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40047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试通过感受语言美、品悟意境美、激发情感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关键词 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美育体现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之中。本文试就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训练语感,感受语言美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是在语言揣摩中把语言文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性、语声美、语意美和情感。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美。吟诵语言的语声分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语言的语声讲求旋律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文本不同的思想内容,使用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或高昂、或低沉,或激越、或舒缓,随着表情述意,在生活实践和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感受,更好地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推敲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表现力强的词语中,对那些状物、摹形、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内涵、词义的引申、语音的意蕴等角度去揣摩品味,品赏其美妙之处,领悟其深邃的旨趣。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对雪后景象的描述,由景到人,从静态到动态,有色有声有形。教师在课堂中紧紧围绕“雪美”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评体味。读到“嗬!好大的雪哟”时,先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透过一个“嗬”字品味出作者对大雪的赞叹之情。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揣摩即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品读出作者的思路、文路,体味作者的意旨和情感。教师要创设语象情境,调动学生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感受语言表达的情味和旨趣。常用的方法有“动作模拟”、“录像显示”、“语声模拟”、“表演模拟”、“实物显示”、“图画显示”、“造型模拟”等,使“语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
  
  二、丰富想象,品悟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还讲到:“景中生情,情中合景,故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显然,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主观情感,在艺术形象中蕴含着艺术意蕴,它是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绚丽多彩的意境,常使欣赏者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大量具体可感的有形形象处,还有大量不能直接用身体器官感知的意境。小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足,而体味文学作品的意境却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诗描绘秋月将晚时山间的景色:山雨初霏,万物一新,山泉清例,皓月当空,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诗人置身景中,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景交融,以景传情,全诗无一字直接言情却又字字言情,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要运用多种手段如精美的图画、优美的语言等,引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人意境中。甚至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对境界中的景物人物进一步补充、发挥,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例如《荷花》一课,作者笔下的荷花千姿百态,恬静柔美,生趣盎然,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老师同学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同学们展开联想,仿佛跟着作者,踏上幽静的小径,漫游荷塘,看着那婀娜的荷花,闻着微风吹送的缕缕荷香。老师又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句启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其犹如进入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荷塘情境中,思维随着作品内容的起伏而起伏,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波动而波动。这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
  
  三、动情传情,激发情感美
  
  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们的各种心理功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只有当读者与作者产生了感情共鸣,即从审美对象申获得了情感体验的时候,才获得情神愉悦的美的享受。刘鳃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被文以人情。”因此,进行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只有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产生美育效果。
  1、动之以情。德国一位教育家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如果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鼓舞人?”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教师入境动情,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用心、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溶化在一起,以心与之相亲,用灵魂与之碰撞,从而产生一种激情,再把这种激情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为之感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师生之间才会进们一起配乐朗读课文,随着优美的旋律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有一位老师在《草地夜行》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描述,简要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红军吃光干粮,只得吃树皮革根,为学生进人课文情境渲染气氛,接着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情境:“读着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怎样的草地,在草地上走着一个怎样的小红军?他一人在草地上怎样走着”并提示抓住课文中“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等重点词生发联想。学生在阅读描述、想象中进人情境,感情被激发起来,进人情境体验情感。学生的智力活动伴随着情绪,体验着情感和内心的感受。
  3、诵读课文,激发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把真情实感倾注于课文中,进入“情融融、意切切”的情感熏陶中,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叶圣陶老先生说:“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例如一位老师讲《凡卡》一课,当他教到凡卡陷入绝境,向爷爷哀告和呼救的课文片断时,引导学生模拟和读出凡卡哀告、呼救的短促、跳跃的语势,体会凡卡泣不成声的情况;读出凡卡结巴、微弱的哀告、呼救的语调,体会凡卡无法逃脱悲惨命运的心境,创造一种强烈的情感态势,学生感同身受,声泪俱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有其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效果,使人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高尚。可以说,没有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语文教育,放弃或忽视语文教育阵地的美育也是缺憾的美育。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要充分设计好课堂朗读的形式。  关键词 端正认识;抓好朗读;提高水平;搞好形式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口语交际”中也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见朗读是《课标
期刊
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
期刊
我常听同仁们说“阅读难,难阅读”,教师教学阅读时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阅读短文,令学生头痛不已。是啊,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又怎能叫学生把握阅读短文的中心思想和重要内容。小小的一篇阅读短文学生也怕,老师也怕,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委,不是学生本身存在问题,而是我们平时忽视了对学
期刊
“思源于疑”,顾名思义就是说,要产生积极的思维必须对某一事物产生疑问,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课标也倡导,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的这一理念呢?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文本是不竭的源泉,单就每课的课题而言,只要认真挖掘课题资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生疑探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就大有裨益。  众所周知,课题就是课文的“文眼”
期刊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    一、教学生写“生活”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
期刊
科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在高中阶段,周课时安排3课时学必修获得15个学分,而且
期刊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
期刊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
期刊
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参与的能力,创造参与的机会。下面就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期刊