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你看《三国》了吗?
乙:“老不看《水浒》,少不看《三国》”,我没看。
甲:我说的是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乙:我也没怎么看。
甲:为什么?
乙:学习要紧嘛!
甲:原来如此。本来我想和你谈谈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现在看来,我们缺乏“共同语言”。
乙:什么话?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早已家喻户晓,本人不才,略知一二,什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甲:这哪里是歇后语,分明是句俗语嘛!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解释,比方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乙:你怎么不早说?其实我也会,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啦,什么“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啦!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周瑜“愿打”还能理解,因为他不疼;黄盖“愿挨”就让人费解了,哪有甘愿挨打的?
甲:这你就不懂了,人家周瑜和黄盖玩计谋,是为了火烧赤壁。东吴火种船要靠近曹操战船,黄盖诈降曹操,曹操怎么会轻易相信呢?他就采用“苦肉计”。为了东吴的利益,黄盖情愿自己受苦。
乙:黄盖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真了不起。我听说,曹操开始也不太信,派蒋干去东吴打探情报,周瑜将计就计,弄了个假情报,故意让蒋干偷了去,交给曹操,曹操信以为真,不但杀了自己的水军头目,还以为黄盖准备降曹是真,这才有赤壁之大败。
甲:所以才有歇后语“曹操遇到蒋干——倒了大霉”呀!东吴以少胜多,也有蒋干的“功劳”。
乙:我认为在赤壁之战中立功的还有一人,那就是诸葛亮。他有两“借”。
甲:哪两“借”呢?
乙:这你都不知道呀?还说我和你“缺乏共同语言”,原来“缺乏”的是你自己呀!这两“借”,一是“草船借箭”,二是“借东风”。诸葛亮“借”了箭,吴国战士才能向曹军营寨发“火箭”;有了“东风”,黄盖所率火种船才能驶向北岸,火烧曹军战船。
甲:不错,是有这两件事,就请你用歇后语说一说吧!
乙:没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巧借天时”。
甲:可又有一种说法,叫“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乙:都有道理,其实这东风根本不是“借”来的,老天要刮什么风,该刮还得刮。不过诸葛亮善于观察、推测气象不假。
甲: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例有很多,你还能用别的 歇后语来介绍吗?
乙:这有何难?听着,有“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甲:打住!这最后一个歇后语说的可是曹操呀!
乙:我说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谁的“所料”?不就是诸葛亮吗?
甲:这我就有一事不明了,既然孔明早就料到,为什么还派关羽守华容道,难道不知道曹操有恩与关羽,关羽靠不住?
乙:是啊,结果“关羽放曹操——不忘旧情”。不过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刘备一方弱小,暂时还不想与曹操一方为敌。
甲:这事我也可以用上一个歇后语“诸葛亮不与曹操为敌——有自知之明”。
乙:哪有这个歇后语呀?
甲:我自己编的。
乙:啊?
乙:“老不看《水浒》,少不看《三国》”,我没看。
甲:我说的是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乙:我也没怎么看。
甲:为什么?
乙:学习要紧嘛!
甲:原来如此。本来我想和你谈谈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现在看来,我们缺乏“共同语言”。
乙:什么话?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早已家喻户晓,本人不才,略知一二,什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甲:这哪里是歇后语,分明是句俗语嘛!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解释,比方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乙:你怎么不早说?其实我也会,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啦,什么“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啦!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周瑜“愿打”还能理解,因为他不疼;黄盖“愿挨”就让人费解了,哪有甘愿挨打的?
甲:这你就不懂了,人家周瑜和黄盖玩计谋,是为了火烧赤壁。东吴火种船要靠近曹操战船,黄盖诈降曹操,曹操怎么会轻易相信呢?他就采用“苦肉计”。为了东吴的利益,黄盖情愿自己受苦。
乙:黄盖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真了不起。我听说,曹操开始也不太信,派蒋干去东吴打探情报,周瑜将计就计,弄了个假情报,故意让蒋干偷了去,交给曹操,曹操信以为真,不但杀了自己的水军头目,还以为黄盖准备降曹是真,这才有赤壁之大败。
甲:所以才有歇后语“曹操遇到蒋干——倒了大霉”呀!东吴以少胜多,也有蒋干的“功劳”。
乙:我认为在赤壁之战中立功的还有一人,那就是诸葛亮。他有两“借”。
甲:哪两“借”呢?
乙:这你都不知道呀?还说我和你“缺乏共同语言”,原来“缺乏”的是你自己呀!这两“借”,一是“草船借箭”,二是“借东风”。诸葛亮“借”了箭,吴国战士才能向曹军营寨发“火箭”;有了“东风”,黄盖所率火种船才能驶向北岸,火烧曹军战船。
甲:不错,是有这两件事,就请你用歇后语说一说吧!
乙:没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巧借天时”。
甲:可又有一种说法,叫“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乙:都有道理,其实这东风根本不是“借”来的,老天要刮什么风,该刮还得刮。不过诸葛亮善于观察、推测气象不假。
甲: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例有很多,你还能用别的 歇后语来介绍吗?
乙:这有何难?听着,有“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甲:打住!这最后一个歇后语说的可是曹操呀!
乙:我说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谁的“所料”?不就是诸葛亮吗?
甲:这我就有一事不明了,既然孔明早就料到,为什么还派关羽守华容道,难道不知道曹操有恩与关羽,关羽靠不住?
乙:是啊,结果“关羽放曹操——不忘旧情”。不过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刘备一方弱小,暂时还不想与曹操一方为敌。
甲:这事我也可以用上一个歇后语“诸葛亮不与曹操为敌——有自知之明”。
乙:哪有这个歇后语呀?
甲:我自己编的。
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