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语言出现以来,口述历史便成为人类记录和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也开始进入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
  高中口述历史教学初探
  整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和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以此为课例,探索高中口述历史教学。
  1.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新课标“教学活动建议”部分指出: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2. 开展口述历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两课归属于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上承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内改革,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这两课是对上述内容的总结,从GDP数据的变化、城市进程加快、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衣食住行的变化四个方面,阐述了经过改革开放,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内容较为简单,较少需要学生识记的“双基”知识和难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用讲授法、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法讲授,难以完成本课过程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更重要的是学生正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巨变,学生的父母多为60后或70后,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可作为本次口述历史的被采访者。
  学情分析
  教授对象为高一下学期的文科某班学生。该班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对口述历史缺乏了解,也从未尝试进行口述历史,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
  时间可行性
  高中生课业负担重,而且多在学校寄宿。周末时间太短,寒暑假时间长,但教师难以及时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疑问。本课的教学时间恰巧在高考前,学生正好利好较长的高考假期开展口述历史教学活动。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变化;知道城镇化的概念,能结合珠三角实际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其影响;分析进入互联网时代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感受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触动。
  【过程与能力】
  小组合作进行口述史采访,培养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习得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基本方法,感悟严谨、细致的历史研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采访历史亲历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百姓生活的巨变,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4. 课时安排2个课时
  5. 教学过程
  落实双基知识:了解我国GDP变化,城镇化的概念和进程等。
  课上播放口述历史采访视频《穿衣变化记录改革开放成就》(佛山新闻综合频道制作,时间为02:34),以此为例介绍口述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实施步骤,以及基本的访谈、文字表达技巧。
  【组建小组】
  学生自由组合,6人为一组,填写分工表,科代表组织报名工作。建议六人应住的较近,方便假期开展活动。分组应体现互补性和平等性原则。
  【活动开展】
  学生根据分工表开始采访前的准备。因学生从未进行过此类历史活动,特制作活动进度表,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科代表跟进各组进度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分析口述历史主题的可行性,对采访大纲提出修改意见,提醒采访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
  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爱读“古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激“情”激“趣”,在“巧”字上下功夫,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讲文言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多诵读上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熟读成诵,从许多优秀古诗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以“读”导“学”,引导学生爱背“古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就属于作文的本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根据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作文的批改方式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作文互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手中一支笔,圈圈点点,通篇殷红。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然而,学生并不领情,往往
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抽象的道理,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生活中完成。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品德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一、活用教材,启动生活  现行品德教材的内容虽说是精挑细选,为我们品德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教材
学科教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的工作,除了课题研究之外,许多教师都在探讨教材教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互相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是教研工作的一般形式,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的课时不少于48节,提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但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而且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学科水平。  教师在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课程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天生爱美的学生,而语文学科本身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提倡和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去。  一、加强美文教学,接受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创设一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境界,引发学生产生愉悦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体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
台湾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较为成功的地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台湾岛上依然保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诞生了一批批国学传人,培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几代台湾人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一、重视字词训诂,文化底蕴厚重  台湾的《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能熟悉并灵活应用语体文及文言文作品中词语的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国学的流变及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台湾国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视训诂和作者背景知识介绍
所谓“悲悯”,即深切地同情、恻隐。朱光潜认为“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又认为“它(恻隐之心)的最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伦”。悲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一、体现为对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的忧虑  对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忧虑。以白居易《轻肥》(粤教版《选修1》。下文所引用诗文皆出自粤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一诗
误区之一: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小于教师的知识面。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时代结束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发问自主探究,课堂已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的触角伸向知识的各个角落,又像是一匹匹思想脱缰的野马。这对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主持者——教师来说,切忌大意,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是教师就肯定比学生懂的多,自己走的桥比他们走的路都多,从而没有认真准备便走进课堂。这会让自己非常被动,要知道教室里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开发其智能,提高其数学素质。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