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勃拉姆斯创作的音乐风格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是继贝多芬之后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最具哲理性的作曲家。其创作主要以大自然、爱情和死亡为内容,侧重描写悲苦的生活和失意的爱情,以艺术歌曲这一短小精致的体裁为媒介,用悲剧性色彩的音乐表达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
  [关键词]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悲剧性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除歌剧以外的许多音乐体裁,其中艺术歌曲的创作成果尤为丰硕,是继舒伯特、舒曼之后在德奥艺术歌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悲剧性是作为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他将古典主义的创作技法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艺术歌曲与民间音乐、哲理性与抒情性有机融合,在完美、均衡的古典主义形式下隐藏着深深的伤感和悲剧性情感。勃拉姆斯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和尼采悲剧精神哲学的影响,有一种隐忍退让的精神,但不是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其音乐具有深刻的内省性和哲理性,通过刻画悲惨的人生境遇以及悲剧性的爱情,从而激起对现实社会的反思、爱情的渴望以及人类终极价值与意义的探寻。
  一、创作历史背景
  西方音乐关于死亡主题的表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基督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宣扬一种新的音乐观,是拯救人们精神的工具与追求彼岸幸福的手段。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认为现实生活是苦难的,对生命的“恶”加以否定,只有上帝才能将大众从苦难中解脱出去,从天国中找到幸福的彼岸。基督教文化是悲剧性观念方面的根基,悲剧性诉诸人们感性生命的体验,促使人们进行精神上对人类生命的反思,从而产生了宗教音乐体裁:安魂曲、经文歌和圣母悼歌,甚至在世俗声乐体裁中表现死亡的主题。基督教中对人类的救赎、普众的爱和天国的向往的信仰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深深地影响了西方音乐发展的方向,从对神的崇拜转而對生命存在的个体感受,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超越现实和自我的人生终极的思索。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晚期创作常以死亡为主题,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亲爱的姐姐相继去世,这些变故令勃拉姆斯感到悲痛和孤寂,加之自身的病痛,也似乎感觉到死神的脚步离他越来越近。他将对逝去生命的追忆和伤感以及对死亡的思索、人生终极归宿的探寻融入到艺术歌曲这一短小体裁中。
  二、审美功能——悲剧性的净化作用
  勃拉姆斯在音乐作品中对生与死进行不断探究,《四首严肃的歌》(OP.121)显现出其艺术歌曲音乐中悲剧性审美功能的净化作用。美国音乐学家格劳特认为该作品堪称勃拉姆斯晚年的最高造诣。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北部城市汉堡,那里的人们大都信仰新教,他是虔诚的新教徒,虽然不常去做礼拜,但他将信仰转化成音乐。这首作品同《德语安魂曲》一样也是采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其严谨的结构与娴熟的对位技巧将音乐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对死亡进行了更为深刻、严肃地内省,把艺术歌曲推向表达生死哲理的高度。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毕生对死亡思索的结果凝炼,可以看作是作曲家的“精神遗嘱”。
  勃拉姆斯是将这部套曲里的四首歌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构思创作的,歌词是根据《圣经》里对死亡的思索过程与情感发展逻辑而选词的,没有遵循《圣经》原有章节的次序。第一首歌曲《人类遭遇的,兽类也遭遇》里的歌词选自《旧约·传道书》第三章,勃拉姆斯以一种平静、超然的心态讲述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万物都是虚空的道理。
  该曲分为两个部分,开头(谱例1)伴奏以四个声部分第一、三声部与第二、四声部齐奏,音乐庄重、晦暗,让人从一开始陷入关于死亡的严肃内省中。第一乐段旋律以二度音程的级进为主,伴奏以声乐旋律低八度重复,带有巴洛克风格,采用只持续一个主和弦的固定低音,唱道:“人和兽类同样要死亡”。 第二乐段从间奏开始力度表情记号从pp-sfp-sf-sf-sfp,并且调性从f小调转为降b小调;节拍由4/4变为3/4,节奏更加富有动力;伴奏高声部以八度上下进行,表现出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思索,激越但理性控制地唱到:“一切都要归还一处……”。第三乐段唱到“人的灵魂是在向上高升”伴奏音区提高,纯净、空灵的音色营造出人类死后升入天堂的的情景。
  第二首歌曲《我有转念》中歌词选自《旧约·传道书》第四章,对死亡更深层次的思考。此曲采用三部曲式,第一乐段一开始唱道:“我又转念,见日光下一切所行的欺压。”体现了作曲家对世间苦难的怜悯,思索什么是苦难的根源呢?基督教认为人类本身是苦难的根源,痛苦和不幸伴随着人类。
  第二乐段“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同样表现了勃拉姆斯对日光下所发生的欺压的谴责和对世人愁苦的深切同情。这段音乐,调性发生改变,由降e小调回到降b小调,和声不断变化,旋律以二度或三度下行进行,严肃、凝重的音乐渲染了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隐藏着对人生的悲叹。
  第三乐段勃拉姆斯“转念”想:“因此我赞叹死者……更强的是,尚未出生的人,他们未见过阳光下的恶事。”音乐采用连续下行三度进行(谱例2),表达了对死亡的悲叹。结尾处音乐由降b小调转到同主音降B大调,音色渐趋明朗,表现出勃拉姆斯经历沉思后的彻悟,以超脱的心态来看待生死,这里体现了他的一种退隐的悲剧性思想。
  第三首歌曲《死亡,你多么痛苦》选自伪经《耶稣的智慧》第四十一章,歌曲采用了巴洛克时期常用的3/2、4/2拍子,速度为缓慢的庄板,音乐更为悠长、凝重、庄严。全曲采用二部曲式,歌词中讲述了人们面对死亡时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富有和健康的人害怕死亡,而穷苦和病重的人欢迎死亡。
  音乐没有前奏,一开始唱到:“死亡,死亡”,音乐是下行的三度音(谱例3),突出地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揪心的痛楚。“当有人思念着你,思念着你会带来最美好的日子和无忧无虑的生活……”音乐旋律采用了八分音符为单位时值,与对死亡的恐惧形成对比,在绝望中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乐段,音乐主题动机由三度下行转变为六度上升,戏剧性地表达了另一种人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死亡让“不幸的人有希望,有期待,有奔头”,表现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死亡是最好的归宿,在彼岸世界没有苦难与悲伤,只有幸福。这段经文正是反映了新教传统对死亡的一种认识,新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对《箴言》14:32中的“义人临死,有所投靠”的理解是“假如没有死亡,罪就不会止息……死亡无非是恩典,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开端。”①   最后一首歌曲《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选自《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最后一首歌曲《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选自《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是这部声乐套曲精神所在,勃拉姆斯从对不幸世间的认识引发对死亡的思索,最终找到答案:“上帝之爱”是对死亡的慰藉与祝福,以爱的行动给人真正的寄托和温暖。根据歌词的内涵,音乐可以分为三部分,采用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一开始钢琴伴奏的具有爆发力的和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速度记号是“生动活泼的快板”,伴奏节奏以X X·附点节奏,采用G大调,音乐明朗、活泼。歌词中形象的比喻:“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会鸣的锣,或者成了会响的铙钹……”歌曲中反复出现“没有爱”,突出和强调“爱”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调性转为降E大调,节拍也变为3/4拍,音乐具有抒情性,钢琴伴奏高声部采用三连音的节奏,低声部采用的是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组合,音响效果上依然延续了第一部分的附点节奏的特点X X-(谱例4),八度音程使得音乐更为厚实丰满。歌词唱到:“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很有限;到那时就完全知道,如同主知我一样。”爱的价值是死亡后进入天堂与上帝同在,在那里没有苦难,只有上帝给予的福乐和荣耀。
  第三部分是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成的不完全再现,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G大调,调性上形成首尾呼应,增强乐曲的统一性。歌曲虔诚热切地唱到:“如今常存的有信仰、期望、爱心这三样”,反复地赞颂:“其中最大的就是爱心”,达到了情绪的高潮。马丁·路德的名言:“爱是信的明证”。新教徒勃拉姆斯继承了他的思想,对死亡、人生意义思考的总结,歌曲内容不再是死亡,而是升华成对人类“爱”的肯定和赞扬,并且不断践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希望和慰藉,悲剧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
  结语
  勃拉姆斯借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媒介,表现悲剧性情感,并通过对死亡的赞美和歌颂,将悲剧性情感得到升华和净化,只有“爱”才能使人类在残酷的现实与矛盾中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让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到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也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悲剧性审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保罗·亨利·朗格(P·H·Lang).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张洪岛译[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马丁.路德翻译小组译.马丁.路德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452;
  [3]毛丽伟.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理解[J].美与時代,2006(10)。
  作者简介:邓芸芸(1987--),女,硕士研究生,馆员,现任职广东省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道具是舞蹈舞台化作品呈现中重要的表现手段,表演者透过道具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本篇论文研究者着重通过分析优秀舞蹈作品的道具功用,来探索如何通过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舞台化呈现。  [关键词]道具;舞台化呈现;功用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然而,在一些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当编导很难用单一的肢体语言完全表达作品的某
期刊
[摘 要]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客家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客家音乐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国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本文以岭南地区的客家音乐为例,分析在网络文化中客家音乐的重构发展。运用网络思维与发展理念的思想,探讨客家音乐在网络文化中的表现与影响,最后探讨以客家音乐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在网络文化时代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客家音乐;网络文化;传承;发展  长期以来,我
期刊
[摘 要]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人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和血浓于水的情感,而这些都是以潮汕文化维系在一起的。在新的发展契机下,探微潮汕文化的发展并发挥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方言文化 ;文化遗存 ;特色产品;民间艺术;文艺精品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称为“潮汕文化”。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文化共发展。粤剧作为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文化却在日渐式微,尤其是其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很难让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受和喜爱。那么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如何才能做到既保留本土传统的艺术创作特色,同时又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呢?这将是我们一直探讨和不斷实践总结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粤剧;传统;现代审美;与时俱进  一、如何坚守和传承粤剧固有的传统创作特色
期刊
[摘 要]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伏尔泰曾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哲学家,要知道世界上发生之事,就必须首先注视东方,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中国古代先贤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天地万物中发现朴素的自然规律,即物质世界无论如何变化,其本质规律是不变的。可以说用中国古代哲学眼光来审视当今世界发展依然是适用的。树木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落叶枯萎是自然规律,月的阴、晴、圆、缺也是自然规
期刊
[摘 要]教书与育人是教师肩负的两副重担,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偏废。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索育人艺术,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本文将在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教书;育人;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这深刻阐明了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中,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两副重担。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
期刊
[摘 要]演奏者如何演奏好一首新作品,首先,要了解创作作品背后的文化、意境等,然后合理地运用技术,以及情感去表现;再次,不断地对音乐精雕细琢,最后对新作品的完美呈现。  [关键词]创作背景;素材;意境;内涵的认识;演绎  演奏者演绎一首新的作品,就是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素材、意境、内涵的认识,以及运用技术和情感把作品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也是对作品的一个再创作过程。  演奏者通过手中的乐器,把作曲者创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芭蕾舞教学钢琴伴奏的特点,阐述了钢琴伴奏对芭蕾舞的重要作用,总结了芭蕾舞教学对钢琴弹奏者的要求,意在旨实现钢琴伴奏和芭蕾舞教学的有机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彰显舞蹈魅力。  [关键词]芭蕾舞教学;钢琴训练;关系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艺术形式是可以进行协调统一的,尤其是音乐与舞蹈之间密不可分。在芭蕾舞教学中,钢琴伴奏必不可少,对芭蕾舞起到很大的辅助和引导作用,钢琴伴奏与芭蕾舞相结合
期刊
[摘 要]钢琴是一门集乐理、视唱、伴唱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课,基本功的练习关系到学琴的成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把琴弹好。伟大的钢琴教育家车尔尼说:“如果你问我,怎样成为好的钢琴家,那么你先告诉我,练了多少音阶”。可想而知,钢琴中基本练习是多么地重要。近十年来,我国学习钢琴的大军蜂拥而来,每个家庭都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而不惜下重本,钢琴几乎成为家庭的首选。但大军背景下产生的“量”并不代表一定有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广东省文化馆理事会制度建设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理事会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法人治理;理事会制度;广东省文化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2014年,广东省文化厅开展了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