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建设途径探讨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e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简要综述了当前我国对农产品公益性研究现状,从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时代需要和农产品流通产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产品流通公益性需要农产品流通体系整体运行来实现,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设途径,包括建设公益性市场系统、组织化规模化经营主体系统、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化服务系统、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市场调控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流通理论;农产品流通;公益性;途径
  The Study on the Public Constructing Approach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 China
  Zhou Qiang,Hou Yangbi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irculation Industry Promotion Center,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78)
  (China Agricultural Wholesale Market Association,Beijing 10083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constructing approach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urrent society and economic situat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t points out the goal of public constructing approach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and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realizing a goal. It also proposes detailed ways to future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lude constructing public market system,systemationscale opetation subject system, includ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and informationlized service system, food safety seacurity system , market regulation system and e-commerce system, etc.
  Key words: Circulation theo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public, approach
  引言
  我國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从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进入到了可以进行“顶层设计”的规划指导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作为高度市场化的领域,近些年在体系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但整体上依然薄弱。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趋向区域化和专业化,流通半径不断延长,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和“买贵”等问题突出,市场剧烈频繁波动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居民消费。社会对于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要求日趋迫切。因此,研究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并对其内涵、外延以及实现模式和建设途径进行探讨,对于农产品流通“顶层设计”和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观点也不一致。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是客观存在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有必要单独提出来,专门加以解决;也有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总体顺畅,供求大体平衡,价格相对稳定,说明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对公益性无单提单办的必要。对于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内容,一种观点认为主要包括保护农民、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保证供求稳定,保证价格稳定,保证食品安全,保证绿色环保等;另有观点认为,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包括保障市场秩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进流通组织化规模化、促进诚信经营等。对于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实现方式,有人主张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和市场有序作用来共同实现,其中有人主张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来实现;有人主张相反,认为应由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来实现。对于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实现的载体或途径,有人主张一方面靠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整体有效运行来实现,同时又要依靠公益性批发市场等载体作为重点支撑来共同实现;大多数观点集中于主要依靠公益性批发市场来实现。此外,还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存在诸多不同见解,研究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本文拟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我国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建设的途径与建议。
  一、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分析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密切关系老百姓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不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农产品流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与工业品流通相比,农产品流通与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既要重视农产品流通本身的经济问题,又要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这就决定了农产品流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或产业具有社会公益性,要以“公共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   首先,是农产品的自然物理属性决定的。农产品,尤其鲜活农产品,具有易腐烂、不耐储、体积大、价值低,生产“看天吃饭”、灾难难防,流通设施投资大,回报低而慢,这都决定了农产品流通具有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的特点,带来经营收益的不易预测性和不易控制性。
  其次,是农产品流通的经济属性决定的。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消费则具有常年性;产品的丰、欠具有周期性,需求则具有均衡性;价格具有波动性,社会则要求稳定性;生产具有集中性,消费则具有分散性。这些时空分离和周期波动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流通始终处在经济运行的矛盾纠结之中,时时需要排解,又时时难以排解。
  再次,是农产品流通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农产品流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战略性资源,人类片刻离不开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保障市场供应、满足群众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流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三农”,这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国家经济基础的稳定和安全。其生产和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特殊意义的基础保障性资源、战略资源型的流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最后,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决定的。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顶层设计”的深水期,需要在市场和政府的职能作用上,找出科学明确的职责定位和结合点。30多年的经验也证明,在农产品流通中,很多的公益性的诉求,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但也有很多的诉求,需要政府这只“扶持的手”干预才能实现,即需要通过对农产品流通的“公共产品”支持,才能够正常运行。
  农产品流通要承担并克服上述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体制属性的责任和制约,实现关系国计民生这个重大社会公益性的要求,所以,自身也就必然的具备了社会公益性的特点。
  从国际上看,虽然体制政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各有特点,但发达国家在保障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方面基本是一致的,一般都通过法律来明确。美、日、韩、法等国家政府把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共投资的主要项目,承担建设市场的主要投入,并提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补贴;市场定位为非盈利性的公益性设施,不须向国家纳税,不交租金或少交租金,与此同时,这些市场要承担信息搜集、价格调控、质量安全检测等公益性政府职能。
  从我国实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在农产品供給日益充裕的条件下,社会上特别是政府部门,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实现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把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实现,过多地交给市场去完成,而对市场又缺少有效的监管,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实现的调控乏力,或是缺位不到位,结果产生了过度市场化的倾向。面对近年来,农产品流通中频繁出现的“卖难”“买难”,价格异常波动,成本高效率低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社会上开始重新反思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尤其是批发市场的社会公益性问题。这个反思,在2011年中央对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文件表述中有了首次突破,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认识越来越深化,更密集地反映到中央文件之中。这些都为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实现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依据。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建设的途径
  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必须要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实现形式。农产品流通公益性要通过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协调运行来实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公益性的实现体系,作为政府推动公益性实现的依托和抓手,作为市场实现公益功能的骨干和导向力量。
  (一)建设公益性市场系统
  1.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系统。参考“公共产品”区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标准,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实际,可以按市场承担的公益性职责程度和营利性程度的不同,分为“纯公益性市场” “准公益性市场”和具有一定公益性作用的“公益性关联市场”。其中:“纯公益性市场”应是非营利的市场,承担完全的公益性市场职责;“准公益性市场”应是微利经营的市场,承担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市场职责;“关联市场”是承担某些或某种程度的公益性职责但仍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政府对这三类市场按界定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职控股公司等方式开办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探索公益市场两级管理体制:第一层,由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会、专业人士成立公益性市场管理协调委员会进行管理,第二层,是公益性市场控股公司进行管理。
  2.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系统。零售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神经末梢”,直接面对消费者,其公益性作用发挥不好,整个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实现就会功亏一篑。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要布点合理,方便居民购买,注重解决“买难”问题,如建设“15分钟商圈”;要价格合理,解决“买贵”的问题;要保证质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规模足够,品种齐全,解决满足消费选择问题;要环境卫生良好,解决环保问题。其开办可采取:政府通过控股公司直接投资;政府通过控股公司回购;政府成立“公益性零售市场管理公司”,由管理公司租赁场地经营,或对市场承包经营。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强行规定房地产开发必须按人口规模建有公益性零售市场交易场所,设施要合乎经营需要,方便经营和购买。政府也可设立“公益性零售市场基金”,设立“控股公司”负责投资管理,并可按比例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除了投资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公益性零售市场的政策支持,包括:减免场地费用以及企业和经营商户的税费,保障水电气暖并给予费用优惠,提供交通运输便利,保证商户权益,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等。
  3.公益性产地集配中心(市场)系统。政府要规划并投资在产地建设公益性的农产品集配中心。集配中心要实现集货、检测、预冷、分选、加工、冷藏、配货、收储、可追溯和信息平台等功能一体化,作为满足农民和农民合作社需要的基础性设施依托。要制定一套简便适用又比较现代化的标准,供农民选择。其投资可采取多种方式,但更多的还应是采取政府与农民合作社共建,由合作社使用和管理,政府监督指导的方式。   (二)建设经营主体系统
  没有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实现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就没有核心主导力量,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化“订单对接”交易。政府近年来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培养经营主体。但是,从实践来看进展缓慢,对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不大。这里提三点建议:
  1.建立农民流通合作社。首先,不必等待农民生产领域的组织化和规模化进展,先在流通领域的“最初一公里”,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流通合作社,集采多种农产品共同上市,提高农产品上市环节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各地已有广泛的实践,政府的责任是纳入发展政策、制定标准和规划,给予支持推广。如果全国每村都能建立起这样一个或几个流通合作组织,将会大大提高農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发展企业带农户的流通组织。这种形式各地也多有实践,政府也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支持,可以尽快见效。
  2.培育农产品批发公司和流通行业协会。我国农产品流通如果没有公司化的大型批发商,就没有流通的正规军、主力军。政府应把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拿出规划和政策,鼓励农产品流通商户进行公司化转型,并大力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培养一大批龙头经销公司;可以将农产品批发商组织起来,由松散到紧密,由临时到常年,由单一到全面,开展营销合作,培育起中国特色的经销商合作组织或联盟。
  3.培育市民化零售商户和多元化零售商。建设公益性社区菜市场,降低租金,减少经营成本。给予绝大多数是外地人的农产品经营商户在住房、上学、医疗、保险、养老等诸方面以市民待遇,降低其生活成本,减免经营税费。除超市外,对于农民进城直销、名特优产品直销和电商直销等多种零售方式要继续支持发展。
  (三)建设冷链物流系统
  建设冷链物流系统,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调剂产销、均衡上市,保障产品升值增收,降低流通损耗,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降低污染、促进环保,因此对实现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1.抓好鲜活农产品完整冷链的七个必要环节。即收获后的预冷、产地冷藏储存、第一次由产地到销地的冷藏运输、销地冷藏、批发交易和配送、加工场所的冷藏、面向零售地或餐饮业等大宗购买者的第二次冷藏运输、零售场所的低温销售等。
  2.抓好冷链系统中的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加强冷库建设;交易场所的温控建设和冷藏设备配置;市场内配送中心的物流冷库和车间建设;冷藏运输车辆配置;产地集配中心的控温车间、冷库和预冷、制冰等。
  3.建设原则。冷链建设在我国因基础薄弱,不能急于求成,应注意结合国情,适应批发市场实际,因地制宜,因场制宜,量力而为,不贪大求全、急躁冒进。要做好规划,有序推进,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先建急需要紧的、再建适度超前的,为后续发展预留空间。要注意推进运行体制的创新,实现建设投资主体、使用方式多元化。政府要加强对鲜活冷链物流建设的政策引导扶持,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从而加快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步伐。
  (四)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
  信息是农产品流通的血液、脉搏、晴雨表和监视器,是农民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决策和政府调控的依据,从总体上影响着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价格稳定和运行的成本和效率。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把向社会提供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公共产品,当作政府的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
  1.设立专门机构。包括政府专门负责管理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机构,承担起为社会提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公共产品的职责;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专业研究机构,用严肃科学的方法设计、收集、加工、分析、发布农产品流通信息。
  2.制定法律政令。现在仅靠一部《统计法》,解决不了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问题,必须从农产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法律、发布政令、规范标准并强制执行,克服目前这种杂乱无章的随意性数字游戏。要制定发展规划,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的实施。
  3.建立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一个可供农民使用的、能指导生产、上市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可供商户使用的,能指导购销运营的流通信息系统。采用一切可用的现代化科技手段,用简捷易操作的方式,及时向农民和商户发布上述两个系统的信息。建立信息网络,采取政府与信息采集点单位签约的方式,依法按规报送信息。培育信息员队伍,在编制限制条件下,可通过签约培训方式,建立起相对稳定具备一定业务水平的信息员队伍。设立政府专项资金,也可通过政策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中来。
  (五)建设食品安全保障系统
  食品安全问题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法律和措施也越来越完善。这里仅就当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安全保障工作,提几点建议。
  1. 明确政府监管主体责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执法工作,现在把企业(如批发市场)推到监管第一线,与法不符,与理不通。因为企业或市场无权执法,不能对不合格产品做出裁定和处理。企业或市场也无力办一个完全达到标准的检测机构,并维持正常运行。
  2.抓住监管重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首先是生产决定的,流通中的问题往往是因销售、二次加工或储运发生了问题。所以,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产品的市场准入第一关,将检测重点前移到产地销售环节,而流通中的食品安全检测作为第二道关口,起辅助作用。
  3.加强批发市场检测工作。检测的品种要选择大品种和易发生问题品种;检测的科目要选择危害大的多发性科目;检测手段以索证索票和抽检、速检为主要方式;严控市场内二次加工和二次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4.要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网,建立黑名单、红名单制度,实现食品安全有效预警与奖惩;推广“订单交易”、批发市场与产地对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方式,稳定产销关系,提升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对流通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整治,要以政府为主,吸收生产者、经营者和市场管理者,共同协作,发挥各自所长,齐抓共管,才会更加奏效。   (六)建设市场调控系统
  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是由千家万户拼成的“大生产”,千军万马串起的“大流通”,如何进行市场调控,实为一大难题。
  1.明确有限调控。在流通中调控市场,近期只能设定有限目标,即解决结构性“卖难”、异常性价格波动、突发性供求失衡。而全局性的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稳定,只有靠全局性的产销宏观大调控来实现,非流通中调控力所能及。
  2.实行理性调控。对流通中出现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要加以分析,区别对待。例如,对于结构性“卖难”,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产品适销,渠道不畅;有的是天气突变,集中上市;有的是盲目扩产,导致过剩;还有的是品种落后,无人问津。对前两种情况可采取疏通渠道或收储的办法调控;对后两种情况就不应干预,让市场去自行淘汰。再比如,生产和价格周期性波动是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供求的规律性特点,调控的作用只能追求适当拉长周期减缓波幅,适度干预,而不能采取过度的反周期行动,那样反而会传递错误信息,加大周期裂度。
  3.采取组合调控。提供供需预测,引导生产和流通,进行事先调控。疏通渠道,发展订单交易,减少盲目性。由政府或委托企业,对适销适储产品进行必要适当的吞吐和调运;开展多种形式的赠助计划,将对“适需过剩产品”的处理与社会救助挂钩结合;建设大城市应急生产基地和储备中心;制定生产和流通的调控扶持补助办法,让承担调控业者得到适当的收益;利用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调控国内市场,并探索中国式蔬菜产地销地品种“三指定”模式。
  另外,做好调控,还要完善优势产区基地建设,完善全国性流通大网络,培育农产品流通大龙头企业。要转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思路,将整治流通环境,畅通流通渠道为重点,让外埠菜进出方便,经营者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自由流通,丰富活跃的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建立鲜活农产品专项调控基金和管理办法,提供信息和标准化公共产品服务,注重发挥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作用。在建设公益性市场体系中,政府要将农产品流通的调控职责融入其中,研究制定公益市场履责的办法,监督实行。
  (七)建设电子商务系统
  电子交易是我国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重大机会,它对农产品流通必将带来革命性变革,前途无限,影响无限。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引导。
  1.推动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在农产品流通企业中大力推动试行电子商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进行商品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使交易者的资质、交易产品、协商信息、交易方式、结算办法、资金安全保证以及产品的储运交割、售后服务、纠纷处置、广告宣传和展览展示等一系列相关活动,都能采取计算机网络化处理。从交易内容上看,既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农民、农民合作社和公司基地等)与经销商(商户、代理采购商等),农产品流通中批发商与批发商、零售商、团体用户(餐饮、食堂等)、加工业者的交易;也包括社会各类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业者、批发业者、零售业者、团体采购者、个人消费者和物流业者等在网上的交易。
  2.加快电子商务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和商户的公司化,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和优质化,促进交易行为诚信化,保证交易资金安全化,实现交易各方和相关方职责和利益协调化。在当前,可以利用批发市场实体,建设网上批发市场工程,实现实虚两个系统结合。
  3.推行电子商务管理。在流通企业内部和流通企业对客户或商户的两个管理中,尽可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提升装备水平,转变管理服务理念,改革创新流通企业运营和管理方式,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努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企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安玉发. 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特征[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01):14-15.
  [2] 本报记者 韩馨仪. 以公益性支撑农产品流通体系[N]. 中国财经报,2012,(12),27005.
  [3] 依绍华. 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构成及政府介入方式[J]. 中国流通经济,2014,(03):17-22.
  [4] 齐永明. 论政府对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 李志博. 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6] 刘雯,安玉发,张浩. 加强公益性建设是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方向[J]. 农村经济,2011,(04):11-14.
  [7] 徐柏园. 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性质的正本清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05):92-97.
  [8] 赵小平. 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J]. 共产党人,2012,(03):22-24,19.
  [9] 赵尔烈. 建议实施“国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工程”[J]. 市场营销导刊,2009,(03):51-52.
  [10] 米新丽,李志博.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建设思路及实现途径[J].物流技术,2013,(17):23-24,38.
  [11] 本报通讯员 陈君君 本报记者 王成果. 10分钟菜篮子购物圈惠及80万居民[N]. 河北日报,2013-09-30006.
  [12] 赵尔烈,鲍轩.谈谈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建设[J] .中华合作时报,2013.5.28
  [13] 赵尔烈. 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冷链建设 [J].经贸参考,2010,(3).
  [14] 杜顺丰.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属于国家公益性财政经费保障类事业单位的法律依据[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03):40.
  [15] 曾寅初,全世文. 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与食品安全控制机制分析——基于现实条件、关键环节与公益性特征的视角[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5):16-21.
  [16] 刘佳海.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7] 史丽雯. 我国农產品流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周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
  侯仰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其他文献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特征的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如新疆的“库尔勒香梨”、浙江的“常山胡柚”等等。这些特产大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非常关注。原产地名称是知识产权,也是我国宝贵的财富。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外资企业在购销进口原材料过程中,经销无合法来源进口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动向:
期刊
一、出台背景与意义  2003年8月27日,行政许可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从开始起草到审议通过,前后历经7年,其中国务院曾两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四次审议。
期刊
2003年底,南京市工商学会组织召开了“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江苏省及南京市工商局、工商学会,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民政局的有关领导,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市局有关处室、各区县局主管领导和部分论文作者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普遍反映,这次研讨会主题鲜明,联系实际,从战略宏观层和战术微观层,对工商行政管理具体职能和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作了深入探讨,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期刊
摘 要:仓储式商店作为零售业态中的一员,已经愈发的彰显其生命力。大型仓储式超市以较为独特的经营模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集商品的大量仓储与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其内部布局有着不同于其他零售业态的鲜明特点。商场整体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商场氛围。优秀合理的商场布局会突出良好的购物引导性。所以,合理的商场空间布局对于增加购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挖掘潜在消费人群和消费能力,创造出意想不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旅游行业带来的第一个重大机遇,促使旅游行业进一步突破物理时空限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模式”, “互联网 +”背景下的旅游行业发展,就是如何在原有的传统旅游业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旅游更好的结合,让互联网与传统旅游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旅游行业的新生态。本文通过对目前贵州旅游行业现状,以及贵州旅游行业发展存在的困境的分析,提出在“互联网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中的创业者及其创业项目正经受严峻考验,因此本文就苏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服务优化提供借鉴建议与参考,从而能够为创业者更好地提供服务,使创业项目开展顺利。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者;创业项目;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学生自我发展和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但是,由于苏州市大学生自主创业起步较晚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现代企业实际开展的建设项目工程投资活动过程中,财务管理与监督工作的开展水平,对企业实际获取的经济收益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具体围绕项目投资基建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项目投资;基础建设;财务管理;监督  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实务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切实择取合理恰当的项目开展具体化的投资建设实践活动,是切实提升我国现代企业实际获取的经营收益水平
期刊
摘 要:影视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影视文化发展中存在着娱乐气息过重,导向性过差,体现传统、主流文化少等问题。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们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和民族凝聚力,引导影视文化走向正轨十分紧迫。供给侧改革在我国经济领域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可以借鉴其经验以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主要从“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论述,并选取了一些影视作品作为例证,搜
期刊
摘 要: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会计的主要职能。所以,某些情况下,会计的基础工作能直观的大体的反映经济效益,文章就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一些论述。  关键词:会计;经济效益;关系  引言  会计与经济效益一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各种不同的算法,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控核算,使各单位能够进行最为有效的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