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55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整体的考量,又需要立足细节去推敲品味,从那些“貌不惊人”的字词中准确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意,方能真正走进文本,体悟其神韵。江跃老师执教的《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抓住是“摔”还是“撕”、是“娃娃”还是“布娃娃”、是“语言”还是“生命”三个问题,带领学生在文字上如琢如磨,对细节反复涵泳体味。
  关键词:文字推敲 比较阅读 《再塑生命的人》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整体的考量,又需要立足细节去推敲品味,从那些“貌不惊人”的字词中准确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意,方能真正走进文本,体悟其神韵。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观摩了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江跃老师执教的《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江老师带领学生在文字上如琢如磨,对细节反复涵泳体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字背后。
  一、是“摔”还是“撕”?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言文字的秘妙,往往潜藏在字里行间。因而,教师要带着学生“明察秋毫”,探骊得珠,于文字细微之处咂摸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PPT出示:“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大家发现神奇之处了吗?(学生欲言又止。)
  师大家不敢说了?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布娃娃,怎么可能把它摔碎?“摔”这个动词用得不恰当,如果按照常理,应该把“摔”这个动词改成“撕”。因为布娃娃是用布做的,不能被摔碎。这可能是她的一种內心想法,实际上布娃娃没有碎。
  师请坐。他的疑问正是我的疑问。这是一个布娃娃,但是海伦·凯勒一摔就把它摔碎了。刚刚这位同学认为,这可能是海伦内心的想法,实际上布娃娃并没有碎。是这样吗?布娃娃究竟碎了没有?
  生碎了。
  师请从文本中找出证据。
  生因为文中说了,是莎莉文老师把布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的。如果只是想象的话,那么莎莉文老师怎么会去扫这些碎片呢?文章后面也说了,“我”又摸索回去找到碎片,想把娃娃拼起来。这就更加证明了实际上她把它摔碎了。
  师谢谢你!你对文本非常熟悉,前后联系得非常紧密。
  生她对这些动作可能也分不清。例如,她说“摔”,布娃娃是不会摔碎的,她可能是撕碎的。
  师好的,请坐。这样可怜的海伦·凯勒当然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当然会对光明充满渴望,所以她才有了这样一段心灵独白。(PPT出示——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海伦·凯勒的无助、可怜。
  把布娃娃“摔碎”是一个与常识相违背的问题,潜藏在文字的缝隙间。江老师抓住这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引领学生从小口进入,窥见了文本的又一重洞天,令人豁然开朗。看上去是在斟酌“摔碎”是否确当的问题,实质则指向海伦·凯勒的成长过程和内心世界。师生在推敲语言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海伦·凯勒的世界,去体察感悟,从而理解了海伦·凯勒的无助、可怜——因为,海伦·凯勒根本就分不清怎样的动作是“摔”,怎样的动作是“撕”。换言之,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海伦·凯勒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无法辨别“摔”和“撕”的区别,她的生活、学习是何其不易,那么学生只是快速知道了一个常识,教学也就缺少了透过语言文字抵达作者内心世界的张力。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是“娃娃”还是“布娃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不能只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空洞说教。有时,教师以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创设情境,设疑启思,学生便可打开思路,“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怎样理解这个神奇的布娃娃呢?
  生我觉得布娃娃可能是瓷做的,上面套着一层布。
  (其他学生笑。)
  师大家先别忙着笑,请他先说说证据。
  生因为在第六自然段中就说了“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也就是说,衣服是套上去的。
  师请坐。你对文本的细节关注很到位。其实,这是一篇外文译著,什么是外文译著?
  生翻译家把用英文等外国语言写成的文章翻译成中文。
  师好的,请坐。因为是由外国语言翻译而来的,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不同的翻译家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他们的翻译有时候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阅读这样的外文译著时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版本,一定要找一找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阅读。顺着这个思路,老师看了很多版本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请大家看这两种译法。(PPT出示——李汉昭译:“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陈晓颖译:“这个时候,我终于失去了耐心,抓起她送我的新娃娃,一把扔到地上。摸索着娃娃残留在地上的碎片,我心里竞然十分痛快。”)第一种译法就是我们课本上选用的李汉昭的翻译,他将“doll”翻译成布娃娃;第二种译法将“doll”翻译成娃娃。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哪种翻译更好?
  生我觉得翻译成布娃娃好,因为娃娃有不同种类,布娃娃特指布做的,而且听起来跟小朋友一样。
  (其他学生笑。)
  师请坐。他认为娃娃会让人产生误解,而布娃娃指代更明确,就是布做的。
  生我觉得娃娃好,因为你看,布娃娃是摔不碎的,而娃娃可以是塑料做的、陶瓷做的,可以摔碎。   师请坐,他认为娃娃好,娃娃的质地不明确,这样更能解释摔碎。生我觉得还是布娃娃好,因为前文说了,衣服是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这里可以体现萝拉对海伦·凯勒的爱心。如果与这里呼应的话,娃娃应该是布娃娃。
  师好。前后文呼应,不脱离文本,所以她认为布娃娃好。我们再来读一读文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思考,到底是娃娃好,还是布娃娃好。(PPT出示: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再来看看,是娃娃好,还是布娃娃好?
  生我觉得还是布娃娃好,因为莎莉文老师就是想让“我”弄清楚,每个东西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如果是娃娃的话,就可能会混淆,而布娃娃就会更清晰。
  江老师在谈及备课体会时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很多版本的译文,甚至还专门请教英语老师,‘doll’是不是一定要译成‘布娃娃’。最终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发现,有的版本翻译为‘娃娃’,而百度百科以及一些传记认为海伦·凯勒摔的是‘瓷娃娃’。为什么译者要翻译为违背常识的‘布娃娃’呢?这个问题并不来源于教参,而是产生于实际的阅读,这样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江老师潜心会文、爬梳剔抉,更重要的是,他在不经意间教给学生一种深度阅读方法——多版本比较阅读。
  三、是“语言”还是“生命”?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白海伦·凯勒的自传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的励志精神鼓舞着无数的人,因而教师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诚然,语文教学天生具有“人文性”,对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责无旁贷。但关键是,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自然而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着痕迹。在语文课上,如果思想道德教育的企图过于明显,脱离文本,离开文字,一起喊口号、发宏愿、说理想、谈人生,那么,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至少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江老师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和精神价值,立言立人。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虽然文章标题是“再塑生命的人”,但实际上奇迹并未发生在海伦·凯勒身上,她只是掌握了一些原本不知道语言词汇,最多算是再塑语言能力,那为什么要说“再塑生命”?请大家讨论思考。
  生文中说“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从这个“新的思想”就能看出,每当莎莉文老师教会她一个词语之后,她就会产生新的联想,例如父亲、母亲等词,都是家庭成员;莎莉文老师是给予她爱和帮助的,也让她懂得了生命中是有亲情存在的。
  师前面我们说了,海伦·凯勒是无知的,但现在她知道什么是亲情了,她对生命有了新的了解。
  生通过这些语言学习,海伦·凯勒懂得了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都互相联系的,生命也是彼此相通的,所以莎莉文老师再塑的是她的生命。
  师好的。她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了,她能和外界发生联系了。
  生通过学习,她学会了区分杯和水,知道了每个事物都有名字,生命不再是混沌的了。
  师对,她学会了区分事物,能够指代每一个物体,有了概念,生命的领域拓宽了。综上所述,生命和语言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再看看这篇文章的体式——自传体节选。所谓自传体,就是写自己的事情,比如人物传记。我读《海伦·凯勒传》时,发现了一些片段。(PPT出示:①她在手上学习拼写单词,历时三个半月之后,她开始用铅笔写信了;②从读盲文卡片,到读盲文书籍,海伦进步很快;③海伦出版了《我的一生》《我所居住的世界》《石壁之歌》等书后,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因而受到社会的如潮好评;④她还要经常去出席各种会议或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她学会了当众说话)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学了三个半月后,她已经开始写信了,然后她又开始读书、写书,甚至能够进行演讲。虽然再塑的是语言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借助语言这个阶梯,海伦·凯勒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她学会了区分不同的事物。
  生她的感情丰富了,懂得了后悔和伤心。
  生她能够与人沟通交流,也能写书,发表观点。
  师是的。这时的海伦·凯勒不再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而是一个通过语言走进光明的人,一个走进社会的人。一个人只有进入社会,她的生命才有意义。(完成板书,画成一个“人”字)海伦·凯勒的生命可以再塑,我们的生命需要再塑吗?
  再塑的是语言,为什么说是生命?江老师意识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往往浮于表面,对“生命”的理解大多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于是,在他的引导下,学生穿行于海伦·凯勒的语言文字中,将对“生命”的诠释具化为“具体可感的亲情”“个体与外界的联系”“每个事物都有名字,生命不再混沌”等,体认到“这时的海伦·凯勒不再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而是一個通过语言走进光明的人,一个走进社会的人。一个人只有进入社会,她的生命才有意义”。育人可谓水到渠成。学生深入阅读,知道语言再塑对于海伦·凯勒生命的意义,以及海伦·凯勒是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要比空谈她的坚强和伟大更真实有效。当江老师最后完成板书,画成一个“人”字时,我认为,“人”已经画在学生的心中。
其他文献
摘要:游戏寓教于乐,能使语法教学从静态的、以听和记为主的语法规则传授模式,走向动态的、自主感知的趣味习得过程。将游戏融入英语语法板块教学,主要策略有:在游戏中引入语法学习板块,在游戏中归纳语法规律,在游戏中巧用语法知识。  关键词:游戏语法教学语言规律语法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游戏寓教于乐,能使语法教学从静态的、以听和记为主的语法规则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主阵地。为了帮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提倡让学生的思维“进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第一课时的教学,从不同的学生创造相同的信息、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信息、同一個学生创造不同的信息三个思维层次来观察课堂并反思课堂。  关键词:数学思维 思维进阶 课堂观察 列举策略  一、主题解读  数学课堂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主阵地。目前
期刊
摘要:教学《离子反应》一课,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手持技术测定的微观的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和符号表示的反应方程式结合,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及变化,并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这样的教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手持技术“宏微符”结合离子反应电导率测定
期刊
摘要: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一课,从课题引入背景、知识发生过程等角度解读教材,把握整体结构。由此,进行教学思考,体悟育人价值:教学生数学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渗透“控制变量,分解问题”“从熟悉到陌生、从简单到复杂”、类比、数形结合、归纳、演绎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理性思维和精神。  关键词:三角函数的图像教材解读数学思想方法  近日,南京市高中数学渠东剑名师工作室“深度研课”活动在南
期刊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学习变化的微观因素,课堂观察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的观察单位。以“目标+情境+行为”为课堂观察的基本单位,能够获取学生的真实学习表现,能够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进阶,还能够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  关键词:课堂观察 目标 情境 行为 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学习行为的持续累积与学习结果的不断进阶,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为此,课堂观察需进入更加微观的
期刊
摘要:深度学习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存在于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中。《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課教学,可建构“有结构”的教学系统:串珠成链,让知识点连成“线”;多维发散,让知识线编成“网”;上下合流,让知识网围成“体”。  关键词:深度学习 “有结构” 《小数的初步认识》  深度学习“深”在哪里?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一语中的:深度学习“深”在系统结构中。他进一步解释道:深度学习虽然表现为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但
期刊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穷尽思维可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培育有广度、有深度、有创新的思维习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观察 思维可能 《两茎灯草》  一、主题背景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被书声琅琅的感性润泽陶醉,为行云流水的对答场面赞叹不已;我们追求完美,总认为学生能
期刊
摘 要:通师二附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的一个认知误区,也即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并把基于儿童生命本性的学习与发展真正落实在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自由游戏中,尤其是独树一帜的幼儿情境课程中。幼儿情境课程体现了中国幼儿课程改革的诸多创新,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以健康、表现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领域化课程设计,堪称幼儿课程的一大突破。这一课程设计的独特性质,造就了幼儿、
期刊
摘要:汉字之美,风光无限;汉字之源,古韵悠长。汉语文化课,领着学生梳文栉字,尝试以字解文,以拆字法、猜想法、信息提示法、例证法等探寻汉字之源,赏味汉字之美,以此引发学生对汉字寻美探源的兴味。  关键词:《鸭》汉字文化梳文栉字寻美探源  汉语文化周活动,让我有机会走近汉字,感受汉字的温度,感佩先人造字的智慧。活动中,我讲授了张一清先生的《鸭》一文,领着学生梳文栉字,以此引发学生对汉字寻美探源的兴味。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练习课,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练”到“炼”的学习进阶。“练”突出的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实际应用,“炼”则更关注知识本质的提炼、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学习习惯的烙印。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有关分数、比的问题》练习课,注意“炼”素材:用极少素材生成丰富“题”材;“炼”思维:在关联思考中促进本质把握;“炼”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力提升。  关键词:练习课 学习素材 思维方法 学习习惯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