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散文教学中阅读的“伪理解”及解决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三散文专项训练中,我们发现:明明是课堂上已经反复强调的东西,学生似乎都已经“掌握”了,甚至有些考点和解题思路他们能脱口而出了,可是一做试卷却错误百出。笔者在对学生错误答题原因分析中发现,“问题化”散文教学是导致学生答题出现“伪理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问题化”散文教学是阅读“伪理解”产生的根源
  “问题化”散文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看似有效的教学问题来贯穿散文教学过程,用问题代替文本学习,期待能通过问题分析,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阅读“伪理解”是指学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由于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没有关注语文“人、文”要点,只做到了“形似”,答题的步骤、格式对了,却没有做到“神似”,不能抓住核心,结合作者的独特认知情感具体分析,出现了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的答案。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了问题分析,用问题代替文本阅读,学生只注重了解答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文本的揣摩,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及作者所创作的背景、年代,不能真正读懂文本,从而产生了答题的“伪理解”这个现象。
  1.“问题化”教学中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造成了阅读的“伪理解”
  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答题思路是造成了阅读“伪理解”的最常见问题。如“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胡适《追悼志摩》)由于思维定势,学生没有关注标题“追悼”,更没有深入理解文本,只是简单的把它判断为开头“作用题”,出现了“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学生只记住了一些术语而没有真正读懂文本。这是一篇悼念文章,感情是哀伤的,何来“激发兴趣”之说?
  再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林肯中心的鼓声》:“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手法题”这一解题思路学生早就烂熟于心,由于思维定势,他们立刻答出了“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等错误答案。像“虚实结合”、“衬托”“欲扬先抑”等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概念,学生的“伪理解”大都是因为思维定势,审题时没有读懂文本,只根据已有的答题格式去作答,形成了错误的答案,失分严重。
  2.“问题化”散文教学中知识能力背景缺失导致阅读的“伪理解”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问题化”散文教学只解决文本设计的问题而忽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这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知识、能力背景的缺失。
  如探究《风雨中忆萧红》一文的主题,很多学生就只写出了对萧红的回忆,对萧红品质的赞美,却没有分析出“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他们没有关注到“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这段话,也不了解那个“风雨”的年代,所以很难得出“对御用文人的不满”这个主题。知识背景的缺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文本的解说、背景介绍,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理解一个作家或同一个时期的作家写作的独特情感。
  “伪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细读文本,对照反思;更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学情,引导学生储备并“消化”背景知识,切实做到以生为本。
  二、细读文本,理解背景,关注误区,强化反思等方法是消除阅读“伪理解”的必要途径
  王荣生教授曾说: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的散文。也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将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细读文本,多角度对照反思,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有效地促进他们有目的去探究本文,感知文本人文的魅力,消除思维定势,深层次地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1.细读文本,增强品味局部、感受整体的意识
  在散文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意识不到位,文本细读的能力不强。教师要树立学生细读文本意识,引导他们品味局部、感受整体。学生阅读文本时,一要引导他们关注标题,读懂文本。因为标题往往会提供写作的线索或交代对象,如朱自清的《背影》中“背影”就是文中的线索,串起了对父亲的回忆;鲁迅的《忆韦素园君》中交代了写作的对象“韦素园”,全文就是通过对韦素园的回忆,从与他相识、相处、别离来叙述文章的。二要通过赏析文中的关键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文章的主旨,抓住散文“形”与“神”的特点去分析文本。在具体作答时要养成圈“关键词”的解题习惯,认真细心作答。
  2.引导学生储备并“消化”背景知识
  散文理论研究者陈剑晖指出“散文是极自由极潇洒的文体……作为一个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陈剑晖的观点提醒我们,散文的教学应该是挥洒诗性的教学,过于理性的概括、分析、阐释并不合适,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储备并消化背景知识。对于容易出现伪理解的内容,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并储备背景知识。如《荷塘月色》中要理解作者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就必须了解面对社会现实,朱自清思想的复杂性:悲愤、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无能为力。
  3.关注答题误区,强化对照反思来消除阅读的伪理解
  练习和课堂是发现伪理解最有效的渠道,可从它们中窥见学生理解问题的思维误区,设计教学着力点。或补充深化,或迁移训练。如中间段落结构作用一般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在解答“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写宁波雨的作用”时(《滋润》),学生阅读“伪理解”立即显现出来:承上启下。这里只要答出“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对宁波文化的叙写与感悟”即可。
  明白误区后要及时树立对照反思的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产生对实践的渴望。对照反思之后要“自我修炼”,我们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原点”,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对照反思,在比较反思的基础上,找出答题的误区,选择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学生增强了自我对照反思的意识后,伪理解现象就会明显减少。
  “伪理解”是语文阅读中出现的正常现象。随着它的不断解决,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将不断优化,语文素养也必将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主导的角色,而不是主人的角色,相应地,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真正主人,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模式。這一模式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一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自主复习、自主训练,还要充分发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
对于教师而言,要上一节课,简单;要上好一节课,却是很难。上一节课,只要把45分钟安排好就行,但是,在这45分钟之内,学生有没有听懂?是被动听还是主动学习?是被迫记住还是兴趣使然?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沟通,这些都是课堂管理上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仅“专才”,而且“博才”  教师的素质主要指道德品质、理
一、选择合理的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整本选修课程的教学,需要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的对选修教材的内容作出取舍,讲解一些真正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文章。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必须严格按照每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一般老师主要应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方法,针对选修教学内容中不
名著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典名著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但是名著的历史厚重感又容易让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情绪,因此,执教者在备课过程中巧用课堂活动,既能让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合作挖掘名著内涵,同时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经典之于现
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可问、想问和会问;其次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如明确问题并进行有效整理、遵循一定的数学思想、在头脑
摘 要: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对提升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当前未成年人在课外阅读工作中存在问题,如传统国学经典阅读过少,多数未成年人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养成,一些未成年人课外阅读的质量、层次与其年龄不相符。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实现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目标,因此,教育者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予以解决,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课外阅读;教学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