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贵粟疏》之“疏”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old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晁错有三“疏”:《言兵事疏》说的是军事,《论削藩疏》说的是政治,《论贵粟疏》说的则是民生,重点是农事。
   晁错深知农家之苦。春夏秋冬“四时之间,无日休息”,风尘署热阴雨寒冻均不能避,“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全靠种田所得,还要遭受水旱“天灾”以及“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的“人祸”之苦,以至于不得不“卖田宅、鬻子孙”籍以“偿债”。看得出来,他有悯农情结,这个“悯”字,也就是被孟子称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与农家之苦相反,“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农商对比,反差极大。“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商人兼并农人,农人只好流亡。这大概也是当时的实情。
   晁错深知民之安居乐业与国之长治久安的关系:只有民之安居乐业,才有国之长治久安。民之安居乐业的前提则是民之丰衣足食,即使遭遇水旱之灾,也能做到“民不冻饥”。“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而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民不冻饥”,仅仅“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是远远不够的。晃错此言,显然指的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说的“朕亲耕,后亲桑”,他以为重要的是能为民“开其资财之道”,而使“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基于这两个“深知”,晁错提出了他的重農抑商思想,或者叫做“贵五谷而贱金玉”。“贵五谷”的道理就显而易见的,“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而“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故素有“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之说。金银珠宝则因为珍贵而且轻便,极易为“奸邪所利”——“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无论从民之安居乐业,国之长治久安,还是农商之间的巨大反差看,都宜重农抑商。
   晁错以上所论,在当时(我说的是当时)的背景下,是无可厚非的。毛病出在他的具体操作方式,即所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他提倡“有余者”即富人“入粟以受爵”,认为他们“入粟”了,就可以减少“不足”者即穷人之赋税,从而达到“劝农”的目。晃错说,“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无论是使天下人都“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还是把爵位当作天子可以“出于口而无穷”的支票,确实都是如意算盘,但晁错或许没有想到,能“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的只能是富人,而刑赏乃是国柄国器,富人“入粟”既可免罪,又能受爵,国柄国器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
   这大概就是晁错《论贵粟疏》之“疏”罢!
   摘自《上海法治报》2020年9月29日   童玲/图
其他文献
最近,广州的朋友小茜跟我讲了一件事,说有天下午她打了滴滴车到佛山岭南天地去,一下车有点找不到北。就站在路上,想拿手机导航一下。   这时,一个戴着口罩、穿得挺职业的女子走了过来,说小茜的打扮很有品位(小茜说她那天没化妆),所以问问有没有兴趣做美妆方面的兼职,说她的工作室只要三五分钟就到。小茜想想自己也不赶时间就跟了去。路上那女子还问是不是有点怕。   到了所谓的工作室,女子脱下口罩,噼里啪啦讲
期刊
初到新华厂的人,一定会惊艳于厂办公楼前的大花园,偌大一个园子种满各种花草树木,春有花,秋有果,夏有阴凉,冬有绿,环境宜人。而且,新华厂还有个后花园,面积更大,好几十亩地,茂林修竹,奇花异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中间一块运动场地,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   后花园围在高高的围墙里,只留一个隐蔽的小门。整个新华厂,不管是坐办公室的,还是车间职工,都喜欢闲时去后花园逛逛,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风光。  
期刊
“不是山谷”全句是“你也不是山谷,所以我不怪你没有回音”,出自抖音。对着山谷喊,一般都能够产生回音。“不是山谷”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山谷,所以不一定会对他人的示好、问话等有回应,是人们对自己没有被回应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但也体现出满满的失落、失望与无奈。   人的感情是十分复杂而细腻的。如果一段关系中,某一方对另一方的關心、付出没有回应,甚至是漫不经心,那么纵然你“不是山谷”,付出的一方时间久了也
期刊
时下,青壮年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在网络运用能力方面,祖辈逊于孙辈也是普遍的现象。我的13岁外孙玩起电脑得心应手,游戏常更新,网友日渐多。今年暑假碍于疫情,我女儿又给他买了手机,除了游戏,就是发微信。鉴于外孙性格内向,羞于与人交往,我提醒女儿:“别让孩子沉湎于网络,还是要把他推向社会,增进人际交往的能力。‘网络互动’毕竟不能替代人际交往。”   毋庸置疑,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
期刊
《水滸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节这样写道:   智深相(按:即“看”“打量”的意思)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按:即拉直、伸直之意),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这一组连续八个动作的叙述之中,用了四个“把”字、一个“用”字、一个“将”字;除开“相了一相,走到树前”之外,每一个动作之前都(因口语之习、之便)添加了补强动感的助动词。我们当然
期刊
何谓“三面宴”?无非就是“场面、情面、体面”之简称。这是农耕底色的中国餐饮文化具有典型文明意义的标志性境界。   大凡吾国百姓均知,“民以食为天”,所有的固定节庆乃至生造故设的五花八门节日,无不以吃为欢了。既然已将人本能的吃食顶格到了天,还有啥能比吃来得重要呢?纵观历史,无吃不欢;横切眼下,一年四季节节连绵,依然是吃翻加上了嗨翻而已。   诚然,吃——对一个人的兴奋刺激度最高,所有的感官被唤醒
期刊
磕头是为官要法。大清曹振镛撰“官规则”,并不叠床架屋,博士买驴,换博士与博导,纵码60万字还只是概论转首章,曹氏却6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曰“多磕头,少说话”。大清官人少说百万,能谥文正的,只有八个,曹氏却居于“八文正”,可证:一,这厮一直说假话,这回说了真话;二,这厮一直做高头讲章,这回做了官头实章。   磕头官,想起來是蛮逗爱的。这事这么定行不行?要得要得,坐在主席台上提了建议,便见下头磕头如捣
期刊
如此凝聚力
期刊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董宣为洛阳县令。董宣,字少平,绰号“强项令”。“强项令”者,乃“硬脖子县令”之谓也。此君刚正不阿,不肯向权贵豪强低头。《后汉书·酷吏列传》里的《董宣列传》有记载。历朝历代,酷吏执法严酷,树敌過多,大多结局悲惨,而“强项令”例外。尽管也曾面临死于非命的境遇,然此君还是七十有四善终于任上,令许多史家惊呼“奇哉”!   “强项令”的脖子到底有多硬?《董宣列传》载:湖阳公主的管家,光
期刊
某公愛柳,尝谓人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此何等景致!”及为县令,遍伐杂树,以柳易之。任满秩迁,继任者恶柳而好梅,曰:“柳无风骨,岂若梅之耐寒也。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胜似‘江上柳如烟’。”乃伐柳易梅。又三年,新官莅任,曰:“梅固耐寒,未若竹之长青也。坡公有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令伐梅种竹。   民苦于屡更,作《天净沙》咏之:“前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