。满足中总让你带着一点失落—这就是让男人魂牵梦萦的威士忌。    威士忌是洋酒中的第二大类,属蒸馏酒,其酒精成分大约在40%~60%之间。世
期刊
从前,有一个开中药铺的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那一年,迎来了他的花甲之庆。  三个女婿都来给泰山大人祝寿。老岳丈用山珍海味和美酒招待他们的贤婿们。酒至三巡,老丈人兴致勃发,提出行酒令助兴,三女婿齐声赞成。于是老丈人当令官。叫三个女婿各行一令:先说一物名能颠倒,再串以两味中药名,组成文理通顺的一句话。  大女婿卖灯具,不假思索便脱口出令:  龙灯、灯笼,糊了白纸,就可防风。  一物为灯笼,其中“龙
期刊
从前某地有一个轿夫,很喜欢喝酒。外号叫“酒葫芦”。他穷得没有钱买酒,便天天上街要人家的酒喝。酒店老板都讨厌他。见他走来,往往不让进店,免得顾客被他吓走。  一天,“酒葫芦”从“杏花村”酒店门前走过,看见里面有两个人对坐畅饮,桌上摆着山珍海味、各色名菜,香气四溢,令人喉痒。无奈店家把守店门进去不得,于是“酒葫芦”心生一计,走到田里抓了一只青蛙从窗口朝桌上丢进来。正喝得高兴的两个客人吓了一跳大声呼唤酒
期刊
由于撰写《吴越古村落》一书,我在浦江县郑宅镇屠店村见到一位嗜酒如命的百岁老人。2004年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已有104岁,只见她腰板笔直,比有些中青年人还精神,但还不知道她竟有如此的酒瘾。2005年再次见上她时,不但见到她依然一副笔挺的腰板,而且从她的小儿子郑定渭口中得知,她每天至少要喝半斤白酒!如果有哪一天儿孙们忘了或少了一点,她就会大声呼喊:“酒,酒,酒!”  郑老太太属牛,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期刊
明代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他诗、书、画俱佳,且生性好酒,饮酒时常醉。新婚不久,他偕妻去拜谢岳母。岳母见他们夫妻相爱,十分高兴,便设了丰盛的酒宴,热情款待,并亲自劝酒。伯虎平时贪杯,此时面对美酒,即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宴罢,妻子扶他回卧室休息。他入睡后,妻子回客厅同家母叙谈别情。  恰逢妻妹从伯虎卧室旁过,闻室内有鼾声,从门缝窥视,见伯虎被子有一半掉到床下。善良的妻妹担心姐夫睡中着凉,便悄悄
期刊
在酒席上敬酒,一般都先敬长者。但以往在农历元旦这天,饮酒时却让岁数小的人先饮。这种风习,可远溯到汉代;在唐人诗句中,也不难发现。如:唐代诗人顾况,曾有诗句云: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还丹”,是道家炼丹,炼到九转还丹,吃一点,就可白日升天。屠苏,是酒名。  顾况诗句的意思说:还丹成仙是不可能的事,我对着明镜感到羞惭,自己已经老了。我手把屠苏,还是让年轻人先喝吧。  诗人刘禹锡和
期刊
45岁的马胜利是辽宁省锦州市郊的一位农民,在35岁前,没人知道他会喝酒。马胜利回忆说,“35岁那年,帮着弟弟操办婚礼,我陪弟弟的娘家人喝酒,结果也不知道是因为高兴还是咋地,就是干喝不醉,后来那娘家人全倒下了,我却还啥事没有!”   马胜利能喝酒会陪酒的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从那以后,酒在马胜利的生活中就一直没有断过,村里的喜事、白事都请他,任务就是陪酒,久而久之,马胜利成了村里的一把陪酒员,人们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