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留学潮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国的大学课堂上,有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教授小,学生老。在北大,尤其如此。
  在那个新旧文化更替的节点上的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要跟上时代,只能进入北大,向那些留学回国的年轻人学习“西方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
  正是这群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新青年们,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1917年夏天,胡适被蔡元培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那时他才26岁。
  26岁的教授,在今天已是骇人听闻了,在当年也并不多见,由此可见蔡元培对胡适的看重,但这还不是全部。初入北大,胡适讲授中国古代哲学、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月薪为260银元,第二个月就增至280元,为教授中的最高薪俸。资历最浅,工资却最高,再加上胡适又鼓吹白话文,这就很不招北大那些旧派人士喜欢了。
  在北大国文教授中,黄侃是坚持文言文者之一。有一回他对学生解释文言文的优越时,就拿胡适来举例:“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之多。如用文言文则仅需‘妻丧速回’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胡适当时没有回应,时隔多年之后,他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行政院邀请他去做官,他决定不去,请学生们用文言文代他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最后他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电稿:“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但胡适拟出的白话文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在当年的北大,胡适干的活还真不少。到校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即先后担任哲学研究室主任、北大编译会评议员、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等重要职务。
  重用胡适,也是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之一。他后来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写道,他接手的北大,是个学生被称为老爷、教员被称为中堂或大人的官僚机构,是升官发财之阶梯。而要打破这一现状,就要从聘请博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正好,他在《新青年》上发现了“旧学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胡适。
  蔡元培还真没看走眼。来到北大的胡适,很快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教学主力,开课多,开的讲座也多,还跨学科,令北大同仁们佩服。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到了新文化运动中:他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宣传个性自由,宣传民主科学,还出版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胡适之”之名,响彻中国。
  “西方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
  后來,胡适曾回忆道,在青年时期如果没有蔡元培的着意提挈,他的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
  这话虽是自谦,但也有些道理。毕竟相比黄侃这些国学大师,胡适的功底是不够的,所以蔡元培要帮他虚构家学渊源。但蔡元培看重的,绝不是胡适的国学水平,而是他留学美国所得到的“西方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就在序言中评论,此书四大特点乃是前人未有: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主张。通过现代学术方法,将中国从原有封闭的一种传统中,带到一个现代世界上——这几乎是当时的共识。比如黄侃的得意弟子傅斯年,本来也不怎么看得上胡适,但是旁听几次课后,他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
  这也是当年那些留学生的先天优势了。就庚子赔款留学生而论,“方鸿渐”之流的确存在,但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和泰斗级人物。如胡明复、姜立夫、江泽涵之于数学,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之于物理学,杨石先、侯德榜、庄长恭、孙承愕之于化学,秉志、胡先骕、钱崇澍之于生物学,茅以升、梁思成之于建筑学,竺可桢之于气象学等等。
  近代中国的留学潮,始于留美幼童。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那时洋务运动方兴未艾,清政府希望这些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回国后能以其所学技术促进洋务运动的发展,效忠朝廷,巩固统治。但“西学为用”的前提,则是“中学为体”,所以当留美幼童出现“西化”倾向,开始“见异思迁”的时候,清政府毫不犹豫地于1881年将他们中途撤回,送到电报局、船政局、上海机器局、天津水师学堂、医馆等处学习当差,待遇很一般。
  问题就在于,当时八股四书的科举制度没有变,所以留学生在国内知识分子价值体系中什么都不是,他们要想赢得社会的尊重,还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比如曾经留英的严复,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也成为了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但由于没有考取功名,他的举人堂叔总嘲笑他。他不得已四次去考科举,但皆名落孙山,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大发慈悲,“奖励”了他一个“进士出身”。至于留美幼童中的“成功典范”詹天佑,也完全是自我奋斗的结果。
  改变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前往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良方。几年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人对清政府彻底失望,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千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在“留日热”的推动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
  而当年留美幼童中的一员、时任中国驻美公使的梁诚,巧妙地让美国退还了中国超出其实际损失部分的庚子赔款。梁诚觉得利用这笔钱来发展中国教育是再好不过的事,而派留学生出国则是最直接的方式——于是就有了庚款留学生,从1909年开始,每年一批,持续了三年。
  当时已没有科举制,遴选庚款留学生就相当于科举了,所以当年的招考要求极为严苛:考生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要求“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 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而且,庚款留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国。   胡适是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因为蔡元培的关系,他回来得比较早。那一批留学生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赵元任和竺可桢。赵元任于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后来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竺可桢于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后又筹建东南大学,任地学系主任。
  而在蔡元培接手北大之时,除了胡适这种个例,大部分庚款留学生还没毕业。因此蔡元培能用的人,主要是更早之前的留日学生。蔡元培先是请来了陈独秀,之后又找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毕业的李大钊,让他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当时,鲁迅还在教育部负责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不能到北京大学担任专职教授,蔡元培就特聘他为兼职讲师,在北大开讲“中国小说史”,这才有了以后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又向蔡元培推荐了还在绍兴的周作人。1917年,周作人到北京大学附属国史编纂处做编纂,半年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开讲外国文学。
  据1918年初的统计,北大全校共有教授90名,从其中76名的年龄来看,35岁以下者43名,50岁以上者仅6名。正是留学回国的这些新青年们,组成了当时北大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在1920年之前,影响中国最大的,不是鲁迅,而是北大的这三只“兔子”——留欧的蔡元培,比蔡元培小12岁的留日的陈独秀,比陈独秀又小12岁的留美的胡适。他们的生肖都是属兔,故被戏称为“改变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另有其人
  但很难想象的是,在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其实不是胡适,而是徐宝璜。1917年受聘为北大文科教授的他,才23岁。徐宝璜是江西人,早年丧父,跟随伯父徐子鸿来到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匯文中学和北京大学。1912年,18岁的他从北大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美,于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还选修了两门与新闻学相关的课程。1916年学成回国后,又做过一段时间北京《晨钟报》的编辑。机缘巧合的是,他的伯父徐子鸿和蔡元培是至交,在德国念书时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徐宝璜11岁时,蔡元培还从德国给他寄了张明信片。有这层关系在,蔡元培就请徐宝璜到北大教英文,兼校长室秘书。因为他在美国学过新闻学,也在北大开了门新闻选修课。
  23岁的教授,上课就特别尴尬了。因为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老师年纪大。不过,在民国教育界,这种“教授小,学生老”的现象还是很常见的。毕竟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新旧文化更替的节点上,老教授教不来新知识,只能用一大批新留学回来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小教授”。很多接受过传统旧学又欲复学新学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老学生”。比如徐宝璜的得意门生谭平山,那时已经有31岁了。
  这个谭平山,1909年加入同盟会,算是老革命家了。虽然有着多年的教书经验,他还是在1917年考入北大重新当学生。他常去听徐宝璜的新闻学选修课,听着听着就有了想法,他向徐宝璜提议,组建一个“新闻研究会”——当时在北大,这种研究会很常见,都办得风风火火的,比如李大钊等人组织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蔡元培听说要办新闻研究会,也很高兴,毕竟那时就算是美国的新闻学也才刚刚起步。蔡元培便亲自担任会长,至于授课老师,只有徐宝璜一个显然不行,谭平山又去找来了当时名满全国的大记者邵飘萍,做外聘导师。
  就这样,1918年10月,新闻研究会就在北大成立了。成立仪式上,徐宝璜做了专题报告,他讲到:新闻研究即使在西方,也是“幼稚学问”,自己的研究水平不算高深,好在研究会是大家的公共研究,一个人的高下并不重要。这个研究会,就成为我国最早研究新闻理论的教研机构,自此中国有了系统的新闻学教育。
  一年后,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次研究期满,《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发了该会发给证书的名单,获听讲一年证书的有23人,获半年证书的有32人,其中毛泽东的名字赫然在列。但可惜的是,颁发证书时,他已经离开北大去湖南了。可以肯定,在这里学到的新闻知识对他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一定有不少帮助。抗战前夕,毛泽东在致蔡元培的信中深情地回忆了“五四时期北大课堂”,这个“课堂”自然包括徐宝璜讲授的新闻课程。
其他文献
(德)贡特·普吕肖夫 著 刘姝 秦俊峰 译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定价: 35.00元  青岛日德战争期间,相對于日军四架战机和机动性极强的舰载机母舰,德军飞机势单力薄。本书系德军飞行员普吕肖夫根据亲身经历所作,讲述他在这场战争中经历的多场空战场面,以及德军战败前夕,他携重要机密文件飞往江苏,历时9个月,经上海、旧金山、伦敦逃到英国的传奇经历。
期刊
一、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 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项目负责人:于建军  通天洞遗址完整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到 3500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存。阿尔泰 山与塔尔巴哈台山之间相对平坦的山谷从旧石 器时代开始,一直就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通道,这种特点在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 遗存中也有所表现。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 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丰富性
期刊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一点左右,意大利庞 培城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块奇怪的云团,像 是蒸汽形成的气团,形状像—棵巨大的松树, 枝桠插向天际。那一天,庞培城的天气异乎寻常的炎 热。像往常那样,城内的大街车水马龙,远自西西里岛、 罗马的客商和货车川流不息。庞培城神庙附近的广场, 小贩、鞋商、布商、赶骡子的脚夫、逛街的市民熙熙攘攘。 鞋匠在向妇女们吹嘘自己的商品;卖小吃的老头在打 瞌睡;穿着华丽的贵妇,
期刊
(美)斯特兹·特克尔 著 王小娥 译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价:65.00元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暴跌。美国和全球经济从此进入了漫长的大萧条。本书作者采访了从新政官员、商業巨子到农夫、工人、艺术家等各个行业、阶层的数百人,以第一手资料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的苦日子今天咀嚼起来又是多么回味无穷。
期刊
魏晉时,最受欢迎的面食 可不是“汤饼”面条, 而是来自“西域”的胡 饼,从做法上看,很像今天的馕。 胡饼是当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结果, 顺利成为当时最普及最流行的 “小吃”,还延伸出了白饼、髓饼、 烧饼等一众“面饼家族”。在美 食面前,吃货都会不得不“俯首”, 而且,只要对美食怀抱着开放的 心态(当个美美的吃货),说不 定还能有“意外之喜”哦。
期刊
(美)乔治·凯南 著(美)弗兰克·科斯蒂廖拉 编 曹明玉 译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价:98.00元  乔治·凯南被称为“冷战之父”,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外交家之一。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还原了“二战”、朝鲜战争、冷战、前苏联解体等20世纪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和决策過程。深刻而雄辩的凯南,为他所经历并塑造的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一份动人的私人记录。
期刊
王宇博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78.00 元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阐述了澳大利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进步的歷程。主要从土著原始文明的传承与终结、英属罪犯殖民地社会形成与变化、英属自治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演进、澳大利亚民族的生成、澳大利亚国家的形成、建设民族国家、澳大利亚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等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澳大利亚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期刊
我国古代一些帝王为了犒劳笼络重臣贵戚, 会颁发一种“铁券”,在上面以文字注明, 可让被赐予者获得一些优待或减免减轻刑 罚,如免除死罪——民间称之为“免死牌”“免死 金牌”。颁赐“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其后的封建王朝陆续都有过。  通常来说,铁券是铁制的,外形如筒瓦状、覆 瓦状,铁券上的词句最初是用丹砂填字,称为“丹 书铁券”,也可称为“丹书铁契”。到南朝梁时, 用银粉填字,称为“银券”
期刊
应运而生的“葵丘会盟”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往东行三十里地,是一段古 老的黄河故道,这里有一个村庄,唤名七乡西村。村 头有—处占地20多亩,古朴肃穆的寺院,寺院正门两 边镶嵌着一对威武的石狮,两只石狮子对视的山门上 供奉着一块浑厚匾额,匾额上“葵丘寺”三个金黄色 古体隶字直逼着每—位外来人,再配上一副精致的楹 联,联云:“葵丘寺内会诸侯,王帽土地传千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葵丘会盟”之
期刊
无论从若尔盖县城去往成都,还是从成都返回若尔盖县城,必须途经班佑乡。住在县城的人们知道,只要一到班佑,就应该收拾着准备下车,县城里的家近在咫尺了。  这时你注意看,213国道路旁有一条支路,路口建了一道门枋,上面写着“红色草地第一村”——这里就是班佑乡的班佑村了。  “红色草地第一村”的得名,是因为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第一次看到有人烟的地方。  地处镰刀把草原的核心位置,所以,班佑村是一个纯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